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情世故

府中家财乃是先祖存遗之物,如何能售与凡夫俗子,兄长若不嫌弃,族弟我明日便让人送上几车粮草,至于行路舟车之器,府中有个将作一并送至。”李敞很聪明,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李晆赶紧假意推辞:“使不得,使不得,族弟不日即入军中,粮草军器缺一不可,为兄万万不敢受!”

“就这么说定了,明日兄长但叫人接收便是,若再推辞,便是瞧不起小弟!”李敞斩钉截铁的说。

把皇帝赏的马卖掉,那御史言官会骂得你生不如死,甚至连皇帝都会认为你对他不尊重,产生的后果李晆承担不起,可若是为了还人情,将马送人,那就不一样了,不但能得实惠,还能让别人称赞自己识大体。戍州多山少路,马的功能更多是作为驮货,重要性对比平原大打折扣,况且皇家饲养的马匹李晆还真不一定喂得起,听说吃的比人还好,必须换掉......

与此同时,破败不堪的甘露殿内,年青的帝国皇帝正仔细看着宦官们送来的密报。

“哼哼,拿朕的马去做人情,去旨,南诏屡次犯边,戍州乃蜀中重镇,不可不防,调兵部员外郎卢坦任戍州制治使,内庭宣奉官杨直叔任戍州平南尉,昭武校尉高延养任戍州兵马都监。再令,招讨使韦昭度调戍州边军三千入益州平叛。”皇帝眯着眼说。

“陛下,戍州城小兵寡,再调三千便无军可守,是否再.......?”拟旨的宫中行走有些疑惑。

皇帝冷笑道:“隆舜朝贡,献珍宝无数,韦相探得南诏无壮,遍征十五龄少年为军,先帝又斩其谋臣贤相,若非西川有变,朕早就兵发五尺道,饮马姚州城了,还敢犯边,借他十个胆都不成!!!倘若真的有那一日,哼哼,相信雅嗣王也会为朕守住国土的!”

.......

皇帝立后之前,皇族就算在宫里开通宵派对都无所谓,可一旦册封皇后,这地方入夜就算禁地。帝主天下、后主内苑,这是大唐共识,李晆还没听到净街鼓敲响,便被宦官搀扶着上了马车,直接送回府中。

“四郎,可是入神策军出关杀敌?”程述非常关心皇族典兵的结果。

“明日就会昭告天下,不算军机,诏书你自个拿去瞧!”李晆揉着太阳穴回应。

可怕的旧社会,可怕的繁体文言文,李晆愣是没瞧懂上边写的啥,反正光知道要跑戍州去守边,一点心情都没有。

“滚远,朝中一日不宣,诏令便一日不得私授,你有几颗脑袋够砍的!”程述手刚伸出来,就被老太监喷了一脸唾沫。

对这老头得防着点,韦家跟吉王的关系不信他不知道,别人避都来不及的婚事,他还让自己上杆子往上凑,可惜内廷那身皮在,要不自己非把老头满口牙打掉,然后让他喝一辈子稀饭,不对,还得弄个烤羊肉摊子让这老家伙看着,馋不死他。

“四郎这是打算何时启程呐?”老太监用那特有的尖利声询问。

“不急,不急,宗正寺刚订的亲事,怕是得有个一年半载成了婚才行。”李晆可不想去西川趟浑水,哪怕是守边境也不成,反正过几年李茂贞、朱温这些货色就会杀到长安,与其跑戍州被王建之流弄死,或者留长安被砍脑袋,倒不如选个好时机,躲到两浙一带,起码能平安度过五代时期。

老太监似乎料到这一结果,皮笑肉不笑地道:“社稷为重,男女之事轻矣,既然陛下定了典兵之地,那咱们就赶早不赶晚,收拾好行礼,待钦天监选个吉日,咱们便启程吧,毕竟入蜀的路要比出关难走些!”

鄙视这老混蛋,刚才还说是机密,现在连走哪条路都知道,说不是探子都没人信。

“徐公,您老瞧着置办,反正出了长安城,我就是个瞎子,这一路还得仰仗您老!”忍着气头说完话,李晆赶紧喝口凉茶,怕真动起手来。

老太监也不推辞,拱拱手便带着俩丫鬟和厨子去了厢房,估摸是直接开箱子找钱呢。

“去蜀中?怎地不是河东?”程述一脸错愕。

“陛下亲订的,你敢质疑?”李晆解释。

程述挠挠头,站在原地呆立半晌,似乎下定某种决心,跺跺脚,咬牙道:“即便入蜀,述也誓死追随嗣王。”

程述的身份很特殊,在兵部卷册中,他属于神策军,但在神策军名册中,他又属于雅王府,如今李晆被封姚州刺史,雅王的册封却没下来,等于程述成了没有编制的人员,说出追随两字,就等于他自愿成为李晆的私兵,或者称之为家仆也不为过。

不知道皇帝让不让皇族养私兵,反正李晆是不打算放过他的,蜀中战况那么激烈,半道上要是遇上个溃兵劫道什么的,自己拿什么自保,只有程述那种响马体格才适合当保镖。

“行,往后我这条命就靠你了,去收拾收拾,从府里拿些钱财,再写封信给家里捎过去,免得家人惦记!”李晆拍拍程述的肩膀。

......

立政殿内,李晔正翻看着朝臣的奏章。

“陛下,雅嗣王府正变卖家财,似乎在为入蜀筹办粮草。”小宦官趴在不远处禀报。

“嗯,朕知道了,派人盯着徐怀恩,但有异动立即拿下,去请杨复恭入殿,朕有事问他。”李晔皱着眉,头也不抬的吩咐。

入夜时分,能在宫城中自由穿行的只有宦官和皇帝,一个面容白净,身材高瘦的中年人在引路宦官的指引下,轻轻走到李晔下首,躬身行礼道:“老奴参见陛下。”

李晔的手不自觉的抖了一下,随即恢复平静道:“朕今日将李晆贬于戍州,不知你做何想?”

“陛下,当年襄王之事确与雅王一脉无关,老奴曾审萧遘三日之久,断不会错,况且当年雅王病重,除二子,三子归京,余者皆在蜀中,如何能与朱玫相通。此事乃是先帝一时不查,为小人蒙蔽所致!”中年人低着头禀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