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旅行与科幻小说

作者:罗伯特·索耶

译者:罗妍莉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开创了科幻小说的许多子类:例如《时间机器》中的时间旅行、《世界之战》中的外星人入侵(还有外星生命)、《月球上的第一批人》中的重力操控(包括反引力)、《隐身人》中的隐身能力,以及《莫洛博士岛》中的生物工程。他曾说过,在每篇小说中,应该只描写一种令人难以置信之事,因此,他才将上述这些概念分别在不同作品中加以描述。

威尔斯这些著名作品创作于一个世纪之前[1]。那个年代,科幻小说甚至还连专属名称都没有。威尔斯将他的作品命名为“科学浪漫小说”;“科幻小说”这个名称要到1926年才被雨果·根斯巴克[2]发明出来。虽则如此,由于威尔斯在科幻类型发展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心甘情愿将他所有伟大的想法都追尊认祖,纳入科幻小说范畴,包括时间旅行。不过这样一来,我们自己制造出了一个真实的祖父悖论。

在《时间机器》一书中,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科学和哲学对时间本质这个“深奥的问题”所知的一切,被威尔斯绝妙地整合起来。然而,威尔斯发表这篇讲述莫洛克人和爱洛伊人的故事之后,及至根斯巴克为科幻命名之前,物理科学领域发生了两项伟大的突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物理学。虽则相对论允许某种单向的时间旅行:当运载工具接近光速时造成时间膨胀——波尔·安德森[3]《宇宙过河卒》[4]一书的拓展非常了不起;然而,对现实本质的理解在20世纪初焕然一新,推翻了威尔斯及所有的模仿者——

也包括我自己。我们曾在故事中所写过的时间机器,其存在的可能性荡然无存。有关时间的科学存在;但可行的、物质性的时间旅行却并不科学,最多也只有一些边缘学科而已——而且以后永远也不会有。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当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踏足月球第一人时,并没有旁观者在场[5]。

同样被相对论彻底终结的,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科幻构想:超光速旅行。这一想法虽然不是来自威尔斯,而是以E.E.“博士”史密斯[6]的作品为滥觞,尽管爱因斯坦的著作先于他的作品出版,业已排除了他这一构想的可能性,但也没有阻止它被纳入科幻小说的范畴。如同时间旅行一样,超光速旅行也同样违反了本人抱持的科幻小说关键定义:科幻小说讲述的是看似合理、确有可能发生的事。按照这个定义,无论时间旅行还是超光速旅行,其实都应当归入奇幻范畴,讲述的乃是永远也不可能发生的故事[7]。

因此,在我看来,物质性时间旅行究竟是否应划归科幻题材,本身都是个巨大的问题。当然,在这一体裁下,从人类所能想象的各种角度,我们对时间旅行探讨已经详尽无遗,既包括与历史人物的相遇(其中最令人不安的代表作当属米歇尔·摩尔科克[8]的《走进灵光》[9],一位现代基督徒穿越回2000年前的古代,见到了真实的耶稣本人,却发现他不过是个流着口水的白痴,自己只好取而代之),也包含去往时间尽头的旅程[10],既有去往平行世界的旅途,也有远及甚至独角兽出没的奇幻领域,如拉里·尼文[11]——他也同意我的看法,认为时间旅行不可能——的作品[12]。

不过,请注意我在上文中悄悄加入的那个形容词:物质性时间旅行。那么精神性时间旅行——其中发生转移的仅仅是意识而已——又当如何呢?

我们不妨退后一步,以寻求较为合理的理解(尽管正如那部绝妙的时间旅行影片《逃离猩球》[13]中哈斯莱因博士提醒我们的那样,只有神一样的超凡存在,才能退回到足够遥远的距离之外,获得足够合理的认识,真切地理解时间为何物)。

在1984年完成的小说《神经漫游者》中,威廉·吉布森提出了赛博空间这个称谓。虽然如今,我们一般在需要从特殊角度形容互联网络时才用这个词,但吉布森对赛博空间其实作了相当具体的定义:“那是数十亿人日常体验的一种交感幻觉”。

现实中,这样的赛博空间并不存在,互联网并没有普适的版本。你们的网络是中文的,需要受到内容审查;我的网络是英文的,充斥着仇恨的言论和腐化堕落的色情内容。在网上,我们与他人分享的各种兴趣构成了片片弹丸之地,我们生活其间,而其余所有人则完全无视,或者说根本看不见。

但交感的观念确实存在:我们全都坚定地相信,这颗星球上的其他每一个人,乃至于每一种生物,都与我们共享一种现实——即我们所谓的此时此刻。

当我写到此处,我的文字处理软件中只需一个命令,就能插入目前的日期和时间:2017年8月17日,星期四,下午1点22分55秒。这就是我的此时此刻。对不对呢?如果我再度发出同样的指令,啊哈,你瞧瞧,此时此刻已然改变,变成下午1点23分11秒了;随着我每发出一次同样的指令,此时便会再次发生变化。然而,当你读到此处,进入我的思想时,所按照的却并非你的此时此刻,而是我写下这些语句时的这一刻,对你而言它其实已经过去。

至少,我们认为时间正是以那种方式来运作的,那个所谓的此时此刻,而非赛博空间才是我们真正的交感认知。是的,正如我们上文所讨论的那样,我们知道相对论导致的各种后果——包括你运动速度越快,时间相对于你就越慢——但那只是抽象的表述。我算运气好,至今已经见过十几位宇航员,包括前苏联宇航员(也十分期待生平首次能与中国太空人相见!),但他/她们当中没有一个因为高速太空旅行而出现跟我不同步的问题,哪怕一秒钟也没有,而且,自从他/她们回到地球以后,我们自始至终都完全保持着步调一致。

但是在这一交感认知中,万一我们全都错了呢?如果现在,我们所有人都并非身在公元2017年(或是“黄帝纪年”4714年)呢?哦,当然了,对于你而言是的,但对我而言或许未必。对我来说,现在说不定是2007年,也就是十年前,我首次造访中国那一年,而我写下这些词句则是未来多年以后才会发生的事。也说不定其实是2095年,距今数十年以后,而我早就过世已久。是什么使得你对于此时此刻的心理建构自动与我保持一致呢?而且,对于哪一个特定的瞬间算是此时此刻,即便我们确实碰巧观念一致,那我们又能否单纯借由共识——双方协定——而强行达成另一种不同的交感认知呢?如果我们想让——我即兴引述一下《星际迷航》,其中有一集讲述了一个经典的时间旅行故事,其标题是——“明天变成昨天”,那我们——再度引用《星际迷航》——“能否实现呢?”[14]

当然了,此时此刻是一个特定的时刻;伟大的美国人权活动家马丁·路德·金[15]曾说过,此时具有一种“激烈的紧迫性”。物理学家的描述就没这么诗意了,只会简单地将此刻说成是一道分界线,一侧固定不变(过去),另一侧则无常待定(未来)。而一个人自身的此时此刻,则理所应当只对其本人而言。说实话,每当我去见93岁的老父亲时,他总是伤心地对我说,他花了大把时间,来对他漫长一生中曾经犯下的错误感到悔恨,一心希望能回到过去,改变从前的做法。但只要他所遗憾的事情发生在以此刻为界的过去那一侧,那么,想要纠正他的错误就绝无可能。

不过,不同的人类文明对于时间所形成的概念也确有差异,这也是事实。在加拿大人和中国人心目中,未来都在眼前,而过去则在背后,我们向前看,期待明天,往后看,回顾昨日。然而,安第斯山脉上的艾玛拉人却正好相反:只有已然确定的过去才能为人所见,于是在他们的想象中,过去才展现在眼前;而永远隐藏的未来,则是背后不可见的神秘。

英语世界中,偶尔也会有科幻小说在出版时不被贴上类型标签。有的颇为精彩——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16]——不过更为常见的情况则是,外行作者试水科幻,写得惨不忍睹。然而奥黛丽·尼芬格[17]于2003年发表的处女作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却并非如此。不仅因为这部作品写得精妙动人,而且还因为她不但描写图书管理员亨利·德坦波如何因时间错位症在艺术家克莱尔·阿布希尔的生活中时隐时现,也密切关注了他时间漫游背后潜在的科学理论基础,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悖论。当然了,在其出版时间较早(没准呢!)的著作,即发表于1969年的小说《五号屠场》中,库尔特·冯内古特[18]便已探究过这一时间异步观的概念。

而我本人在1999年发表的小说《未来闪影》[19]中,也将人类意识送上了时间穿梭的旅程。我在这部小说中幻想,在1分43秒的时间内,交感认知发生了改变:我们不再全体一致认为,现在是2009年4月21日的某个时刻,改而集体确信,目前是2030年10月23日——如此一来,既然大家对于那个特定时间的体验彼此重叠、互为确证,那么我们也就能够探讨,对未来的提前预知究竟是否允许我们改变它。

就在我写及此处时(同样,仍然是我的此时此刻,未必就是你的),根据我的朋友特德·姜绝妙的中篇著作《你一生的故事》改编的电影《降临》[20]刚刚赢得了本年度雨果奖(说到这儿,顺便提一句,其实雨果奖本身恰好也体现了某种形式的时间旅行,因为奖项的评定发生在作品出版或电影首映后的次年;《降临》的上映日期是2016年,而获得的却是2017年度雨果奖)的最佳影视长片奖项。该片及特德的小说也探讨了预知性时间旅行的观念——并非在时间中进行物理性的移动,也没有什么时光机,只是解放了对意识的束缚,令其得以信马由缰,而不再是从固化的此时此刻出发,无可改变地以秒为单位单向前进。

许多认知人类学家都主张,预测可能发生的未来事件——并且还真正提前拟订数月、数年乃至数十年计划——的能力,正是人类意识与现存其他所有形式的动物意识的首要区别,因而也是我们这一物种获胜的关键要素。若真如此,那么精神性时间旅行就不仅仅是一种伟大的科幻情节设置,同时也是我们之所以成就现状的根本原因。当今世上的各种事物或许表明,所谓“智人”这一称谓对于我们而言,不免略微有些自鸣得意,但“时人”——即“时间之人”——则可能刚好恰如其分,时至今日,该是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了。

罗伯特·索耶

Robert J. Sawyer

加拿大科幻作家,曾获雨果奖、星云奖、坎贝尔纪念奖及加拿大极光奖,均为年度最佳小说奖得主。他还曾获颁加拿大总督功勋奖,这是加拿大政府向平民颁发的最高级别荣誉奖项。他的个人网站是——sfwriter.com[21]。

《安全至下》Safety Last! ,1923 本片讲述了百货公司店员为商业宣传,假冒特技演员当众表演从楼下爬到大楼屋顶的故事。其中攀爬钟盘的部分惊险万分,被后世多部影片致敬,包括大名鼎鼎的科幻电影《回到未来》。

[1]出版时间分别是:《时间机器》1895年,《莫洛博士岛》1896年,《隐身人》1897年,《世界之战》1898年,《月球上的第一批人》1901年,有史以来,没有哪位科幻作家能与他比肩,在连续七年内发表如此多的优秀作品。

[2]Hugo Gernsback,1884——1967,美国科幻杂志的开拓者,科幻文学的先驱之一,工程师,出生于卢森堡,1904年移居美国。1926年,他创办了第一本科幻杂志《惊奇故事》(Amazing Stories),成为定义科幻类型的先驱。为此,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雨果奖”。

[3]Poul Anderson,1926年出生于美国,二战期间居于丹麦。写了五十多本长篇和两百多篇中、短篇小说,得过五次雨果奖和两次星云奖。身为北欧移民,他对于北欧语言和文化有很深的了解,深受北欧民间英雄史诗的影响,其小说有时很富于传奇色彩。

[4]Tau Zero,讲述了冲压飞船遭遇星际尘埃云后失去减速装置,进入了无法停止的无休止加速状态。在逐渐趋近光速的航程里,由于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船员们发现他们已经飞入了“未来”,并亲眼见证了宇宙的瓦解、消亡和重生。

[5]又是一个威尔斯梗,可见威尔斯对科幻作者的影响实在是太大。

[6]E.E. "Doc". Smith,爱德华·埃尔默·史密斯,1860——1965,活跃于20世纪前半叶的科幻小说作家,主要写作太空歌剧,被誉为太空歌剧之父。对美国科幻有深远影响,但作品限于时代很少被引进中国。

[7]毫无疑问,索耶的定义属于最严苛的科幻定义之一,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吐槽SFWA(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的名字:在我刚加入SFWA的时候,名字里的SF还不包括奇幻(F)呢。

[8]Michael Moorcock,1939年生于英国伦敦,被冈恩封为新浪潮之神,不仅仅是新浪潮的倡导者、代表性作家,还是《新世界》(New Worlds)这份著名英国科幻小说杂志的主编。

[9]Behold the Man,摩尔科克最成功的作品,被看作对宗教进行解构式处理的科幻小说的代表,该书尽管引起很大争议,最终还是获得了1967年的星云奖“最佳长中篇”,1969年扩充成长篇,1994年出了包括这部作品在内的精选集,1996年又出了该书的特别版。

[10]尽管若论令人难忘的诗意,这类作品极少能与威尔斯《时间机器》中的最后数章相媲美。

[11]Larry Niven,1938年生于美国,硬核科幻小说作家,《环形世界》作者,揽获雨果、星云、轨迹等多项奖项,并于2015年被授予科幻大师称号。

[12]见他的选集《飞马》(Flight of the Horse)

[13]Escape from the Planet of the Apes

[14]两处引用,前者是《星际迷航》(原初)第一季第19集;后者是剧中初代船长皮卡德常说的台词。

[15]金也影响过《星际迷航》的拍摄,当然不是出演,而是说服演员完成了第一次出现在电视银幕上的白人和黑人的吻戏。

[16]The Handmaid’s Tale,美剧已上映。

[17]Audrey Niffenegger,美国视觉艺术家,也是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书籍与纸艺中心的教授,负责教导写作、凸版印刷以及精美版书籍的制作。曾在芝加哥印花社画廊展出个人艺术作品。《时间旅行者的妻子》(The Time Traveler’s Wife)是她的第一本小说。

[18] Slaughterhouse-Five,作者:Kurt Vonnegut,1922——2007,美国黑色幽默作家,其代表作《五号屠场》、《猫的摇篮》抓住了他处身时代的情绪,并激发了一代人的想象。库尔特祖先是19世纪中叶来自德国的移民,1945年志愿参军,前往欧洲保卫家园,在德累斯顿遭到英美空袭,因被关押在一家屠宰场地窖中,侥幸逃过浩劫。

[19]Flash Forward , 2009年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

[20]小说:The Story of Your Life;电影:Arrival。

[21]可能是最早最完备的科幻作者个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