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三千年凤台始成县

其实西门是李问道特地留下没有攻打的,一来是担心困兽犹斗,狗急跳墙,对方来个玉石俱焚,这城里还是有着几十万百姓的。虽然里面有很多是淮夷风姓家人,但是,他们毕竟属于一般百姓,李问道也不想让他们跟着一起毁灭。

二来,李问道故意网开一面,也就是希望风家逃脱的人能从西门跑出去,这样他们找风列报信也更便捷些嘛。李问道接下来还有更精彩的大餐等着风列,风列不除,淮夷难平。

这边,朱厌巨大的身体终于被一堆废墟给阻停了下来,这家伙显然被激怒了,从一堆堆废墟里爬起来后,接连朝着黑漆漆的天空嘶嚎了几声,强烈的声波震的远处的秋叶纷纷坠落,有些房舍的陶土瓦片都崩裂开来。

那朱厌迈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轰隆地朝着这边走过来,真是气势极怒,几丈宽的血盆大嘴里不断地往外冒着阵阵热气,边走还边拍打着自己强壮的胸膛。这厢边,小鲲、老辟他们也做好了准备,几人也都明显感觉到这货不好对付。

就在此时,朱厌的眼前十几丈处,有灵光一闪,只见半空中忽就多了一位妙曼的粉衣佳人,林月瞳终于堪堪赶来。

“朱厌,你本是上古神兽,缘何来此世间参与凡尘之事?”

林月瞳的声音依旧软软糯糯的,可那朱厌的反应可就不一样了。庞大的身形硬生生地就停了下来,磨盘般大小的一对凶眼立刻就变得温顺起来,“轰隆”一声,朱厌跪倒在林月瞳脚下。

“圣女,他们欺负我,我要吃了他们。”

破锣般粗矿的嗓音,发出委屈万般的声调,让人听起来甭提有多别扭了。

“好了,我都知道了,你自去吧,这里不该你来了。”

林月瞳此时莲足轻踩一朵七彩祥云,静静地立在朱厌十几丈远的半空中,脸色柔和却又有些沉肃,只是她的语气明显不容置疑。

“哦,好吧,我去了。”

说完,那朱厌眼角瞟了一眼远处的小鲲和辟邪,黯然转身腾空而去,只三两下,庞大的身体就消失在高空之中。

“这么凶狠的家伙,怎么这么听你的话?”

“你以为都像你,就知道欺负我,也不听我的话。”

“我,我几时不听你的话来?”

李问道有些无奈,这丫头撒起泼来,跟凡间女子就没区别,一样的不分场合,兄弟们可都在看着呢。

“你自己看看那边。”

顺着怀里佳人玉手所指,李问道这才注意到,刚才朱厌的身体被小鲲猛地一击,庞大的身体竟然撞出了内城,不仅风家内城被它压塌,还连带着附近的许多民房一块遭到毁灭。

战争,从来就不能真得秋毫无犯,从古至今,只要战事一起,百姓必定遭殃。

“唉,大意了,这是我的罪过,我会好好安抚他们的。”

“算了,你知道就好。知道我为什么不去与九天师姐争斗,反而躲起来吗?我就是不想因为一己之利,弄得天塌地陷、生灵涂炭的。”

月瞳转身看向抱着她的李问道,伸出一只玉手轻轻抚摸着哥哥的下巴,“哥哥,我回去了,你好生让人把这里安抚好,莫要让人随意杀生。”

“放心吧,哥哥有分寸。你回去吧,在家等我。”

“嗯,那我走了。”

李问道只觉得怀中一空,浑家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想来她应该已经到家了。

朱厌一走,战争也就结束了,这里的风家军再无斗志,纷纷投降。李问道命令敖丙几个赶忙传达他的将令:“受降;绝不随意杀生;安抚城中百姓,否则杀无赦。”

杨家军向来不好战,也绝非风家军那般的嗜血,城中百姓基本没有受到多大的骚扰。

攻下一座城池简单,做好接收的各项事宜就麻烦许多,李问道一只忙到第二天天黑才回到临时租住的院落里。人还没进门,一阵肉香味就传了过来,李问道推门进屋,看见木榻的小桌上已经摆上了几样热气腾腾的菜肴,穿着围裙的月瞳碎步跑了过来,“你回来了,看看,我可是忙活了一下午的,尝尝可好吃?”

李问道笑着坐了下来,拿起筷子就夹了一块肉放进嘴里,边嚼边说到:“这么贤惠,为夫心里好忐忑的?”

“你忐忑什么呀?”月瞳撅着小嘴看着满口流油的郎君。

“怕你飞了呀,嘿嘿。”

“我往哪飞呢?身子都被你霸占了。不准喝太多,就这一壶。”

第二天上午,李问道再次来到城中办公的地方。从今天开始,凤台就算是大商的直属领地了,虽然报请大王的奏折刚发出,不过想来受受也不会拒绝,平白多了一大片中央直属领地,而且还是水草风貌、气候宜人的粮仓,殷商朝廷何乐而不为。

当然也有人担心能否守得住凤台,毕竟这里可是风家经营几百年的老巢,杨天佑便是其中之一。打发走了满心疑虑的杨天佑和几位杨家长老,也快到中午了,李大夫就回家吃午饭去了,他和月瞳都坚持一日三餐。

转眼又是几天过去了,大王的诏令终于来了,从今天开始,凤台就算正式成县了,管辖范围涵盖周围方圆三百里的广大平原和丘陵,而李问道则是第一任县尹。当然,诏令上对杨家及杨天佑也是给予了极大的赞誉,只是尚未提到封诰之事。这份诏令是完全按照李问道的意见下达的,杨国封诰的事宜,李大夫觉得应该在彻底平定淮夷地区之后,现在不必急着封诰。

距离凤台县城西北三百里的颖沙河,有一片滩涂,春夏季雨水充沛时,颖沙河泛滥,形成河泛区,秋冬季之后,在阳光持续照射之下,原本的滩涂干涸,形成坚硬的路面,河面也大幅度变窄,大队人马若是自北南下,这里是最佳的渡河地点。

这一日,颖沙河北岸来了一只数量庞大的骑兵队伍,看那人困马乏的情形,应该是经历了数日的急行军才到此地。大队人马来到颖沙河北岸并未立即渡河,而是就此扎下了营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