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未来

第二十三章未来

这一战,高九部,姜娃子两部,全部坐冷板凳。

参与到贵州大战中的各部,伤亡惨重有之,但是凡是有战功的,个个赐田升迁。

自然要将他们两部一部分兵力调到昆明,下一战,让他们参与。否则,同一批入伍的将士,有些人都当上军官,这些没有经历过大战的,还是大头兵。

这个就不好了。

“臣疏忽了。”王四端恍然说道:“臣回去立即调整。”

“没事,今天我们只是聊聊。正月十五才开衙,忙了一年,也让

“殿下所言极是。”王四端说道:“有一件事情,我想与殿下聊聊,是否能请赵文赵先生入枢密院。前番,李裕孙就做得不错。殿下调走了。他一走我就明白,处理庶务上,我不是那一块料。殿下总要找个人帮我不是。”

“我看赵先生就不错。”

虞醒心中暗道:“的确,是要有一个来帮衬四哥才行。”

王四端的优点与缺点都很明显。

优点就是忠臣,值得信任。是军中老人。资历深厚,而今军中大部分将领都是王四端训练出来的。能镇得住场子。在关键时刻把持得住。

缺点也很明显,到底是底层将领出身,各种能力有所欠缺。不管是打仗。还是处理庶务。

还好有自知之明。

听人劝,能用人,弥补了不少缺陷。

枢密院是军队大管家。王四端坐镇,才能让虞醒少了很多烦恼。

虞醒的目光扫过赵文,赵文微微有一些激动。

赵文在文天祥幕府中,做得就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作。纸上谈兵是一把好手。

不要小看这个能力。

能纸上谈兵,将军事问题说得头头是道,也是人才。让他直接领兵,自然不行。但是在枢密院主持军务,参与军机,为王四端分担一些庶务。却是毫无问题。

赵文到底是不是赵括,马谡。

虞醒也不知道,说不定,他上战场领兵,真正能一举得胜。但是虞醒却没有想向这个方面培养。毕竟赵文对战场理解不够,是事实。同样,虞醒不希望云南出现一位督师。一名文官大帅。

不仅仅是不希望文官集团将手伸到军中,也不希望云南延续宋朝文官领兵的传统。

“谢相,你觉得赵侍郎如何?”

“枢密院不在政事堂管辖,臣不敢妄言。请殿下圣裁。”

谢枋得很老实。他知道这一段时间,他做得太张狂了。

虞醒说道:“那好。赵文你转任枢密院掌书记。好好做事。”

赵文大喜说道:“多谢殿下。臣一定为北伐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哎------”谢枋得心中暗暗摇头:“赵文今后,恐怕这掌书记要做到死了。”

其实在枢密院中没有掌书记这个官职。

但是掌书记这个官职,在节度使

也就是说,赵文在枢密院不是主官,看样子也不可能是主官,他只能协助王四端处理军务,决断权还在王四端手中。

甚至将来王四端调任,赵文也不可能升迁成为枢密院主官之一。

谢枋得已经揣测出虞醒的用意,那就是文官永远不可能掌握枢密院。

“谢相,枢密院要的钱,可安排妥当了?”

“幸不辱命。”谢枋得说道:“总算没有让殿下失望,也没有让将士们失望。”

“只是,如此一来,府库不仅仅空空如也。银行那边还有各种欠债,大概二百五十多万贯。今年还有很多事情要办。马上要举行的科举,还有春荒。年后粮价已经在涨了。”

“到了三月,恐怕要控制不住。”

“这都需要钱。”

谢枋得说道:“殿下与安南,可达成什么协议?”

钱还是次要的。反正少府已经在开足马力铸钱了。只要给一定的时间,铜钱一定能填满仓库的。

至于钱多了会贬值。

这个时候,顾不得这些了。

但是粮食却必须从地里面长出来。

安南的粮食对云南有多重要,没有人比谢枋得更清楚。

“粮食的问题已经谈妥了。只是-----”虞醒沉吟了片刻,将他一直思考的想法说了出来:“云南的粮价一定要打压下来吗?”

所有人大吃一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简直不敢相信,这样冷酷无情的话是从虞醒嘴里说出来的。

“殿下,粮价不打下来,一定会饿死人的。”王四端说道。

王四端心中满是疑惑。

他是很了解虞醒的。虞醒绝非那种视百姓如草木之人。而粮价高,百姓吃不起粮食,会饿死人简直是常识。

虞醒怎么可能不知道。

“粮价高就一定饿死人吗?”虞醒说道。

一时间所有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这句话,从别人口中说出来。这些人根本不屑于回答。

这是傻瓜都知道事情。明知故问。

而虞醒这样说,却让人不明就里了。

谢枋得说道:“殿下,您有话直说。”

“当今天下,鞑子居十之有九,我与安南并居,不足其一。贵州大捷,不过暂时却敌,鞑子迟早会在来。多则两年,少则一年。谢相,我问你。一年之后,鞑子再来,你筹措到贵州之战的钱粮吗?”

谢枋得张开嘴,他很想说能。但还是叹息一声,说道:“不能。”

农业社会,三年之耕,有一年之储。

谢枋得为了贵州之战,几乎能想到的办法都已经用了。而今还欠了数百万贯的钱。如果不是银行这个新事物顶着。而今云南朝廷已经破产了。不要说一年两年,就是三年之后,能将欠债还清就不错了。

正因为,农业社会如此低的生产效率。越国要报复吴国,要十年休息,十年生聚。才敢报仇。

云南自然不如越国之惨,但是要恢复到之前积蓄,最少五年吧。

但是,鞑子会给云南五年时间吗?

谢枋得没有说。

但是他心中却也明白:不能。

鞑子没有那么傻。

“非常之时,必有非常之法。”虞醒说道。

“殿下的非常之法,就是高粮价以虐民?”谢枋得正色说道:“臣以为不可。汉军将士,战死阵前,死不悬踵,不仅仅是因为鞑子残暴,更因为殿下之德行。殿下推恩爱民,入云南以来,虽战火不熄,但百姓都觉得,远胜鞑子当初。今日殿下为了钱粮之事,自弃云南百姓,可谓舍本逐末。”

“饮鸩止渴,纵然能再胜鞑子。民心厌弃,殿下也难以在云南立足了。”

“臣期以为不可。”

虞醒对谢枋得这番顶撞,非但没有生气,还有些高兴,说道:“谢相所言极是。不过,还请谢相听我说完。”

“而今云南有三患。粮不足。民不足,路难行。”

其实在虞醒看来,云南的问题有很多。特别是技术方面。但眼前的人并不是解决技术问题的。

只说需要他们解决的问题。

“粮不足,就不用了。”

“粮食依仗安南,岂是长久之计?今日之计,一来大兴水利,开垦云南田亩。只是云南地形所限,能开垦的土地也是有极限的。甚至越来越难。”

云南并非没有荒地。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云南很多土地都是能够开垦出良田的。但问题是,云南地形所限,这种开垦的边际效用特别明显,开垦下去,慢慢的只能开垦梯田了。

“二来,从外面购粮,云南是其一,缅甸也是其一。”

“而山路难行。需要修缮从永昌到江头城之道路,非兴大工不可。”

“至于民不足,全军上下不足十五万人,是不想扩军,是不能,云南百姓不过一百二十多万户,这还是鞑子统计数字。到底有多少,我其实也存疑的。”

虞醒了解了鞑子官员是什么回事后,就对于云南户口数字,一直保持怀疑。

“欲扩军,先增加户口。如何增加户口。在我看来,只有一个办法,如东吴山越故事。”

三国之中,东吴国力增强,几乎都是从山越而来的,大批山越人从未东吴世家的农奴,才有了东吴鼎立三国的根本。东吴也有事没事就打山越。

而云南山中多夷部,这些部落百姓到底有多少,根本无从统计了。

如果能将这些百姓全部下山安置。云南的国力将会大增。

“殿下,这根本不可能,修水利,要兴大工,开通道路要兴大工,讨伐夷部-----”谢枋得忍不住看了一眼奢雄,奢雄与云南各夷部关系密切,可以说是夷部在云南中枢的代表。

说这样的事情,谢枋得自然要注意奢雄的想法。

“也要大费钱粮。”

“朝廷已经亏空如此,怎么可能提供这么多钱粮?殿下,应该知道,铜钱只是铜钱,铸钱太多,与印交子太多,其实没有什么区别的。”

“这根本是空中楼阁。”

“但不如此------”虞醒说道:“不足以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元气,抵御鞑子下一次进攻。”

“谢相,听一下我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