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4章 千里无人区

并州太原郡前往雁门郡的官道上,远东军旋风营两万大军依然以不紧不慢的速度向大雁郡方向行军,旌旗招展,气势浩荡,王君临身着铁甲,头戴鹰棱金盔,目光冷峻,在他头顶上,一面王旗猎猎飞舞。

算算时间,这是大隋皇帝被突厥四十万大军围困雁门城的第四天了,因为知道聂小雨去了雁门郡,王君临便不再担心雁门城会被突厥人短期内攻破。

其实,王君临有的是办法让杨广提前知道突厥人南下,且欲围杀他的事情,毕竟即使杨广不会相信他的话,他还可以通过蓝衣卫许敬宗、张继科和虞世基的口告诉杨广。

但王君临并没有这样做,因为杨广和他带领的十数万巡视队伍,本来就是他的鱼饵。

要钓的大鱼当然就是四十万突厥大军。

王君临比任何人都清楚,在大隋乱世已至的情况下,北面突厥人必然会趁火打劫,大军南下。

所以,他在争霸之前,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要一次性的将突厥人打疼,乃至打残,至少五年内无力再南下。

而要想让突厥人顺着自己的意思倾尽全力南下,且围在一个地方不四处乱窜,唯有杨广这个天下第一大傻瓜诱饵才有这个效果。

所以,王君临早早让李玄霸带领暴熊营两万骑兵,坐水师战舰,绕过高句丽半岛,走倭国海峡,从高句丽半岛的北边登陆,去抄突厥人老巢去了。

而他只带了两万人来雁门关,并不是他自大的真以为两万人能够对付得了突厥人四十万骑兵,即使是有聂小雨这个内应的存在,也难以将突厥四十万大军打残,因为到一定的程度,突厥各部未必就会听始毕可汗的命令。

但大隋可不止他这一路勤王大军,远的不说,至少北边王仁恭十万镇北大营会赶来,太原李渊的人马会赶来,还有北边各郡的郡兵,王君临早就算过,至少在半个月内能够到达十五万人马。

有了他带领二万人马带头,再加上各路十五万人马,他相信一定能够顺利完成他的计划。

此外,从政治上考虑,他带领军队到来,帮杨广解了这个死局,在朝廷和天下万民中也会获得名份和大义,至少能够缓和他与杨广之间的危机,事后杨广也不会总想着要派兵对付他这个叛贼。

身后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有亲卫禀报:“王爷,特战队大统领张天冈来了!”

“让他过来。”

张天冈疾奔而至,在马上拱手道:“卑职参见王爷!”

王君临看了一眼张天冈,发现后者风尘仆仆,显然这些天提前到达雁门关附近,着实辛苦。

“张天冈,你们的人是否按照计划已经全部到位?”王君临随口问道。

张天冈连忙说道:“卑职正要向王爷汇报,卑职已经带人找到了突厥四十万大军的后勤粮草所在地,卑职的一千名特战队员也已经全部按照计划到位,随时可以突袭突厥后勤大营,断了突厥大军的补给。”

王君临点了头,道:“虽然你们特战队最近从武器装备生产基地得到了不少新型准备,那什么喷火哭和燃烧弹之类的东西虽然好用,但你们只有一千人,突厥后勤大营的兵力至少是你们二十倍,如果能一举毁掉他们的后勤大营的粮草最好,如果毁不掉,可以扰骚阻断他们的粮道,只要断了突厥大军补给就行,毕竟突厥后勤大营的海量粮草和牛羊全部烧掉太过可惜了。”

张天冈连忙躬身道:“卑职遵命!”

“去吧!”王君临点了点头。

张天冈调转马头带领一队属下,快马向西北方向疾驰而去。

王君临凝望着张天冈渐渐消失远去,立刻下令道:“加速前行!”

两万大军加快了速度,向太原郡赶去,过了太原郡他们才能到达雁门郡。

…………

…………

从范阳郡、到幽州、河东,直到如今到了太原郡的地界,王君临一路过来没有看到任何一支叛军或者山贼和马贼,这当然与他赫赫凶名有关,没有哪路贼人敢跑来送死。

但一路过来,旅途也太安静了,安静得令人恐慌,甚至已经不是安静,而是死寂了。

而一路过来,王君临的脸色也越来越沉重,叹气唏嘘也越来越多。

他甚至有时候怀疑,他脚下的路通向的不再是人间,而是传说中的无人区。

虽然偶尔在道路边也会出现几个村落,但村子里的百姓都消失了,连同他们的牲畜一并消失得干干净净。而且绝不是凭空消失的,因为村落里面会有尸骨和干透血迹,有时还会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

而本应该该在这个季节收获的庄稼和杂草混在一起,疯了般到处乱长。门口、屋顶、房檐,哪里都能看到它们孱弱但不屈不挠的影子。

播种者不是农夫,而是四季不断的山风。是它们将去年散落在农田里的种子吹上了失去主人的房檐,让其在那里生根发芽。

半个月后,它们还会将新的种子从屋檐上吹落,吹向新的可以得到阳光和雨水的角落,待明年春来后开始一场新的循环,生生不息。

让整个北方诸郡近半土地变成无人区,固然与去年杨素谋反时,突厥十万大军入侵劫掠有关。但更多的却是另外两个原因,因为突厥人离离开经一年多了。

之所以依然是无人区,却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突厥人假扮的马贼和各路真贼人来去如风,四处劫掠,而官府却束手无策,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管过。

另外一个原因,却直接与朝廷的政令有关。

因为杨广不知道听了哪位大臣的上书,竟然让朝廷下达了搬迁令,地方官府强行将百姓都驱赶到城墙内,以防被土匪洗劫。

至于入了城后的百姓们吃什么,住在哪,从皇帝到朝廷百官,以及地方官吏,好像从来没有人去想过,也没有人去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