第五十四章 温病

第五十四章温病

陈宜中说道:“殿下哪里的话。这边请。”

一来到医药局,白长善就迎了过来。

双方见过礼。

虞醒问道:“我不日就要西征。还想请白神医随征。”

“贫僧早有准备。”白长善说道:“殿下有所不知,最近有几位江南名医来昆明,贫僧受益良多。特别是在温病上。”

虞醒也对中医上有一些理解。

热带病,在中医里面,大多都划入温病中。

最开始是伤害论中,指温病初发时,发热而渴,不恶寒的特点。

大规模传播的是瘟疫,小规模有传染性的就是温病。

中医在清代才对温病有了很深的研究,这是因为清代的时候,大量汉人下南洋。让很多中医都要面对新问题,新挑战。甚至形成了温病学派。对这方面有很深的研究。

虞醒说道:“那有什么收获?”

“按照殿下中成药的办法,已经制成了诸葛行军散,莲花请瘟丸,等十几种丸剂。”

“这一次,要比上一次有把握的多。”

“只是----”白善长不得不将丑话说在前面,说道:“一方水土一方人,有些病,也是地域性的,其他地方很少见的。缅甸很多热症温病,我之前都没有见过。这些准备都是收罗古方,用了很多力气。但是到底有多少成效,我自己也不知道。”

“归根到底,还有一个个的辨证去看。”

中医是经验医学。其实中医理论在宋元时期,已经是非常完善了。达到了一个高峰。大部分病症,都能找到对症办法。就比如连花清瘟胶囊的药方,出自伤寒论,已经是一千多年的东西了。

各种方剂,这种中成药在宋朝已经很成熟了。甚至后世很多大蜜丸的制造工艺,都是宋代的,不过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进而已。药方并没有改变多少。

但是这些东西,说到底不过是方便医生用药。而并不说,有这些药,就万事大吉了。

对症下药,乃是中医之根本。

缅甸气候与中土完全不一样,与云南也大有不同。

有大量新病症,即便同样的病,在缅甸发病表征,也很可能有所区别。

只要在大量病症中,才能真正摸索出如何对应着些热带传染病。

医学的进步,是需要代价的。

“这已经不错了。”虞醒说道。

只要做好防疫,不让传染病大规模爆发。不影响军队战斗力。至于一些小规模爆发,或者病故的将士。虞醒也无能为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代价。

比起西方人在开发热带的时候,大规模伤亡。这已经不错了。

“殿下,我们却有一个问题。”白善长说道:“我预计要为军队,乃是民间配备大量的方剂,所需要的药材是非常多的。而云南并没有那么多人采药。”

“这恐怕会有很的缺口。”

虞醒说道:“不错。这是一个问题。我会让政事堂想办法解决的。”

虞醒忽然觉得,医药业也能成为云南的拳头产业。

云南多山。种粮食的地方很少。但是并不代表不能种植药材。云南对东南亚的开拓,对药物的需求量是非常大。但需求量,更大的应该是当地百姓。

很多人都觉得,似乎热带祖祖辈辈在当地,适应了当地气候,就不会染上热带病。

这其实是一种错觉。

其实,热带病死最多的是当地人。

而中医在这个时代,更是唯一有疗效的医术。

只要证明有效。这都是刚需。

云南本身就是各种地形非常复杂,也十分适合药材的生产。云南白药闻名天下,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如果在云南推行药材种植业,制造大量适合热带的中成药,不仅仅能够提高云南百姓的收入,更能让这些药物成为虞醒在东南亚攻城略地的重要武器。

“不过,这一件事情。只能交给政事堂与少府推行。”

西征之事,已经不能再拖了。

******

在一场夏季大雨刚刚过去,虞醒准备好了一切。

带来陈河,高九,马复,姜成,等数名大将,率领诸班直一部,与云南,镇南两军。

还有,田家,宋家,禄家,安家,各家代表。

在贵州之战前,各军之间,还有明显的派系与军队战斗力高下之别。但是贵州之战后,乃至之后大调整,汉军越发成为一个整体了。各派系在各军中的都有。

各方面训练,战斗力都差不多了。

如果说唯一有差别的是。

兵源的不同。

云南,镇南两军,兵源大多来自云南本地,乃至滇西滇南一带。

可能更适应缅甸的环境。

这一次,五万大军,更有火炮数十万,各种军械无数。辎重比例是非常多的。还有以舍利畏为首的僧侣数百,以谢翱为首的文官数百。以白善长为首的郎中医护千余。

等等。

至于,宋家,田家,这两家之前都已经说谈好了,将要转封于缅甸。只是宋家与田家两家,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缩水。

田家就不用说,田家的残余的地盘给了杨家,田家在上次大战中损失惨重。迁徙过程中,很多人也脱离了田家,有的被汉军吸纳,有的在昆明落户。有的投奔了杨家等等。

宋家也面临的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是宋隆济主动分家了。

毕竟宋阿重这一件事情,让宋隆济恶心死了。

宋家几百年大家族,枝深叶茂之余,内部关系之复杂,甚至不下一个小朝廷。

宋隆济觉得,如果不分家,再有自己这样的事情,算在自己头上,岂不是倒霉透顶。

两方人马都不多,只有数千,也要先到缅甸站稳脚跟,才让家眷迁过去。

至于六祖九部这些大部落,仅仅是派了几个代表。

虞醒对于滇东北黔西北地区的土司,其实也有一些担心的,这一带正顶着四川的压力。不打仗还好,真打到激烈的时候,这些部落的向背,能决定一场大战的胜利。

虞醒贵州之战的胜利,其实就是仰仗了贵州本地人支持。

但是,蒙古人决计不是死脑筋。相反,在很多做法上相当灵活。

就拿元朝军侯世家来说,他们大多都是金朝所封的诸侯,用以抵御蒙古。但是结果,被蒙古人一一个收降,反而成为灭金的先锋。

对了胜利,蒙古人开出的价码,绝对在云南之上。所以能将这些部落迁走,最好迁走。

在这里是隐患,但是到了缅甸,在遍地缅人,孟人等族的环境中,他们就一定会成为云南政权的忠臣。

保持属下忠诚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知道,忠诚永远与利益挂钩。

每一个人都会忠诚于自己的利益。

总体人数在七万以上,如果在算是征召转运,维持后勤的民夫,号称十万大军,都没有多少水分。

可以说,云南在北方防线之余,能抽调的所有兵力。

是云南能使用最大的力量。

必须一战而定,不能让缅甸再有反复。

按缅甸的雨季来算,到九月末,十月左右,才会停止下雨,转入凉季。

而如此大军的行军自然不可能快。从昆明到江头城,大概要一个多月,其中也会遇见多大雨。再耽误一二,也就是到了江头左右,雨季就结束了。就迎来几个月凉季。

也就是最适合用兵的时间。

昆明城外,虞醒对身后的所有人做最后的叮嘱:“云南之事,交给诸位了。不管遇见什么事情,以守为住,还有滇西道路修缮,决计不可中断。一旦安南有警。立即传信于我。”

“臣明白。”谢枋得说道:“请殿下放心,我定然会处理好昆明的事情。不让殿下忧心。”

虞醒目光扫过,张云卿,王四端,虞汲,张道宗等人。

一甩缰绳。大军西征。

这路并不好走。

夏秋之季,不仅仅缅甸多雨,云南也多雨。

云南的雨,给行军带来更很大的问题。

虞醒拖延这一段时间,给全军都装备了雨具。也就是斗笠蓑衣。但是斗笠蓑衣其实挡不住当雨的。一旦淋雨,大规模伤病就随之而来。故而斗笠蓑衣仅仅是为了在行军中,忽然来雨。

让将士们有一个准备而已。

不过,这一次情况好多了。

因为从昆明到永昌的道路,已经开始修缮了。

石子路面,只要雨水不是太多,都不会积水,水都会透过石子的缝隙流过去。也就不会有大面积泥泞。行军的时候,仅仅是躲避雨水。

过了永昌,道路就彻底不行了。

不仅仅要避雨,一场大雨之后,道路立即变成了河流,即便水退了,也泥泞不堪。

还要重新铺路。

如此一来,很多马车几乎是抬着走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大军行军,每天三十里的原因。

太影响行军速度了。

让虞醒很不习惯。

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其实,虞醒之前,征缅甸走得就是这一条路。那时候虞醒不觉得有什么。后世发达的交通网,几乎是在梦里才有的。虞醒现在想的,仅仅是能坐着马车,安安稳稳的到江头城。

就能省很多事情了。

这一个简单的要求,恐怕没有数年的时间,都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