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再次北上

李凌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心胸开阔,能做到一笑泯恩仇的人,在他看来,有仇必报,以直报怨才是最正常的选择。之前因为费重地位太高,远非自己能比,又没有任何机会,自然只能忍着;但现在,把柄在手,他便不会放过。

在把马邦文的供状整理齐全后,李凌就让人将之送回京城,却并不忙着通过关系,弹劾费重,因为他很清楚光凭这点罪名还不足以扳倒一个三品都督,这就需要更多的罪证了。

不过现在这对李凌来说已经不难,费重破绽已露,他不可能只在应州贪下钱粮,在他驻军的汝州,以及其他淮北州府也必然做下了见不得人的勾当。只要循着线索去找,总能搜集到诸多罪证。

当然,这些事情李凌现在是不可能去办的,他还有重任在肩呢,于是索性再添一封密信,让人送到皇城司,借助这股监察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也相信皇城司的人不会拒绝自己的要求,不光因为双方关系紧密,更在于这也正是皇城司那些官吏所希望做到的事情。

近几年来,皇城司的势力不断增强,在京城甚至都可以和御史台这样的监察衙门一较高下了。但是,他们的根基终究不稳,尤其是在出了京城后,更是影响极小,也就在多地铺设了一些眼线密探而已,却无任何实质性的权势。

而一旦他们做到了御史台那些监察御史们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查出某位地方高官的诸多不法罪证,扳倒了这样的高官,必然能让他们的声势大起,从而将触手真正地延伸到天下各州府。

可以说这番针对费重的查察是双方都能得利的好事,李凌坚信吕振等人会全力相助,帮自己把这个仇人起底赶绝!所以在把相关之事写信送去京城后,他就把这一节抛到了一边,开始着重于眼下更重要的差事——军粮的调度,这才是他来到应州,做这一切的目的所在嘛。

一举拿下马邦文和贾家,所起获的粮食数量却还不够数送往北疆的,因为应州确实贫困,再加上之前已有近半粮食通过贾家的渠道贩售别处换取了银子,这就让他们手头的存粮依旧不足。

不过这并没有难住李凌,整个应州府又不是只有贾家有存粮,他一声令下,就借知府衙门的名义向民间富户购粮——话说这回李凌为了大局,确实也很克制,除了知府马邦文和胡义等少数几个府衙官吏被严惩关入大牢等待朝廷处置外,其他人都被他轻轻放过,只要吐出一些银子就可不作追究,连官职都能保留。如此一来,府衙上下对他自然是敬畏不已,只要李大人吩咐下来的事情,不敢打半点折扣,全力办事。

在如此安排下,再加上那些富户本分也不干净,为了自身安全考虑,他们也就愿意拿出粮食来买个平安。于是接下来五六日里,府衙又跟九十月间一样,来了场收粮大事,直到把粮食收满,李凌才决定离开。

这回来应州从发现问题到查明问题,再到解决一切,李凌足足耗了有十多日,待到正式要离开时,时间都已经来到二月,就要进入到一年中最好的时光了。

而在此期间,北方局势也有了不少的变化。

与李凌关系最大的,自然就是之前分兵处理的另一起军粮运输事件了,也就是晋西南的劫粮案。这一事,在他解决了马邦文等人后,就有禁军将士送来了杨家兄弟的书信——一切已顺利解决。

信中提到,劫夺粮食的,竟是一伙亦匪亦民的盗贼,他们出则为匪,打完劫后回乡一藏就成了良民,让当地官府都拿他们没有办法,因为并无线索可查。

但这一回,他们却是撞上了铁板,禁军精锐加上皇城司的密探,正好是他们的克星,在一番顺藤摸瓜后,便确定了他们的落脚点,然后便是一场夜袭强攻。几乎都没付出什么代价,就把这一伙上百人的盗匪给一网打尽,并从那个看似是普通村庄的巢穴中缴获上万石的粮食,外加数千两银子的财富,都是他们多年行劫所得。

这一下,自然全都充入军粮,禁军将士们也多少得了些好处,这让大家的士气更盛,甚至都有心继续在附近寻找那些同样来历的盗匪群了。是的,大越西北这一带,因为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那也是盗匪丛生,很是叫当地官府头疼呢。

不过杨家兄弟到底是知道轻重的,不敢因小失大误了正事,所以很快就收束人马,押粮北上。同时他们也在信里提醒了李凌一句,之前为他们定下的送粮时限可所余不多了。

话说之前奉命转运军粮时,朝廷就给出了时限,必须在二月底前把第一批军粮运送到位,但因为道路难行,各种意外等等原因,路上的时间终究多有耽搁。尤其是出了事的这两路军粮,更是直到现在都还没正式进入北疆呢。

不过好在北疆边军随着朝廷的军令下达,再加上各地将士的纷纷猛醒,总算是把战事给稳住了。

自今年以来,鬼戎人虽然多路进军,想要再次复刻之前的成果,却被各地守军给死死挡下。几场战斗下来,他们不但没能再克城池,反而在一座座边关城镇前折损了不少兵马。

再之后,就如李凌一早便在文中所提到的那样,本就是多个部落因利益而联合起来的鬼戎人在遇到挫折后不能保持团结,一部分人马还想再打,一部分人马便已主动退却。

尤其是在进入二月,天气渐渐转暖后,许多部族更是打起了退堂鼓,想要返回草原牧马放羊去了。他们唯一的顾虑就是大越边军会报复追击,这才坚持对峙,但就各方面的情报来看,把这一支来犯的敌人赶出大越国境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了,接下来就只看朝廷和边军将领是个什么打算,是否会乘胜追击,让来犯之敌付出多惨重的代价了。

而这方面的决断,也关系到了李凌接下来的行动。要是朝廷还想继续朝北用兵,他这个北疆军粮转运都督就还得帮着从别处筹措调度军粮,这依然是一项极其艰难庞杂的工作;而要是朝廷觉着赶敌出国境就可收兵,那就只需要把手头这批粮食送去北疆,便算完成任务了。

只是这方面的情报却还不够准确,让已经准备离开应州的李凌颇感头疼,却又无可奈何。军中之事瞬息百变,真不是他一个文官能理解过问的,现在只能先把眼下的差事办好。

二月初八,李凌正式离开应州,率着长长的队伍朝着晋州出发。虽然淮北与晋州其实是相邻的两省,但是应州与北疆却还是相隔千里,恐怕是没法赶在时限内抵达了。

所以这一路上,李凌索性也放开了怀抱,一面督促队伍快行,一面则不断留意沿途水陆交通,考虑着今后该在哪里设置运粮队伍的中转站,以确保今后的军粮运送能以更安全便捷的方式北上。

为此,他一路之上写写画画,光是纸张就用了厚厚一沓,把身边护卫们都看得有些傻眼,又满心敬佩。

不过这时运粮相比于正月时却要轻松不少,因为已经没有了不时袭来的风雪,地上阻碍前进的积雪也已彻底消融,骡马车辆和人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倒是为李凌节省了不少时间。

只是这还远远不够啊,所以只能寄希望于这一批粮食不会影响整个北疆大局了。

“公子,你觉着咱们的边军还趁势北进吗?”在行进途中,李莫云随口问道。这个问题,他考虑了许久,却一直都不曾有个确切的答案。

李凌看了他一眼,也露出了一丝苦笑:“我又不通兵事,这回到底是乘胜追击好还是见好就收好,我也没个准主意啊。”

顿了一下,看了看有些悻然的对方,李凌又笑道:“不过有一点我却是可以想见的,那就是许多边军将士是肯定主张继续北进的。”

“为了报仇雪恨吗?”

“不光如此,更在于如今的武将太需要一场胜利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了。”李凌仰头眺望北方,语气显得颇为凝重,“我大越自来就讲究给文武平衡,当今陛下也有意这么做,但是,要做到这一切却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文武双方对天下,对朝廷的功劳必须相当。至少表面看上去,双方的功绩是平衡的。

“但是自太宗朝以降,随着各地外敌被几乎铲平,武将们能施展手段,获取功劳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本朝之后,更是少有动刀兵的。这就让武将在朝中的地位受到了抑制,这两年,更有被文官彻底盖过的意思。

“所以,现在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个机会,我认为他们不会白白放过,或许会以此为契机,再度开启北伐草原的战事。只是如此一来,对我大越朝廷,和天下百姓来说,到底是福是祸,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