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两百八十二章想起来了

我们忠信公司旗下现在的企业,还有什么样子的带有高科技性质的企业能够搬迁到浦东那边去?

众人听完李忠信的话以后,脸上的表情都显得很是不自然。他们觉得,李忠信说的这个事情有些没水准了,忠信公司这边能够算得上是高科技的企业已经都开始搬浦东那边去了,剩下的企业,基本上构不成那种有工业技术含量的那种。

“忠信啊!我们江城新区这边的手机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圆晶厂什么的,现在的三期以上的都已经是搬到了沪市浦东那边,就是汽车当中的一些具有科技含量的配件生产厂子和机器,我们都已经是搬向了那边,现在应该已经没有这样的一种部门需要向那边搬迁的了啊!”白奉义半天没有发言,当他听到李忠信的这番话以后,立刻对李忠信说了起来。

在白奉义的心中,忠信公司只要能够和高科技沾边的东西,大部分都已经是搬迁到了沪市浦东那边。

他不明白李忠信的战略布局,也是弄不清楚这样的一个原因究竟是什么。

“是啊!忠信,连忠信科研基地以及动漫基地的分部,都已经是搬到了沪市浦东地区,我们这边好像没有什么可以往那边搬迁的了。”董志国在这个时候随着白奉义的话说了起来。

董志国就有些不明白李忠信的这番操作了,在江城这边做事情他不香吗?在这边都守家带地的,怎么都好,非得把一些东西搞到沪市浦东那边,难道江城这边不是亲妈生的。

“董经理,你要是不说这个事情,我倒是没有想起来,我记得你那边小家电的研发部门现在已经成立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吧!具体那边有多少人,我现在不是很清楚,不过我却是听人汇报过,忠信小家电的创新改革现在做得不错,特别是一些电饭煲,电炒锅什么的,都已经是进行了一定的更新换代,我说的这个没有问题吧!”李忠信看着董志国,正色地问了起来。

董志国如果没说话的话,李忠信还没有想起来董志国这边的事情,等董志国一开口,李忠信一下子就想起来了一些事情。

李忠信和其他人不同,李忠信对于后世的小家电市场还是相当看好的,后世的时候,小家电的创新相当多,而且,各种新颖的小家电层出不穷,忠信公司在成立小家电厂的时候,李忠信就已经是有了这个方面的打算。

最近几年,李忠信虽然没有把心思放到忠信小家电厂上,但是,对于忠信小家电部门这边,李忠信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之前主要是科技方面的底蕴太差,忠信公司没有这个方面的技术人才。

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沉淀,李忠信觉得,小家电那边也是成立大型的研发部门了。

如果把小家电厂的研发部门放在江城这边,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和放到沪市浦东那边比起来,江城这边真就不够看了。

按照李忠信的想法,今后小家电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并不是现在忠信公司这样的一个公司就能够完全占领市场的。

而且,小家电以及厨房的配套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人们在这个时候手中都已经是有了一些钱,也是希望让生活过得更好,那么,小家电和厨房用品的配置方面,也是要加大一定的力度了。

忠信公司是一家售卖综合商品的公司,小家电这个东西,今后也会是忠信公司的一种主打品牌,这个东西是最能够走进千家万户的东西,只要是人生活,就需要用到这些个东西,所以,李忠信觉得,这个时候有必要把董志国的小家电研发部门弄到沪市那边,并把这个研发进行扩大,让更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小家电的研究生产当中。

忠信公司的小家电厂已经扩展到了三期,已经是有了三个大型的厂房,但是,这三期的小家电都是那种老式的东西,并没有太多科技含量的产品,也就是质量好一些,价格比其他的小家电便宜一些,才销售得那么好,要是没有这些因素,忠信小家电这边的产品也是会出现和这个时代很多小家电生产厂一样的困境,那就生产出来的产品老旧,生产出来以后不久就成为了库底子,基本上销售不出去,然后越积压越多,逐渐走向倒闭。

董志国有些狐疑地看了看李忠信,他慢慢思考了一下,才正色地对李忠信说道:“信哥儿,我们小家电生产厂这边的研发部门现在的员工有五十六个人,其中有一半是我们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员我们也是把他们算做研发部门当中的,真正的研发部门的人应该在二十人到三十人左右吧!”

董志国对于小家电的研发部门的想法并不是很多,现在他们厂子的产品可以说是供不应求,除了供给给忠信综合商场之外,其他的商场想要忠信公司的小家电,是需要等待的,基本上生产出来一批,就能够快速售卖出去一批。

对于更新换代的这个事情,董志国并没有太多的想法,按照他的想法,只要有更新换代的产品,他们的工厂就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大调整,这样一来,就耽误了生产,那些可都是钱的。

只不过李忠信要求他们有研发部门,给那些研发部门下达了一定的任务,要不然的话,董志国都记不起来这样的一个部门。

“怎么才那么一点研发的人员,我记得小家电厂刚刚开始一个厂子的时候,研发的人员就有十个人以上,怎么过了这么长的时间,研发部门的人还是那么一点点的人呢?”李忠信的眉头微微蹙了起来,对于董志国说的忠信小家电部门的研发人员少成这样,他感觉到很是郁闷。

企业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是研发,而不是单纯的生产,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考虑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所以,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出现了大量倒闭的企业,李忠信觉得,忠信公司绝对不能犯这样的一种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