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荀悦,参见大将军”
大将军府中,秦宜禄望着贾诩刚给他领来的这个人微微的有些出神,一时之间也是有点懵的。
“文和竟要将你举荐给我,这道着实是让人意外了,怎么,你们这些个关东名门,又要开始两边下注了不成?”
荀悦闻言笑着道:“家中人多,则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和政治主张,这难道不正常么?在下是真心实意的以为,当世能力挽狂澜,平定天下,还社稷之安康者,非是大将军您莫属的。”
贾诩则在一旁道:“仲豫带头上表,认为本朝或许可以恢复西汉武帝时的徙陵旧制,就以,颍川做个试点就很合适。”
“哦?这么说,颍川荀氏,还愿意做个带头表率喽?”
秦宜禄也很是诧异,所谓的徙陵,乃是西汉时为了抑制豪强所行之法,就是将全天下的豪强强制的,统一的给弄到中央来生活居住,让他们花钱,最后成为京兆人士。
这样的方法可以源源不断的将地方的有钱人抽上来,使地方上永远没有足够有钱的有钱人,而那些到了中央的有钱人,则除了有钱之外其他的什么也没有,自然也就翻不起什么浪花,往往一两代人就能沦为普通人。
当然,这一套所谓的制度,也就是汉武帝时期执行的还算到位,然后很快就形同虚设了,根本就执行不下去。
说实在的刘彻这个人啊,虽然是由他开始搞出了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看他的所作所为,他实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家皇帝,一辈子对内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强国,弱民,所谓的独尊儒术对他来说更像是当婊子立牌坊的那个牌坊。
只不过后人光想着那个牌坊,谁也不去当婊子,基本上随着汉武帝的一死,他的那些制度就一个接一个的都被推翻了。
法家认为民弱则国强,国家要想富足就必须压迫和剥削百姓,儒家则是主张民富国强,听起来自然是儒家思想更好了,至少说出来好听不是,然后说的多了,本来是忽悠别人的东西,可能后世的有些皇帝自己就也都信了。
一个颍川的儒林世家子弟,居然主动提出要徙陵?这却是有一点意思了,简直就类似于自己革自己的命了。
“奏表何在?拿来给我看看。”
贾诩闻言掏出了竹简递上,秦宜禄直接将竹简打了开来看了,一目十行的看完,却是也不禁赞叹道:“写得不错。”
这荀悦的徙陵之策,与西汉时还真有点不太相同,西汉的政策是把天下富户集中起来,之后当肥猪一样给养起来,专门建一座城给他们吃喝玩乐,图的就是让他们赶紧花钱,花完钱就不管他们了。
毕竟身为君主直接抢钱有点不好,强制消费则多少还有点人性。
这也是后来执行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所在,毕竟在整个过程中天下富户抛家舍业的来中枢花钱实在是没什么好处,自然会竭尽所能的躲避征召,只要这当皇帝的稍微软弱一点点,全天下的有钱人就一定会集体反对。
而地方官府肯定也是不乐意执行这个策略的,毕竟有钱人都跑中央去了,地方上的经济肯定也好不了。
再说能当官的哪个不是有钱人出身,他们没钱他们儿子也会有钱的。
荀悦则是认为,颍川的世家豪强大多都有家学渊源,颍川书院现在又已经成为了太学,既然如此,何不干脆让颍川世家们统一迁到阳翟的太学著书立说,钻研学问,干脆取消一切家学传承,让大家在书院中任职,这样也方便朝廷在颍川地区进行清查田亩,释放佃农的工作。
也就是这些人集中起来之后不再当做猪来养了,而是让他们集中起来做学问,他们也愿意放弃家中的土地啊,佃农啊什么的,大家都方便。
更加神奇的是,他的这一封奏表,居然还有不少颍川世家中其他人的联名。
“有点意思,怎么,仲豫你们是支持朝廷清查田亩,重新分配土地之政策么?”
荀悦闻言,不由得苦笑道:“这哪里是支持不支持的问题,正所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颍川这地方毕竟距离中枢太近,难道颍川的世族不支持,这田亩,大将军就不清查了么?似是袁绍袁术之流,吾实是不认为他们会是您的对手。”
秦宜禄闻言笑道:“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若是天下人都能像仲豫你一样的识时务,这政务,可就轻松太多了,你是俊杰啊。”
“你们颍川世家啊,还是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你们的立身之本又是什么,说实在的,颍川这地方最大的优势就是毗邻中枢,世家多,光是累世两千石的名门就足有二三十个之多,历朝的尚书令中,你们颍川人占据了将近三分之一,相比之下,土地,人口,又算得了什么?守着这些东西与我拼命,这不是缺心眼么?”
“大将军您说得是。”
想了想,秦宜禄道:“你们颍川啊,和其他的地区到底还是有点区别的,役使贫民的现象固然也有,但相对还是要好一点的,人口最多的也就是阳翟郭氏,然而无非也就是占了半个县的土地,畜养了不到两千个人而已,相比于他们家世代廷尉的政治地位来说,考虑时代背景,我特么居然还觉得也不是不能接受。”
荀悦闻言连忙道:“颍川是不可能出现真正跨州联郡的大豪强的。”
“是啊,世家太多,地盘太小,互相争抢之下,反倒是养不出真正的庞然大物了,再者我也承认,你们这些世家相比于那些个土豪,好歹是读书知礼的,好歹也是有点礼义廉耻的,至少没把老百姓往死里去欺负,这一点来说,做得至少比类似的南阳做得更好。”
“我也不是强盗,非得说你们剥削百姓,就把你们几百年的积累统统罚没,说到底你们也都是东汉的功臣,实不相瞒,我现在手上不缺能打仗的将军,兵马雄壮得很,关东鼠辈就是再联合几次我也不惧,但是,能够出色的治理地方的人才还是有些太少了的,你们颍川的读书人若是能为我所用,我高兴还来不及呢,又怎么会一心只想着对你们巧取豪夺呢?”
“你这个条件,还行,但是我还是不太满意的,想来你们就算是认了,心中也必然会有怨气,我说一个条件,你听听,回家与长辈同乡都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接受。”
“大将军请说,在下洗耳恭听。”
“清查田亩是肯定要的,你们这些个世家也必须把乌堡都给我拆了,释放佃农和奴隶,重新分配土地进行屯田,而你们这些嫡系子弟,也别说做学问什么的了,就用你们颍川的钱,在阳翟扩建颍川学院便是,还是让慈明当院长,将这个院长的级别调整一下,也别扯犊子了,就食禄万石,位比三公吧。”
“与此同时,我打算将玄牝谷的印书局也迁移过去,然后再在其中建一个大大的藏书楼,刊印天下文章,学问,不局限于六经之要,郭氏的小杜律,陈氏的算经,总之,你们每个人都把家学拿出来进行刊印,天下发行。”
“与此同时我也会拿出一些真东西,比如农学,工学等等,都要刊印出来,太学的规模,则扩建十倍以上,未来的五年之内,我会逐渐取消察举制,孝廉二字,不再提及,改从太学之中,选拔秀才。”
“你们呢,族中的年轻子弟要好好学习,学业有车的长者就留在学院给我老老实实教书,想当门阀,那是不可能的,但若是想当个学阀,只要是有真本事,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徙陵之策,问题太大了,且根本不切实际,我并不打算直接用,然而聚天下富户于中枢这个事情本身,至少思路是对的,我不是什么理想主义者,根本不指望什么天下大同,机会平等,这不现实。”
“但是这太学的入学资格,我倒是觉得可以适当放宽一些,宽进严出么,任何人想要在太学上学,不用家里世代两千石,我觉得可以这样,一部分学生,可以安排有战功而为国牺牲的烈士子女,另一部分,则可以搞学区房么。”
“只要各地的豪强能够买得起学区房,在阳翟附近买得起房子,就可以就近入学么,将太学改一下,基础教育也要做好,可以再设立一个附属小学么,什么论语啊,孝经啊,甚至从识文断字开始,都要教。”
“哦对了,阳翟的所有房产,其产权至多可以给到五十年,五十年后还要住,就要加钱,而且不享受太学的入学名额,太学本身也要一直扩大下去,至于,朝廷每年从太学中选几个秀才的名额,那就是朝廷的事了,总之,核心原则是要用秀才来替代孝廉的。”
秦宜禄压根就没想过什么教育公平,什么科举,那不现实,阶级这个东西两千年后的人也没法抹杀,也总不可能真指望小地主家的孩子通过读书来做官,这种孩子就算是学出来,也一定是书呆子。
事实上科举这东西虽然进步意义很大,但其实负面意义更重,只要搞科举,到最后八股取士就是必然,效率和公平在任何时代都是反义词,毕竟只要是考真本事,有钱人家的优势就根本不是区区努力二字所能弥补,这玩意即便是现代社会也是如此,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小镇做题家,九年义务教育也不会搞填鸭了。
更别说科举这东西所必然导致的国弱民贫了,越是科举制度完善的朝代,国力就必然越弱,这就不展开来说了。
总之这个时代本来也没有搞科举的条件,真要说完完全全的科举取仕,那都是宋朝以后的事儿了。
读书,教育,反正都是有钱阶级的事儿,那莫不如就明码标价么,有钱没钱都可以读书,但想上学参加考试,就必须砸钱买学区房,回头想个办法把学区房的价格炒得高高的,高到那种一般土豪为砸一套房子也得倾家荡产的程度,如此一来他还能多一项财政收入,至少能用来维持书院的自给自足。
多好。
再加上宽进严出的机制,虽说公平是谈不上,但至少不至于搞成九品中正制那种那么恶心的东西,至少不至于养个王羲之这种人出来。
当然,九品中正虽然恶心,但在秦宜禄看来相比于东汉的察举制还是要优秀得多的,察举制才是真的恶心。
至于穷人,老老实实种地得了。
荀悦闻言也是一愣,稍一琢磨,就明白过来秦宜禄所说的学阀之意义,这书院设在阳翟,他们颍川人这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到时候搞不好能垄断学院的教职工作,这些学生们将来都是能当官的,这是多么大的政治影响力?
至于钱财土地,相比之下好像割得也不那么疼了。
“大将军高义,谋划深远,我晓得了,回去之后一定好好劝说家中长辈和乡邻。”
“一人之计短,众人之计长,朝廷现在就挺缺人的,我现在就想选一茬秀才,这第一届的主考官,就你吧,我出个考题,然颍川书院的所有学子都来作答。”
“请大将军出题。”
“就以,咱们刚才聊的徙陵之事为题吧,让所有人评说一下徙陵之事的功过利弊,如果要改革,像我说的一样搞成学区房,具体应该怎么实施,又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保障这政策可以百年不易,如何让他利国利民,让大家都聊聊么,聊的好的,我亲自考核,我这通过了,即为第一茬的秀才,由中枢直接授予官职。”
荀悦闻言愈发的大喜,万万想不到这权力秦宜禄居然见他第一面就直接放给他,这权力可太大了。
“臣,谢大将军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