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章 曙光(17)

“我知道你手下一个团损失了80%,另一个团损失了一半,阿诺德将军的陆航损失了700多架飞机和近300个飞行员(机组),再加上岛上驻军伤亡,我军整体伤亡超过德军数倍,但你要明白,评价一场战役的目标绝对不是只看伤亡,而是要看作战目标是否完成最初预期。”马歇尔道,“难道我们能因为顾忌伤亡而不打仗么?这样合众国根本不必要对德国宣战,因为只要打仗总会有损失。你们损失固然不小,但与整体战略形势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在百慕大群岛沦入敌手时,在东海岸数千万民众遭受德军军舰和飞机威胁时,82空降师奋勇出击,夺回了该岛,击破了敌人的宣传攻势,这是其一;你们救回了岛上被迫投降的友军,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企图,这是其二;你们用劣势的装备从空中突击,展现了美国军队一往无前的锐气和勇气,团结并鼓舞了更多美国人民,这是其三……总统表示,整场战役不仅要看军事意义,还要看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李奇微点头不语:马歇尔和罗斯福都已下了结论,自己当然只能赞同。

“你可以看看这几天的报纸……”马歇尔随手递给他《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箴言报》、《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出版的报纸,一个个夸张的标题映入眼帘:

“飞将军自重霄入——马修·李奇微将军与82空降师百慕大浴血记……”

“伟大胜利的缔造者、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毁灭者——美国陆军82空降师及其卓越指挥官马修·李奇微将军……”

“美利坚需要更多的李奇微和82空降师……”

“他以一己之力收复百慕大群岛,歼灭德军数千……本报认为,这种战绩绝不是偶然,因为记者在极其巧合的情况下采访到了一位目击者,出于保密原因不能透露他的身份和名字,他前几天负责五角大楼外围执勤,某天凌晨忽然发现有人全副武装从天而降,直冲五角大楼,行动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他一开始以为是敌军破坏,后来看到宪兵接应才知道是李奇微将军连夜领受作战任务……如果一师之长,一位将军也能像李奇微先生那样具备高超的战斗技巧,我们相信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一定不俗……”李奇微看着这样的报道只有苦笑,“记者们言过其实、吹捧过头了,希望阿诺德将军和英格索尔将军不要怪我,没有他们的支援和帮助,我们不会有这个结果。”

“他们都是通情达理的人,认为你完全配得上这些荣誉……好了,不说这些了,你先休息一下,给你太太和家人打个报平安的电话,然后晚上准备觐见总统,他对你很关心,一直关注你在百慕大上的战斗情况,如果不是因为身体抱恙,他今天本来会亲自来码头迎接你。”马歇尔意犹未尽,“他准备晋升你为中将,另外还建议把101空降师也归你管辖,希望你尽快完成82空降师的重整,然后再加上一些特勤单元和指挥机构共同组成全美第18空降军,他同时希望将来打亚速尔的战役中能看到你再次率部出击。这段时间你的任务会很重,一方面你要负责部队补充与整训,另一方面你要把与德军交手的心得和经验传授全军。”

李奇微顿时愕然,1941年战争爆发时他才是个上校而已,两年时间里接着跨越了准将和少将,这就要变中将了,这样的火箭速度让他感觉有点发蒙。更发晕的是要打亚速尔,一想起百慕大上那惨重的伤亡他就心有余悸,不知下次去打亚速尔得死多少人。

马歇尔看出了他的顾虑,宽慰道:“我们会有妥善的计划和充分的支援,不会让部队贸然冲上去,至于晋升,陆军系统一致通过,没人表示异议,金上将还一个劲威胁我,如果陆军不给你升官,他让你去陆战队带一个军!哼,我怎么能让他如愿?”

“感谢长官栽培。”

马歇尔欣慰地点点头,李奇微还是能干的,也打出了成绩,不枉自己当年把他调往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任职,后来又推荐他出任82空降师师长的苦心栽培。这次战役也是对马歇尔本人的重大考验,如果他推荐的将领人选作战总是失败,他相信不仅民众会丧失信心,总统也会动摇对自己的信任,李奇微关键时候争了气,就是要大力表彰和奖励,中将军衔算什么,如果将来对方继续表现出色,总参谋长的位置也可以传给他——马修·李奇微可才只有48岁啊!

“你还有什么要求么?”

“我个人没有要求。”李奇微摇摇头,“不过希望政府和军方能对这次战役的伤亡者和立功者从厚抚恤和表彰,损失毕竟太惨重了。”

“这是当然,过两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将宣布有关决定,他们都是美利坚的英雄,总统和参联会不会亏待他们的。”

围绕百慕大战役的结果,德美两国打起了口水战,“欧洲之声”嘲笑美国人廉价的胜利:如果说被打成一片废墟的百慕大岛、伤亡几倍于我军的损失也能叫胜利,那我们不知道失败该怎么形容……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愤怒地还击:你们不是说要进犯东海岸么?你们不是说要击沉我们出港的船只吗?现在我们就在这里,你们的舰队呢?你们的飞机呢?我们等着你们来!你们来多少,我们就干掉多少!

不过,一向亲自指导“欧洲之声”工作的霍夫曼现在顾不上口水战,他得到了比百慕大战役更令人心烦意乱的消息。

“隆美尔不肯交出运输机部队?还要求把后续部队派给他?增援中亚兵力到20万?”霍夫曼听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问凯特尔道,“他这什么意思?他要打到中国或印度去?”

“这当然不是……”凯特尔尴尬地笑笑,他以为这消息元首早就知道了,没想到后者也第一次听说。这就有点奇怪,众所周知隆美尔是元首的爱将,他提出的要求几乎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这次怎么会?

他却不知道霍夫曼最近一直在强调加强制度管理,增强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长的权威,增强联合战区司令部的指挥权威,避免以前那样一点事就直接一杆子捅到柏林——他是陆军总司令不假,但并不等于要直接管到每个集团军,那样就是有三头六臂也顾不过来,所以隆美尔心领神会地将报告先发给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

“他的理由是两条,第一条,他发现俄国人在调集大军准备围剿他,很可能马上要切断其补给线,运输机部队在这个关键时刻不能走;第二,他希望能在中亚战区吸引更多敌军,为‘曙光’战役增加更多助力。”凯特尔道,“总参谋部也发现情况有点不太对头,敌军调动情况极为诡异,蔡茨勒将军因此给了其他建议——让他向南转进伊朗。”

“转进伊朗?”霍夫曼仔细看了看地图,问道,“他是怎么考虑的?”

“增兵10万可以做到,但目前南线战役尚未发起,我军必须通过里海进行人员增援和补给,再投放10万兵力不成问题,可要再多投放10万人的补给就非常困难;其次,如果我军增兵之后敌军继续增兵怎么办?我们不可能无限制往中亚派兵,敌人却可以源源不断地调兵遣将,他们放弃了中路焦土地带的抵御,腾出了大量兵力,中亚对他们是内线作战,距离近、补给方便,我们不具备类似条件;然后,在中亚大打一场并不符合当前的战略意图,冬季雪季之后,机械化部队移动将非常困难,只有山地步兵才行,我军最多的山地部队全集中在挪威,调往东线缓不济急;最后,现在撤退也来不及了,或者说,人员大概能撤退,装备撤不下来——全部搭乘运输机离开,不管装备。”

霍夫曼摇摇头,变成徒手兵离开中亚显然不是个好主意,装备他损失得起,这面子他丢不起,中亚各国刚刚宣布独立并向轴心靠拢,如果这时德军因为苏军威胁而丢盔曳甲地逃跑——就像英美在非洲那样,中亚各国好不容易扶持起来的民族政权马上就会被苏维埃扑杀,这对士气、对民心、对德国在盟国面前的威信都是重大打击,隆美尔大概基于这一点才提出加强补给并增兵的要求。

霍夫曼现在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按蔡茨勒的意见,曙光战役继续按部就班,隆美尔向伊朗转进,大不了等明年开春再打回来;二是按隆美尔的意见,加强中亚兵力并增强补给能力,至于曙光战役,因为中亚战局牵制,或许不再需要这么多补给力量。

两种意见都有点道理,凯特尔对此也能挠头,官司打到柏林,现在轮到霍夫曼为选择而头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