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杨渥很早就开始为旱灾做防备,但他还是有些低估了事态的严重程度。
从四月份起,一直到六月初,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整个江淮、两浙各州几乎没有下过雨,江西等地的情况要稍微好一些,但干旱也持续了一个多月。
长时间的没有降雨,导致各地河流都几乎枯竭,便是钱塘江等大河的水流量也下降不少,这就给农业灌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除了少数地区的农业种植因为当地水利设施健全而得以存留外,其他地区种植的庄稼几乎全部死绝。
更重要的是,虽然在六月初各地陆续有了一些降雨,但到了六月底,各地的降雨再次停止,接着又是持续二十多天的干旱。
这么严重的旱情立即就引起了杨渥等人的极大重视,骆知祥、杨信、徐善等六部大臣们一个个都受到杨渥委托,前往各地巡查旱情。
好在之前几年里各地的收成一直都不错,再加上吴国上下经过杨渥大力整顿后,财赋税收相对变得合理,百姓的负担相对较轻,所以家家户户靠着往年的余粮目前还能支持。
但若是旱情持续下去的话,必然会有一些底子较薄的家庭撑不住,最终成为灾民。
所以杨渥一面下令免除受灾各地百姓今年的农业税收,一面又下令各地若是出现灾民,必须就地予以安排接济,不得将其赶往他出。
杨渥可是知道,历史上许多时候出现灾民后,当地官府为了自己的政绩不受影响,往往会选择关闭城门,将灾民赶到别处去,或者任凭他们自生自灭。
但这样一来那些灾民活不下去,若是有人趁机挑拨,只怕立即就是遍地造反的局面。
杨渥自然不愿发生这样的情况,所以他宁可各地损失一些钱粮也要保证安稳。
五月中旬,池州地区因为颗粒无收,生存难以维续的灾民开始陆续涌入城中,好在池州刺史陈长官应对得力,他一面下令打开仓库赈济灾民,一面派人维持秩序,防止有人趁机闹事。
因为陈长官本人在当地的官声极好,有他出面,当地灾民的情绪都很稳定,没有表现出要造反的迹象。
继池州之后,宣州、歙州等地也陆续出现大量灾民,给当地造成巨大压力,那些地区的官府担心灾民趁机造反,夺取州县,所以只敢关闭城门,每天在城门口发放一些口粮来维持灾民的生存。
六月初,杨渥下令将在江淮、两浙等多地修建一系列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一条连接睦州、婺州、处州、温州等地的驰道,以加强朝廷对那些相对偏远地区的管控力度。
为了完成这么大的工程,自然少不得要大量招募民工,而如今的大旱正好就提供了众多的劳动力。
当然,为了尽可能的保证安稳,不至于出现灾民用工过度,以至于被迫作乱的现象,杨渥亲自定下了这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用工标准,包括每天劳动的时间和给他们提供的食物数量,保证这些民工不仅吃得饱,而且还不至于没力气干活,甚至还有一定的余粮能够供应他们的老人孩子,不至于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此外,为了尽可能保证民工的安全,杨渥还规定,每天在最热的几个时辰里不得强迫民工劳动,以免出现大面积的中暑情况。
为了防止有人暗中下手,贪墨赈济钱粮,杨渥又派出大量人员分赴各地进行监察,凡是查出有贪腐迹象的,一经证实,不管贪腐数量多少,一律处以极刑。
在他的强力手段压制下,这些工程很快就在各地上马,那些原本早就断粮的灾民在得到消息后,纷纷前往工程队报名,便是那些家中尚有余粮的,也纷纷加入这场大建设之中。
毕竟这么大规模的旱灾,谁也不能肯定到底会持续多久,而地里的庄稼早就颗粒无收了,趁着现在工程队招工的时候,以自己的力气多换一点粮食养家。
到了七月初,许多地区的灾情有所缓解,降雨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江淮、两浙等地的光照等条件相对较好,可以进行两季稻种植;虽然此时稍微有些晚了,但种下一轮晚稻还是勉强可以的,若是接下来顺风顺水的话,或许到了年底还能有一些收成。
所以对于这些地区,那些工程队纷纷暂时停下,好让那些灾民回家种植庄稼;至于工程队的进度,即便是速度缓慢一些,杨渥也不会在意,只要局势能够安稳就行。
而持续的旱情到了此时也陆续结束,一般来说大旱之后必然会伴随着大量灾民饿死的现象,不过这一次吴国上下应对得力,最终成功渡过旱灾,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当然,各地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饿死人的情况,当然情况并不严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动乱。
不过作为代价,吴国过去一年辛苦积累起来的粮仓很快就消耗近半,而且现在毕竟还没到彻底放松的时候,许多地区虽然成功种下一轮水稻,但要等到丰收,那也是很晚之后的事情了。
至于那些没来得及种下水稻的地区,更是有可能要等到明年才有收成,在这期间,那些灾民们就不得不依靠赈济或者加入工程队以劳动来换取粮食。
这对吴国的粮食储备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荆襄、湖南等地今年的收成没有受到影响,尤其是潭洲附近今年更是出现大丰收,这就极大缓减了全国粮食匮乏的局面。
此外,一般的旱灾之后往往会伴随着大规模的蝗灾以及瘟疫,这一次各地的旱灾同样如此。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因为没有大规模饿死人的现象,真正受灾饿死的多数都是那些动物,这就极大减小了瘟疫爆发的可能性。
一些地区虽然小范围有瘟疫出现,不过因为杨渥提前有所准备,派往各地的医者很快就采取措施对那些患病之人进行隔离,使得刚刚有爆发迹象的瘟疫很快就平息下去。
不过相对于迅速被平息下去的瘟疫,蝗灾的情况就要严重许多。
正所谓久旱必有蝗,蝗灾的情况主要集中在江淮地区,滁州、濠州、庐州等地都受到波及。
杨渥在第一时间就下令各地捕捉蝗虫,以缓减灾情,并且派专人分赴各地督察当地官府捕捉蝗虫。
这道命令一开始还受到了许多官民的抵制,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往往以为蝗灾乃是得罪了上天才会受到惩罚。
所以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
御史王盈铨上书说:“蝗虫乃是天灾,岂是人力所能除。况且杀虫太多,有伤天和。”
此外,泰州刺史刘昀对灭蝗之举仍有反对意见,他向杨渥上书进言道:“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灾,前赵刘聪除蝗不成反而招致更大的危害,这个教训不得不吸取。如今若是进行灭蝗,万一得罪上天,必然会导致更大的蝗灾。”
所以此人竟然拒绝在泰州进行灭蝗,并写信劝阻周围的滁州等地刺史进行灭蝗。
在此人的鼓动下,一些地方的刺史也不由得有些犹豫起来。
杨渥看完王盈铨二人的上书后顿时大怒,痛斥其人迂腐,声言:“蝗虫可以驱除,若任其成灾,粮食将被食尽,到时百姓怎么办?灭蝗救人,如果天降灾祸,有孤一力承担。”
心中恼怒的杨渥更是当场下令罢免王盈铨、刘昀二人的官位,命其致仕回家;同时受到二人牵连的许多之前明里暗里出言反对灭蝗的人,这些人或是直接被免职回家,或是遭到遍官。
接着,对于那些之前还在犹豫的地方刺史,杨渥当即派人进行申饬。
最后,杨渥又下令后世吴国若是有蝗灾出现,当朝的君主必须在第一时间下令加以捕杀,若有出言阻拦者,一律罢官免职。
在他的强令之下,各地官府终于行动起来,阻止官民捕捉蝗虫。
到了九月份,各地旱灾的情况基本结束,而蝗灾也得到了遏制,剩下来的蝗虫基本上已经难以造成大的危害了。
至此,这场持续了大半年的灾害基本上算是平安度过,吴国上下除了消耗大量的粮食外,并没有出现什么动荡,这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当然,灾情虽然基本上平安度过,但各地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却并没有停下来。
按照杨渥的计划,接下来的这几年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吴国不会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主要精力将会用于内政方面的建设,而农田水利和道路的修建,正是这一轮建设的重点工程。
平安度过旱灾,杨渥的注意力也再次集中到徐州这边来。
虽然目前朱友贞尚未派人来取代目前的徐州武宁节度使王殷,不过杨渥相信,那只是迟早的事情。
既然朱友贞还不采取行动,杨渥说不得只好暗中使些手段了。
虽然杨渥很早就开始为旱灾做防备,但他还是有些低估了事态的严重程度。
从四月份起,一直到六月初,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整个江淮、两浙各州几乎没有下过雨,江西等地的情况要稍微好一些,但干旱也持续了一个多月。
长时间的没有降雨,导致各地河流都几乎枯竭,便是钱塘江等大河的水流量也下降不少,这就给农业灌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除了少数地区的农业种植因为当地水利设施健全而得以存留外,其他地区种植的庄稼几乎全部死绝。
更重要的是,虽然在六月初各地陆续有了一些降雨,但到了六月底,各地的降雨再次停止,接着又是持续二十多天的干旱。
这么严重的旱情立即就引起了杨渥等人的极大重视,骆知祥、杨信、徐善等六部大臣们一个个都受到杨渥委托,前往各地巡查旱情。
好在之前几年里各地的收成一直都不错,再加上吴国上下经过杨渥大力整顿后,财赋税收相对变得合理,百姓的负担相对较轻,所以家家户户靠着往年的余粮目前还能支持。
但若是旱情持续下去的话,必然会有一些底子较薄的家庭撑不住,最终成为灾民。
所以杨渥一面下令免除受灾各地百姓今年的农业税收,一面又下令各地若是出现灾民,必须就地予以安排接济,不得将其赶往他出。
杨渥可是知道,历史上许多时候出现灾民后,当地官府为了自己的政绩不受影响,往往会选择关闭城门,将灾民赶到别处去,或者任凭他们自生自灭。
但这样一来那些灾民活不下去,若是有人趁机挑拨,只怕立即就是遍地造反的局面。
杨渥自然不愿发生这样的情况,所以他宁可各地损失一些钱粮也要保证安稳。
五月中旬,池州地区因为颗粒无收,生存难以维续的灾民开始陆续涌入城中,好在池州刺史陈长官应对得力,他一面下令打开仓库赈济灾民,一面派人维持秩序,防止有人趁机闹事。
因为陈长官本人在当地的官声极好,有他出面,当地灾民的情绪都很稳定,没有表现出要造反的迹象。
继池州之后,宣州、歙州等地也陆续出现大量灾民,给当地造成巨大压力,那些地区的官府担心灾民趁机造反,夺取州县,所以只敢关闭城门,每天在城门口发放一些口粮来维持灾民的生存。
六月初,杨渥下令将在江淮、两浙等多地修建一系列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一条连接睦州、婺州、处州、温州等地的驰道,以加强朝廷对那些相对偏远地区的管控力度。
为了完成这么大的工程,自然少不得要大量招募民工,而如今的大旱正好就提供了众多的劳动力。
当然,为了尽可能的保证安稳,不至于出现灾民用工过度,以至于被迫作乱的现象,杨渥亲自定下了这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用工标准,包括每天劳动的时间和给他们提供的食物数量,保证这些民工不仅吃得饱,而且还不至于没力气干活,甚至还有一定的余粮能够供应他们的老人孩子,不至于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此外,为了尽可能保证民工的安全,杨渥还规定,每天在最热的几个时辰里不得强迫民工劳动,以免出现大面积的中暑情况。
为了防止有人暗中下手,贪墨赈济钱粮,杨渥又派出大量人员分赴各地进行监察,凡是查出有贪腐迹象的,一经证实,不管贪腐数量多少,一律处以极刑。
在他的强力手段压制下,这些工程很快就在各地上马,那些原本早就断粮的灾民在得到消息后,纷纷前往工程队报名,便是那些家中尚有余粮的,也纷纷加入这场大建设之中。
毕竟这么大规模的旱灾,谁也不能肯定到底会持续多久,而地里的庄稼早就颗粒无收了,趁着现在工程队招工的时候,以自己的力气多换一点粮食养家。
到了七月初,许多地区的灾情有所缓解,降雨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江淮、两浙等地的光照等条件相对较好,可以进行两季稻种植;虽然此时稍微有些晚了,但种下一轮晚稻还是勉强可以的,若是接下来顺风顺水的话,或许到了年底还能有一些收成。
所以对于这些地区,那些工程队纷纷暂时停下,好让那些灾民回家种植庄稼;至于工程队的进度,即便是速度缓慢一些,杨渥也不会在意,只要局势能够安稳就行。
而持续的旱情到了此时也陆续结束,一般来说大旱之后必然会伴随着大量灾民饿死的现象,不过这一次吴国上下应对得力,最终成功渡过旱灾,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当然,各地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饿死人的情况,当然情况并不严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动乱。
不过作为代价,吴国过去一年辛苦积累起来的粮仓很快就消耗近半,而且现在毕竟还没到彻底放松的时候,许多地区虽然成功种下一轮水稻,但要等到丰收,那也是很晚之后的事情了。
至于那些没来得及种下水稻的地区,更是有可能要等到明年才有收成,在这期间,那些灾民们就不得不依靠赈济或者加入工程队以劳动来换取粮食。
这对吴国的粮食储备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荆襄、湖南等地今年的收成没有受到影响,尤其是潭洲附近今年更是出现大丰收,这就极大缓减了全国粮食匮乏的局面。
此外,一般的旱灾之后往往会伴随着大规模的蝗灾以及瘟疫,这一次各地的旱灾同样如此。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因为没有大规模饿死人的现象,真正受灾饿死的多数都是那些动物,这就极大减小了瘟疫爆发的可能性。
一些地区虽然小范围有瘟疫出现,不过因为杨渥提前有所准备,派往各地的医者很快就采取措施对那些患病之人进行隔离,使得刚刚有爆发迹象的瘟疫很快就平息下去。
不过相对于迅速被平息下去的瘟疫,蝗灾的情况就要严重许多。
正所谓久旱必有蝗,蝗灾的情况主要集中在江淮地区,滁州、濠州、庐州等地都受到波及。
杨渥在第一时间就下令各地捕捉蝗虫,以缓减灾情,并且派专人分赴各地督察当地官府捕捉蝗虫。
这道命令一开始还受到了许多官民的抵制,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往往以为蝗灾乃是得罪了上天才会受到惩罚。
所以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
御史王盈铨上书说:“蝗虫乃是天灾,岂是人力所能除。况且杀虫太多,有伤天和。”
此外,泰州刺史刘昀对灭蝗之举仍有反对意见,他向杨渥上书进言道:“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灾,前赵刘聪除蝗不成反而招致更大的危害,这个教训不得不吸取。如今若是进行灭蝗,万一得罪上天,必然会导致更大的蝗灾。”
所以此人竟然拒绝在泰州进行灭蝗,并写信劝阻周围的滁州等地刺史进行灭蝗。
在此人的鼓动下,一些地方的刺史也不由得有些犹豫起来。
杨渥看完王盈铨二人的上书后顿时大怒,痛斥其人迂腐,声言:“蝗虫可以驱除,若任其成灾,粮食将被食尽,到时百姓怎么办?灭蝗救人,如果天降灾祸,有孤一力承担。”
心中恼怒的杨渥更是当场下令罢免王盈铨、刘昀二人的官位,命其致仕回家;同时受到二人牵连的许多之前明里暗里出言反对灭蝗的人,这些人或是直接被免职回家,或是遭到遍官。
接着,对于那些之前还在犹豫的地方刺史,杨渥当即派人进行申饬。
最后,杨渥又下令后世吴国若是有蝗灾出现,当朝的君主必须在第一时间下令加以捕杀,若有出言阻拦者,一律罢官免职。
在他的强令之下,各地官府终于行动起来,阻止官民捕捉蝗虫。
到了九月份,各地旱灾的情况基本结束,而蝗灾也得到了遏制,剩下来的蝗虫基本上已经难以造成大的危害了。
至此,这场持续了大半年的灾害基本上算是平安度过,吴国上下除了消耗大量的粮食外,并没有出现什么动荡,这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当然,灾情虽然基本上平安度过,但各地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却并没有停下来。
按照杨渥的计划,接下来的这几年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吴国不会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主要精力将会用于内政方面的建设,而农田水利和道路的修建,正是这一轮建设的重点工程。
平安度过旱灾,杨渥的注意力也再次集中到徐州这边来。
虽然目前朱友贞尚未派人来取代目前的徐州武宁节度使王殷,不过杨渥相信,那只是迟早的事情。
既然朱友贞还不采取行动,杨渥说不得只好暗中使些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