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唐朝末年政府的财赋主要来自江淮、关东地区,使当地人民不堪重负,最终引发了对政府的反抗。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爆发,黄巢率领数千人随后响应。在王仙芝兵败被杀之后,黄巢独自一人扛起了反抗唐王朝统治的义军大旗,成为了起义军的最高统帅。唐朝虽然调集各镇士兵围剿,但实际上指挥并不统一,许多节度使反而借机扩充自己的实力。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占都城长安,僖宗被迫逃往成都。后来起义军虽然被唐朝招来的沙陀兵击败,没能推翻唐朝的统治,但却使唐朝中央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了。这时在全国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有藩镇格局的平衡,因此在他们之间时常发生争斗与相互兼并的情况。当时,在北方诸镇中,势力强盛者,无过于割据汴州(今河南开封)、滑州(今河南滑县东)的朱温与割据太原、上党(今山西长治)的李克用。在这两大藩镇的争霸中,朱温最终夺得了先机。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将唐哀帝废掉,自己称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历史进入了分裂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
所谓五代,是指中国北方先后出现的五个王朝:梁、唐、晋、汉、周。为了与先前已有的同名王朝相区别,历史上就称为后梁(907一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7年)、后汉(947~950年)、后周(951~960年)。根据史书记载,在五代存在的五十三年中,先后走马灯似地一共更换了十四个皇帝。五代都在今天的华北地区建国,除后唐定都洛阳之外,其余都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定都。
另外,从唐末开始,江南、岭南、剑南以及河东等道都被一些藩镇的节度使占据。他们有的占领数州,有的据有一道,并称帝称王,先后存在十个割据政权,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十国。这十国是:吴(892~937年)、(南)唐(937~975年)、吴越(893~978年)、楚(896~951年)、闽(897~945年)、(南)汉(905~971年)、荆南(南平)(907~963年)、(前)蜀(891~25年)、(后)蜀(925~965年)、(北)汉(951~979年)。前九个政权都建立在长江以南,最后一个政权则建立在今天的山西境内。
五代十国的出现,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们的政区也自然沿袭唐朝末年形成的道——州(府)——县三级制。
当时的后梁,势力所及仅故唐的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西、淮南六道,并且多不是全土,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山东和陕西、湖北的大部及安徽、江苏、河北、山西、甘肃、宁夏的一部分,是五代之中疆土最小的一朝,用清人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中所做的概括就是:“西至泾、渭,南逾江、汉,北据河,东滨海。”在上述六道之下,共辖有七十八州。
在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掉后梁建立了唐(后唐)。后唐不但完全占据了后梁的领域,而且还在庄宗时先并岐,后又进军剑南,灭前蜀,得到汉中和两川之地,地域范围在五代之中居于首位。孟知祥据蜀,建立后蜀政权后,后唐还领一百二十三个州,有故唐的关内、河东、河北、山南、陇右、剑南、江南、河南、淮南等九道,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和陕西大部,宁夏、甘肃各一部分。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借助契丹的兵力,趁着后唐的混乱,于936年灭后唐,建立了晋(后晋)。石敬瑭当上皇帝以后,为了报答契丹对他的帮助,便将大致相当于今天北京与山西大同为中心,东到河北遵化,北至长城,西界山西神池,南到天津、河北河间、保定以及山西繁峙、宁武一线以北范围内的幽、蓟、涿、檀、顺、瀛、莫、蔚、朔、云、应、儒、新、妫、武、寰等十六州割给了当时的契丹主耶律德光。北宋末年以后,这十六州又被称为燕云十六州。
自从石敬瑭割让了幽、蓟等十六州之后,便使得后晋在北方地区无险可守,给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提供了便利条件。就连在割让十六州过程中为石敬瑭卖力颇多的桑维翰,在事后也不得不承认,契丹军队都是骑兵,利在坦途,中原步兵,利在隘险。在割让十六州以后,燕蓟以南,便是地平如砥的千里平原,在这样的地带,步兵与骑兵谁更有利,不用比较便可以知道了。果然,后晋最终不免亡于契丹之手。除去幽蓟十六州,后晋的疆域与后唐大致相同,有州一百零九个。
契丹人灭后晋以后,947年,原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契丹军队在中原人民的奋勇抗击下准备北逃之时,在太原称帝,定国号为汉(后汉)。后汉据有后唐的故地,只是西部的秦、凤、成、阶四州落入了当时存在的后蜀政权手中。
后汉朝廷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十分激烈。951年,时任邺都留守的郭威,凭借军事实力,受后汉禅让,即皇帝位,建立了周(后周)政权。当时后周所占据的疆土,除了今天的山西北部被北汉政权占有外,大体与后汉相同。954年,郭威的养子柴荣继位后,怀着“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鸿鹄之志,一方面着手厉行改革,一方面开始进行统一的战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效果。显德二年(955年),世宗柴荣遣将西征,夺取了后蜀的秦、凤、成、阶四州,使后蜀不敢再轻举妄动。此后,周兵又进行南征,将南唐长江以北的十四州、六十四县的地方尽归己有。显德六年,世宗又在北伐过程中收复了契丹所占据的幽蓟十六州中的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邱)二州以及易(河北易县)州和益津、瓦桥、淤口三关之地。后周末年,共有一百一十八个州。
以上是五代疆域政区的情况,下面再来看看十国。
唐末,杨行密取得淮南节度使的位子,占据了扬州。天复二年(902年),昭宗封他为吴王,辖区有与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的一部分相当的扬、楚等三十州,淮南、宁国等五节度。
927年,杨行密的第四个儿子杨溥称帝。十年之后,徐知诰废杨溥,灭吴,建国号唐,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史称南唐。不久,改名李昪,自称唐宗室后裔。其领域“东暨衢、婺,南及五岭,西至湖湘,北据长淮,凡三十余州,广袤数千里”,大体与今天的江苏、安徽淮河以南和福建、江西、湖南及湖北东部的区域相当,在当时的南方诸国之中,没有比它更为强盛的了。958年,后周南征,南唐尽失长江以北之地,北部与后周以长江为界。975年南唐被宋兵所灭时,有十九个州、一百零八个县。
钱镠在唐末占据两浙地区,自己兼任镇海、镇东两节度使,坐镇杭州。天复二年,唐封他为越王。两年之后,又改封为吴王。后梁建国后,钱镠称臣,被封为吴越王。于是,钱缪将他所控制的辖区划小,分给他的几个儿子做节度使。不过,吴越的领地较小,在国力极盛时也不过才有与今天的浙江与江苏南部区域相当的十三个州,并同时把这十三州置于七个节度使统领之下。978年,吴越降于宋。
唐朝末年,武安军节度使马殷占据潭(今湖南长沙)、衡(今湖南衡阳)诸州。907年,后梁封马殷为楚王。楚国势力强盛时,辖有二十余州,相当于今天的湖南全省、广西大部及贵州、广东的一部分地区。951年为南唐所灭。
王潮、王审知兄弟在唐末占有闽岭五州(相当于今福建全省)之地。892年,唐朝政府封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四年之后,随着福建升为威武军,又任命王潮为节度使。王潮死后,王审知继其任。909年,王审知又接受了后梁政权封给他的闽王称号。933年,其子王璘称帝。后朝中发生内讧,945年闽为南唐所灭。
唐末,岭南节度使刘隐向后梁称臣,被封为南海王,取得了独霸岭南(相当于今天的广东与广西)的合法地位。他死之后,其弟刘岩继位。917年,刘岩在广州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南汉。971年,宋灭南汉时,得六十州、二百一十四个县。
907年,后梁大将高季兴当上了荆南节度使,驻守江陵。后被封为勃海郡王,后唐又改封为南平王,史称荆南或南平。由于南平地处四战之地,因此在十国之中,南平辖境最小,起初只有荆州一州,后来虽然又领有峡、归二州,但也一共才三州十七县之地,与今天的湖北江陵、公安一带大体相当。963年,宋军兵不血刃便将南平这一弹丸之地夺取了。
891年,王建夺取了剑南西川,之后又攻取了东川。907年,唐朝灭亡,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前蜀辖有东、西二川和山南西道六十四州、二百四十九县之地,并置有十个节度使,范围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四川和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湖北西部。吴亡之后,在九国之中,疆土面积仅次于南唐。
925年,后唐庄宗派郭崇韬等人率兵攻灭前蜀。934年,被后唐封为蜀王的孟知祥在成都称帝,也以蜀为国号,史称后蜀。后蜀的辖区范围与前蜀大致相同。孟知祥死后,其子孟昶继位,正逢中原多事之秋,先是有石敬瑭夺得后唐皇位、建立晋(后晋)之后,将幽、蓟十六州割给契丹,后来又有契丹军队南下中原,激起人民的反抗,于是后蜀趁机夺取了秦、凤、成、阶四州,使领域扩展到了极盛。965年后蜀为宋所灭时,有四十六个州、一百九十八个县。
十国之中唯一在北方的是北汉。951年,后周建立后,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刘崇据有河东,在辽(契丹在947年之后称辽)的扶植下,于今天的山西太原称帝,仍然定国号为汉,史称北汉。北汉的领域很小,仅有并、汾、忻等十二州之地,还没有唐的河东道大,大体与今天的山西北部和陕西、河北的一部分地方相当。国力之弱,不需多言。尽管如此,北汉依然设置了不少的节度使,这样就使得这些节度使们每月只能享受三十缗的俸禄。979年被宋所灭。
此外,在五代十国时期,还有先已存在于东北地区的渤海国,新兴于北方的契丹(辽),西南边境的南诏(后称大理)、吐蕃,西北边地的高昌等,也同时并立,并且互相攻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