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失控

??节年近七十,松驰的皮肤上布满了老人斑,一双细长的眼睛总是半眯着,让人猜不透他在想着才能。顺帝初年就入宫做小黄门的曹节在宫里已经生活了五十年,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在曹腾、侯览等人先后故去之后,他已经当仁不让的成为宦官中的首魁,如今爵为华容侯,邑七千六百户,位大长秋,秩中二千石,主皇后宫中事务,曹破石为越骑校尉,从子曹绍为东郡太守,其他作太守县令县长的有十几个,可谓是权倾朝野。从桓帝末年以来,宫中多次政变,都以曹节的完胜告终。

曾经名震天下的三君:窦武、陈蕃、刘淑,在曹节的面前,无一合之力;桓帝弟渤海王刘悝想耍赖不给钱,被诬谋反,夫妻自杀;不管是名士还是皇族,在曹节的面前都不堪一击,其他的小事就更不值一提了。

何进的突然来访,并不在曹节的意料之外。宋皇后的一举一动,皆在曹节的耳目之中,他之所以没有任何动作,只是觉得没有必要,想看看宋家究竟要蹦跶到地步,同时也想看看何家的反应。

何家和宦官走得很近,但是这些宦官里面不包括曹节,宦官也不是铁板一块,做为资格最老的曹节和晚一辈的张让、赵忠之间面和心不和,各有各的算计,就算是和曹节走得最近的王甫也有的小算盘。曹节虽然是个宦官,却不是个普通的宦官,一般来说,宦官都出身贫寒,没读过几天书,狠则狠矣,心计却一般,而曹节出身大族,二千石的官吏出了好几个,他本人也读过很多书,对古今事得不少,是宦官中少有的智者,要不然也不会在宫中打拼五十年不倒。他,不到万不得已,何家不会来找他。

曹节很客气,降阶下迎,让何进有些受宠若惊。两人在堂上说了一些闲话,最后就说到了太极道馆,何进也不隐瞒,直接提醒曹节,刘修和曹家、宋家走得很近,他外朝不靠袁家,内朝不靠你老人家,他是想烧冷灶,求意外之富贵。当然了,他这是极大的失算,有你老人家在,他肯定会一败涂地的。不过呢,最近他搞得很热闹,洛阳城的太学生对他很看重,而且他最近还要为党人,这党禁可是你老人家的杰作啊。

一提到党禁,曹节稀疏的眉毛抖了一下。如果说宋皇后他不放在眼里的话,党人却不可小视。本来第一次党禁在桓帝朝就已经结束,被关押的党人也都赦免回家,就是曹节等人搞的第二次党禁掀起了更大的风浪,李膺、杜密、范滂等百十余党人死在狱中,死徙废禁的六七百人,被牵连的人数以千计,可谓是将天下的读书人都得罪光了。

不用怀疑,一旦党人重新回到朝堂之上,就算曹节提前死了,他也会被拉出来鞭尸。

曹鸾的请罪疏,张则的请拜张奂为太尉疏,曹节都看到过,他早就闻到了其中蕴藏的危机,只是没想到这后面有刘修的影子。刘修官拜侍中之后,一直没有入宫,曹节并不知情,他一直以为刘修就是个白身,到长安去也只是他个人的事,没有和这两件事联想起来。

这一想,事态就有些严重了。宋家就是扶风人,莫非宋家和这件事也有关,宋家想借着党人的事雄起,然后再向他复仇?

曹节心中吃惊,脸上却不露出一丝异色,只是漫不经心的提了一句,说陛下最近经常到宋皇后的椒房殿去,看起来宋皇后颇有得宠的趋势。

何进也吃了一惊,何家花了大代价,把送进宫去,为的就是宋皇后不得宠,又一直没有生育,何贵人早在三年前就生了一个皇子史侯,将来很有可能继位,如果宋皇后得宠了,将来生个,那史侯还有机会?皇后之子是顺理成章的太子啊。

何进的城府远不及曹节,心里想的立刻形诸于色,曹节看在眼里,冷冷一笑,心道你这个杀猪的想和我斗,还是太嫩了一些。

“君侯,宋家一旦得势,只怕当年渤海王的事情又会重提啊。”何进翼翼的提醒道。

曹节不以为然的摇摇头渤海王谋反,事实俱在,罪证确凿,又是陛下下的诏书,难道皇后还能翻了案?我身为大长秋,只能好好为皇后服务,不敢有异心,是福是祸,自有天定。”

何进冷笑不已,心道这老阉贼安心才怪呢。两人各有心思,互相试探了一番,最后谁也不肯先服软,最后还是不了了之。送走了心神不宁的何进,曹节一个人坐在内室,手中抚着一柄玉如意,沉思了好久,最后让人叫来了弟弟越骑校尉曹破石,两人商量了好半天,最后决定由曹破石去试探一下刘修的心思。

刘修很快在太极道馆召开了《长安志》的发布会,十副对比鲜明的山水画非常震撼,一方面是刘修的画山水传神,而且蔡邕所作的诗文也文采斐然,又沉痛的揭示了其中以史为鉴的警惕意义,不管是从艺术性还是思想性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足以让人在欣赏之余又有深深的触动。

五百册《长安志》很快当天就销售掉了一大半,在洛阳城引起了又一次轰动,和《洛阳志》引起的骄傲的不同,《长安志》带来的更多是对未来的担忧。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读书人一到洛阳,最先感受到的便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气氛,大多数人谈得最多的也是这两本闲书中透出的危机意识。

刘修的名声再一次在洛阳士子们口中传播,虽然他还是一个商人,可是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商人,太极道馆也不仅仅是一个聚会的所在,越来越多的士子喜欢到太极道馆来听人辩论。在此期间,士林中的不少名士如刘表、张邈等人也相继到太极道馆与刘修见面。

紧接着,天子下诏拜张奂为太尉。

一石激起千层浪,士子们从中闻到了天子要解党禁的气息,心情顿时激动起来,再联想到十月份将要举行的大考,他们对天子的印象一下子有了改观,觉得天子并不是那么昏庸,还是可以教诲的,于是纷纷上书,请求解除党禁,重振朝纲,解决大汉目前的危机。

这其中自然不免有情绪激动,又开始口无遮拦的,刘修吓出一身冷汗,生怕这些读书人破坏了他苦心经营才得来的大好局面,特地在太极道馆办了一次论道会,重提曹鸾事件,希望给那些头脑发热的家伙倒一盆冷水,让他们冷静冷静,可惜效果不明显,士子们上书的言辞还是越来越激烈,似乎不激动则不足以表忠心似的,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真正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却不多。

天子渐渐有些不耐烦了,刘弘带出来的消息说,天子对这些士子非常不满,希望刘修能从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把舆论引导到对大局有利的方向上去。以现在这个情况,如果真的赦免党人,开了党禁,事情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第三次党锢不可避免。

刘修从中听出了不和谐的音符,心急如焚,近乎崩溃,他对这些读书人真的有些失望了。不能好好说吗,非得夹枪夹棒的刺天子几句,才显得你有学问?

刘修气不过,只好一面苦口婆心的劝那些名士端正态度,不要那么激动,一面奏请天子,既然儒生们气焰太嚣张,不如把火烧得再大一些,征召范围扩大到儒生以外,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可以参加。

正对儒生们恼火之极的天子没有多想,很快就同意了刘修的意见,征召天下有道之士入京论道。

邸报一出,洛阳沸腾,原本对刘修印象还不的儒生们立刻翻了脸,破口大骂,说刘修胡搞,这么重大的事情能让那些方技之士参与吗?不过还没等刘修来反驳他们,那些刚刚被张鸣吸收进太平道的人就反唇相讥,凭天下事只有你们儒生能置喙,别人就不说吭声?再说了,懂方术的人在儒学上的造诣未必就比你们差,现在五经通行天下,你们读的书别人也能读,说不定读得还比你们好。

洛阳城随处可见开骂的,有儒生和太平道信众对骂,也有儒生与儒生对骂,因为儒生各家都有矛盾,所以反不如太平道的信众心齐,一时反倒落了下风。

就在太平道威信大增的时候,终于来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天师道邙山治治头大祭酒王英找到了刘修,开门见山的说要在太极道馆和太平道论道,较量道术。

“较量道术?”刘修一时没反应,看着眼前这个颇有仙风道骨的道士,考虑他究竟是来踢馆的还是来论道的。我这儿论的是治国之道,你来比武?

王英见刘修不解,也不吭声,直接放下五十金说,我张鸣和你关系不,他在洛阳传道都是你帮忙安排的。我没别的要求,你给我也安排一场传道,我要向张鸣挑战,他如果不敢来,以后就退出洛阳城。天师道在洛阳设治已经二十年了,他凭跑到洛阳来传道?

刘修听出来了,这是针对太平道来的,太平道最近在洛阳传道的势头很猛,可能天师道看着眼热,也想来分一杯羹。这些年天灾**不断,大家对前途都没信心,能给人幻想的宗教正是大行其道的时候。天师道虽然开宗立派要早得多,但是他们主要信徒集中在巴蜀一带,洛阳有邙山治,但宣传力度一直不大,所以才被张鸣后来居上。他们来找太极道馆,大概是觉得太极道馆有足够的影响力,在这里向张鸣挑战,更能造成轰动效应。

刘修收了五十金,找到了正忙得热火朝天的张鸣。张鸣一听,当时脸色就有些难看,半天没。

“,你怕他?要是没把握,我就把这钱退了。”刘修假惺惺的说道唉,现在的粮价真是疯了,一千三百钱一石啊,我都快揭不开锅了。”

张鸣扫了他一眼,沉默了片刻我倒不是怕他,只是大贤良师关照过,不能和天师道的人发生正面冲突,特别是这个邙山治治头大祭酒王英,凡事要让三分。”

刘修非常好奇为?”

“不。”张鸣欲言又止,“我要和大贤良师联系一下,他如果同意比试,那我再和他比。”

刘修答应了,传话给王英,王英也不勉强,约在十月中旬,不管太平道应不应战,我都会在太极道馆开始传道。张鸣不敢怠慢,他王英之所以选在十月中旬,是因为大考在十月上旬,正是天下士子集中于洛阳的时候,这个时候太平道一败,天下皆知,以后再想找这样的机会可不容易。

仅从这个时机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天师道必胜的信心。

张鸣起身离开,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停住了脚步,回过头看了看唐英子,犹豫了一下小姑娘,我们以前见过吗不跳字。

张鸣除了开始在太极道馆传了三天道之后,一直忙于四处传道,很少到太极道馆来,和唐英子还是第一次见面。今天从一开始看到唐英子,他的神色便有些奇怪。

“见过。”唐英子一边舔着刘修特地给她做的棒棒糖,一边漫不经心的点头道在宁城的时候,我见过你,还见过好几次呢,不过你没注意我。”

张鸣哦了一声,这才释然,点了点头,转身走了。

刘修看看张鸣,又看看唐英子,觉得有些不对劲,唐英子说她在沮阳看到的,现在又说在宁城看到张鸣,可是他在宁城从来没有看过唐英子,一点印象也没有,而且唐英子之前也一直没有提到去过宁城。

这小丫头究竟是谁,难道拐她的人就是张鸣或者太平道中的人?

唐英子看到刘修狐疑的目光,爬起身一溜烟的跑了。

事情的发展越来越不利,刘修很快又听到一个坏消息。

太尉张奂、司徒袁隗、司空许训等人上书,请天子下诏遣返天下流民,以免引起暴*。天子下诏朝议遣返方案,本来在朝堂上说得挺好,大家都认为让流民再这么流窜下去迟早有一天会出事,应该把他们遣返各州郡,可是在究竟遣返,特别是遣返的相关费用解决时,大家又吵了起来,归根到底一个问题:钱。

遣返流民要钱,把他们送回本地也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要想让他们安分守已,就得让他们能活下去,要给他们土地,可是哪来的土地?大量的土地都是有主的,如果强行剥夺,恐怕那些流民还没出事,那些地主豪强就要先起来闹事了。

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光武帝当年要度田就差点惹出大祸来,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当时天下户口稀少,土地问题还不严重,所以矛盾暂时还能遮掩一时,等到了肃宗末年,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户口大幅度增长,土地问题就再次尖锐起来。

要解决流民的安置问题,土地问题首当其冲,可要解决土地问题,除了从那些占了大量土地的豪强们手中夺之外,没有第二条办法。经过近三百年的开发,大汉疆域以内能开垦的土地基本上都开垦得差不多了,没有腾挪空间。

问题是朝堂上的三公九卿,有几个不是大地主?要夺田,他们是首当其冲。

天子看着慢慢沉寂下来的朝堂,火热的心一点点的凉了。他没有心情再议,估计这些人也议不出好办法来,直接进入下一个议程,最近有很多人上书要求赦免党人,解党禁,天子要三公九卿们议一议,究竟能不能解党禁。

接下来,又是冷场,谁也不肯率先打破僵局,虽然天子已经任命被禁锢的张奂为太尉,露出了解党禁的意思,而且前段也从轻发落了为党人上书的曹鸾,最近洛阳的清议也十分风行,可是天子究竟能松到哪一步,这个尺度很难掌握,谁也不敢做这个出头鸟。

最后,光禄大夫杨赐打破了沉默,请求天子下诏解除党禁。天子不置可否,留下一句再议,让中常侍赵忠、张让在一旁监听,扬长而去。

袁隗、杨赐等人互相看看,都有些摸不清底细,看天子这态度,他好象对解党禁并不热心啊。可是既然天子让他们再议,他们也不好一哄而散,只能在朝堂上议论,问题是谁也不天子在想,又能议出一个结果来。

相反,他们倒是议起了最近洛阳的粮价。

大旱一直在持续着,洛阳的粮价已经疯了,由平时的百钱一石左右一路涨到了一千三百钱,而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三公九卿大部分都有地有俸禄,他们不愁没粮吃,可是这不代表他们就不用关心粮价,特别是司徒袁隗、河南尹何进、洛阳令周异三个最紧张,一旦有风吹草动,最直接的责任人就是他们三个,袁隗是最直接的责任人,周异却可能是第一个要倒霉的。周异官职太低,没资格列席这种会议,但是他已经到袁隗府上叫过苦了,请袁隗无论如何不能见死不救,甚至把他推出去当替罪羊。

袁隗也没办法,他家是有粮,可是他能拿自家的粮出来平市吗?且不说他们家的粮有没有这么多,就说有,他也不能这么干啊,谁这大旱还要持续多久。万一再旱个一个半载的,他袁家也吃紧。

河南尹何进和洛阳令周异感到了极大的压力,何进甚至没来找刘修的麻烦了,一旦洛阳发生动乱,他这个河南尹可是直接负责人。他绞尽脑汁的想找些粮食来救济,可是哪里有粮,有粮的人家他不敢碰,敢碰的人家没粮,他只能跳脚。

司徒袁隗也非常紧张,十月上计再加上大考已经够让他头疼了,现在又多上了一个论道,可想而知十月的洛阳将会是一个景像。他觉得这个司徒真的做不长了,一旦到洛阳的士子吃不上饭,肯定要骂他这个主管天下财赋的司徒。被刘修骂,他不怕,可是要被天下的读书人骂,他也吃不消。

这可是袁家真正的倚仗啊,几十年才积累下来的资本,岂能一朝尽失。

这个问题同样没能议出个结果。其实只要这些人愿意出手,大家都拿出一部分粮来,仅以朝堂上这些人的实力,就算不能完全解决这个危机,也不至于让危机失控,问题在于谁也不肯这么做。一方面他们不肯主动做这个善人,另一方面就算要拿,他们也希望别人先拿,再等等,等到粮价更高的时候再卖。

也不能说没有思想高尚的,比如杨赐,比如桥玄,他们就主动提出拿出一部分粮食来平市,可是愿意出手的都是一些实力不强的,真正的大鳄如袁氏根本无动于衷,杯水车薪,于事无补。

朝议再一次陷入僵局。

回到司徒府,袁隗越想越生气,他觉得造成目前这个局面的罪魁祸首就是刘修,明饥荒已经很严重了,刘修居然还提出征召天下有道之士入京论道的提议,这个提议让洛阳的饥荒雪上加霜,粮价飞涨,事态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百姓们都恐慌不已,千方百计的囤粮,实在买不起粮的人干脆出去逃荒了。大户人家不缺粮,可是也不敢卖粮,谁都粮食涨价才刚刚开始,等到大量的游士集中到洛阳,那才是真正考验人的时候。

顿时出离的愤怒了,他请刘修来司徒府是不可能的,只好亲自赶到太极道馆质问刘修:你在搞鬼,不洛阳的饥荒已经迫在眉睫了,你还召全国的贤良文学、有道之士入京,到时候哪有饭给他们吃,饿死人你负责?

面对袁隗的质问,刘修很淡定,他嬉皮笑脸的对袁隗说,你别找我啊,那是你司徒大人还有河南尹、洛阳令的事,还有大司农的事,跟我有关系?我只是建议而已,天子准了,那就是天子的事,你不去问天子?你要是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你上疏自免让贤就是了。

袁隗哑口无言,拿刘修没办法,只好又去找卢植。找卢植就不用屈尊登门了,他让马伦写了一封请柬,请卢植到袁府叙叙旧情,卢植虽然这是个鸿门宴,也只好应了。

刘修作为卢植的弟子,也在邀请之列。卢植不好意思亲自对刘修说,让卢慎去传话。卢慎一见到刘修,还没,脸就红了,臊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是由】.

??节年近七十,松驰的皮肤上布满了老人斑,一双细长的眼睛总是半眯着,让人猜不透他在想着才能。顺帝初年就入宫做小黄门的曹节在宫里已经生活了五十年,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在曹腾、侯览等人先后故去之后,他已经当仁不让的成为宦官中的首魁,如今爵为华容侯,邑七千六百户,位大长秋,秩中二千石,主皇后宫中事务,曹破石为越骑校尉,从子曹绍为东郡太守,其他作太守县令县长的有十几个,可谓是权倾朝野。从桓帝末年以来,宫中多次政变,都以曹节的完胜告终。

曾经名震天下的三君:窦武、陈蕃、刘淑,在曹节的面前,无一合之力;桓帝弟渤海王刘悝想耍赖不给钱,被诬谋反,夫妻自杀;不管是名士还是皇族,在曹节的面前都不堪一击,其他的小事就更不值一提了。

何进的突然来访,并不在曹节的意料之外。宋皇后的一举一动,皆在曹节的耳目之中,他之所以没有任何动作,只是觉得没有必要,想看看宋家究竟要蹦跶到地步,同时也想看看何家的反应。

何家和宦官走得很近,但是这些宦官里面不包括曹节,宦官也不是铁板一块,做为资格最老的曹节和晚一辈的张让、赵忠之间面和心不和,各有各的算计,就算是和曹节走得最近的王甫也有的小算盘。曹节虽然是个宦官,却不是个普通的宦官,一般来说,宦官都出身贫寒,没读过几天书,狠则狠矣,心计却一般,而曹节出身大族,二千石的官吏出了好几个,他本人也读过很多书,对古今事得不少,是宦官中少有的智者,要不然也不会在宫中打拼五十年不倒。他,不到万不得已,何家不会来找他。

曹节很客气,降阶下迎,让何进有些受宠若惊。两人在堂上说了一些闲话,最后就说到了太极道馆,何进也不隐瞒,直接提醒曹节,刘修和曹家、宋家走得很近,他外朝不靠袁家,内朝不靠你老人家,他是想烧冷灶,求意外之富贵。当然了,他这是极大的失算,有你老人家在,他肯定会一败涂地的。不过呢,最近他搞得很热闹,洛阳城的太学生对他很看重,而且他最近还要为党人,这党禁可是你老人家的杰作啊。

一提到党禁,曹节稀疏的眉毛抖了一下。如果说宋皇后他不放在眼里的话,党人却不可小视。本来第一次党禁在桓帝朝就已经结束,被关押的党人也都赦免回家,就是曹节等人搞的第二次党禁掀起了更大的风浪,李膺、杜密、范滂等百十余党人死在狱中,死徙废禁的六七百人,被牵连的人数以千计,可谓是将天下的读书人都得罪光了。

不用怀疑,一旦党人重新回到朝堂之上,就算曹节提前死了,他也会被拉出来鞭尸。

曹鸾的请罪疏,张则的请拜张奂为太尉疏,曹节都看到过,他早就闻到了其中蕴藏的危机,只是没想到这后面有刘修的影子。刘修官拜侍中之后,一直没有入宫,曹节并不知情,他一直以为刘修就是个白身,到长安去也只是他个人的事,没有和这两件事联想起来。

这一想,事态就有些严重了。宋家就是扶风人,莫非宋家和这件事也有关,宋家想借着党人的事雄起,然后再向他复仇?

曹节心中吃惊,脸上却不露出一丝异色,只是漫不经心的提了一句,说陛下最近经常到宋皇后的椒房殿去,看起来宋皇后颇有得宠的趋势。

何进也吃了一惊,何家花了大代价,把送进宫去,为的就是宋皇后不得宠,又一直没有生育,何贵人早在三年前就生了一个皇子史侯,将来很有可能继位,如果宋皇后得宠了,将来生个,那史侯还有机会?皇后之子是顺理成章的太子啊。

何进的城府远不及曹节,心里想的立刻形诸于色,曹节看在眼里,冷冷一笑,心道你这个杀猪的想和我斗,还是太嫩了一些。

“君侯,宋家一旦得势,只怕当年渤海王的事情又会重提啊。”何进翼翼的提醒道。

曹节不以为然的摇摇头渤海王谋反,事实俱在,罪证确凿,又是陛下下的诏书,难道皇后还能翻了案?我身为大长秋,只能好好为皇后服务,不敢有异心,是福是祸,自有天定。”

何进冷笑不已,心道这老阉贼安心才怪呢。两人各有心思,互相试探了一番,最后谁也不肯先服软,最后还是不了了之。送走了心神不宁的何进,曹节一个人坐在内室,手中抚着一柄玉如意,沉思了好久,最后让人叫来了弟弟越骑校尉曹破石,两人商量了好半天,最后决定由曹破石去试探一下刘修的心思。

刘修很快在太极道馆召开了《长安志》的发布会,十副对比鲜明的山水画非常震撼,一方面是刘修的画山水传神,而且蔡邕所作的诗文也文采斐然,又沉痛的揭示了其中以史为鉴的警惕意义,不管是从艺术性还是思想性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足以让人在欣赏之余又有深深的触动。

五百册《长安志》很快当天就销售掉了一大半,在洛阳城引起了又一次轰动,和《洛阳志》引起的骄傲的不同,《长安志》带来的更多是对未来的担忧。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读书人一到洛阳,最先感受到的便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气氛,大多数人谈得最多的也是这两本闲书中透出的危机意识。

刘修的名声再一次在洛阳士子们口中传播,虽然他还是一个商人,可是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商人,太极道馆也不仅仅是一个聚会的所在,越来越多的士子喜欢到太极道馆来听人辩论。在此期间,士林中的不少名士如刘表、张邈等人也相继到太极道馆与刘修见面。

紧接着,天子下诏拜张奂为太尉。

一石激起千层浪,士子们从中闻到了天子要解党禁的气息,心情顿时激动起来,再联想到十月份将要举行的大考,他们对天子的印象一下子有了改观,觉得天子并不是那么昏庸,还是可以教诲的,于是纷纷上书,请求解除党禁,重振朝纲,解决大汉目前的危机。

这其中自然不免有情绪激动,又开始口无遮拦的,刘修吓出一身冷汗,生怕这些读书人破坏了他苦心经营才得来的大好局面,特地在太极道馆办了一次论道会,重提曹鸾事件,希望给那些头脑发热的家伙倒一盆冷水,让他们冷静冷静,可惜效果不明显,士子们上书的言辞还是越来越激烈,似乎不激动则不足以表忠心似的,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真正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却不多。

天子渐渐有些不耐烦了,刘弘带出来的消息说,天子对这些士子非常不满,希望刘修能从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把舆论引导到对大局有利的方向上去。以现在这个情况,如果真的赦免党人,开了党禁,事情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第三次党锢不可避免。

刘修从中听出了不和谐的音符,心急如焚,近乎崩溃,他对这些读书人真的有些失望了。不能好好说吗,非得夹枪夹棒的刺天子几句,才显得你有学问?

刘修气不过,只好一面苦口婆心的劝那些名士端正态度,不要那么激动,一面奏请天子,既然儒生们气焰太嚣张,不如把火烧得再大一些,征召范围扩大到儒生以外,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可以参加。

正对儒生们恼火之极的天子没有多想,很快就同意了刘修的意见,征召天下有道之士入京论道。

邸报一出,洛阳沸腾,原本对刘修印象还不的儒生们立刻翻了脸,破口大骂,说刘修胡搞,这么重大的事情能让那些方技之士参与吗?不过还没等刘修来反驳他们,那些刚刚被张鸣吸收进太平道的人就反唇相讥,凭天下事只有你们儒生能置喙,别人就不说吭声?再说了,懂方术的人在儒学上的造诣未必就比你们差,现在五经通行天下,你们读的书别人也能读,说不定读得还比你们好。

洛阳城随处可见开骂的,有儒生和太平道信众对骂,也有儒生与儒生对骂,因为儒生各家都有矛盾,所以反不如太平道的信众心齐,一时反倒落了下风。

就在太平道威信大增的时候,终于来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天师道邙山治治头大祭酒王英找到了刘修,开门见山的说要在太极道馆和太平道论道,较量道术。

“较量道术?”刘修一时没反应,看着眼前这个颇有仙风道骨的道士,考虑他究竟是来踢馆的还是来论道的。我这儿论的是治国之道,你来比武?

王英见刘修不解,也不吭声,直接放下五十金说,我张鸣和你关系不,他在洛阳传道都是你帮忙安排的。我没别的要求,你给我也安排一场传道,我要向张鸣挑战,他如果不敢来,以后就退出洛阳城。天师道在洛阳设治已经二十年了,他凭跑到洛阳来传道?

刘修听出来了,这是针对太平道来的,太平道最近在洛阳传道的势头很猛,可能天师道看着眼热,也想来分一杯羹。这些年天灾**不断,大家对前途都没信心,能给人幻想的宗教正是大行其道的时候。天师道虽然开宗立派要早得多,但是他们主要信徒集中在巴蜀一带,洛阳有邙山治,但宣传力度一直不大,所以才被张鸣后来居上。他们来找太极道馆,大概是觉得太极道馆有足够的影响力,在这里向张鸣挑战,更能造成轰动效应。

刘修收了五十金,找到了正忙得热火朝天的张鸣。张鸣一听,当时脸色就有些难看,半天没。

“,你怕他?要是没把握,我就把这钱退了。”刘修假惺惺的说道唉,现在的粮价真是疯了,一千三百钱一石啊,我都快揭不开锅了。”

张鸣扫了他一眼,沉默了片刻我倒不是怕他,只是大贤良师关照过,不能和天师道的人发生正面冲突,特别是这个邙山治治头大祭酒王英,凡事要让三分。”

刘修非常好奇为?”

“不。”张鸣欲言又止,“我要和大贤良师联系一下,他如果同意比试,那我再和他比。”

刘修答应了,传话给王英,王英也不勉强,约在十月中旬,不管太平道应不应战,我都会在太极道馆开始传道。张鸣不敢怠慢,他王英之所以选在十月中旬,是因为大考在十月上旬,正是天下士子集中于洛阳的时候,这个时候太平道一败,天下皆知,以后再想找这样的机会可不容易。

仅从这个时机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天师道必胜的信心。

张鸣起身离开,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停住了脚步,回过头看了看唐英子,犹豫了一下小姑娘,我们以前见过吗不跳字。

张鸣除了开始在太极道馆传了三天道之后,一直忙于四处传道,很少到太极道馆来,和唐英子还是第一次见面。今天从一开始看到唐英子,他的神色便有些奇怪。

“见过。”唐英子一边舔着刘修特地给她做的棒棒糖,一边漫不经心的点头道在宁城的时候,我见过你,还见过好几次呢,不过你没注意我。”

张鸣哦了一声,这才释然,点了点头,转身走了。

刘修看看张鸣,又看看唐英子,觉得有些不对劲,唐英子说她在沮阳看到的,现在又说在宁城看到张鸣,可是他在宁城从来没有看过唐英子,一点印象也没有,而且唐英子之前也一直没有提到去过宁城。

这小丫头究竟是谁,难道拐她的人就是张鸣或者太平道中的人?

唐英子看到刘修狐疑的目光,爬起身一溜烟的跑了。

事情的发展越来越不利,刘修很快又听到一个坏消息。

太尉张奂、司徒袁隗、司空许训等人上书,请天子下诏遣返天下流民,以免引起暴*。天子下诏朝议遣返方案,本来在朝堂上说得挺好,大家都认为让流民再这么流窜下去迟早有一天会出事,应该把他们遣返各州郡,可是在究竟遣返,特别是遣返的相关费用解决时,大家又吵了起来,归根到底一个问题:钱。

遣返流民要钱,把他们送回本地也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要想让他们安分守已,就得让他们能活下去,要给他们土地,可是哪来的土地?大量的土地都是有主的,如果强行剥夺,恐怕那些流民还没出事,那些地主豪强就要先起来闹事了。

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光武帝当年要度田就差点惹出大祸来,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当时天下户口稀少,土地问题还不严重,所以矛盾暂时还能遮掩一时,等到了肃宗末年,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户口大幅度增长,土地问题就再次尖锐起来。

要解决流民的安置问题,土地问题首当其冲,可要解决土地问题,除了从那些占了大量土地的豪强们手中夺之外,没有第二条办法。经过近三百年的开发,大汉疆域以内能开垦的土地基本上都开垦得差不多了,没有腾挪空间。

问题是朝堂上的三公九卿,有几个不是大地主?要夺田,他们是首当其冲。

天子看着慢慢沉寂下来的朝堂,火热的心一点点的凉了。他没有心情再议,估计这些人也议不出好办法来,直接进入下一个议程,最近有很多人上书要求赦免党人,解党禁,天子要三公九卿们议一议,究竟能不能解党禁。

接下来,又是冷场,谁也不肯率先打破僵局,虽然天子已经任命被禁锢的张奂为太尉,露出了解党禁的意思,而且前段也从轻发落了为党人上书的曹鸾,最近洛阳的清议也十分风行,可是天子究竟能松到哪一步,这个尺度很难掌握,谁也不敢做这个出头鸟。

最后,光禄大夫杨赐打破了沉默,请求天子下诏解除党禁。天子不置可否,留下一句再议,让中常侍赵忠、张让在一旁监听,扬长而去。

袁隗、杨赐等人互相看看,都有些摸不清底细,看天子这态度,他好象对解党禁并不热心啊。可是既然天子让他们再议,他们也不好一哄而散,只能在朝堂上议论,问题是谁也不天子在想,又能议出一个结果来。

相反,他们倒是议起了最近洛阳的粮价。

大旱一直在持续着,洛阳的粮价已经疯了,由平时的百钱一石左右一路涨到了一千三百钱,而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三公九卿大部分都有地有俸禄,他们不愁没粮吃,可是这不代表他们就不用关心粮价,特别是司徒袁隗、河南尹何进、洛阳令周异三个最紧张,一旦有风吹草动,最直接的责任人就是他们三个,袁隗是最直接的责任人,周异却可能是第一个要倒霉的。周异官职太低,没资格列席这种会议,但是他已经到袁隗府上叫过苦了,请袁隗无论如何不能见死不救,甚至把他推出去当替罪羊。

袁隗也没办法,他家是有粮,可是他能拿自家的粮出来平市吗?且不说他们家的粮有没有这么多,就说有,他也不能这么干啊,谁这大旱还要持续多久。万一再旱个一个半载的,他袁家也吃紧。

河南尹何进和洛阳令周异感到了极大的压力,何进甚至没来找刘修的麻烦了,一旦洛阳发生动乱,他这个河南尹可是直接负责人。他绞尽脑汁的想找些粮食来救济,可是哪里有粮,有粮的人家他不敢碰,敢碰的人家没粮,他只能跳脚。

司徒袁隗也非常紧张,十月上计再加上大考已经够让他头疼了,现在又多上了一个论道,可想而知十月的洛阳将会是一个景像。他觉得这个司徒真的做不长了,一旦到洛阳的士子吃不上饭,肯定要骂他这个主管天下财赋的司徒。被刘修骂,他不怕,可是要被天下的读书人骂,他也吃不消。

这可是袁家真正的倚仗啊,几十年才积累下来的资本,岂能一朝尽失。

这个问题同样没能议出个结果。其实只要这些人愿意出手,大家都拿出一部分粮来,仅以朝堂上这些人的实力,就算不能完全解决这个危机,也不至于让危机失控,问题在于谁也不肯这么做。一方面他们不肯主动做这个善人,另一方面就算要拿,他们也希望别人先拿,再等等,等到粮价更高的时候再卖。

也不能说没有思想高尚的,比如杨赐,比如桥玄,他们就主动提出拿出一部分粮食来平市,可是愿意出手的都是一些实力不强的,真正的大鳄如袁氏根本无动于衷,杯水车薪,于事无补。

朝议再一次陷入僵局。

回到司徒府,袁隗越想越生气,他觉得造成目前这个局面的罪魁祸首就是刘修,明饥荒已经很严重了,刘修居然还提出征召天下有道之士入京论道的提议,这个提议让洛阳的饥荒雪上加霜,粮价飞涨,事态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百姓们都恐慌不已,千方百计的囤粮,实在买不起粮的人干脆出去逃荒了。大户人家不缺粮,可是也不敢卖粮,谁都粮食涨价才刚刚开始,等到大量的游士集中到洛阳,那才是真正考验人的时候。

顿时出离的愤怒了,他请刘修来司徒府是不可能的,只好亲自赶到太极道馆质问刘修:你在搞鬼,不洛阳的饥荒已经迫在眉睫了,你还召全国的贤良文学、有道之士入京,到时候哪有饭给他们吃,饿死人你负责?

面对袁隗的质问,刘修很淡定,他嬉皮笑脸的对袁隗说,你别找我啊,那是你司徒大人还有河南尹、洛阳令的事,还有大司农的事,跟我有关系?我只是建议而已,天子准了,那就是天子的事,你不去问天子?你要是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你上疏自免让贤就是了。

袁隗哑口无言,拿刘修没办法,只好又去找卢植。找卢植就不用屈尊登门了,他让马伦写了一封请柬,请卢植到袁府叙叙旧情,卢植虽然这是个鸿门宴,也只好应了。

刘修作为卢植的弟子,也在邀请之列。卢植不好意思亲自对刘修说,让卢慎去传话。卢慎一见到刘修,还没,脸就红了,臊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