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要真说起来,这个机关是一个挺简单的机关。
这个龛位内的岩壁其实就是一块厚重的石板,下方被细沙顶起来。而碑刻基座就是控制细沙落下的关键枢纽。只要把碑刻基座抬起来,那么石板下方的细沙就会通过基座下方的通道,最终落入到更下方的一个空洞中。
而岩壁石板因为没有了细沙的承托,就会跟着慢慢下降,最终露出石板背后的那个洞穴。
伴随着石板的缓慢降落,一片一片大大小小的气泡也不断的从洞穴内涌出来,翻滚着向着头顶飘去。这个现象让杨进有些高兴,能够出现这么多的气泡,那说明石板背后的洞穴极有可能因为气压的缘故而没有让水灌进去。
果然,当五六分钟之后,这块足有两米多高、一米半宽的石板彻底落下去之后,一个黑黝黝的洞口出现在了杨靖的视线中。而当杨靖缓缓地游进去没多久,就看到这个一直向着斜上方眼神的洞穴内部并没有多少水,水只不过是漫过了洞口大约两三米远的位置就戛然而止。
这种现象直接表明,石板后面的这个洞穴是一个密不透气的洞穴,这样才能够保持住强大的气压,压迫水库的水无法进入到洞穴中去。
因为有能量护体,杨进也不用担心减压病的发生,他也不需要减压就可以穿着潜水服直接走进洞穴。
不过既然确定了这个洞穴是一个密不透风的洞穴,杨靖也不敢把面罩和气管拔下来。反正压缩空气瓶中高压空气可以支撑自己呼吸很长一段时间,就算不够用的,储存空间中还有两个充满了空气的压缩空气瓶呢。
坐在地上把脚上的脚蹼扒了下来,随手扔进了空间,然后从空间中拿出了一双鞋子换上之后,这才开着潜水灯继续沿着这条通道向前走。
这条通道是一条近乎于四十度的向上通道,高度超过了两米,宽度也超过了一米半,从洞穴岩壁上来看,这条洞穴是天然形成的,不是人工开凿的。很显然,在一千多年前,那位越城子很可能发现了这条天然洞穴并觉得这个洞穴非常棒之后,这才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道观。
事实证明,越城子的眼光很不错,最起码杨靖在进入到这个洞穴之后,就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条天然形成的洞穴越往里走越宽敞,待到杨靖估摸着走出去足有五十多米之后,终于是来到了一个方圆足有十多米的溶洞大厅。
之前在寻找末代沙皇宝藏的那个和迷宫一样的洞穴内,杨靖也曾经遇到过比这个大厅更大的大厅,所以杨靖并没有觉得有多么的惊奇。只是在这个大厅中,杨靖发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那是一块石碑,高足有两米,宽度也有一米多,石碑上雕刻着一些稀奇古怪的字体。
这种字体杨靖只是隐约有点印象,似乎好像是在哪里看到过。但杨靖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字体绝对不是什么甲骨文、大篆小篆之类的古老文字,更不是行书、楷书之类的字体,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字体。
看着这个石碑上雕刻的那密密麻麻的奇怪字体,杨靖思索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才恍然想了起来,这种字体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汉字,而是一种极为稀少而且神秘的水族文字。
用另外一个称呼来称呼这个石碑上的这些神秘文字其实更恰当,那就是“殄文”。
这种神秘至极的殄文,又名水书,亦称鬼书、反书,传说中是写给死人看的文字。
水书是古代水族先民用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种古老文字符号,记载水族古代天文、地理、民俗、宗教、伦理、哲学、美学、法学、人类学等的古老文化典籍。
专家、学者认为,“水书”相当于汉民族的《易经》,内容博大精深,是水族人民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3月,水书纳入首批“华夏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这种文字之所以又叫殄文,或者鬼书,一个是指其字体结构,有的字虽是仿汉字,但基本上是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字型的写法。“水书”文字为何与汉字不一样,其写法与汉字相反,这些问题令世人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个原因就是在古代,水族先民因受统治阶级所迫害,相传其祖先“陆铎公”创制“鬼书”以反对和报复统治者。
后来道家博采众长,把水书的一些文字采纳了进来,并结合水族“鬼师”对于水书的利用方法,做出了一些系统的划分。其中一部分水书文字单独拿出来形成了现在的“殄文”,也就是专门写给死人看的文字。
杨靖前段时间获取的传承技能组合三中的堪舆术中,就有专门的殄文,杨靖既然得到了堪舆术,自然也就学会了怎么识别殄文。只是杨靖还从来不曾在现实中见过殄文,因此刚才才会觉得这种文字眼熟,但却想不起来是从哪儿见过的。
现在认出了这个石碑上雕刻的殄文文字,杨靖立刻就开始辨认起这些文字来。
“天祐元年,出师王屋山上清观,游历天下,彼时天下大乱,动荡不堪。天成三年,无意中发现此洞穴,惊叹其鬼斧神工,遂在外修建越城观并隐居于此。同光四年,结识唐突骑都指挥使李从珂……”
很显然,这块石碑上前面刻的字是那位越城子的一些早年的经历。
天祐元年,那应该就是公元904年,是唐昭宗李晔用的最后一个年号。至于天成三年,指的则是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的年号,这一年应该是公元910年。而同光四年,则是李存勖用的最后一个年号,同时也是李存勖在位的最后一年。
这句话说得意思杨靖也很明白,其实就是越城子自己讲述他是在公元904年从王屋山的上清观出师,然后开始游历天下,然后在公元911年在这里发现了这个洞穴,又深感外界的动荡和大乱,于是就在这里盖起了越城观隐居于此,然后在公元926年认识了李从珂。
因为牵扯到传国玺,所以在洛阳等待潜水装备的时候杨靖也没有闲着,而是仔细阅读了那一段时期的历史,因此对于这一段时期的历史还是非常熟悉的。
在那个时期,唐失天下,群雄并起,天下分崩,整个华夏端的是烂成了一锅粥。
李从珂是后唐的第二任皇帝李嗣源的养子,同光三年也就是公元925年的时候,李嗣源奉命往北抵御契丹,因为家在太原,李嗣源上表请求任命李从珂为燕京内衙指挥使,庄宗不高兴,改任命李从珂为突骑都指挥使,驻守石门。
第二年,魏州军兵叛乱,李嗣源赶赴洛阳,当时李从珂在横水率领部下由曲阳、盂县直奔常山,与王建立会合,昼夜兼程,渡过黄河向南进军,因此,李嗣源的军队声势大振。
李从珂的这一段经历恰好与越城子所说的吻合,估计当时担任突骑都指挥使的李从珂是在926年南下越过黄河的时候遇到的越城子。
而在同年,李嗣源登基成为后唐的第二任皇帝,更是把李从珂封为了河中节度使,越城子的越城观恰好就在李从珂的管辖范围内。也就是说,这个越城子认识李从珂的时候,是在李从珂成为后唐末帝之前的八年前。
这么一来,杨靖就算是搞清楚了这个越城子与李从珂的关系。
“……清泰元年,受吾皇邀请,入洛京任司天台中官正。清泰三年,叛臣石敬瑭起兵,洛京朝夕不保。危难之际,皇诏贫道觐见,问询退兵之策。奈何平贫道只是一道人,如何能平天下?后皇日益焦虑,闰十一月,石敬瑭兵临洛京城下,皇欲行自我了断之事,苦劝无果。
皇携传国玺及太后、皇后、太子登玄武楼之际,赐众大臣以鸩酒,贫道亦在列。幸贫道多年行医,有所准备,饮下鸩酒并未当即毙命,遂眼看吾皇引火自焚。
火灭,贫道于火场中取传国玺,悄然出宫,回归道观。但奈何鸩酒毒性猛烈,余毒未清,贫道自知命不长久,遂在洞外修建机关封闭此洞。
内洞安置有传国玺及历年吾皇赏赐之物,外有石门封锁,内有机关陷阱保护。贫道以殄文立此碑,吾之后辈若要进内洞,必先得贫道传承,方能知晓入洞方法。若强闯内洞,必葬身于此!
逢三左一,逢六左斜退二,逢九进一,过陷阱。五步一伏,九步一跃一蹲,十三步右闪二尺,一气呵成,过飞刃。左四按,右八提,前进十二跺三脚,过滚石。前四后一,左二前三,后一右三,前五左一再前七,过排箭。乾推震提,艮右旋坎左转,可开断龙石。”
石碑到此结束,但杨靖却是看的惊心动魄。
他真没有想到这位越城子的心机竟然是如此的阴险。毫无疑问,传国玺是落在了这位越城子的手里,但是杨靖真没想到,这位越城子为了保护传国玺,竟然还在这个山洞中设立了这么多的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