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奥多·赛德
译者:王亦男
鉴于时间对于我们的经历而言如此不可或缺,质疑时间的本质就显得怪异了。还在孩童时期,我就思索鱼类对于水是否有意识,抑或只是如我们感知呼吸的空气一般,其体验毫无意识。较之空气和水,时间甚至更加无所不在:每种想法和经历都发生在时间中。因而,探寻时间的本质令人晕眩。
然而,这样的探寻仍然是值得的。你一旦开始思考,时间的一般概念就似乎毫无意义!因为我们通常感受的时间,是某种运动的事物。“时间逝如流水。”“时间前进不止。”“时光飞逝。”“时间流逝。”“往昔一去不复返。”“时不我待。”“时间静止不动。”——这些俗语反映出我们偏向于如何看待时间。时间是移动的,而我们则被卷入其不可阻挡的洪流之中。这种认知方式的问题在于,时间是定义运动的标准;那么时间本身又怎么能运动呢?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仔细看看这个世界,连最平凡的事物也会彰显其神秘和精彩。
让我们借助与普通物体运动的比较,更加仔细地来验证时间运动或流动的观点。说到一辆火车移动代表什么意思?简单来说,火车在某一时刻是处于一个位置的,之后的时刻则位于其他地方。
图示城市依次为: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
在t1时刻,火车在波士顿。随后的t2、t3、t4时间,火车位于更加靠南的地方:纽约、费城、最后是华盛顿。火车的移动参照时间来定义:火车通过在不同时间处于不同位置来实现移动。如果在任一时间火车都停在同一个地方——比如说波士顿——那么我们会说这趟火车没有移动。
普通物体相对于时间来运动。因而,如果时间本身运动,其一定相对于另一种时间来运动。但是另一种时间又会是什么?
让我们来更加具体地研究一下。时间看似在运动的方式是通过现在时刻的移动。起初现在时刻是中午。不久现在就成了下午三点钟。再过一会儿就是下午六点钟,之后是晚上九点钟,依此类推。既然运动是参照时间确定的,那么如果现在时刻在移动,一定在这四个时间点处于四个不同的位置,t1、t2、t3和t4,正如移动的火车在四个不同时间有四个不同的位置一样。
图示移动的为现在时刻,四个不同时间点分别为中午、三点、六点、九点
然而图示却令人困惑。其中提到中午、三点、六点、九点的时间点,但同样提到了另外四个时间,t1、t2、t3和t4。这些就是现在时刻运动所参照的时间。这些另外的时间是什么?时间本身的移动是在什么样的时间内进行的?
一种可能是,t1、t2、t3和t4都是一种不同种类的时间的一部分,可称为“超时间”。正如火车相对于其他事物(时间)来移动,时间本身也相对于其他事物来移动(超时间)。大部分运动的发生遵照我们熟悉的时间线,但时间本身的移动则是相对于另一条时间线,即超时间。
超时间是一个糟糕的设想。你无法就此止步:你需要超、超超、超超超时间。超时间被认作一种时间。所以倘若通常意义的时间会移动,超时间显然也会移动。因而,超时间也必须遵循另一种时间规律,即超超时间。这种时间同样必须移动,这又引入了超超超时间概念。如此往复。我们只能认定不同类型时间的系列没有穷尽。这稍微有点复杂。我没法证实这无穷尽的系列并不存在,不过显然还有更好的选择。让我们来看看是否在什么地方走错了方向。
或许t1、t2、t3和t4只是普通时间的一部分,而并非属于超时间。尤其t1、t2、t3和t4可能只是代表中午,下午三点,下午六点,晚上九点。根据这种观点,时间是相对于自身来移动的。这看起来是否合理呢?
尽管能摆脱超时间的概念是件好事,这张图也还是有奇怪之处。并不是说这不真实,中午时间确实出现在中午,下午三点也确实出现在下午三点,均为如此。然而这些事实看上去无关紧要,并不足以捕捉到时间真正的流动。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比较时间与空间,以及比较现在和这里来彰显。考虑一下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火车轨迹的各个空间定位。在波士顿的任何人可以如实地说“波士顿就在这里”。同样地,任何一个在纽约的人也可以说“纽约在这里”。对费城和华盛顿来说也是一样。所以波士顿是指“这里在波士顿”,纽约是指“这里在纽约”,以此类推,正如中午出现在中午,下午三点出现在下午三点,也是同理。但是空间并没有移动。空间中连接波士顿和华盛顿的线是静止不动的。某个序列的组成部分位于自身所在位置这一不争事实并不会造成这一序列本身的移动,不论这个系列由时间节点还是空间地点组成。
时间的运动令我们都混乱不清。或许问题在于这个观点本身。根据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看法,我们对时间如同河流般流动的通常概念简直是混乱得无可救药,鉴于时间与空间类似,这样的概念必须被时空理论所取代。
高中物理的运动图表展示出的时间正像是与空间维度相当的另一维度。这一图表(“高中物理图表”)描绘的是一颗粒子在某个空间维度中沿时间发生的运动。这个粒子在初始时刻1从空间坐标2出发,然后向空间坐标3移动,至时间刻度2减速并停止,最后在时间刻度3回到空间坐标2的位置。这个二维图表中的每一点代表一个时间t(水平坐标)以及一个在空间p的位置(垂直坐标)。如图所绘的曲线代表这个粒子的运动。当曲线经过一个点(t,p),就意味着粒子位于地点p和时间t。
以下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图示,沿两个空间维度来展示时间(如果能用三维来展示会很好,但是这会要求一个四维图示以及一本造价昂贵得多的书):
这些更加复杂的图示被称为时空图解。(甚至高中物理图示都是较为简单的时空图解)时空图解可以用于展示所有的历史,凡是曾经发生或将会发生的事情都能套入某个时空图解。本文中这一图解展示的是一只远古时期的恐龙和一个出生在公元2000年的人类。这些物体在图示中水平延伸,是因为其在现实中跨越了时间,而时间在图示上是水平轴:各个物体沿着水平时间轴存在于不同节点。其也在图示的另外两个维度延伸,是因为恐龙和人类在现实中占据了空间:这些物体沿着垂直空间轴存在于不同节点。
除了恐龙和人类本身,其一些时间片段也在图解中表现出来。一个物体在时间中的片段是这个物体的时间横截面;也就是该时的该物。考虑下这个公元2000年人类的时间片段:。这个物体在空间体积上与这个人在2000年完全一致。但是其时间片段和这个人的时间长度却并不一样;这一时间片段只存在于公元2000年,而这个人在随后的时间也依然存在。这个人自身是她所有时间片段的总和:。注意下这个人是怎样演变的:早期的时间片段[1](在图示上的左边的那些)比之后的要小一些。这表明这个人随着时间推移的成长。
与时间不断移动或流逝的通常概念相反,时空理论认为现实是由单个统一的时空组成的,包括所有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只是时空维度之一,和三维空间维度相当,正如其在时空图解中展示的那样。时间并不流动;时间和空间类似。
诚然,时间和空间又并非完全一样。其一在于,空间有三维,而时间却只有一维。并且时间拥有特定方向性:从过去到未来。空间则没有这种方向性。我们确实有词语来形容某些空间方向:上、下、左、右、北、南、东、西。但是这些并非建立在空间本身之上。毋宁说,这些词语指出的不同方向取决于谁来叙述。“上”的意思是在一条经过叙述者的直线上远离地球中心;“北”的意思是从叙述者向北极,“左”所指的不同方向取决于叙述者面朝哪边。相反地,从过去到未来的方向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论他或她的位置或方向如何;这似乎是时间本身的一个内在特征。
不过,根据时空理论,时间和空间在很多方面仍然十分相似。兹列以下三点:
首先,就现实而言。遥远空间之中的物体(其他行星,恒星等等)显然和地球这里的事物一样真实。对于遥远物体我们可能不如周边的事物一般如此了解,但这并不使得遥远物体更加虚无缥缈。同样地,在时间里遥远的物体也和现在存续的物体一样真实。除了现在时段的物体以外,过去的物体(例如恐龙)和未来的物体(可能是人类在火星上的基地)均存在。遥远的物体,不论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都在时空中的某处存续。
其次,就部分而言。物质实体通过不同部位来占据空间位置。我的身体占据一定空间区域。这个区域一部分被头部占据,另一部分由躯干占据;其他区域部分则由我的四肢占据。这些可以被称为我的空间部分,因其在空间上比我本身要小。时间也与此相类,一个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存续的方式,也是借由在这一期间内以其不同的部分占据不同的时间片段。这些片段便是上面所述的时间部分。这些时间片段和我的空间部位一样是真实物体:我的头部,胳膊和双腿。
第三,就此处和此时而言。假若我在电话上对一个加利福尼亚的朋友说“这里正在下雨”,然后她回复“这里阳光灿烂”,我们中哪一个是正确的?真正的此处是哪里,加利福尼亚还是新泽西?问题显然已误入歧途。没有“真正的此处”。“这里”一词仅仅是指说话之人恰好处于的任何位置。当我说“这里”,就是指新泽西;当我的朋友说“这里”,就是指加利福尼亚。如果从客观的角度而言,那么两个地方都不是这里。加利福尼亚是我朋友的此地,新泽西对于我来说是此地。时空理论阐述的关于时间的情况与此相类:正因为没有客观的此地,所以也就没有客观的此刻。如果我说“现在是2003年”,而在公元1606年盖伊·福克斯[2]说“现在是1606年”,这两种陈述都是正确的:
加利福尼亚在这里、新泽西在这里
福克斯、现在是1606年、我、现在是2003年
这里没有唯一、真实、客观的“此刻”。“现在”一词只是指说话人恰巧所处的时间。
我们已遭遇了两套时间理论。哪一种是正确的?时间流动,还是时间像空间一样?
时空理论避免了时间流动理论的矛盾之处;这对其有利。不过时间流动的信徒会反驳说时空理论良莠不分:其使得时间与空间过于类似。首先,她可能声称上一节提出的空间和时间之间所谓的相似性并不真正站得住脚:
过去和未来的物体并不存在:过去已经消失,未来还未到来。事物并没有时间片段:不论何时,整个物体就处于现在,而不仅是其时间片段;也没有过去或未来的部分被遗漏。并且“此时”和“此处”并不类似:此时是特殊的,不同于此处周围的空间部分。
每条这样的言论都能单独占据一整章,但受时间所限,还是让我们考虑下时间流动理论捍卫者可能用来争论时间并不像空间的其他三种理由。
首先,关于变化
拿变化和我们可以称为“空间异质性”的概念来做一比较。变化是指在不同时间拥有不同特质。一个高度改变的人起初是矮个儿,然后逐渐长高。而空间异质性,正相反,是在不同地方拥有不同的特性。一条高速公路在某些地段崎岖,在其他地方则平整;某些地段狭窄,其他地方则开阔。现在,如果时间正如空间,那么在不同时段拥有不同特质(变化)就和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质(空间异质性)如出一辙。回头看看时空图解。变化在图示上是沿着时间坐标从左到右的变量。空间异质性是沿着两个空间维度任一的变量。根据时空理论,两者彼此相似。但这并不正确!空间异质性和变化完全不同。空间异质的高速公路并没有发生改变。它就在那里。
其二,关于运动
事物可以在空间中朝任意方向移动;它们并没有被限定在特定方向内行进。但时间则并非如此。在时间中来回移动没有意义。事物只能在时间中向前行进。
第三,关于原因
任何地方的事件都可导致在其他任何地方的事件发生;我们能够影响在任一空间区域上演的事情。但是事件无法引发其他任意时间的事件:后期事件永远无法引发前期事件。尽管能够影响未来,我们无法影响过去。过去是固定不变的。
第一条反驳的正确之处在于,时空理论确实会使得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空间异质性。但这又如何?它们并不完全相同:一是时间变量,一是空间变量。从而变化和空间异质性某种程度上相似的主张完全合理。所以第一条反驳可以直接驳回。
第二条反驳更复杂一些。“事物在空间里来回移动,但是在时间里却不行”——这是否确实是时间和空间的不同之处?假设我们想要知道,某个关于空间的真命题,在时间上是否也能做出相似表述。美国20世纪的哲学家理查德·泰勒[3]认为,要建立与空间命题确实相似的时间命题时,我们必须谨慎小心。尤其有一点,我们必须对所有时间和空间的参数做出完全一致的颠倒,才能得出类似的命题。泰勒认为,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会看到时间和空间比一开始看上去更具相似度。
举例说明。我们关于空间的真命题是这样的:
“某个物体在空间中前后移动”
我们在这个命题里颠倒时间和空间参数之前,需要定位所有这些参数,包括任何并不完全明晰的参数。例如,“移动”一词就隐藏了一个时间参数。当这些参数变得明确之时,我们的命题就变成:
在空间中前后移动:
“某个物体在时间T1位于空间点P1,在时间T2位于空间点P2,时间T3位于空间点P1。”
(请看标题为“某个物体在空间中前后移动”的图示。)
现在我们可以建立关于时间的类似命题了——通过颠倒时间和空间的所有参数。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只需简单将每个时间参数变为空间参数点,每个空间参数点变为时间参数点。结果如下:
在时间中前后移动:
“某个物体在时间T1位于空间点P1,在时间T2位于空间点P2,时间T1位于空间点P3。”
通过交换第一张图中“时间”和“空间”的标签,我们得到这个新命题的图示(“在时间中前后移动,时间轴垂直”)。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这第二个命题是否正确?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物体是否能够“在时间中前后移动”?答案其实是正确,原因平淡无奇。为了令其更为直观,我们通过翻转,将时间轴变为水平,从而使“在时间中前后移动”的图示与我们早前的那一个类似(见标题为‘在时间中前后移动,时间轴水平’的图示)。很明显,图中表示一个物体起初在t1位于两个位置,p1和p3,然后在t2则只处于一个位置,即p2。这听上去比实际情况要怪异。设想有一双拍掌的手。最初两只手是分开的——一只在p1位置,另一只在p3位置。随后两手彼此接近并触碰。这双手现在就在p2位置。最后,假设这双手在时间t2消失。这样的场景就是图示所要表现的。
“在时间中前后移动,时间轴水平”
所以,事物能够“在时间中前后移动”,如果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方式确实与“在空间中前后移动”类似的话。我们被误导而认为并非如此,却忽略了颠倒时间和空间的所有参数。“事物在空间前后移动”的命题隐含一个参数维度,亦即时间,因为事物在空间移动是相对于时间的。而当我们构建“事物在时间前后移动”的命题时,必须将参数维度从时间转变为空间。只有这样操作,我们归纳出来的命题才是确定为真的事实。
第三个反驳最有挑战性,也最为有趣。的确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观察到“逆因果关系”,换言之,也就是后期事件诱发早期事件这样的因果关系。这体现出时间和空间二者实际存在的不对称性——世界的不对称性如其所是的状态。然而进一步的问题是,这种不对称性是建立在时间自身本质的基础之上,抑或只是世界偶然的一种作用方式。问题在于:可能存在逆因果关系吗?我们现在的行为可能成为影响过去的原因吗?
如果时间确实与空间相似,那么回答一定是没错。正如在空间上,事件能够引发任意其他地方的事件那样,理论上,事件也能够引发任一时间段的其他事件,即使是早期事件。但是这会产生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结果。如果逆因果关系存在可能性,那么时间旅行,正如书本和电影中描述的那样,理应同样存在可能性,因为导致我们自身存在于过去应该是可能的。
时间旅行或许永远不会实际发生。时间旅行或许永远无法具有技术可行性,抑或是物理规律阻止了时间旅行。哲学无法解决物理和技术问题;对于这类问题的思考,你所在地友好的物理学家或者工程师能更好地引导你。不过如果时间与空间类似,那时间旅行就不应受时间概念本身所阻止:时间旅行应该至少在概念上可行。
但是否如此呢?
一个熟悉的时间旅行故事会如此展开:
“在1985年,马蒂·麦克弗莱进入一台时间机器,将控制装置设定为1955年,按下按钮,等待,然后就来到了1955年……”
任何时间旅行故事一定都包含这样的信息:使用某种时间旅行装置随后到达过去。然而即便只是这点信息看上去却也隐藏着一个矛盾。引发麻烦的地方在结尾:“……然后就来到1955年。”其暗示着麦克弗莱是首先按下按钮,其次才到达1955年。但他是在1985年按下的按钮,这个动作在1955年之后。
这就是所谓时间旅行悖论的一个例子。有人尝试讲述一个涉及时间旅行的条理清晰的故事,却以自相矛盾收场。麦克弗莱同时在他按下按钮之后和之前来到1955年的说法自相矛盾。如果没有方法脱离自身矛盾来讲述一个时间旅行故事,那么时间旅行在概念上就不可能成立。
这第一个悖论可以避免。到达过去是在按下按钮之后还是之前?之前——1955年在1985年之前。可又怎么解释“再然后”呢?嗯,其实那只是表示麦克弗莱回到过去的经历发生在按下按钮之后。一般人(换言之,非时间旅行者)经历事件的顺序与事件真实发生的顺序一致,而时间旅行者经历事件时则不按顺序来。就麦克弗莱经历的顺序而言,1985年排在1955年之前。毋庸置疑,这是一件相当怪异的事情,但是在理论上却并不显得不合逻辑。(是什么决定了麦克弗莱的经历顺序?他经历序列中后期部分的记忆包含了序列中的前期部分,并由前期部分而导致。当麦克弗莱经历1955年的时候,他是拥有1985年记忆的,从而他1985年的经历直接影响到了他在1955年的经历。)
然而还有更有攻击力的悖论潜伏着。让我们继续《回到未来》这个故事:
“……回到1955年,时髦的麦克弗莱不经意间吸引了他的母亲,令他乏味的父亲黯然失色。随着他双亲的结合变得越来越渺茫,麦克弗莱开始逐渐消失,化为虚无。”
问题在于一个时间旅行者可以动摇他自身的存在。他可以导致自己的双亲永不相见;他甚至可以在他出生之前就杀掉他们。那么他又从哪里来?回到悖论!
麦克弗莱开始逐渐化为虚无的现象体现出,《回到未来》的作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消失无法解决问题。假设麦克弗莱在阻止自己双亲相遇之后完全消失。在消失之前他依然存在(毕竟,正是他阻止了自己的父母相遇)。那么他一开始从哪里来的?不管文学价值如何,作为一本哲学著作,《回到未来》是极其失败的。
还是不要对粗心的编剧和作者们太苛刻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哲学家。)尽管并非易事,我们仍然能讲述出毫不自相矛盾的时间旅行故事。电影《终结者》就是个杰出的例子(以下包含剧透[4]):
在未来,机器统治世界,几乎毁灭了人类种族。但是机器最终还是被人类领袖约翰·康纳挫败。在溃败边缘,机器进行抵抗,派出一台机器,一个“终结者”,回到约翰出生以前的过去,追杀约翰·康纳的母亲莎拉·康纳。约翰·康纳予以反击,也派回自己的部下卡尔·雷斯,回到过去保护莎拉·康纳。终结者几近成功,然而最后雷斯阻止了他。(雷斯牺牲,但此前已使康纳的母亲莎拉·康纳怀孕。我们后来知道,这个孩子长大了就是约翰·康纳本人!)
这个故事从未自相矛盾。如果终结者杀掉莎拉·康纳就会有这个问题,因为在影片开头我们被告知,莎拉·康纳活着并有一个儿子约翰·康纳,后者未来的丰功伟绩成为终结者出现在过去的缘由。既然莎拉·康纳幸存,故事就得以保持前后一致。
部分时间旅行故事无法做到前后一致(例如《回到未来》)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仍有人能讲出其他前后一致的故事。时间和空间的相似性得以保留:逆因果关系和时间旅行在概念上并非不可能。
在《终结者》中有数不清的死里逃生。一次又一次,莎拉·康纳都差点丧命。似乎这些生死关头中的每一回,她都可能轻而易举死去。不过我们却知道,她一定能活下来,因为她的儿子是约翰·康纳。所以似乎她并非真的处于危险之中;因为她并不会死。但是终结者却的确就在她面前。危险又似乎十分真切。回到悖论了吗?
完全没有。时间旅行故事的奇特之处在于我们在故事开头就被告知结局。我们,观众们,很早就得知约翰·康纳存在于未来。后来我们发现他的母亲在他还没出生之前曾遭遇危险。我们,观众们,知道她会死里逃生(如果我们相信编剧能做到前后一致的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故事里她的危险不够真实。
当时间旅行者自己知道故事会怎样完结时,就会发生一件非常特别的事情。来想想雷斯。他知道终结者会失败,因为他知道约翰·康纳存在:正是康纳派他回到过去的。然而他又担心莎拉·康纳的生命,拼尽全力保护她,最后为了救她而献出生命。为什么他不就一走了之,自保性命?他明知道莎拉·康纳会活下来。
或者他真的知道吗?他认为自己记得为一个叫做约翰·康纳的男人效力。他认为自己记得康纳击败了机器。他认为康纳的母亲叫做莎拉。他认为自己保卫的这个女人是同一个莎拉·康纳。他认为这个女人还没有孩子。所以他有很多证据证明这个他保卫的女人会活下来。然而之后他看到终结者逼近。他目睹它毫不费力地杀掉挡在自己路上的每个人,一边寻找一个叫做莎拉·康纳的人。现在它接近了他守护的女人。它举起自己的枪。雷斯关于这个女人会幸存的信心现在动摇了。可能她终究不是约翰·康纳的母亲。或者,如果他确信她是的话,可能她已经有一个孩子了。又或者,如果这点他也非常确信,可能他是出了什么其他差错。也许所有他来自未来的清楚记忆都只是妄想!这种自我怀疑通常会很牵强,但是随着终结者步步逼近却变得越来越合乎情理。正如他曾经确定莎拉·康纳会存活,他也同样确定终结者所表现出的危险:
“它不讨价还价!它不讲道理!它感觉不到怜悯,或悔恨,或恐惧。它绝不停下脚步,永远不,直到你死掉!”
他想:“我最好还是保险点。”于是他举起自己的枪。
以下文集包含许多关于时间的读物(同时也有很多其他玄学主题的读物)。
一些亮点著作:
《时间》,作者J.M.E.麦克塔加特,做出时间并非真实的惊人论断!
两篇A.N.普莱尔驳斥时空理论的文章。
J.J.C.斯玛特的《时空世界》,捍卫时空理论。
还有《时空旅行悖论》,作者戴维·刘易斯,认为时间旅行是可能的。
由彼得·凡·因瓦根和迪恩·齐默尔曼编辑的《玄学:重大问题》,布莱克威尔出版社,1998年。
理查德·泰勒的文章展示出空间和时间之间一系列吸引人的相似之处。
理查德·泰勒,《空间和时间相似性及身份概念》,刊登于《哲学日报》,第52期,1955年发表,第599-612页。
除了在本章讨论到的时间旅行概念问题,还有很多有趣的科学问题。以下文章可在网上获取到:
弗兰克·阿岑纽斯和提姆·茂德林,《时间旅行和现代物理》,网址: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time-travel-phys/
西奥多·赛德
Theodore Sider
美国哲学家,专攻玄学和语言哲学。他担任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一职。凭借其著作《四维:存续和时间的本体论》,赛德成为2003年APA图书奖获得者。他也是当代玄学领军人物之一,于2016年在牛津大学开授约翰·洛克讲座(牛津大学年度哲学讲座系列)。
[1]时间片段在原书第七章结尾有更详细的阐述。
[2]盖伊·福克斯,天主教”阴谋组织“的成员,计划刺杀詹姆士一世和英格兰议会上下两院的所有成员。为了完成刺杀,他们计划在1605年议会开会期间炸掉上议院。但是,在未完成任务时被发现。盖伊·福克斯在后来的审判中被处死。
[3]理查德·泰勒(1919——2003)是一位美国哲学家,因为其在玄学领域的才思和贡献而享有声望,同样也是国际知名养蜂专业商。
[4]此处系指《终结者1》。《终结者2》逻辑显得不太连贯。电影在开头说,通过学习一具来自未来的T-800型终结者残骸的手部,赛博迪恩系统学到了天网背后的技术。而在末尾,在T-800熔化之后(施瓦辛格向弗朗竖起大拇指),电影暗示天网从未被创造,而审判日也被避免。那么时间旅行的终结者们又来自哪里?《终结者3》拍得好些:影片从未明说避开了审判日。不过仍然有遗留问题,例如关于审判日的真实日期。《终结者1》在目前三部中远胜其余两部,从哲学角度(也是电影角度)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