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浮戏山峰险谷深,怪石嵯峨,层峦叠嶂,林木丛郁,洞穴随处可见,泉水遍地喷涌。宋、元两代,人民在浮戏山结寨自卫,抗金抗元,留下几十座古城寨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既有北部风光的粗犷雄奇,又具南国山水的温润娟秀,它就是日寇入侵前闻名华夏大地的自然风景区──浮戏山。

浮戏山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著名风景区,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就建都于此。夏、商、西周称其为“阳城山”、“童戏山”、“越戏山”,秦朝称其为“老庙山”,《山海经》里记述为“浮戏山”,据不完全统计,有记载的名称就有十余种。

浮戏山属中国北方少有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融山、水、洞、岩、林于一体,集险、奇、灵、秀、古于一身,有108座山峰、72处水系、100多条溶洞、200多座庙宇、近千种植物。历代帝王将相、文人侠客畅游于此,留下了许多遗址和轶事。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等都曾长期在此活动,创造了为人称道的尧天舜日式的稳定与繁荣。老子、张道陵在此修炼,使之成为我国道教的主要发祥地。寇谦之在此修炼、著书、讲道56年,创建了我国新天师道,所以浮戏山又成了新天师道的发祥地。玉仙圣母庙建于什么年代,无从考证,有记载的全是修缮,据说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座庙宇,人们称之为“老庙”。从夏朝开始,浮戏山就香客不断,游人如织,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五的庙会,都安排三百六十六道社火,山东、山西、河北、湖北、陕西等省的老百姓都来参加,满山遍野人头积攒、香雾缭绕、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原来玉仙圣母有三百六十六个女儿,分布在天下三百六十六方,农历三月十一是玉仙圣母的诞辰,女儿们都要回来庆祝,那三百六十六道社火,象征着每一个女儿率领一方民众朝拜圣母。

浮戏山峰险谷深,怪石嵯峨,层峦叠嶂,林木丛郁,洞穴随处可见,泉水遍地喷涌。所以,战乱时期,被人们作为避难的世外桃源。宋、元两代,人民在浮戏山结寨自卫,抗金抗元,留下几十座寨堡。后经农民起义军和官兵不断修缮,用于战斗的堡垒、城墙、烽火台布满了山峦,构成了我国最为壮观的古城寨堡。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采取不抵抗政策,节节撤退,使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河南,一部国民党军队窜进浮戏山,盘踞山寨作威作福。

1944年初,皮定钧、徐子荣将军按照中共中央向河南进军的具体部署,率领八路军太行部队两个团组成的豫西抗日独立支队,渡过黄河,进入豫西地区与敌人浴血奋战,建立敌后根据地。1944年4月29日,皮定钧司令员率领独立支队攻打皇姑寨,打跑了盘踞在浮戏山里的国民党部队,决定把浮戏山作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在这里设了司令部、政治处、专员公署、区政府、公安局、电话局、电台、野战医院、后方医院、军鞋厂、电池厂、印刷厂、被服厂、制弹厂、修械厂、河南建设银行、供销社、作坊、仓库、拘留所等二十多个机构,建立起河南抗日战场的大本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为攫取胜利果实,一方面命令八路军“就原地驻防待命”,另一方面命令数百万国民党军队以收缴日伪枪械为借口大举向我解放区进攻,内战的乌云滚滚而来。9月25日,八路军河南军区接到党中央的指示: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部队要撤出豫西解放区。

皮定钧司令员和徐子荣政委奉命带领部队撤离浮戏山。将士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山中的父老乡亲,挥泪南下。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伪乡长王雨霖带领还乡团越过荥阳县界向米河开进,扬言要血洗革命根据地,浮戏山又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