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契丹在今天东北内蒙古一带兴起。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主,将契丹八部合并为一国,于916年称帝。随后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少数部族,到926年,把渤海国灭掉。936年,又从后晋石敬瑭的手中接过了幽蓟十六州的控制权。938年,改国号为辽。983年,辽圣宗复国号为契丹。1066年,兴宗复称辽。到1125年,天祚帝为金兵所擒,辽亡。
北宋、辽时期疆域形势示意图
辽朝先后设有上、东、中、南、西五个京城,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下这五京的具体设置情况。
一、上京临潢府。神册三年(918年),耶律阿保机在契丹的发祥地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筑城,作为皇都。天显元年(926年),又对之进行扩建,营造宫室。到了会同元年(938年),更名为上京临潢府。这是辽朝早期的政治中心。史书上对这一地方作了如下的描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
二、东京辽阳府。契丹在临潢筑城的第二年(神册四年),对辽东之辽阳故城(今辽宁辽阳)进行重修,设立了东平郡。天显三年(928年),契丹把所灭掉的渤海国人民迁往东平郡,升为南京。后来由于在幽州设立了南京,便又将这一南京改称为东京辽阳府。
三、南京析津府。天显十一年(936年),后晋皇帝石敬瑭将北部的幽蓟十六州拱手献给契丹以后,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非常重视,因为幽蓟十六州地区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区发达。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他们决定把幽蓟十六州中的幽州(今北京市西南)升为南京(又称燕京),称幽州府。于是改皇都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辽阳)也改为了东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视为腹地,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出现在宋朝的北部边境之外。开泰元年(1012年),又改称析津府。
四、中京大定府。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圣宗在所征服的奚王牙帐所在地,建立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将不少汉人迁到中京附近,随后又将都城自临潢府迁到此处,这里便成为了辽朝后期的政治中心。
五、西京大同府。重熙十三年(1044年),兴宗又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由于这里是辽西南的要冲之地,于是规定“非亲王不得主之”。
辽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区划,基本上承袭了唐代的制度,从太宗时期开始制订,到圣宗以后趋于完备。辽以五京为中心,分全国为五道,并以京号为道名,合称五京道。上京道的辖境大体相当于今天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全境,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内蒙古北部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东京道的范围大体相当于今天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东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以东到库页岛,还包括朝鲜东北部的一部分地区。中京道的领域大体相当于今天内蒙古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的地区。南京道的辖区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市和天津市北部。西京道的区域大体相当于今天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和河北西北端。
然而由于辽存在的大部分时间与北宋同时,因此辽在道一级的行政机构设置上,也不免要受到宋朝的一些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辽的道也是三权分立:都总管府,负责掌管一道的军事,与宋朝的安抚使司(帅司)大体相当;处置使司,负责掌管一道的司法监察,与宋朝的提点刑狱司(宪司)大体相当;转运使司(只是南京道如此称,其他各道,名称不一:上京道称盐铁使司,东京道称户部使司,中京道称度支使司,西京道称计使司),负责一道的财政管理,与宋朝的转运使司(漕司)大体相当。
道下面的一级又分成府、州、军、城四类,这四类的再下面一级则是县。辽代道以下所领的府、州大致为同级,但在细节上又有一些不同之处。府有自己的直属县,又统辖领县的州。至于州一级的政区,则更为复杂。辽代的州有节度、观察、团练、防御及刺史五个等级。此外还有一些不加这些名目的州,地位当又在刺史州之下。节度州与府为同一级,都隶属于道;观察以下诸州,级别则高低不一,有的直属于道,有的隶属于府或者节度州。所有的州都可以领县,但是节度州除了领县之外,还可以统辖领县的其他州。
另外,辽代对北方原游牧部族不采用中原王朝传统的州县制,而分为部族、属国两类。部族置节度使,分别属东北路招讨司、东北路统军司、东北路兵马司、东京都部署司、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黄龙府都部署司、乌古敌烈统军司等边防官司。属国则“朝贡无常。有事则遣使征兵,或下诏专征;不从者讨之。助军众寡,各从其便,无常额”。依据《辽史·地理志》的记载,辽代在五京之下,有六府,一百五十六个州、军、城,二百零九个县,五十二部族,六十属国。
辽朝的头下军州,又称投下军州。有关“头下”一词的语源和具体含义,我们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一般认为,“头下”是契丹语的译音。
唐朝末年,日益强大起来的契丹族屡屡南下侵扰唐朝北部边地,并且把俘掠来的汉人,放在仿照唐朝的州县而设置的城寨中居住。这些早期的城寨大都隶属于各级军事贵族,这就是头下城。
契丹建国后,宗室、外戚、大臣及诸部所拥有的头下城,凡是由朝廷赐给州、军称号的,便成为了头下军州。这一制度,早在耶律阿保机当政之初就已实行。辽朝前期的头下军州几乎全是以战争中俘掠的人口建立起来的,但是自澶渊之盟以后,依靠战争获取的头下人户大大减少了,而且辽政府对头下部曲也开始加以限制,这样头下军州的数目便逐渐减少了,辽圣宗统和十三年(995年)赐额的丰州,是现在有年代记载的最后一个用战争中俘掠的人口建立的头下私城。辽朝出现过的头下军州,现在已知的一共有四十多个。头下军州的名称,通常采用所俘的汉人原籍的名称,例如以卫州民所建的头下军州,就称为卫州。
本来辽朝一般的州规模就很小,头下军州的规模就更小,除去个别的拥有数千户甚至上万户的居民外,一般的头下州,只有几十户到几百户居民。沈括就曾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属于头下军州的澄州的萧条景象:“州有土垣,崇六七尺,广度一里,其中半空,有民家一二百,屋多泥墁,间有瓦覆者。”头下军州按人口的多少,分为州、军、县、城、堡五种。县、城、堡规模较州、军为小,但在数量上可能较州、军为多。
从辽代的头下军州的地理位置来看,都分布在上京道、中京道和东京道境内,尤以潢河流域最为集中。由现在考古文物工作者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这些头下军州基本上是沿着草原的边缘地带建立起来的。这主要是因为组成头下户的汉人们不能脱离自己发挥技能的农耕区域,而这些头下军州的契丹领主们又不可能把他们的私城建在远离草原的汉地,所以就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办法,选择这样一个农耕和游牧的结合部来建立他们的头下私城。
在辽朝的头下军州中,头下户与头下领主之间具有严格的人身隶属关系,头下户不是国家的编户齐民,而是头下领主的私奴和部曲。这些头下军州的领主,主要是横帐诸王、国舅和公主。领主的继承实行严格的世袭制度,通常只有在叛逆或者绝嗣的情况下才会被朝廷籍没。像当时的耶律察割由于犯了弑君僭立之罪名,才把他名下的贵德州、双州以及他的父亲安端名下的白川州同时收归国有。又如采访使耶律颇德所领的遂州,也是一个头下军州。辽穆宗时,耶律颇德绝嗣,遂州才被收归辽朝政府所有。
斡鲁朵制,即宫帷制。斡鲁朵为契丹语,是皇帝、皇后的宫殿、行帐所在。辽代共有十二宫一府(辽代九帝各一宫,另两位摄政最久的应天、承天两皇太后各一宫,皇弟置一宫,丞相耶律隆运置一府)。这种以皇帝或皇太后私奴所建立的州县,属该皇帝的某宫(斡鲁朵)所辖,实际上就是皇帝的头下军州。由宫卫统辖的州县大多集中在上、中、东三京道,即契丹腹地,有利于保卫辽代统治核心集团。
另外,辽朝在地方上还有一种边防城,这是设置在辽西北边界上的州、军、城的总称。这些边防城是为国防需要所设置的,不承担赋税,虽然也称州,但实际上与中原地区的州的性质不同。
建立金王朝的女真族,是我国历史上古老的北方民族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春秋战国时期,称作肃慎;两汉时期,称为挹娄;在南北朝时,又称勿吉;隋唐时,则称为靺鞨;到辽宋对峙时,才被称为女真。他们的活动地区包括了今天的黑龙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征服北方周边的少数民族时,女真族即是其中之一。契丹为了削弱女真族,曾将其中数千户强宗大族迁往辽阳以南。这部分被迁的女真部落,逐渐接受了辽的文化,被编入辽的户籍,称为熟女真,又称“曷苏馆女真”,意思是篱笆内的女真;没有被迁而分散在松花江以北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以东的女真诸部落,保持本民族的习俗,不编入辽的户籍,叫做生女真。
11世纪中叶,生女真完颜部联合其他部族,组建了部落联盟。1114年,担任部族联盟长的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1115年,阿骨打仿照汉族制度,称皇帝,立年号收国,建国号金,营建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县南)作为首都,正式建立了与辽对抗的政权,阿骨打即金太祖。
收国元年九月,阿骨打率军攻下辽北重镇黄龙府(今吉林农安)。辽天祚帝得知此事后,率领十多万军队前去亲征,结果在护步答冈(今黑龙江五常以西)又被金兵打得大败。从此金兵取得了主动权。收国二年,金朝派兵出击辽东,占领了辽朝的东京辽阳府。
北宋政府看到金兵与辽作战接连获胜,便决定与金联手,共同灭辽,趁机收回幽蓟十六州。于是在天辅四年(1120年),北宋与金订立“海上盟约”,议定南北夹攻辽人。这一年的五月,金兵攻占辽的上京临潢府。天辅六年,金又攻下辽中京大定府和西京大同府。辽天祚帝仓皇出奔,逃往夹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西北),同年年底,金军又轻取了辽南京析津府。
金太宗继位后,联合西夏,追击辽天祚帝。天会三年(1125年),辽天祚帝在逃往党项的途中为金兵俘获,辽亡。至此,金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将辽朝原来统治的全部州县占领了。
金灭辽之后,基本上承袭了辽的五京,在名称上没有作任何改变。到天眷元年(1138年),金熙宗把都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所在的会宁府升为上京后,才将辽的上京改为北京。另外,金一般把辽的南京称为燕京。
1127年,金朝灭掉北宋以后,原来北宋的都城仍叫做汴京(今河南开封)。因此在金熙宗在位时(1135~1149年),金共有七京,即上京会宁府、北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燕京析津府、汴京开封府。
由于金的政治中心上京会宁府远离中原地区,对其统治十分不利,于是在贞元元年(1153年),金便正式迁都到燕京,并改名为中都大兴府(今北京西南)。随后,金又将原来首都上京的称号去掉,而北京临潢府已在此前废去,因此,这时便把中京改为北京,又将汴京改称南京。于是形成了中都大兴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东京辽阳府及南京开封府。
但是,这五京的规模只维持了二十年的时间,便又被打破。大定十三年(1173年),金又重新恢复了会宁府的上京名号。从此到金朝末年,大体是此六京的规制。
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金在其发祥地仍然采取部族制度,但是在所占据的原来的辽、宋地区,则承继的是北宋的制度,进行分路治理。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时,共设有十七路:上京路(治上京会宁府)、北京路(即辽上京道,1138年改名,治北京临潢府)、东京路(即辽东京道,治东京辽阳府)、中京路(即辽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西京路(即辽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燕京路(即辽南京道,治燕京析津府)、汴京路(即宋河南故土,治汴京开封府)、河北东路、西路(改宋之河北四路为东西二路,东路治河间府,西路治真定府)、河东南路、北路(分宋河东路为南北二路,南路治平阳府,北路治太原府)、山东东路、西路(沿袭宋的京东东、西二路,东路治益都府,西路治东平府)、陕西四路(改宋之陕西六路为四路:京兆府路治京兆府,庆原路治庆阳府,熙秦路治临洮府,鄜延路治延安府)。
金代的路与宋代的路一样,也是分权而立,只是金设置的是以下四使:一、都总管府,这是承袭辽代都总管府而来的,起先负责管理军、民事务,后来分设统军使司后,才专管民政。金的分路大体就是依据都总管府来分设的;二、转运使司,负责管理财政,与宋代相同;三、提刑使司,负责司法监察,和宋代的提点刑狱司相同;四、统军使司,负责管理军事,与宋代的按抚使司大体相同。在路的区域划分上,都总管府、转运司及提刑司三路的分划也不完全相同。
金的各路下面统辖州与县,州一级政区又有散府、节镇州、防御州、刺史州、军的分别。还有隶属于上京路的蒲与、曷懒、速频、胡里改四路和隶属于东京路的曷苏馆、婆速二路,也是相当于州一级的政区,由于不领民户而只领猛安谋克,所以不叫府州而称为路。另外,上京、北京、西京等路又辖有边境诸部族。
金十七路的政区后来有所变动。正隆二年(1157年),变为十九路。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又成了二十路。章宗泰和八年(1208年),再回到十九路的数目。根据史书的记载,泰和十九路以下领属散府九、节镇州三十六、防御州二十二、刺史州二十三、军十六、县六三二。
1211年起蒙古侵金,1214年金避蒙古迁都南京开封府。1217年由于金侵宋而两国战事又起,1233年金帝避蒙兵出奔蔡州(今河南汝南),1234年蒙、宋军破蔡州,金亡。
所谓猛安谋克是以女真人为主,包括归附的契丹人、汉人在内用军事编制组成的地方行政机构。“猛安”,又译萌眼,是女真语的音译,意思是“千”、“千夫长”;“谋克”,又译毛毛可、毛克,也是女真语的音译,意思则为“百”、“百夫长”。
完颜阿骨打在其建国前一年(1114年)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相当于一县,十谋克为一猛安,相当于一防御州。在猛安谋克之下的基层组织是村寨,寨有寨使,统辖户数在五十以上。金代初年,女真统治者曾一度把收降的契丹、渤海和汉人置为猛安、谋克。金占据中原地区以后,又将这一制度推广到汉人所居住的地区。金熙宗之后,这一制度演变成为军事编制、生产单位与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金海陵王时,把在上京的猛安谋克大批南迁,金世宗时陆续又有迁徙。这些南迁的猛安谋克广泛地分布在金中都附近及河北、山东等地。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一共有二百零二个猛安和一千八百七十八个谋克。后来,由于这些猛安谋克人户既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又不愿参加军事训练,他们的战斗力逐渐下降了。
党项人在夏州建立的“定难”政权,在北宋初年与宋的关系极为友好。982年,党项首领李继捧降宋,宋太宗授以夏州刺史之职。后李继捧族弟继迁率部反宋,屡败宋兵,传子德明。1034年,德明子元昊建年号,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西夏的领域,东起黄河,西到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南止萧关(今甘肃环县北),北抵大漠。1044年,西夏与北宋达成和议,不久又在击败辽军后与辽议和,从此形成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
西夏地方行政区划分州、县两级。据历史记载,1111年,元昊曾孙乾顺在位时,西夏共有二十二州:河南之州九(灵、洪、宥、银、夏、石、盐、南威、会)、河西之州九(兴、定、怀、永、凉、甘、肃、瓜、沙)、河外之州四(西宁、乐、廓、积石)。但实际上西夏州要比二十二州之数为多,现在有名可考的西夏州就有三十六个。另外,西夏又按其军事机构左、右两厢而在地域上分设十二监军司,即十二个军区,军司多以州治所在或其他军事要地为驻所。
西夏在边防要地还有郡的设置,兼理军民,如五原郡、灵武郡、蕃和郡、镇夷郡等。
西夏在1205年遭受蒙古军的首次侵掠后修复城堡,改都城兴庆府为中兴府;其后连续被侵,终于在1227年被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