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的时间:科幻小说中的时间旅行

作者:加里·韦斯特福尔

译者:李鸣弦

许多学者曾指出,某种形式的时间旅行是人类的特殊能力:我们记得自己的过去,还能通过口头传统和书面记载了解更为渺远的过往;我们思虑自己的未来,也创作发生在极远未来的故事。雷·布拉德伯里在《时间机器》中将此种思维活动与时间旅行相类比,故事里的小男孩听了老人讲述19世纪美国的传奇之后,称他为真正的“时间机器”[1]。世界第一份科幻杂志《惊奇故事》的创刊号上,曾提出一句声称其中故事可以真实窥见未来的口号:“今日离奇小说……明日冷酷现实。”实际上,科幻小说中的时间旅行,只是将这一熟悉的思维过程转变为了文学形式,想象一个人的肉体可以穿越至仅存在于回忆或幻想中的领域。

此种文学手法如运用得当,力度可入木三分,例证可见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时间旅行作品——查尔斯·狄更斯的《圣诞颂歌》[2]。这个故事可以换成更现实的手法:出于关心,朋友们提醒埃比尼泽·斯克鲁奇,他曾经是多么开朗合群,假如继续照现在这样孤僻下去,他死后将受尽冷眼,很快被世人遗忘。但这样的剧情未免乏味,可想而知,即便如狄更斯这样的文学大师,也不尽然能为口头劝解注入足够的说服力,并转变斯克鲁奇这般铁心厌世之人。相反,来自过去的圣诞幽灵向斯克鲁奇实际展示出过去的他是何种形象,而来自未来的圣诞幽灵则展示了人们对他的死漠不关心、从此他的坟墓无人问津。故事因此变得有趣,斯克鲁奇的转变也顺理成章,因为他亲眼所见的证据具有无可抵挡的冲击力。《圣诞颂歌》运用时间旅行的手法实现个人的救赎,而在后续的同类小说中,前往过去或未来的旅途则引导着社会层面更广泛的救赎:奥克塔维亚·E.巴特勒所著的《血缘》[3]中,一名现代非裔美籍女子亲眼目睹19世纪美国黑奴的生活之后,对延续至今的种族主义与性别歧视有了新的理解;约翰·温德姆笔下的《她者之道》[4]中,女主角穿越到未来世界,那是一个被严格的等级制度束缚的女性社会。回到自己的时代之后,她便决心阻止那样的未来成为现实。

在《圣诞颂歌》中首次登场的两种观念,在后续的时间旅行故事中再次重现。其一,人们可以在时间旅行中旁观不同时期的自己,甚至与之交流——罗伯特·A.海因莱因在《靠自己》[5]中以巧妙的手法推演了这一原则,读者看完整个故事之后恍然大悟:主角遇到的所有人其实都是人生中不同时段的自己。其二,来自未来的圣诞幽灵告诉斯克鲁奇,只要努力改变自己,就能避免那个黯淡的未来时,他想说的是人们可以借助时间旅行做出不同的决定,从而创造出不同的或然未来。这正是格雷戈里·本福德在《时间景观》[6]中宣扬的主旨,小说中未来的科学家们致力于避免环境灾难危害社会,于是采用超光速粒子向过去发送了一则信息,促使一位关键人物前往得克萨斯教科书存放处,从而避免了约翰·F.肯尼迪总统遇刺,为美国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第二未来。

19世纪还诞生了两部经典的时间旅行作品:爱德华·贝拉米的《回顾,2000——1887》[7]和马克·吐温的《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均以现代主角身处其他时代为背景,对作者所在社会展开了辛辣的讽刺和抨击。贝拉米笔下的朱利安·韦斯特在未来的乌托邦醒来之后,认识到当今美国的缺陷;而吐温所塑造的汉克·摩根将血腥的现代战争带到宁静的亚瑟王朝,将美国的惨无人道展露无遗。后世不乏有作家从这些杰出的先驱者身上汲取灵感,创作类似的故事,例如,麦克·雷诺兹的《在2000年回顾过往》[8]以20世纪的韦斯特为主角,只是与贝拉米的乌托邦相比,他醒来后所处的社会更为现实,不再值得大书特书;L.斯普拉格·德·坎普的《唯恐黑暗降临》[9]似乎是反过来写了马克·吐温的立意,他没有让现代人毁灭古代社会,而是利用时间旅行者的优势,积极改进现状,避免了罗马帝国的衰落。

以上几部19世纪的小说当然存在问题:时间旅行的机制牵强附会,毫无解释。斯克鲁奇被两个幽灵“施法”带入了时间洪流;韦斯特匪夷所思地沉睡了一个多世纪;摩根则是因脑袋受到一记重击,神奇地回到了过去。不过,贝拉米前往未来的手段是长期昏睡,这得到了后世科学原理的支持:暂停肌体活动、低温冷冻等技术,在一些作品中被设定为向普通民众开放的服务,例如海因莱因的《进入盛夏之门》和克利福德·D.西马克的《永生何益》[10]。同时,“穿越故事”仍然出现如雨后春笋,比如伍迪·艾伦拍摄于2011年的电影《午夜巴黎》,还有数不胜数的“言情穿越”小说,里面的主角各种莫名其妙地穿越回去。

不过,H.G.威尔斯的《时间机器》为广大作者提供了更加高级且灵活的时间旅行机制——一台时间机器!其科学理论依据如下:时间乃是第四维的存在,人类怎样穿过三维空间,就能以同样的方式穿过四维空间。尽管电视剧《时间隧道》里的主人公总是被时间机器随意抛向过去或未来,但在大多数设定中,时间机器都是可控的,能依照使用者的意图前往特定时段,打开故事的新剧情篇章。

有关逆时旅行的科幻小说,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是有意或无意地更改历史事件。关于这个问题,第一种假设是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例如弗里兹·雷伯的《别想改变过去》[11]提出了一个不允许改变历史的“现实守恒定律”。冒险漫画《不可能的任务》也采纳了同样的观点,超级小子回到过去,意图阻止亚伯拉罕·林肯总统遇刺却遭到失败,从而明白了“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命运,即使是超级小子也无力回天”。

第二种设想是,时间旅行者可以即时改变历史,创造出不同的现实。此类作品中不得不提的例子包括:威廉·泰恩的《布鲁克林工程》,讲述一位科学家疯狂地反复时间旅行引发一系列变故,最终它“胜利地伸出十五个紫色肉团”,宣布“看,什么都没有改变”;布拉德伯里的《一声惊雷》,讲述一位穿越到史前的恐龙猎手不小心踩到一只蝴蝶,结果导致当今的大选选出了一个卑鄙无耻的领袖;还有沃德·穆尔的《解放之年》[12](小说题目引自战争时期一首著名的军歌《进军乔治亚》其中副歌部分歌词:我们带来解放!),小说中美国内战原本南军赢了,却因一位回溯时间的历史学家不经意改变了葛底斯堡战役的结局,最终致使北方赢得胜利。鉴于此类人为干涉灾难的存在,一些作家为未来世界构想出专职的“时间警察”监视时间流,对偏离历史记录的行为进行纠正,例如波尔·安德森的《时间巡逻》及后续系列作品,以及罗伯特·西尔弗伯格的《逆时而上》。然而,在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历史记录:哥伦布的救赎》[13]一书中,一个小组为了改善历史而刻意开启逆时旅行,促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留在美洲,引领一个种族和谐共处的文明社会。

第三种设想在前文已经提及:对关键历史事件的改变将触发两种或然未来;这种时刻被称作“姜巴点”,源于杰克·威廉姆森的《时间军团》[14]。在这部小说中,男孩约翰·巴尔面临着一次重要选择,假如他拿起磁铁,就会成为科学家,利用伟大发明造福于平静美丽的未来世界“姜巴”;如果他拿起鹅卵石,则会导致未来世界变为可怕的“基垄驰”。这两条时间岔道上的未来居民不断地回溯至过去,争相对巴尔的选择施加影响,以保证自己所处的世界成为现实。在史蒂芬·巴克斯特撰写的《时间机器》续作《时光飞船》[15]中,时间旅行者将自己的经历集结成书出版,从而创造了不同的未来,避免了伊洛人与莫洛克人之间的冲突,而他接下来的时间旅行又触发了另一段或然未来。

尽管有关时间旅行问题的主流是对历史进程的干扰,也有一些小说将时间旅行设定为确保历史正常演进的必要手段。有两部作品中,时间旅行者成了重要历史人物:曼利·韦德·维尔曼所著《重返》[16]的主角穿越至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更名为莱昂纳多·达芬奇;迈克尔·莫考克的《瞧这个人》[17]讲述一个回到耶稣基督所处时代研究其生平的学者,在得知耶稣是个先天白痴之后,取而代之成了光辉万丈的救世主。海因莱因所作《进入盛夏之门》的主角最终也意识到自己必须回到过去,才能保住他当前所处的现实。

此外,还有以“时间闭环”为主题的精彩作品,讲述时间旅行产生的过去导致了现在,而现在的行为其实又是当初行为的原因。例如麦克·雷诺兹的小说《复利》[18]中,一个现代人回到中世纪的威尼斯,在银行中存入黄金,然后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间定期返回,将黄金取出转存,于是财富如雪球般越滚越大;最后,在现代,他取出富可敌国的资产,全部用以建造时间机器。此外还有海因莱因的《你们这些回魂尸》,后改编为电影《前目的地》,在这篇作品中,主角利用时间机器以及变性手术,将他变成他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菲利普·K.迪克所著《我们这些时航员的小事情》描写了三个时间旅行者无尽重复着死亡、复生、回到过去再次经历死亡与复生的痛苦困境。电影《土拨鼠日》则以幽默的调性展现了一个自负的气象预报员不得不反复过同一天生活的故事。

除了改变历史或陷入时间闭环这些意义重大的可能性,有些作品中的主角回溯过去,仅仅是出于渴望一窥历史究竟的好奇心。在埃根·弗里德尔续写《时间机器》的作品《时间机器归来》[19]中,时间旅行者回到过去只为聆听托马斯·卡莱尔的讲座,而威尔森·塔克所著《林肯捕手》[20]里的一名时间旅行者,动机只是要亲耳听到林肯1856年那次“遗落的演说”。其他的种种动机还包括体验非凡经历或达成某个特别目标,例如《一声惊雷》中的时间旅行者被狩猎恐龙的机会吸引而前往中生代;《超时空历险记》里的两个学渣为了顺利从高中毕业,诱拐来著名历史人物组成历史课题组。在《星际迷航4:抢救未来》中,未来的“奋进号”船员必须回到20世纪带回两头座头鲸,复活已经灭绝的物种,给发出威胁的外星人一个令其满意的答复。作为漫画《时空猎人》主角的冒险团队,因为执行各种任务穿梭于时空之中。有时,人们深深陶醉于某个过去的时代,期望永久置身其中:《午夜巴黎》的主角沉醉于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渴望永远身处其间,与欧内斯特·海明威、格特鲁德·斯坦因等名流作家交游,而他的女友则最终选择生活在更加久远的19世纪末叶,那个“美好年代”的巴黎。

还有一类故事,讲述今人与时间旅行者的相遇——他们往往来自未来,不过皮埃尔·鲍勒的《远古时间》[21]独树一帜,主角遇见的时间旅行者来自远古地球的发达文明。亨利·库特纳与C.L.莫尔合著的《人间好时节》讲述未来人类为逃避席卷地球的灾难性瘟疫,而来到当今时代偏安一隅;在电影《逃离猩球》中,智慧人猿穿越到当今人类社会,以逃离星球未来的毁灭;西马克所著《我们的子孙后代》[22]中,未来人类逃往当今时代,躲避凶险的外星侵略者。也有的故事讲述莫名遗落至今世的未来物品:西里尔·考恩布鲁斯的《小黑包》[23]讲述一名男子拾到一个未来的医疗包,里面装有不少先进仪器,使他得以施行医疗奇迹。威尔斯所著的《布朗罗的神奇报纸》[24]中,一个人在1931年得到了一份1971年的报纸,而电视剧《明日新闻》里的一个角色常常提前收到翌日报纸,促使他采取行动去阻止即将发生的灾难。

关于前往未来的时间旅行,一部以有翼鹰人为主角的冒险漫画——《地球的蒙面掠夺者》——提出了异于常人的观点:这样的旅行不可能存在,前往未来只会踏入“一个灰暗迷蒙的世界,因为什么都还没发生”!不过,人们通常还是认为,未来事件与历史事件一样可以接触。科幻故事中,前往未来的旅行者抵达的往往不是贝拉米笔下的乌托邦,更多的却是像威尔斯构想的时间旅行者那样,发现人类的愚行招致噩梦般的未来。有些作品中,另外的生物取代人类,成为支配地球的物种,如阿瑟·C.克拉克所著的《苏醒》[25]中,从停滞状态苏醒的主角发现世界已被一种巨型智慧昆虫控制;影片《人猿星球》里误入时间隧道的宇航员最终明白,一场核战致使人类退化,地球上只剩下人猿文明;在电影《人工智能》中,一个被长期冷冻的机器人苏醒后发现,人类已经灭绝,为机器人所取代。威尔斯在《当睡者醒来时》及其修订版《睡者觉醒》[26]中讲述了一个人昏迷两百年后,醒来发现世界处于极权政府统治之下;约翰·W.坎贝尔所著的《暮色》[27]中,时间旅行者痛心地发现,未来人类极度依赖机器,已变得十分消极和退化;布莱恩·W.阿尔迪斯笔下《向前》[28]里的时间旅行者遇到的未来人类也与之类似,他们无缘无故地放弃求生的动力,令人备受打击。然而,鲜有作家能像威尔斯这般描写发生在地球遥远未来的生命终结景象,发生在《时间机器》最后的这一幕,在1960年和2002年的改编电影中都被刻意省略了,代之以暗示人类文明可能复兴的结尾画面。

除了传统的时间旅行之外,科幻作家们还想象科学家能够以其他方式操纵时间流。少数作者构思出“溯时观景器”,使今人得以观摩历史,而肉身不必溯时而行——如约翰·泰纳的《黎明之前》[29],故事里的科学家们能够就地观察史前恐龙的活动。在克拉克和巴克斯特合著的《昔日的光辉》[30]中,世界已完全改变,因为接触短暂虫洞让每个人能够看见过去发生的一切。当然,也有窥见未来的设定。海因莱因在《生命线》[31]中构思的一项发明,能让科学家得知个人死亡的精确时间;罗伯特·索耶所著《闪跃》[32]里的一项物理实验,让每个地球居民都得以短暂遥望未来二十年的人生。在同名改编电视剧(2009——2010)中,人们只能看见六个月的未来,这些信息要求他们立刻做出应对。姜峰楠的《你一生的故事》中,一位语言学家习得来访外星人的语言之后,获得了通观过去与未来所有事件的能力,她与爱人结婚时即已知道,他们的女儿将不幸早逝。

默里·莱因斯特在《时间分支》[33]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地球上的不同区域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陷入不同的时期,使得人们可以真正在不同时代间穿行——这个观念在弗雷德·霍伊尔的《十月一日姗姗来迟》[34]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爱德华·帕卡德创作的“读者自选冒险”小说《时光暗道》[35]中,读者——主角进入一个洞穴,里面的多条暗道通向不同的过去与未来时代。奥尔迪斯的《今夜时间乱涌》[36]构思巧妙地叙述了地下“时间气体”被发现的故事,它通过管道作为日常用品输往各家各户,只要转动刻度盘,就可以随意体验所选择的时代。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本杰明·巴顿奇事》[37]是提出时间可能倒流这一观点的早期故事之一,后于2008年拍为电影。故事的主角生来是个老人,随着时间流逝而越来越年轻。后世的科幻小说对时间倒流的设想进行了更充分的推演,如阿尔迪斯的作品《年龄》,又题《隐生》,以及迪克的《倒转世界》。电影《岁月流逝》,又名《原子人》,后由编剧兼作家查尔斯·埃里克·梅恩创作了衍生小说《同位素人》[38],其故事强调了另一个奇特的设定:主角脱离了正常的时间流,所处的时间略微超前,因而总能在问题提出之前就给出答案。奥尔迪斯也以类似设定为背景,创作了意味深长的《在自己时间里的人》[39]。

威尔斯在《新加速剂》[40]中探讨了利用科学手段操纵时间的另一种方式——加速时间,人物体验几个小时的时间,整个外界却几乎静止。这一观念在后续作品中反复出现,如埃德蒙·汉密尔顿的《进化的人》[41],讲述一件能迅速增进人类进化的装置,将一名科学家变成脑袋硕大的未来人类;电视剧《外星界限》中的《第六指》一集偷用了汉密尔顿的故事。克拉克所著《尘世中的分分秒秒》[42]中,一个盗贼通过加速时间,不费吹灰之力盗抢了大英博物馆,却悲哀地发现自己的世界已在劫难逃。《星际迷航》中的一集《眨眼间》设想一整个外星种族都处于加速的时间之中——这个场景又在《星际迷航:航海家号》的《转眼间》一集重现。

也有的故事采用了“近光速航行时,时间流逝更慢”这一基于爱因斯坦相对论推演出的理论,正如安德森笔下《宇宙过河卒》[43]里的时空旅行者,他们所经历的几分钟内,外界已过去了数十亿年。电影《星际穿越》也提出了类似假设:在靠近黑洞强大重力场的星球上,时间会慢下来。《外星界限》的《对照实验》这一集中,火星人动用的“时间凝聚器”可以在特定区域内加速、减缓,乃至反逆时间,以此辅助调查人类嗜杀的特性。类似的减缓时间的设备也曾在披头士主演的电影《救命!》中出现。

虽然诸多科幻故事对各种形式的时间旅行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最终进入当今流行文化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仍是由狄更斯、贝拉米、吐温、威尔斯所开创的“传统”时间旅行,这从《回到未来》和《热浴盆时光机》等电影受欢迎的程度即可见一斑,这些影片已将时间旅行的机制及其可能导致的悖论作为了常识对待。尽管科学研究仍旧难以打破壁垒,真正的时间旅行或许永远无法企及,但它仍将是幻想故事和影片中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

加里·韦斯特福尔

Gary Westfahl

1951年出生,美国科幻研究者,作家、评论家。曾为《洛杉矶时报》《科幻互联网评论》和《轨迹在线》杂志撰写评论。大学教授,作品曾被雨果奖和轨迹奖提名。

[1]Ray Bradbury, The Time Machine, 1955

[2]Charles Dickens, A Christmas Carol, 1843

[3]Octavia E. Butler, Kindred, 1977

[4]John Wyndham, Consider Her Ways, 1956

[5]Robert A. Heinlein, By His Bootstraps, 1941

[6]Gregory Benford, Timescape, 1980

[7]Edward Bellamy, Looking Backward, 2000——1887, 1888

[8]Mack Reynolds, Looking Backward, from the Year 2000, 1973

[9]L. Sprague de Camp, Lest Darkness Fall, 1939

[10]Clifford D. Simak, Why Call Them Back from Heaven?, 1967

[11]Fritz Leiber, Try and Change the Past, 1958

[12]Ward Moore, Bring the Jubilee, 1953

[13]Orson Scott Card, Pastwatch: The Redemption of Christopher Columbus, 1996

[14]Jack Williamson, The Legion of Time, 1938

[15]Stephen Baxter, The Time Machine, The Time Ships, 1995

[16]Manly Wade Wellman, Twice in Time, 1957

[17]Michael Moorcock, Behold the Man, 1969

[18]Mack Reynolds, Compounded Interest, 1953

[19]Egon Friedell, The Return of the Time Machine, 1946

[20]Wilson Tucker, The Lincoln Hunters, 1958

[21]Pierre Boulle, Time out of Mind, 1953;亦可译作“想不到的时间”,也即本文标题。

[22]Simak, Our Children’s Children, 1974

[23]C. M. Kornbluth, The Little Black Bag, 1950

[24]H. G. Wells, The Queer Story of Brownlow’s Newspaper, 1932

[25]Arthur C. Clarke, The Awakening, 1942及1952

[26]H. G. Wells, When the Sleeper Wakes, 1899; The Sleeper Awakes, 1910

[27]John W. Campbell, Twilight, 1934

[28]Brian W. Aldiss, Ahead, 1956

[29]John Taine, Before the Dawn, 1934

[30]Arthur C. Clarke & Baxter, The Light of Other Days, 2000

[31]Robert A. Heinlein, Life-Line, 1939

[32]Robert Sawyer, Flashforward, 1999

[33]Murray Leinster, Sidewise in Time, 1934

[34]Fred Hoyle, October the First Is Too Late, 1966

[35]Edward Packard, The Cave of Time, 1979

[36]Brian W. Aldiss, The Night that all Time Broke Out, 1967

[37]F. Scott Fitzgerald,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1922

[38]Charles Eric Maine, The Isotope Man, 1965

[39]Brian W. Aldiss, Man in His Time, 1965

[40]H. G. Wells, The New Accelerator, 1901

[41]Edmond Hamilton, The Man Who Evolved, 1931

[42]Artuhr C. Clark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 1951

[43]Poul Anderson, Tau Zero,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