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吐蕃的变化(下)

禄东赞不相信尚囊会造反,就如别人想的那样,尚囊想要造反,有的是机会,为什么偏偏要在自已快入土了,赞普势力已成的时候造反?

所以说,那就是赞普单方面的想除掉尚囊!

一时间,朝廷上下人人自危。

但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聪明人,而这个人就是禄东赞的父亲!

(作者注:禄东赞的父亲实在是没查到其名字的记载,只是知道他也是朝中的大臣。)

他不相信尚囊造反,同样也不相信如此英明的赞普会出这么个昏招,那么,就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里面有阴谋,有人在这当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才使得赞普杀了尚囊。

锁定嫌疑人的一种方法,就是看在这件事件中,谁最终的获利最大!

于是乎,他便将目光锁定到了琼保·邦色!

无疑,这次事件中,最后的结果,琼保·邦色的获利最大,他如愿的当上了大贡论,而且,这事情前后,他的变化实在太大了,野心暴露无疑!

禄东赞在听过父亲的分析之后,也是越觉得这才是事情的真相!

但是,尚囊已死,即便是你知道又如何?

你能公开说赞普昏庸?

所以,这笔账,只能先记下了,待得以后有机会再算。

再说松赞干布。

他现在已经完全回过神了,再从结果上看,这事幕后的推手就是琼保·邦色了。

但是,他现在权势熏天,自已不能动他了。

怎么办?

之前有尚囊的存在,可以去平衡。

但是现在平衡打破了,只要想办法重新平衡回去就行了!

于是乎,同样有一定势力的噶尔氏,就落入了松赞干布的眼中。

尤其是噶尔·东赞,年轻,进取心强,尤其是出使泥婆罗,也验证了这个人的能力。

于是乎,年初的时候,松赞干布决定,以噶尔·东赞为吐蕃使节,出使大唐,希望和大唐联姻,取得一定程度上大唐的支持来稳固自已的地位。

(作者注:这上面的事情,是史实,并非我杜撰,只不过在时间上可能有些出入,我在原基础上做了少许加工和添补,真假程度应该在九一开吧。)

……

李丰田看着手中的情报,读的也是津津有味。

一方面惊叹,夜枭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将势力渗透的如此深,可见夜枭的用心。

作为情报部门,能在事情发生前,将情报送出来,就已经是非常的合格了。

正如李丰田所想的那般,有的人天生就是端着饭碗出来的,只要找到自已的那个碗就行了。

李丰田将情报合上,看见李二此时还在认真的观看自已写的阅兵流程,也不打扰,就在旁边慢慢的品着茶。

又过了一会,李二才放下手中的纸,看见正在老神在在喝着茶的李丰田,问道:“先生观后,感想如何?”

李丰田放下茶杯,说道:“臣首先感慨的是,即便是这不大的吐蕃,也是充满的内斗。其实这些都还好,臣更感慨的是,夜枭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的这么好,去年还是对吐蕃的消息还停留着少数和概况上,今年已经能做到情报先一步送到陛下的案头了。”

“没错!”李二接过李丰田还给自已的那份情报,然后点燃了蜡烛,一边说,一边将情报一点点燃烧成灰。

“直到今天,朕才知道先生为什么当初要让朕成立夜枭了。这种料敌于前的感觉,真的是太美妙了!想必那噶尔·东赞一定不知道,他此次前来的目的,自已家里的底牌,已经被朕知道个七七八八了,他还如何跟朕谈?”

“呵呵,陛下,夜枭的作用,可不仅仅是这些呢,我当初还告诉夜枭,留意各个国家的各种领域的人才,尤其是那种有才而不得志的,都暗中送到大唐来。只不过,目前大唐周围的国家,开化的少,从事研究的,更少,但是,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各个领域的牛人来我大唐进行科研。”

“一定会有的!对了,先生,朕大概得看了一下这阅兵的流程,朕没想到,这阅兵竟然如此的麻烦啊。”

“不光麻烦,还耗费挺大呢!不过,臣认为,这一次的阅兵,即便是花费些,也是要搞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虽然自灭了颉利之后,再就没有大的军事动作了,天下稳定,社会快速发展,这是好事。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战争,毕竟我大唐可是武德充沛的!”

“第二,就是给老百姓一种安全感。尽管此时的阅兵表演的成分居多,但是将士们展现出来的精气神,可以给百姓们以安全感,以凝聚民心。”

“第三,既然我们的百姓安全,那么敌人就应该害怕了。说一句陛下可能不爱听的话,周边那么多国家奉陛下为‘天可汗’,其中可不见得人人都是打真心愿意的,暗中可能还有不少的小动作。就例如这联合国,成立了也有几年了,但是目前来看,还没有发挥其作用。现在象征性的意义重大。想要这联合国发挥作用,不彰显一下武力,如何来以德服人呢?”

“就如孔圣人那样,孔圣人就是喜欢以德服人,如果不听不服,老夫也懂一些拳脚,可以以武德服人嘛……”

李二听着李丰田说话,但是说着说着,嗯?怎么感觉不对劲了?

李二有些无奈的笑道:“先生怎么突然开起了玩笑,竟然将孔圣人也拿来做玩笑话。”

而李丰田却是一愣!

解释道:“难道陛下真的有所不知?”

“知道什么?”

“这孔圣人据说身材伟岸,而且拳脚功夫相当之好,所以才会以德服人啊!”

李丰田一边挥舞着拳头,一边解释道。

而反应过来的李二,突然哈哈大笑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朕还一时没反应过来你们后人的幽默。”

“没错,的确是以德服人,以德服人,哈哈哈!”

同样的一个“以德服人”,从此之后,便有了两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