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来自上帝的风

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 1589 年元旦

无论灾殃临头还是捷报入耳,皆能神色举止不异于常,这就是腓力二世的公众形象,也是他生前便为世人津津乐道的传说之一。还是龆年小儿时,他必然已经多次听到过父亲的事迹,当皇帝查理五世收到帕维亚大捷① 的喜讯时,他的面无喜色引发了众人的广泛崇敬。也许他早就决心效法父亲的言行,而后又发现如此行事本来就更为容易,因为他的天性恰恰不那么生气勃勃。无论如何,当他的统治来到第三十三年时,腓力已然在许多倾慕者的眼中化身为一位行为世范的斯多葛主义② 基督徒,关于他在艰难险恶中的凛然自持,有不下一百个绘声绘色的故事在民间传颂。其中的一些好似经典喜剧,有这么一则故事,说有一位新来的秘书,他对于尚未谙熟的职责颇感紧张,在从国王手中接过刚刚写好的羊皮信纸,接着要用沙来打磨时,竟错拿起墨水瓶倒了一纸。他吓得瑟缩成团,满以为会触怒龙颜,却只听到了国王温和的声音:“那是墨水,这才是沙。”还有一些故事像是感伤的逸闻,它们描绘了国王对于长子和继承人堂卡洛斯③ 经年累月的忍耐,这位王子的乖戾当时正因为神志不清而日渐加重。在腓力驾崩后的十年里,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故事流传开来。很自然地,那些对他心怀同情的编年史家能够从中撷取一些合适的片段,来彰显他如何在生命中最为失落的时刻仍旧保持钢铁一般的自控力。

经过高妙的打磨,神父法米亚诺·斯特拉达写作的道德寓言展现出了最为精致的文学技艺。在他的故事里,当一位从桑坦德赶来的信使(兴许就是战场总指挥博瓦迪利亚?)带着这场浩劫的信息抵达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时,国王还依然怀着无敌舰队高奏凯歌的信念。王室秘书莫拉和伊迪亚克兹全都惊慌失色,二人相互推诿,希望由对方前去呈报这可怕的消息。最后莫拉走进了国王的内室,国王放下笔,看着他的秘书走近,莫拉期期艾艾地将无敌舰队的坏消息陈述了一番,便把信使推上前来。国王听取了这个令人沮丧的故事,神色始终如常,末了他开口道:“我要感谢上帝,蒙他伸手襄助,我还能选择在任何时刻派遣一支与我们的败军一样庞大的舰队出海。溪流会偶有阻塞,但只要源头畅流不息,就还无甚大碍。”没有一声叹息,脸上也没有半点异色,国王拾起了笔,开始继续写信。

可是斯特拉达终究是地地道道的罗马人,事实上,即使是西班牙人口中说出的最精妙的言辞,也不会如此华美造作,它们听起来要更加低沉如铁、铿锵作响。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从 17 世纪晚期以来,西班牙的历史学家更加偏爱另外一个不同的版本。这个故事里也有烘云托月的过程,受到惊吓的秘书、平静工作的国王、信使带来的残酷消息,所有这些别无二致,但是在重新提笔之前,国王只是简单地说道:“我派出自己的舰队,是为了与人战斗,而不是为了迎战来自上帝的风浪。”

当然,这些故事没有一个可能是真的。腓力根本没有机会展现他那面对不虞之患时闻名于世的坚毅风采,因为无敌舰队战败的全过程是一点一滴缓慢地为他所知的。在公爵回到桑坦德之前,腓力不仅已经读过梅迪纳·西多尼亚写于 8 月 21 日的来信和随信附上的日记,而且听过巴尔塔扎·德·祖尼加令人沮丧的报告。他从帕尔马那里听说了水陆两军会合的失败,后来又获悉了从爱尔兰海岸传来的种种沉船流言。此外,我们很难相信腓力会如此突然地责怪起上帝安排的风浪,因为他派这支舰队出海正是为了做神的仆人,特别是他还从梅迪纳·西多尼亚的日记里获悉,截至 8 月 21 日,无敌舰队一直在天气上占尽优势。

尽管肉身凡胎的承荷能力是有限度的,人们大可相信,当坏消息来临时,腓力依旧保持了尊严和坚毅。那年秋天,腓力生了一场大病,而且在各国外交使团看来,焦急和失望即使不是病因,也至少加剧了病情的严重程度。罗马教廷的新使节认为,国王的眼睛之所以红肿,既是因为读书,也是流泪的结果,饶是如此,却没有人亲眼见过腓力伤心落泪。另一些人提到,过去十个月内发生的事情让国王看上去老了好几岁。就是从 1588 年开始,他的皮肤奇怪地猝然间苍白起来,松垂地耷拉在了双颊之上。他那丛白色髭须失去了最后一抹金色,蓄得更长了,在某些肖像画里,竟不知为何好似忘了打理一般。1588 年以后,国王更少出门,能与之晤面的人越来越少,愈来愈多的时间被他花在了离群索居和阅读研究之中。

不过,倘若腓力已经体悟到命运的打击,而且公开显露出自己的感受的话,他却并没有被命运击垮。几乎刚一得知己方的损失程度,他就立刻向各国大使保证,他将打造一支更加强大的舰队,哪怕要为此熔化自己餐桌上的每一只盘子,要熔化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的每一盏银烛台,也在所不惜。事情自然到不了那种地步,不过单单只有美洲运来的金块银块的确不够,看起来卡斯蒂尔的橱柜要被掏空了,此外还要与热那亚银行家订立新的协议。在与一些船长有过交谈后,腓力愈加清楚地看到,仅仅租用船舶是不够的。若要得到首屈一指的头等战舰,就不得不自己来造。为此,他必须扩大西班牙的火炮制造业。征兵、制炮、造船、筹资,国王的笔在一刻不停地游走,赶在新年到来之前,所有处置方案都已草拟完毕,虽然这些事项一如西班牙的惯常情况那样进展缓慢,大量虚耗的时间在等待弥补,许多疏漏还在等待补救,以至于很少有人相信腓力念想中的新舰队能在春天建成,但是从来没有人怀疑腓力的蓝图终究会如愿实现。

与此同时,腓力也要面对既成的事实。他迈出了第一步,10 月 13 日这天,他向西班牙各地的主教们发出信函。在信中,他简要地向各位主教告知了他们实际上早已得知的消息,并提醒他们注意海战固有的不确定性,他继续写道:“我们必须为上帝乐意为之的一切向他献上礼赞。现在我要感谢神,为了他已然昭示的垂怜。那些暴风雨本来可能为无敌舰队招致更加不堪的厄运,但最后并没有雪上加霜,这务必应归功于为了此行圆满成功而献上的祷祝,多亏诸位的祈祷曾经如此虔诚和不懈。”他也彬彬有礼地告诉各位主教,祈祷或许可以结束了。不大可能再有船只回到故土。日后西班牙将无敌舰队的战败归因于来自上帝的风,这种做法最早便源于此时。

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看出为何英国人、荷兰人同样持有类似的解释。在一枚伊丽莎白女王颁授的庆祝击败无敌舰队的纪念章上,刻有这样的文字:“上帝吐纳风雨,他们因之溃散。”一枚荷兰打造的纪念章上也记录了相近的情感,那些饱学的诗人们则不吝辞藻,用拉丁语诗篇来庆祝童贞女王的王位得以保全,歌颂新教信仰得以胜利守护,他们忙于礼赞神灵的显圣,对于上帝以其格外恩赐的风暴让数千西班牙人溺毙誉不绝口,竟全然没有工夫略微提及英国舰队的殊勋。

实情当然与此不同,在西班牙人因天气不利而蒙难之前,性能更为上乘的船舶和火炮早已决出了战斗的胜负,即使是在爱尔兰附近蒙受的损失,其祸根也更多埋在德雷克身上,他在圣文森特角一把火烧掉木板条的所作所为要比暴风雨更加致命,但是敌军的毁灭越是能够被视作上帝在直接插手,自然就越能彰显上帝垂青新教,如此一来众人的共同事业也就像宣称的那样,真的成了上帝自身的伟业。故而,大风暴摧毁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传说也就和其他捏造的故事一样成了源远流长的神话,这些故事还包括野蛮的爱尔兰人大开杀戒、巨大的西班牙舰船令英格兰船只相形见绌、怯懦的西班牙指挥官躲进船舱内一处专门建造的避难所中畏葸不出,以及受到侮辱的炮手在炸掉了一艘盖伦帆船后跃入大海,不胜枚举。

奇怪之处还在于,所有这类传说在西班牙就像在英格兰一样广为流传,甚至连涉及梅迪纳·西多尼亚的那个故事也概莫能外,据说公爵“为了安全起见,下榻在旗舰的最底层”,这位《理查德·雷恩卧室遗存……函札抄录》的作者完全向壁虚构了一番莫须有的情节来嘲讽他的本国同胞。至于涉及英国战船体型渺小、无法与搭载西班牙人的庞然大物相提并论的故事,始作俑者一定是那些通晓文墨的旱鸭子,他们也许当时正在怀特岛观战,于是错把英军的一群轻帆船与对方硕大却笨拙的乌尔卡船拿来比较,而没有注意到战舰。乍看上去,最难以理解的还是西班牙人为何愿意接受有关风暴的神话。英国人自然会欢迎这样的解释,他们又有了一项实物证据表明上帝与自己同在,可是为什么西班牙人要接受这种上帝与之对立的观点,证明他们劳而无功的舰队不是在与人交手,而是在与神指使的狂风骇浪拼死相搏呢?只要稍作细想,此间的奥妙也不难领会。败于上帝之手永远要比败于凡人之手更容易让人接受,犹太-基督教传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来解释上帝那些表面上反常的举动。这一回上帝安排他们承受失败,既不意味着西班牙人并非在为神的事业而战,也不代表神不会在最后关头为其张目。

堂博纳迪诺·德·门多萨是另一位基督教斯多葛主义道路的探索者,在他终于接受了无敌舰队战败的苦涩事实后,也以闳中肆外的雄辩和巧语向他的主公阐释了同样的道理。甚至连至为高贵的十字军战士们,哪怕是圣路易④ 本人,据他观察,也不是常胜不败的——他采用这种委婉的措辞是情有可原的。我们的罪如此纷繁深重,上帝施予的每一次天惩无不自有缘由,但是上帝惩罚那些真正爱神的人,是为了他们的好,有时是让他们在此世因此获益,有时则是在来世。也许上帝只是选择让那些为他效力的战士们今时受馁,以使他们在谦卑中习得制胜之法。看到这句话,腓力不但特意划线标注,还在页边涂写强调,以表同意。

在谦卑中习得制胜之法。是年的整个冬天,腓力都在不停挥笔,试图揭示他曾经听凭自己犯下的过错:舰队的船舶种类驳杂——下一次既要准备更好的船只,还要在形制上整齐划一;缺少长程火炮——下回出兵时,应当配备更多的长重炮和半长重炮;指挥权的割裂、协作的低效、深水港口的匮乏,甚至还有如何掌控荷兰沿岸水域的问题,不知何故,在最后这个至关紧要的问题上,帕尔马竟然不仅自己抛诸脑后,还听任其他所有人同样疏忽大意。腓力并没有得出什么出类拔萃的解决方案,但是至少他开始直面存在的问题,想要看清还应作何努力。此次战败造成的惊骇情绪让他从梦游一般的恍惚状态中觉醒,自从玛丽·斯图亚特辞世,他曾一直深陷于这种状态而不能自拔。在他余下的统治岁月里,他再一次变回了那位审慎之王,处处小心,乃至到了看似畏怯、迟疑,凡事都要瞻前顾后、思虑再三的地步,在无奈地把一切最终留待天意裁决之前,他往往早已把所有可能的机遇竭力挥霍一空。

这里还有另外一则听上去真实而又切合当时情景的逸闻。我们不晓得故事的发生时间,但至少也应该是 1588 年之后一两年的事,否则就会让人感到奇怪。那时腓力正在圣洛伦索教堂的内庭花园中徜徉,他听见一位园丁向人宣称,在为修剪南墙下的梨树付出如此繁重的心力后,上帝完全没有理由任由这应许的果实走向枯萎。腓力叫住了园丁,说出了一番语气比平日与这些修士们交谈时更为严厉的话。“尼古拉斯兄弟!尼古拉斯兄弟,留心你的话!自以为懂得上帝的意志,是对神的不敬,几乎是在亵渎神灵。这是源自骄傲的罪。甚至是国王,尼古拉斯兄弟,”他继续说道,只是语气柔和了些,“也必须恭顺地为上帝的意志所差遣,哪怕对神的意志一无所知。任何时候,他们都绝对不能妄想把神的旨意当成工具来利用。”


① 发生于 1525 年 2 月 24 日,是漫长的意大利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之一。帝国军队在此战中重创法军,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沦为查理五世的阶下囚,被迫签订《马德里条约》。
② 古希腊著名哲学学派,核心学说认为“顺应自然”或“顺应理性”是人的美德,人应该学会接受“命运”这种普遍法则。
③ 身为长子的堂卡洛斯(Don Carlos, Prince of Asturias, 1545—1568)本来是王位的法定继承人,但他最终因疯癫早逝,王位由他的弟弟虔诚的腓力(Philip the Pious)继承,史称腓力三世。弗雷德里希·席勒曾以他为主人公,创作同名历史悲剧《堂卡洛斯》。
④ 即法国卡佩王朝皇帝路易九世(Louis IX of France, 1214—1270),因对基督教无比虔诚而在中世纪美名远扬,但并不以战功闻名,曾亲自发起和参与第七、八次十字军东征。两次东征皆未取得胜利,路易在第七次东征中被俘,法国以大笔赎金将他赎回,他最终在第八次东征途中病逝于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