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奇谋巧计假人骗箭无往不利殊死退敌

顾望舒的那番言论已令顾景黎和顾景逸两兄弟大为震惊。

然,当二人听了赫连桓简短又绝妙的分析后,震惊已不足以形容两人心情。

他们方才只是觉得小舒的计策过于精妙,却未想到,她竟然同时运用到了“抛砖引玉、打草惊蛇、无中生有”三个计谋。

简直是将计策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想要达到这一点,必然是将兵书烂熟于心才能做到。

他们两个扪心自问做不到这一点。

在二人灼灼的目光注视下,顾望舒有些不好意思。

“这个办法是否可行?”

“可行,自然是可行的。”

“那就这样定了,明日便着手行动。”顾望舒说完看了一眼窗外黑沉下来的天。

“时辰不早,就不继续打扰二殿下休息了。”顾望舒欠身离座,对赫连桓行了一礼,这才同两位哥哥离去。

房门敞开,室外凉风习习,吹动顾望舒肩头毛领,几缕发丝在空气中舞动,为她平添一份灵动俏皮

赫连桓直视她背影融于夜色之中,才徐徐阖上房门。

等再次坐回原位,脑海中不禁开始回想顾望舒出谋划策时的场景。

先是预演了一遍她计策实施时将会发生的场景,反复推演,直到确定没有丝毫疏漏,才算作罢。

之后顾望舒谋划时光彩夺目的模样便充斥脑海。

等赫连桓意识到自己在想她的时候,他怔住,这才发现自己唇瓣扬得高高的。

似乎和顾望舒相处的这段时间,他的笑容变多了。

赫连桓提笔,蘸取墨汁,在纸上写下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顾望舒】

看着这三个字良久,又在后面写下“希月”二字。

“望舒?希月?”轻声喃喃,突然笑出声来。

望舒指代的是月亮。

而他字扶光,扶光指代的是太阳。

真巧啊。

赫连桓放下笔,拾起折扇,慵懒地倚在雕花椅背上。

姿态闲散随意,却不失矜贵。

他阖上眸子,折扇在手中轻轻敲击,发出规律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他心情的惬意。

......

次日,太平城百姓再赴山野,重操旧业。

众人议论纷纷,皆言纳兰军已围城,二殿下下令割枯草,难道又要用火攻之计?

“不太可能吧,纳兰军距离城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用枯草进行火攻应该难以触及。”

“那要咱们割草干什么?”

“哎呀,别管那么多了,殿下的智慧岂是我们能想到的,让割咱就割,肯定错不了。”

“对对对,上山割草。”

百姓满心疑惑,但出于对赫连桓的信任,纷纷携工具往山野,虽不知其意,却无一人敢怠慢。

短短一日间,枯草如堆繁星,叠叠累积成小山之状。

赫连桓遵循顾望舒之策,再命人将这些枯草扎成草人,勤勉不辍,终至上万草人皆备。

一切准备就绪后,太平城再次恢复了平静。

赫连军该守城的守城,城内百姓更是不受任何影响过日子。

时光荏苒,一月之期犹如白驹过隙。

太平城依然安宁如初,然而围城的纳兰军却逐渐坐不住了。

一月按兵不动,粮草已消耗过半,若仍无法攻下太平城,一旦粮草耗尽,饿着肚皮的将士们何以应对?

傅守城心中忧虑,命侦察兵去侦察敌情。

侦察兵领命后,小心翼翼的靠近太平城,在蒺藜区的安全地带停下,仰头向高大厚重的城头观望。

赫连军立于城楼之上,然而他们看起来有气无力,唇瓣干裂流血,如同强弩之末般靠在城楼上。

侦察兵见此,兴奋地跑回去禀报:

“回禀将军,太平城的粮草该是快断绝了,守卫在城头的赫连军一个个形容枯槁,不足为患。”

傅守城听后,浮躁的心安定下来。

“如此甚好,等城内弹尽粮绝之时,无需我们发兵,他们便会自动打开城门投降。”

“不过,赫连军亦有可能会狗急跳墙,乘着夜色突袭我军,我等切不可掉以轻心。”

傅守城想不到,他们所看到的,是顾望舒和赫连桓想让他们看到的。

不怕他们不掉以轻心,就怕他们掉以轻心。

他们防守得越严密,对赫连国越有利,因为顾望舒想要的就是被他们察觉。

又过了三日,守在城头的赫连军被“饿”的眼睛直冒绿光。

从纳兰军驻扎地飘过来阵阵食物香气,如同娇媚的舞姬,无情地挑逗着士兵们的味蕾,瓦解着他们的意志。

这等景象,令侦察兵们欣喜若狂,每日如饮甘露般向傅守城汇报太平城的情况,而傅守城对此深信不疑。

夜色如墨,月如钩。

顾望舒命人给草人穿上黑衣,头裹黑布,脸蒙黑纱。

她凝视着眼前的三千草人,满意地点了点头。

抛砖引玉的意思是抛出砖头,引来白玉。

草人,便是那廉价的砖头,而借来的箭,便是价值连城的玉。

“古有诸葛孔明草船借箭,今日,我们便草人借箭。”她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狡黠的微笑。

三千多个草人化作了三千士兵,全部被运到城楼之上,绳束联结,在夜色的掩护下,从城楼之上慢慢垂下。

整面城墙密密麻麻尽是穿着黑衣的草人,从远处望不真切,只能看到上千黑衣人悄悄从城楼潜下。

深夜已至,纳兰军守卫轮转,不敢稍有懈怠。

月华微弱,纳兰守卫凝目望向太平城,忽见城楼黑影攒动,疑为赫连夜袭,顿时警钟大作。

守卫军扬声高喊,惊破宁静夜空,扰了梦中安宁。

“不好了,赫连军要夜袭我军,速速准备应战。”

熟睡中的傅守城立刻惊醒,冲出中军大帐,向太平城瞭望。

这一看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