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有什么想法不妨都说出来,孤希望听到你们的真实想法。王俨俦,你身为效义军的都督,先来说说你的看法吧,不要有什么顾虑。”杨渥向众臣扫视而去,最后看向王俨俦。
王俨俦谨慎的道:“大王,关于此事,臣是坚决支持将效义军并入禁军中的。效义军当初成立的原因就是为了让梁国降兵有一个为国出力的机会,如今既然梁与吴已经并为一体,效义军自然没道理继续独.立存在。”
杨渥点了点头,知道王俨俦还是有所顾虑,担心自己身为效义军的都督会受到猜疑,不敢说得太多,不过有他这个表态就足够了。
毕竟效义军作为降军,其将领的地位自然是不能与吴国原本那些功勋将领相比,而且效义军中除了当初的康怀贞外,并没有什么能力强、威望高的将领,便是王俨俦这个都督也只是在没有其他更合适人选时才任用的。
至于最近新投降的霍彦威、戴思远、王晏球、康延孝、陆思铎等将领,他们虽然在威望资历等方面都强于王俨俦,不过毕竟只是新近投降,目前还没有资格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发声。
所以有王俨俦表态,基本上效义军内部将领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不过为了稳妥起见,杨渥还是询问道:“王爱卿觉得,孤若是将效义军并入禁军,其他将领和普通将士们他们会反对吗?”
“大王明察,对普通将士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军饷问题。效义军的待遇比不上禁军将士,通常得到的军饷都只有禁军将士的一半,对此军中将士是有些怨言的。若是大王将效义军并入禁军,并且发放与禁军将士一样的军饷,那么他们只会欢呼,绝不可能有任何怨言。”王俨俦道。
杨渥眼神一亮,心道:“看来当初将效义军的待遇定得低一些果然是有好处啊。”
他当初将效义军待遇定得比禁军的低,第一个原因是为了安抚禁军将士,让他们知道朝廷更重视他们,而不是那些降军;至于第二个原因,那就纯粹是为了省钱了,毕竟那时候经过大规模扩军后,吴国财政并不宽裕,能节省一些算一些。
没想到如今竟然有了第三个好处。
王俨俦接着道:“至于其他将领,他们以前作为降将,心中定然有所不安,若大王将他们并入禁军,这就是说不再另眼看他们。所以这些将领同样会欢呼大王的决策。”
杨渥点头,既然效义军内部没有问题,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他徐徐开口道:“孤这些天仔细思考过,效义军的兵力加上最近投降的降兵,若是全部编入禁军的话,则人数太多。所以孤的决定是,首先从降兵中选出部分将士,编入禁军各军之中,以补充各军在此次北伐中折损的将士。”
“至于效义军将士和剩下的降兵,从中选拔出共六万人,组成六师,给他们禁军的待遇,编入禁军之中。如此一来,禁军的总兵力将会增加到三十六万人,再加上水军、骁骑军以及孤的羽林军,总兵力应该在四十万人左右。”
三十六万禁军的规模其实并不算大,不过要知道宋朝初年时禁军的规模也就十八万人,到了宋太宗时期扩大了一倍,但也不到四十万。
总体来说宋朝初年的禁军战力还是很强的,吴国的三十六万禁军,若是能保持宋朝初年的禁军的战力,便是统一天下都足够了。
而且即便是天下一统之后,杨渥觉得禁军的规模也不能太大,最多不能超过五十万,像历史上宋朝那样维持一支人数最多时有近百万人的禁军,不仅财政开支太过巨大,而且容易导致士卒良莠不齐,军纪败坏,战力低下等问题。
与其不停的扩大军队规模,不如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少数精兵上,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杨渥在做出扩军决定的同时,又宣布一个重大消息:“另外一点,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禁军将士的待遇将在原本基础上提高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士卒每月的待遇将从之前的一贯钱提升为一贯三百钱,其他各级将士也按照这个标准进行提升。”
在吴国统一南方之后的几年内,随着国家经济的逐渐发展和财政收入的提升,禁军将士的待遇也有了显著提高,即便是一个最普通士卒的待遇,也勉强能养活一家四口人。
一般来说将士的待遇高,士气就高,战力自然强。
像宋初禁军战力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待遇好;而到了后期禁军完全沦为烂泥巴,这其中与禁军实际待遇降低有关。
从宋初到北宋末年,物价涨了数倍,而每月发放的军饷还是那么多,实际待遇是下降几倍,再加上军中贪腐克扣军饷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士兵待遇,结果在宋朝初年战力较强的禁军就变成望风而逃了。
对这个问题杨渥极为关注,以前淮南财政紧张时没办法,等后来财政宽裕了,就开始提升将士们的待遇;如今进一步提升,必将让将士们士气更加高昂。
对杨渥的决定,众将都没有任何意见,唯独身为户部尚书的骆知祥脸色不怎么好看。
这些日子杨渥赏赐有功将士,抚恤那些伤亡将士的家属,已经花了太多的钱,好在以吴国过去多年的积蓄,这点钱粮倒还撑得住。
不过如今杨渥又是扩大禁军规模,又是提高禁军将士的待遇,这花销可就大了,再加上杨渥又免除了梁国旧地今年的赋税以及明年后年的一半赋税,这样花钱起来,骆知祥这个掌管财政的大管家不感到担忧才怪。
见了他的脸色,杨渥笑道:“如今国库里的钱粮不是还充足吗?过去多年的积蓄就是为了北伐时用的,如今成功消灭梁国,花再多的钱都是值得的。”
“大王,如今看来国库中储备倒是足够,但问题是如今战事尚未结束,晋国的态度尚未明确,一旦晋军南下,一场大战势不可免。到时候大王岂不是又要花更多的钱?这样下去国库终究会空虚的。”骆知祥道。
“这有什么?这次我军一举占领中原之地五十多个州,只要能撑过接下来这三年,等中原彻底融合进来,财政上就会有盈余的。至于这期间,若是有短缺之处,那也可以通过发放国债来解决嘛。”杨渥不以为意。
中原之地五十多个州,虽然因为长期战争导致百姓疲惫穷困,但毕竟是开发最为深入的地区,许多地方的繁华之处不比江南差,总体水平比吴国之前所吞并的两浙、江西、福建、湖南、岭南等地都要发达得多;只要能将这些地区彻底消化掉,财政方面必然会有极大提升。
而禁军的规模仅仅提高了六万人,即便是加上提高待遇带来的影响,总体负担也不算大。
而且吴国目前正在快速扩张时期,刚刚吞并了中原后,接下来几年内吴国的地盘还会进一步扩大,养三十六万禁军是没什么压力的。
更何况即便有短缺的时候,他还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的办法来筹集资金。
杨渥的信誉向来不错,每次发行的国债到期后都连本带息如数还清,即便有时候财政困难,他也不会拖欠。
这就使得国内民众对他极为信任,只要他发行国债,百姓都会踊跃购买。
三言两语应付了骆知祥的不满后,杨渥接着道:“将效义军并入禁军,这其中又有两种编练办法,一种办法是新组建三个军,另一个办法是将这六万人分别编入之前的十个军中。孤的意思是第二种,你们怎么看?”说完,他神情郑重的向众将看去。
如今禁军是十个军的编制,每个军三万人;这种编制对于一般的战事是够用的,大部分的战事三万人就足以应对,且将军权分开到十个军里面,也可以减少将领拥兵自重的问题。
不过若是将扩编的六万人重新编制成两个军的话,那些梁军降兵就可能相互抱团,不利于与禁军的融合。
而且虽说三万人的编制足以应对大部分的战事,但有些战事却需要更多的士兵,所以杨渥更倾向于将十个军中的六个进行扩大,编组成有四万人的大军,以应对较大规模的战事。
此外,杨渥的打算是将来将禁军的规模扩大到四十万人,那样的话正好一个军四万人,依旧维持十个军的编制;再加上水军、羽林军、骁骑军,总兵力不超过五十万就是。
众将听了杨渥之言,纷纷有些无语,心道:“大王你都说了倾向于第二种办法,那我等谁还会提出反对。”
而且在场之人都是都督,若是新编制两个军的话就会多出与他们同级的人,这对他们不利;若是编入现有的十个军的话,他们能指挥的军队更多,自然会感到高兴。
见众将都没有反对意思,杨渥看向王俨俦道:“王将军,你之前乃是效义军都督,若是将效义军编入禁军中的话,你或许就只能降级为禁军都指挥使了。不过你放心,你为孤效力多年,一直任劳任怨,孤是不会亏待你的。”
王俨俦连忙站出来,道:“臣能力浅薄,赖大王信任才得以担当效义军都督,实际上是不够资格的;所以上任以来一直战战兢兢,心怀不安。如今大王让臣担任禁军都指挥使,臣感激不尽。”
要说起来按照第二种办法进行编制,利益受损最大的或许就是王俨俦了,毕竟若是按照第一种办法编制的话,他肯定能当上其中一军的都督;如今却只能当一个都指挥使。
不过他原本就知道自己的能力、资历等不够,又是降将出身,所以一直以来都安分守己,没有任何野心;再加上他虽然是效义军都督,但效义军被分散归属于周本、刘信等几位禁军都督指挥,王俨俦每次打仗时麾下实际指挥的军队都不过万余人,这也就与禁军都指挥使差不多而已。
安抚了王俨俦后,杨渥接着肃然道:“这六万新编禁军,分散入原本禁军中后,各都督也要在内部进行调整,尽量让原本降将与我军原本的将领混在一起,尽快消除隔阂,诸位都明白吗?”
“臣等明白!”
将效义军与禁军尽快融合,消除隔阂,这就是这次扩编禁军的最大任务。
“现在孤宣布,将要扩编的六个军分别是:左镇武军,右镇国军,左天武军,左武骧军,左腾骧军,以及……”杨渥看米志诚一眼,接着道:“右腾骧军。”
这六个军的都督分别是周本、李承鼎、刘信、李简、朱思勍和米志诚六人。
除了朱思勍驻军在金陵外,其他五个军都参加了这次北伐之战,杨渥对他们进行扩编也是理所应当的。
至于参加了北伐却没有得到扩编的两个都督柴再用、朱虔佑二人,其中朱虔佑的问题是资历欠缺,且没有表现出过人之处;而柴再用的问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他儿子柴克宏如今担任骁骑军都督,掌管着吴国的骑兵;若是再扩编,那他父子二人掌管的军队未免太多了,杨渥总要防备一二。
听了这个结果后,在场众将纷纷露出喜色,显然对此结果极为满意;至于朱虔佑和王俨俦二人,他们没什么野心,此时面色如常,没有丝毫不满。
安排了扩军的问题后,杨渥接着道:“对于剩下的降兵和未能通过禁军选拔的效义军将士,直接解散是不妥的。孤的意思是将他们编为屯田军。”
“屯田军?难道大王打算让士兵屯田吗?”众将有些惊讶。
军队屯田这在汉朝时期就有了,到了三国时期尤其盛行,曹操正是凭借屯田的手段解决了军粮问题,从而越战越强,最终统一北方;后世历代也极为重视屯田。
不过到了唐末藩镇时代,各势力军队都是国家供养,专职负责打仗,很少有屯田的。
杨渥的决定让他们有些惊讶。
“诸位有什么想法不妨都说出来,孤希望听到你们的真实想法。王俨俦,你身为效义军的都督,先来说说你的看法吧,不要有什么顾虑。”杨渥向众臣扫视而去,最后看向王俨俦。
王俨俦谨慎的道:“大王,关于此事,臣是坚决支持将效义军并入禁军中的。效义军当初成立的原因就是为了让梁国降兵有一个为国出力的机会,如今既然梁与吴已经并为一体,效义军自然没道理继续独.立存在。”
杨渥点了点头,知道王俨俦还是有所顾虑,担心自己身为效义军的都督会受到猜疑,不敢说得太多,不过有他这个表态就足够了。
毕竟效义军作为降军,其将领的地位自然是不能与吴国原本那些功勋将领相比,而且效义军中除了当初的康怀贞外,并没有什么能力强、威望高的将领,便是王俨俦这个都督也只是在没有其他更合适人选时才任用的。
至于最近新投降的霍彦威、戴思远、王晏球、康延孝、陆思铎等将领,他们虽然在威望资历等方面都强于王俨俦,不过毕竟只是新近投降,目前还没有资格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发声。
所以有王俨俦表态,基本上效义军内部将领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不过为了稳妥起见,杨渥还是询问道:“王爱卿觉得,孤若是将效义军并入禁军,其他将领和普通将士们他们会反对吗?”
“大王明察,对普通将士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军饷问题。效义军的待遇比不上禁军将士,通常得到的军饷都只有禁军将士的一半,对此军中将士是有些怨言的。若是大王将效义军并入禁军,并且发放与禁军将士一样的军饷,那么他们只会欢呼,绝不可能有任何怨言。”王俨俦道。
杨渥眼神一亮,心道:“看来当初将效义军的待遇定得低一些果然是有好处啊。”
他当初将效义军待遇定得比禁军的低,第一个原因是为了安抚禁军将士,让他们知道朝廷更重视他们,而不是那些降军;至于第二个原因,那就纯粹是为了省钱了,毕竟那时候经过大规模扩军后,吴国财政并不宽裕,能节省一些算一些。
没想到如今竟然有了第三个好处。
王俨俦接着道:“至于其他将领,他们以前作为降将,心中定然有所不安,若大王将他们并入禁军,这就是说不再另眼看他们。所以这些将领同样会欢呼大王的决策。”
杨渥点头,既然效义军内部没有问题,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他徐徐开口道:“孤这些天仔细思考过,效义军的兵力加上最近投降的降兵,若是全部编入禁军的话,则人数太多。所以孤的决定是,首先从降兵中选出部分将士,编入禁军各军之中,以补充各军在此次北伐中折损的将士。”
“至于效义军将士和剩下的降兵,从中选拔出共六万人,组成六师,给他们禁军的待遇,编入禁军之中。如此一来,禁军的总兵力将会增加到三十六万人,再加上水军、骁骑军以及孤的羽林军,总兵力应该在四十万人左右。”
三十六万禁军的规模其实并不算大,不过要知道宋朝初年时禁军的规模也就十八万人,到了宋太宗时期扩大了一倍,但也不到四十万。
总体来说宋朝初年的禁军战力还是很强的,吴国的三十六万禁军,若是能保持宋朝初年的禁军的战力,便是统一天下都足够了。
而且即便是天下一统之后,杨渥觉得禁军的规模也不能太大,最多不能超过五十万,像历史上宋朝那样维持一支人数最多时有近百万人的禁军,不仅财政开支太过巨大,而且容易导致士卒良莠不齐,军纪败坏,战力低下等问题。
与其不停的扩大军队规模,不如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少数精兵上,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杨渥在做出扩军决定的同时,又宣布一个重大消息:“另外一点,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禁军将士的待遇将在原本基础上提高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士卒每月的待遇将从之前的一贯钱提升为一贯三百钱,其他各级将士也按照这个标准进行提升。”
在吴国统一南方之后的几年内,随着国家经济的逐渐发展和财政收入的提升,禁军将士的待遇也有了显著提高,即便是一个最普通士卒的待遇,也勉强能养活一家四口人。
一般来说将士的待遇高,士气就高,战力自然强。
像宋初禁军战力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待遇好;而到了后期禁军完全沦为烂泥巴,这其中与禁军实际待遇降低有关。
从宋初到北宋末年,物价涨了数倍,而每月发放的军饷还是那么多,实际待遇是下降几倍,再加上军中贪腐克扣军饷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士兵待遇,结果在宋朝初年战力较强的禁军就变成望风而逃了。
对这个问题杨渥极为关注,以前淮南财政紧张时没办法,等后来财政宽裕了,就开始提升将士们的待遇;如今进一步提升,必将让将士们士气更加高昂。
对杨渥的决定,众将都没有任何意见,唯独身为户部尚书的骆知祥脸色不怎么好看。
这些日子杨渥赏赐有功将士,抚恤那些伤亡将士的家属,已经花了太多的钱,好在以吴国过去多年的积蓄,这点钱粮倒还撑得住。
不过如今杨渥又是扩大禁军规模,又是提高禁军将士的待遇,这花销可就大了,再加上杨渥又免除了梁国旧地今年的赋税以及明年后年的一半赋税,这样花钱起来,骆知祥这个掌管财政的大管家不感到担忧才怪。
见了他的脸色,杨渥笑道:“如今国库里的钱粮不是还充足吗?过去多年的积蓄就是为了北伐时用的,如今成功消灭梁国,花再多的钱都是值得的。”
“大王,如今看来国库中储备倒是足够,但问题是如今战事尚未结束,晋国的态度尚未明确,一旦晋军南下,一场大战势不可免。到时候大王岂不是又要花更多的钱?这样下去国库终究会空虚的。”骆知祥道。
“这有什么?这次我军一举占领中原之地五十多个州,只要能撑过接下来这三年,等中原彻底融合进来,财政上就会有盈余的。至于这期间,若是有短缺之处,那也可以通过发放国债来解决嘛。”杨渥不以为意。
中原之地五十多个州,虽然因为长期战争导致百姓疲惫穷困,但毕竟是开发最为深入的地区,许多地方的繁华之处不比江南差,总体水平比吴国之前所吞并的两浙、江西、福建、湖南、岭南等地都要发达得多;只要能将这些地区彻底消化掉,财政方面必然会有极大提升。
而禁军的规模仅仅提高了六万人,即便是加上提高待遇带来的影响,总体负担也不算大。
而且吴国目前正在快速扩张时期,刚刚吞并了中原后,接下来几年内吴国的地盘还会进一步扩大,养三十六万禁军是没什么压力的。
更何况即便有短缺的时候,他还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的办法来筹集资金。
杨渥的信誉向来不错,每次发行的国债到期后都连本带息如数还清,即便有时候财政困难,他也不会拖欠。
这就使得国内民众对他极为信任,只要他发行国债,百姓都会踊跃购买。
三言两语应付了骆知祥的不满后,杨渥接着道:“将效义军并入禁军,这其中又有两种编练办法,一种办法是新组建三个军,另一个办法是将这六万人分别编入之前的十个军中。孤的意思是第二种,你们怎么看?”说完,他神情郑重的向众将看去。
如今禁军是十个军的编制,每个军三万人;这种编制对于一般的战事是够用的,大部分的战事三万人就足以应对,且将军权分开到十个军里面,也可以减少将领拥兵自重的问题。
不过若是将扩编的六万人重新编制成两个军的话,那些梁军降兵就可能相互抱团,不利于与禁军的融合。
而且虽说三万人的编制足以应对大部分的战事,但有些战事却需要更多的士兵,所以杨渥更倾向于将十个军中的六个进行扩大,编组成有四万人的大军,以应对较大规模的战事。
此外,杨渥的打算是将来将禁军的规模扩大到四十万人,那样的话正好一个军四万人,依旧维持十个军的编制;再加上水军、羽林军、骁骑军,总兵力不超过五十万就是。
众将听了杨渥之言,纷纷有些无语,心道:“大王你都说了倾向于第二种办法,那我等谁还会提出反对。”
而且在场之人都是都督,若是新编制两个军的话就会多出与他们同级的人,这对他们不利;若是编入现有的十个军的话,他们能指挥的军队更多,自然会感到高兴。
见众将都没有反对意思,杨渥看向王俨俦道:“王将军,你之前乃是效义军都督,若是将效义军编入禁军中的话,你或许就只能降级为禁军都指挥使了。不过你放心,你为孤效力多年,一直任劳任怨,孤是不会亏待你的。”
王俨俦连忙站出来,道:“臣能力浅薄,赖大王信任才得以担当效义军都督,实际上是不够资格的;所以上任以来一直战战兢兢,心怀不安。如今大王让臣担任禁军都指挥使,臣感激不尽。”
要说起来按照第二种办法进行编制,利益受损最大的或许就是王俨俦了,毕竟若是按照第一种办法编制的话,他肯定能当上其中一军的都督;如今却只能当一个都指挥使。
不过他原本就知道自己的能力、资历等不够,又是降将出身,所以一直以来都安分守己,没有任何野心;再加上他虽然是效义军都督,但效义军被分散归属于周本、刘信等几位禁军都督指挥,王俨俦每次打仗时麾下实际指挥的军队都不过万余人,这也就与禁军都指挥使差不多而已。
安抚了王俨俦后,杨渥接着肃然道:“这六万新编禁军,分散入原本禁军中后,各都督也要在内部进行调整,尽量让原本降将与我军原本的将领混在一起,尽快消除隔阂,诸位都明白吗?”
“臣等明白!”
将效义军与禁军尽快融合,消除隔阂,这就是这次扩编禁军的最大任务。
“现在孤宣布,将要扩编的六个军分别是:左镇武军,右镇国军,左天武军,左武骧军,左腾骧军,以及……”杨渥看米志诚一眼,接着道:“右腾骧军。”
这六个军的都督分别是周本、李承鼎、刘信、李简、朱思勍和米志诚六人。
除了朱思勍驻军在金陵外,其他五个军都参加了这次北伐之战,杨渥对他们进行扩编也是理所应当的。
至于参加了北伐却没有得到扩编的两个都督柴再用、朱虔佑二人,其中朱虔佑的问题是资历欠缺,且没有表现出过人之处;而柴再用的问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他儿子柴克宏如今担任骁骑军都督,掌管着吴国的骑兵;若是再扩编,那他父子二人掌管的军队未免太多了,杨渥总要防备一二。
听了这个结果后,在场众将纷纷露出喜色,显然对此结果极为满意;至于朱虔佑和王俨俦二人,他们没什么野心,此时面色如常,没有丝毫不满。
安排了扩军的问题后,杨渥接着道:“对于剩下的降兵和未能通过禁军选拔的效义军将士,直接解散是不妥的。孤的意思是将他们编为屯田军。”
“屯田军?难道大王打算让士兵屯田吗?”众将有些惊讶。
军队屯田这在汉朝时期就有了,到了三国时期尤其盛行,曹操正是凭借屯田的手段解决了军粮问题,从而越战越强,最终统一北方;后世历代也极为重视屯田。
不过到了唐末藩镇时代,各势力军队都是国家供养,专职负责打仗,很少有屯田的。
杨渥的决定让他们有些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