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又见时间

作者:詹姆斯·冈恩

译者:刘冉

时间如同量子物理:能观察到的现实与科学理论相抵触。我们注意到它一分一秒地流逝;我们认同现在源自于连绵不断的过去时刻;我们知道更多时刻向前方延展,隐入未来的迷雾;我们彼此交谈,仿佛共享的乃是同样的经验。然而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主观的,取决于我们当时在做些什么,甚至取决于我们的加速度;时间并不能作为独立的现实存在,且时间的箭头完全可以倒转过来运行。然而我们坚持想要依靠它,在记忆中捕捉它,并在当下的决定中计算它的未来,仿佛它真实存在,而不是世人共同的幻觉。

科幻小说将时间主题攫取为其基本主题之一,与太空旅行、现实和未来故事属于同一类型。这些主题都有助于探索在变化的世界中,生而为人有何意义。以时间为例,将过去具像化能够达到多个目的:思考过去为何如此发生,现实如何从中浮现,过去是否能够(或应该)改变,无论过去是被有意还是偶然改变将如何影响现在,是否只存在一个单一的过去,还是关键事件的不同选择会创造平行的时间线,以及人类修改过去的欲望能否成真——人类为了赢得更多钦佩或同情,总想篡改自己的故事甚至记忆。另一方面,对未来的推测则是在试图指引或评判现在;如果过去不可改变,至少未来仍然取决于当下的抉择。

最早探索未来和过去的科幻小说讲的正是发生在未来和过去的故事。几个世代以来,幻想文学拜访未来或过去的唯一方式就是类似无名作家所著《乔治六世的统治:1900至1925》[1]或是路易斯·塞巴斯蒂安·梅西耶[2]的《2400年备忘录》这样的故事;又或者是通过穴居人的故事进入过去,例如斯坦利·滑铁卢的《阿布的故事》[3],杰克·伦敦的《在亚当之前》[4],H.G.威尔斯的《石器时代的故事》和《怪人》[5],J-H.罗尼的《求火记》[6],一直到威廉·戈尔丁的《继承者》[7]。科幻小说描述过去或未来的主要策略就是简单地将故事放在过去或未来。华盛顿·欧文在《瑞普·凡·温克》[8]中让这一过程更加可信,这本书讲的是一个人沉睡了二十年,醒来时面对着一个已经改变的世界。这种时间旅行的方法引起一系列作家的效仿,包括爱德华·贝拉米的《回顾》[9],甚至是H.G.威尔斯的《睡者觉醒》[10]。通过长时间的沉睡抵达未来,这种方式很快就落伍了;一直到低温学的成就让唤醒所谓“冻尸”的冷冻身体或头部成为可能,这一方式才重新流行起来。不过,相比起“一觉睡到未来”,威尔斯在他的长篇[11]小说处女作《时间机器》[12]中提供了一种更好的选择,并因此声名鹊起;这部作品第一次提供了一种时间旅行的技术手段,并通过对其装置和背后理论(时间作为第四维度)的描述令它看上去真实可信,还借它来批判当时阶级分化的趋势。从此之后,威尔斯式机器的概念主导了时间旅行,但威尔斯的时间旅行者却和之后的多数故事不同,从未前往过去。

早期的解释方法,多是一个巧合就穿越回去,或者解释为黄粱一梦。马克·吐温在《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13]中用过这一策略:实用主义的工程师被人敲了脑袋,结果发现自己穿越回了亚瑟王时期;于是他尝试引进现代科技来改革体制。L.斯普拉格·德·坎普在《唯恐黑暗降临》[14]中与马克·吐温遥相呼应:主人公被闪电击中,结果发现自己穿越回了公元五世纪的罗马;于是他尝试把意大利从黑暗时代中拯救出来。艾萨克·阿西莫夫在《基地三部曲》[15]遵循了这一传统,只是发生在未来帝国:哈里·谢顿致力于利用“心灵史学”来缩短银河的黑暗时代,而所谓“心灵史学”,指的是一种通过概率学来预测历史大势的方法。后来的作者们会通过催眠等心理学方法将他们的角色送回过去,例如杰克·芬尼的《一次又一次》[16]。但是,要说专程回到过去以及这种旅程带来的后果与忧虑,时间机器的设定仍然占主导;例如在雷·布拉德伯里的《一声惊雷》[17]中,一名回到原始社会的旅人偏离了事先预定的道路,踩死了一只蝴蝶,结果回来之后发现世界大变(“蝴蝶效应”)。利用机器改变关键的过去事件,从而改变现在,这种想法催生了一系列故事,从杀死自己的祖父(祖父悖论)这种个人故事,到改变世界——如刺杀希特勒或千方百计阻止他获得权力。

这种处理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故事类型:努力改变历史或阻止这种改变,从而令现在或未来对某些个人或群体来说更加理想。此类故事中较早的有A.E.范·沃格特于1942年发表在《惊奇科幻小说》上的中篇小说《招募站》[18],它后来与另外的故事一起收录在1950年出版的《时间大师》[19]中。这篇小说可能最早发明了“改变过去之战”这一概念,也就是想象不同团体通过改变过去争夺对未来的控制权。波尔·安德森在《时间巡逻》[20]中使用了这一概念;之后四十年,它在一系列故事与选集中得到延续。例如弗里茨·莱伯在《大时代》[21]中为“改变过去之战”的主题做出了贡献。

所有这些故事都假设存在可改变的“时间线”,巧妙地修补可触及的过去,就能够选择不同的结果。这又带来了一个故事类型:要不是人工干预,事情本应不同。这种或然历史[22]故事在20世纪30年代流行起来;J.C.斯夸尔编辑的选集《假如历史是那样发生的》[23]收录了若干此类故事,其中包括温斯顿·丘吉尔的《假如李没有赢得葛底斯堡战役》[24]。詹姆斯·瑟伯发表在《纽约客》上的故事《假如格兰特在阿波马托克斯喝多了》[25]讽刺了这一趋势。1950年,沃德·穆尔的《解放之年》[26]为这一类型注入了新的活力,菲利普·K.迪克的《高堡奇人》[27]则促进了或然历史小说的兴盛,这本书假设某些关键事件的改变导致轴心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被德国和日本瓜分统治;让故事更复杂的是,这个世界里存在一本小说,其中描绘了另一个现实,与我们的世界极其相似。此后,无数或然历史故事得以出版,通常聚焦改变重要战争的结果,最终在历史学家哈利·托特达夫的倡导下,甚至被历史学术界单独划分出一个被叫做“反事实”的独立类别。

或然历史的价值不仅在于推测历史为何如此发展,还质疑了现实的脆弱。因为现实依赖于某些事件,而这些事件本来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它同时质疑的,还有读者对自己所处现实可靠性的信心。作者对或然世界的描绘越可信——如《解放之年》以及《高堡奇人》——我们身边的世界看起来就越偶然,就像我们亲身经历的偶发事件以及塑造了我们生活的决定一样。

担心过去被改变,催生了一系列电视剧,例如《时间隧道》[28]《量子跳跃》再到《穿越时间线》,还有许多电影。

关注过去体现在科幻小说中的另外一个角度是观察过去:如果我们能够看到事实发生的确切模样,而不是它们在讲述中的样子,那将会如何?T.L.谢莱德在《徒劳无功》[29]中精彩地探讨了这种情况的影响。在这个故事里,政府发现有人制造了一台可以了解关键历史秘密甚至摧毁整个文明的时间机器,在政府意识到这事之前,这两个发明家只是用这台记录过去的录像机拍电影挣钱,因为它能非常便宜地记录下历史中的壮阔史诗场面,但他们发明这机器的本意,是想了解历史的残酷真相(该文被选入《科幻名人堂》选集,此处用倒叙方式简述梗概,因为原作是采用写信的方式回顾历史)。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逝去的往昔》[30]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发明家发现他悲伤的妻子(或许更多的人)利用类似的设备沉迷于缅怀自己死去的孩子;于是科学家决定摧毁设备。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关于时间的故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因为它考虑到对处于不同加速度的人们来说,时间的流逝速度也不同。L.罗恩·哈伯德在小说《前往群星》[31]中讨论了时间膨胀,在这个故事中,与留在身后的人们相比,星际旅行者的时间流逝速度要慢得多,结果他们回来后发现自己认识的人都已经死去,世界也已经改变。这个概念也出现在乔·霍尔德曼的《千年战争》[32]中;此外还有罗伯特·海因莱因的青少年小说《探星时代》[33],这本书中提及,双胞胎分离后以不同速度老去的故事(“双胞胎悖论”)。

弗雷德里克·波尔在《通向宇宙之门》[34]中探讨了爱因斯坦物理学的另一个方面:一个角色将爱人留在了黑洞的事件视界里,他一直试图抚平自己的负罪感,因为黑洞里面的时间流逝异常缓慢,以至于多年后她仍处于濒死状态。波尔·安德森在之前的作品《主啊,怜悯我们》中也探讨了这一概念:一名修女与一个能量生物之间存在心灵感应,那个生物为了拯救一次探险而牺牲了自己、坠入了黑洞,结果修女不得不终生与它濒死时的痛苦相伴。我在自己的小说《来自群星的礼物》[35]中探讨了一个略有不同的方面:旅行者们发现自己闯入了一个白洞,在那里时间并不存在,原因与结果变得毫无意义。

最后,科幻小说通过使用未来科技探索了未来影响当下生活的可能性;未来的科学很可能比现在先进得多,这个概念也因此显得更加可信。有时它会以喜剧的形式呈现,例如未来的设备偶然地传送到我们所在的时代。威廉·泰恩在《儿童游戏》中想象一种“造人”设备跌进了某人的生活,结果他用它肢解了自己。亨利·库特纳则在《通基》[36]中想象了一种看起来像是电视机的致命监控设备。西里尔·考恩布鲁斯在《小黑包》[37]中更加严肃地讨论了未来物件意外来到现在的可能性:一位医生的自动医疗包落到了一个庸医手里,他最终因为滥用它奇迹般的力量而丢掉了性命。对这一概念最触动人心的探讨来自亨利·库特纳和C.L.莫尔的《人间好时节》和《好难四儿啊,那些鹁鶸鸲子》[38]。在《人间好时节》中,一群不同寻常的人们聚集到一间小旅馆,直到故事最后,生活在当时且注定要死去的主角才发现,这些人来自未来,他们专门到访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前正经历“人间好时节”的世界。在《好难四儿啊,那些鹁鶸鸲子》中,一名遥远未来的科学家测试了一个时间旅行设备,将他孩子的几件玩具送回到我们的时代。玩具掉进了一个家庭,那里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孩,他们用玩具来训练自己的头脑,最终转变成为不同层面的存在(之前的一次实验让另一些玩具落到了爱丽丝·李德尔的手里:刘易斯·卡罗尔为她写了《爱丽丝梦游仙境》,其续集正是这篇小说的题目出处)。

自从威尔斯发表《时间机器》以来,关于时间的小说中最具影响力的也许是天体物理学家和科幻小说家格雷戈里·本福德在1980年创作的《时间景观》[39];他用自己的理论物理学知识想象了一种将信息传递到过去的方法。故事的驱动力是生存:1997年的一次藻华爆发威胁到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于是剑桥大学的科学家试图警告60年代的科学家这一问题,好让他们改变让藻华成为世界性问题的根源。解决方式是利用快子,一种存在于理论中的粒子,科学家们推测它的速度必须比光速更快;它允许科学家们向宇宙中的特定位置发送信息,在那里,地球仍然处于60年代。但是1997年的科学家必须避免发送完整的信息,因为他们害怕如果问题被彻底解决,他们的世界将不复存在,而他们也就无法再发送这条能够拯救地球的信息(祖父悖论)。这本小说影响深远,甚至有一整套科幻小说丛书都以它命名[40]。

快子也许并不存在;即使它们存在,我们也无法发现。时间机器也许同样如此。若想探索过去,最好的时间机器也许是记忆,尽管它时而出错且转瞬即逝。而若想探索未来,最好的时间机器是科幻小说及其作者和读者们的想象力。

詹姆斯·冈恩

James Gunn

美国科幻作家、编辑、研究者和评论者,曾编辑出版影响深远的《科幻之路》六卷选集。他于1983年获得雨果奖的“最佳相关作品奖”,2007年获得美国科幻作家协会授予的“达蒙·奈特纪念大师”称号,2015年入选科幻奇幻名人堂。建立堪萨斯大学冈恩科幻研究中心,该中心每年负责颁发约翰·坎贝尔纪念奖以及西奥多·斯特金纪念奖。

[1]The Reign of King George VI: 1900——1925, 1663

[2]Louis Sebastien Mercier, Memoir of the Year Two Thousand Five Hundred, 1771(该书原文为法文,原名《2400年的备忘录》,早期的英译本将“2400年”改译成了“2500年”。)

[3]Stanley Waterloo, The Story of Ab, 1897

[4]Jack London, Before Adam, 1906——1907

[5]H. G. Wells, A Story of the Stone Age, 1897和The Grisly Folk, 1921

[6]J. H. Rosny, The Quest for Fire, 1911

[7]William Golding, The Inheritors, 1955

[8]Washington Irving, Rip Van Winkle, 1819

[9]Edward Bellamy, Looking Backward from the Year 2000, 1888

[10]H. G. Wells, The Sleeper Awakes, 1910,修订自他更早的作品《当睡者醒来时》When the Sleeper Wakes

[11]威尔斯的作品没有采用现在美国科幻行业的四类篇幅分类法(短篇、短中篇、长中篇、长篇),只是简单分为长篇和短篇,类似冈恩科幻研究中心每年颁发坎贝尔纪念奖(长篇)和斯特金纪念奖(短篇)的篇幅,大致以40000单词为分界。

[12]H. G. Wells, The Time Machine, 1895

[13]Mark Twain, 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 1889

[14]L. Sprague de Camp, Lest Darkness Fall, 1939

[15]Isaac Asimov, Foundation Trilogy, 1942——1950

[16]Jack Finney, Time and Again, 1970

[17]Ray Bradbury, The Sound of Thunder, 1952

[18]A. E. van Vogt, Recruiting Station, 1942

[19]Masters of Time, 1950

[20]Poul Anderson, Time Patrol, 1955

[21]Fritz Leiber, The Big Time, 1958

[22]Alternative History, 可以理解为常说的架空历史,但更强调真实历史,而不包括“架空”一词也常涉及的未来历史小说。

[23]J. C Squires, If It Had Happened Otherwise, 1931

[24]Winston Churchill, If Lee Had Not Won the Battle of Gettysburg

[25]James Thurber, If Grant Had Been Drinking at Appomattox, 真实历史是格兰特在这里接受了李代表南方军队投降,本作假设格兰特喝多了,结果现场向李签了投降书。

[26]Ward Moore, Bring the Jubilee, 1950 27 Philip K. Dick, 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 1962

[27]Philip K. Dick, 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 1962

[28]The Time Tunnel, 19660——1967, 这就是“正大剧场”播过的那个电视剧。

[29]T.L.Sherred, E for Effort, 1947

[30]Isaac Asimov, The Dead Past, 1946

[31]L.Ron Hubbard,To the Stars, 1958,作者创立了戴尼提和山达基。山达基(Scientology),又译科学神教,创建于1952年;戴尼提(Dianetics)是一套关于精神、心灵和身体之间关系的理论,是山达基的理论基础。

[32]Joe Haldeman, The Forever War, 1974

[33]Robert Heinlein, Time for the Stars, 1956

[34]Frederik Pohl, Gateway, 1977

[35]James Gunn, Gift from the Stars, 2005

[36]Henry Kuttner, The Twonky, 1942

[37]Cyril Kornbluth, The Little Black Bag, 1950

[38]Henry Kuttner 和C. L. Moore, Vintage Season, 1946;Mimsey Were the Borogoves, 1943

[39]Gregory Benford, Timescape, 1980

[40]指的是1981——1985年的一套科幻小说丛书“时景丛书”,包括超过三十部精装书和一百部平装书,其中许多作品被提名星云奖和雨果奖等重要科幻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