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5章 曙光(18)

霍夫曼面临的抉择几天前在克里姆林宫也上演过,以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两人为代表,红军总参谋部分成两派,一大堆人各自就大解决方案和小解决方案进行激烈争论,基本上每个参加政治局会议的人员都进行了发言和表态,经过两天一夜长时间讨论,最后斯大林以一锤定音的决策批准了朱可夫的方案。当然推进该方案有明确前提,必须是中亚攻略取得一定成效,即充分调动德军后才能开展。

为增强朱可夫方案的可行性,斯大林下了大本钱,一口气拨付了6个全新组建的近卫坦克旅。其中,2个坦克旅全部装备红军刚刚生产出来的IS-1重型坦克,每个旅拥有58辆,这款一直以来被寄予厚望、希望能与虎式坦克相抗衡的新坦克经历了KV-13、KV-85和IS-85等不同阶段的测试和研制,终于在9月份成熟并开始量产,首批全用于装备新的近卫坦克旅。

另外4个旅则装备了历史上根本未曾出现过的量产型号——T-43/85,由于德国一直未将豹式坦克投入作战(产品已开始生产),再加上虎式与4号坦克联合作战的显著成功,所以红军在装甲装备方面借鉴、模仿了德军的思路,同样以重型、中型坦克搭配使用为理念,对中型坦克的要求是要克制德军主力——4号H型。过去的交手情况充分证明T-34/76不堪大用,面对4号H型完全处于下风。T-43虽然在防御和设备上改进不少,但火力依然偏弱,最后伏罗希洛夫元帅拍板T-43安装与IS-1一样的85mm火炮,形成T-43/85的新型号。

生产T-34/85还是T-43/85在红军内部曾有过争论,经过论证和比对,认为T-43/85虽然制造难度更大,但性能比T-34/85强,最终选择后者作为发展通道。

T-43/85比T-34和T-43/76个头都大一些,人数上升为5人车组,由于研制工作仓促,在T-43/85身上还存在较多不完备之处,不过心急火燎的斯大林已顾不上这些了,迫不及待要拿出来使用。他一面下令持续改进,一面下令乌拉尔方向的兵工厂加大生产力度,尽可能将旧式的T-34生产线改造为转产新T-43/85的生产线。

随着高加索油田区和大量工业区的沦陷,到1943年秋时,红军走向不同的建军思路:不再追求包括坦克在内重装备的绝对数量,而强调在保持最低数量的前提下提高性能。道理明摆着,无论石油还是钢铁,已不允许红军继续建设并维持每年量产2-3万辆坦克装甲车辆的规模,必须从坦克海转变为强而精的思路。由于人力资源损失惨重,装甲兵储备同样不足,合格装甲兵可不像步兵那样发杆步枪就可以赶着上前线,必须经过培训和训练,而训练就必然要消耗为数不多、十分宝贵的燃油和车辆资源,要保证一线部队作战就只能压缩后备队伍的资源和训练。

如果霍夫曼知道,就会感慨历史进程是多么相似,斯大林现在的选择就是历史上德国的选择。无非斯大林不用维持一支庞大的潜艇部队,再加上俄国产品无论如何精致、如何强调质量,其复杂程度也不能与德国货相比,因此红军可比历史同期的德国武装更多的装甲车辆。

以坦克为例,斯大林要求今后每年要求生产1.2万辆左右的坦克车辆,其中2000辆是IS-1级别的重型坦克,6000辆是T-43/85左右的优势中型坦克,4000辆是等同于T-34/76级别的坦克及其变形车辆(比如SU-100SU-76等),比起历史上的数字足足砍了一半。

对数量要求降低的同时,对性能要求却与日俱增,IS-1远非红军理想中完美的重型坦克——这称呼是留给IS-2的,后者以区区40多吨的重量装备了122mm/43倍径的火炮,正面装甲最厚处超过120mm且带有倾角,根据设计师的说法,无论防御还是火力,都超过德军虎式坦克,伏罗希洛夫已向斯大林保证在1944年1月份开始对IS-2量产,数量不低于目前IS-1的产量水平——每月100辆,并力争在1944年秋提高到200辆/月。

IS-2并不是红军重型坦克发展的终点,在设计师绘图板上还躺着IS-3重型坦克,火炮将采用与IS-2一样的122mm,但装甲将继续增强,大概能达到160mm的标准,用于抗衡德国可能推出的新型重型坦克,美国通过远东航线提供的装甲钢几乎都用于重型坦克生产线。

这一点倒是让他们猜对了,在霍夫曼强烈建议之下进行减重的、58吨级的虎王坦克已完成除发动机和变速箱之外的全部测试,各方面反映良好,那门88mm/L71的坦克炮表现尤其优异。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增重10吨后,相对虎式比较优秀的机动性能,虎王自叹不如,但比起历史上68-70吨的重量,稳定性和机动性显然又更好一些。

迈巴赫公司已不止一次地挨凯特尔元帅的批评,指责他们迟迟不能将850匹马力级别的HL 234发动机交付生产,甚至连定型工作都尚未完成,以至于耽误了虎王投产,但霍夫曼和施佩尔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1943型编制的改造与提升豹式坦克生产,在军备部的进度表上,1944年5月是比较关键的节点,既是1943型装甲师全面完成整补与换装的时刻,也是豹式坦克生产实现稳定,虎王坦克开始量产的日子。

霍夫曼还提出了1944型装甲师的修正要求,即在豹式坦克产量、性能实现稳定后,为第一批换装的精锐装甲师再次进行换装,将他们手上的4号坦克全部换成豹式,每个装甲师的装甲团编制调整为1个重型坦克营(虎式),3个中型坦克营(豹式,不过每个营装备的数量会略少于4号时期),1944升级版装甲师满编时的坦克总数大约在290-300辆左右。

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期待装备850匹马力HL 234发动机的虎王能按期服役,提出未来将独立重装甲营编制调整为虎王坦克。鉴于虎王装备的88mm/L71火炮生产难度较大,相对于56倍径88炮其成品率下降两个数量级,为照顾未来产量,经凯特尔和蔡茨勒一再请求,施佩尔破例同意先行生产足够的坦克炮并囤积起来,同时对设计师提出考虑安装105mm/L68型坦克炮改型的建议也表示初步认可,同意继续改进测试。

随着虎王研制的推进,德国在重型坦克领域的后续开发计划已成空白,狮式、鼠式也好,P1000也好,设计稿交上来的第一天就被霍夫曼毫不留情地完全枪毙,他的要求非常明确,后续重点是推动E系列装甲车辆的研制以及对现有虎、豹坦克的软装备挖潜——比如要求具备红外夜视、双向稳定与行进间开火和各类脱壳穿甲弹的研制(APDSAPCR)。特别是脱壳穿甲弹,德国其实拥有技术储备,但前期因资源限制和射击精度的缘故,一直都在火炮上下功夫,霍夫曼希望能在接下去的1944年加以改进。

在其心目中,无论1943还是1944型装甲师都不是完全理想的装甲师编制,他最终的理想是到1946或1947年能够统一装备E45坦克,用标准主战坦克思维来解决目前重型、中型坦克分别使用存在的困难。基于该理由,E45目前是各坦克生产厂家攻关的重点,其标准不是一般地高——要求同时具有重型坦克的火力与防御,中型坦克的吨位与机动,类似于4号坦克的产量及易于扩充和变形改造的通用底盘设计。用设计师的话说,这是一款“完美型”坦克。

当然,现在坦克的生产与型号确定不是重点,重点是如何应付红军对中亚方向的重兵进攻,霍夫曼在收到情况汇报后向隆美尔发了询问电报,问其集团军具体位置所在,并询问有无退回来在里海一线组织防御的可能,隆美尔的答复却非常不理想,中亚集群主力现在位于比什凯克、杜尚别、塔什干三座城市围起来的三角地带绿洲中心。

这里既便于对各方施加影响力,又可就近获得补给,位置很不错,可惜就是太远——距离里海的直线距离大约是13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