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军南下的第一道河川便是黄河,在这段主战线上,黄河自东向西分别有白马津、延津和杜氏津三个现成的渡河点。以原定的进军计划,白马津是主要渡河点,其余两个是辅助性质的,沿着这三个渡河点,袁绍在一年前便建造了不少营寨,并由二十余位部将防守。以白马津进攻的计划对袁军是相当有利的侧翼作战法,可是袁绍一放弃攻打甄城,也就改变了原来的作战计划,而把延津作为了跟曹孟德接触的第一个战场。
曹孟德原来也把重兵摆在白马津南岸。
“丞相,延津告急,袁绍亲率大军进攻延津。”曹孟德忽然接到于禁的报告。原来,当曹军在白马津严阵以待的时候,袁绍于三月底从黎阳出发,渡过黄河,攻打于禁在延津一带部署的防寨。
曹孟德说声“不好”,连忙取来地形图。他立刻明白了目前形势:必须在延津拖住袁军,那里不能大兵团作战,敌军几十倍于我们,只能凭借熟悉的地形跟敌人周旋,敌人疲惫不堪必来攻白马,我以逸待劳堵住敌人,这样,袁绍才会一步步移向官渡口,我军方能转入反攻,将袁绍赶向北方。
那么,谁能担此大任率轻锐部队增援于禁呢?曹孟德突然想到了以猛勇见长的乐进。
“乐进,我抽五千精兵与你,火速增援于禁,不要跟袁军拼命,设法拖住他们。”曹孟德吩咐。
乐进领命而去。
“汝南局势不知如何了?”乐进走后,曹孟德又涌出了另一个问题。连日来,他的脑子里围绕“官渡”这两个字眼,方方面面的问题织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啊,稍有疏忽,兖州地区又会陷入兵灾、战乱、饥饿、诸侯间的弱肉强食……简直让人不敢去想像。
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吧,袁绍和曹孟德几乎同时关注着汝南地区。
汝南郡是袁绍的故乡,故吏、门生、宾客甚多,在得到袁绍的召集令后,果然纷纷起事,拥兵独立。其实,曹孟德早就料到了这一着,他安排能干又富机智的满宠为汝南太守,便是为了防范这些叛变的行动。
果然,满宠不负使命,去汝南不到十天,就在当地招募了五百多名士兵,然后深入乡间,号召农兵保护自己的农园乡土,和袁氏派的官员对抗。这一招很奏效,愈聚愈多的农民部队,连续攻破二十多个袁绍忠实同乡的营寨,死硬派分子很快被瓦解了,一时间重新归附曹孟德的袁氏同乡便有二万余户,满宠还抽训了其中的两千多名男子为特别队,仿效枣祗的经验在汝南一带进行屯田。
豫州地区的郡县在袁绍的号召下,也有不少公开背离曹孟德的,在该地区百姓的心目中,刘备那种大仁大义的形象已经扎下了根,而曹孟德总是以窃国大盗的形象出现在他们的眼睛里,这个地区的麻烦事便由留守的荀彧和首都区防卫司令李通来负责解决。李通原来只是阳安郡的都尉,当年豫州郡县大多投向张绣,只有李通坚持拥护曹孟德,因此获得重用。
曹孟德在进军黄河前哨之前,嘱咐荀彧和李通多采用宽容政策。“攻心为上,争取一切力量瓦解袁绍。”曹孟德这句话像重锤一般经常敲打在两位留守将领的身上。当时,豫州地区棉花因虫害大面积歉收。李通和荀彧商量之后没有向曹孟德汇报,果断地作出了免征棉绢税的决定,并向群众宣传这是曹丞相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使曹孟德的形象得到了改观,争取了豫州民众的支持,淡化了这些郡守和袁绍的关系,只要他们没有军事行动,便睁只眼闭只眼装作不知,一方面又由夏侯惇和李典加强豫州的军事戒备,给这些郡守以军事震慑力。在软硬兼施之下,这些原先拥袁行动颇积极的郡守,最后都雷大雨小地只和袁绍保持联络而已,未曾有实质性的行动,使袁绍在豫州一带的策动计划收效甚小。
在黄河东线的青州和西线的并州,袁谭和高干遭到了臧霸的两支游击军团的严重骚扰,进军速度差不多等于零。
面对如此形势,沮授建议袁绍停止行军,谁知袁绍骄狂地笑道:“我七十万大军对付曹阿瞒的七万军马,何惧之有。”
“我军虽众,但战线太长,力量分散;曹军虽少,但斗志旺盛,骁勇善战。”沮授冒死相劝。
矜骄的袁绍骂沮授蛊惑人心,长曹操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盛怒之下就要斩沮授,经众将领的苦苦哀劝,仍将沮授捆绑起来装入囚车。沮授一路嚎叫:“主公,你不听良臣之言,大祸临头啊!”
建安五年四月,袁绍不听沮授劝阻,亲自率军,由黎阳出发,渡过黄河,攻打于禁在延津一带部署的防寨。于禁判断袁军的行动一定迟缓,因此他和曹孟德派来的乐进商议,决定采取主动攻势。月黑之夜,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密渡黄河,并在于禁的规划下,以疾如狂风的速度绕过袁绍的主力部队,连环攻击延津北岸向西的二十几座营寨,放火焚烧,斩杀了数千袁军,俘虏了何茂等十几位将领,使袁绍军未真正出师便遭到了不小的打击。
由于于禁的部队调动极快,对地形又极为熟悉,袁军根本无法捕捉。进入延津的庞大军团找不到敌人,分开驻守又遭到于禁游击军的袭击,进也不是,守也不是,只好再渡河返回乐阳,连驻守在主要渡口杜氏津的袁军,也遭到了于禁游击队的突然袭击而溃散。为了躲避袁军围剿,于禁和乐进将部队化整为零,利用地形在延津地区打游击,给袁绍军队不少的困扰。于禁这支特遣军队,一直到官渡会战前,才被曹孟德调回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