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开辟第二战线

第四十四章开辟第二战线

校场上。

十几个探险队,数百人都全副武装的等待虞醒检阅。

赵忠就是其中之一。

赵忠犹豫再三,最终选择了探险队。经过陈宜中的推荐,他成为一支探险队的队长。

每一个探险队,有向导,郎中,战士组成,还特别从无当飞军拨出人来,每一个探险队派一个。

奈何,无当飞军这些人都是来自贵州大山,与云南南部的热带雨林,不是一回事。他们在贵州大山中的生活经验,未必能适应在热带雨林中的生活经验。

虞醒一一与他们交谈。

这些人虞醒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

军队规模达到十五万的时候,虞醒也不可能记住所有低级军官,很多低级军官,今天才是第一次见。

“这位是赵忠,陈相公推荐的人才。”轮到了赵忠,王四端在虞醒身后提醒。

虞醒说道:“陈相公可好?”

“臣代陈相公谢殿下垂问,相公身体安康。”

他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他现在寸功未力,入得军中,纵然上来有一个不错的官职,但是勋官却几乎要从最底层开始积攒功劳,不熬上几年,是根本不可能升迁的。

而探险队非常危险。正因为危险,才有机会。能够一跃到众人之上。

“你探查的是澜沧江河道?”

“正是。”

“为什么选这个?”

“臣之前追随相公,往来暹罗求救兵,对暹罗情况有一些了解。”

历史传陈宜中最后的结局,有很多。有一种就是终老于暹罗,此老在东南亚的布置不仅仅在安南。

“也许今后关于暹罗的情况,也可以问问他。”虞醒暗道。

他拍着赵忠的肩膀说道:“只要能打通通往南方的道路,孤不吝啬封侯之赏。好好做事。”

“是。”

这边说完话。忽然有人来报,李鹤回来了。

虞醒大喜。

李鹤行于敌占区,他虽然知道,李鹤从来是做这个的。轻车熟路,再加上元朝内部统治混乱,基层统治一塌糊涂,李鹤应该不会有事。但是心中难免担心。

而且李鹤在江南做得好大事,有一些虞醒已经知道了。

谢翱等人已经先李鹤一步来到了云南。已经被谢枋得安置在朝廷,西南大学,少府之中。

这一批人才,大大填补了云南高端人才的缺口。让虞醒的文官班底更加厚实。

自然也将李鹤在江南做的事情传了回来。

知道李鹤正处于被追杀的情况下,心中难免更加担心了。

跟随他起兵的亲信,已经不多了。

此刻李鹤安全归来,就是最好的好消息了。

“快请。”

李鹤见了虞醒,二话不说,立即行礼说道:“臣李鹤拜见陛下,臣在外擅自做主,还请殿下责罚?”

“起来。”虞醒说道:“什么事情,起来说话?”

“臣不敢起。”李鹤说道:“还请殿下,听臣将话说完。殿下听完如何不怪罪,臣再起身不迟。”

“好。”虞醒回身坐了下来,他知道李鹤这个态度一定是出了大事。说道:“你说吧,你在外面到底做看什么大事?”

李鹤将从江南离开后,遇见诸路义军的事情,全部告诉了虞醒,以及他对诸路义军的承诺。

“臣未得朝命,擅自做主,请殿下处置。”

虞醒说道:“起来吧。你离开之前,我就给了你专擅之权,这不算什么。而且,李叔你的心思,我不知道吗?完全是为了朝廷大局着想。一些小问题,不算什么。”

李鹤如果担心这个专擅之罪,完全可以回来禀告,请旨,然后执行。对李鹤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义军很多都在水深火热之中。可以肯定,随着阿术等人整顿兵马,元朝其他方面的军队调入江南,江南的兵力缺口会立即弥补。甚至,现在已经补上了。

只是大军出动是一件大事,从外地刚刚调来大军,是要适应一下,再出兵剿匪的。

如果他动作慢了,不知道多少义军因为没有得到援助,惨死在鞑子铁骑之下。

其实李鹤很明白,纵然给了这些义军这么多武器军饷,这些义军就能战胜鞑子吗?

不可能的。

李鹤是军中出身,只扫一眼,就知道这些军队是什么成色,乌合之众。

但是他终究不忍心啊。

因为四川宋军,很多都是在缺衣少食,不分老弱,父子相继的与鞑子打。

这样的情况,他实在是感同身受。

“殿下,臣感情用事了。一百万贯不是一个小数目。”

“不。你没有感情用事。”虞醒说道:“你用一百万贯,给云南卖下天下人心。”

“一百万贯,固然是一个大数字。但是比起天下人心,就少的不能再少了。”

“天下人心?”李鹤有些不明白,他其实没有想那么多。

虞醒说道:“你觉得没有我们支持,这些人能支持多久?”

“最多两三年。”

其实,这些人支持的比想象的时间要多,在宋亡之后十年,至元二十四年,江南各守臣才向忽必烈报告,江南已经没有匪患了。

“你觉得,他们这么捧着李叔,是真正相信云南能打过去吗?”

“不是。”李鹤苦笑说道:“病急乱投医。一时被贵州大捷的消息吓到了,他们不过是用口头上的实惠,换一些好处而已。”

“这是上面首领的想法,马就是我云南的兵马了。”

李鹤一愣,说道:“殿下,您这是要动他们?”

“用我动手吗?”虞醒笑道:“鞑子会替我们动手。”

李鹤默默点头。

他可以相信,即便没有云南物资支援,这些人也会面临非常残酷的围剿。而今有了云南物资的支援,鞑子方面的反应只会更加强烈,到时候,他在赣州见过的各家首领,不知道有多少个能活下来。

一想到如此血流成河的局面。

李鹤就不好受。

“殿下,你觉得鞑子会镇压下去吗?”

“没有我们,或许会,有我们一定不会。”虞醒说道:“鞑子小族临大国,又不修政治,天下百姓民不聊生,纵然没有我们,鞑子也会民乱纷起。这是人心所向,刀兵能杀一个人,而不能杀所有人。”

“这是鞑子的根结所在。”

“我们与鞑子势不两立。我在母亲坟前发誓,一定要杀了忽必烈。但是而今自守云南,仅仅能自保。如何能杀了鞑子。”

“只有进攻,也唯有进攻,才能灭了鞑子。”

“但是如何进攻?”

“轻出必败。云南是经不起一场大败的。而今李叔叔给开辟第二战线。不就是钱吗?刀兵在云南不值钱,他们要多少,我送多少,大不了,各军战备武器送过去。”

“拿了我们的好处,各部自然要给李叔叔面子,如果再败上几场,我就可以从军中抽调军官派往两广福建。”

“那时间这些人就是正经汉军,他们与鞑子的战争,也就是我们与鞑子的第二战场。”

“我们砸钱,鞑子流血。”

“或许一日没有什么用,一年也没有什么用,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我就不信鞑子能撑得住。”

李鹤忽然觉得,虞醒一点没有变,与当年在坟前发誓的少年一样。

李鹤其实知道,贵州大捷之后,很多人都有一些放松,军中将领开始谋取升官发财,各种走关系,找门路。云南本地人,似乎一下子都成为汉王忠实子弟。

其实有一个隐隐思潮在流动。

或许,别人没有察觉。但李鹤是搞情报的最为敏感了。他感觉到了。

这个思潮就是,与鞑子议和。哪怕是称臣也行。从此两国和睦。各守边界。

这股思潮就来自于云南本地人。

这也是云南本地人的经验。

就南诏与大理相比,南诏是比大理强太多了。南诏屡屡进攻唐朝,打得唐朝损兵折将,一度还侵占安南。

南诏前期与唐朝打仗,即便打赢了,也会称臣请和。在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虚弱无比,很多时候就会答应,还想办法安抚南诏。南诏就输了面子,赢了里子,就这样见唐朝无暇他顾,就北上劫掠。打赢了,以称臣的名义讲和。

就这样南诏一步步吸收中原文化强大起来。

但是在南诏后期几位君主,见唐朝不行了,觉得自己行了,一心要搞个大的。结果穷兵黩武,以至于内部分裂,被人推翻。换了几手之后,才来到大理段氏手中。

大理段氏其实就借鉴了南诏亡国教训。与两宋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

而今虞醒在云南复兴,于不同的人看来,是不同的历史叙事。

虞醒最想效仿的就是刘备入蜀。要北伐中原,还于旧都,对身边的人,时时刻刻提刘备,诸葛亮。就是要强调这一点。

但是在云南本地人看来,宋汉,就是南诏,大理之后第三朝。就应该效仿南诏大理的成功经验,向中原称臣纳贡,并不是说,不与中原打仗,而是决计不要想,什么以一隅并天下,恢复中华的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