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茶

景洪的东、南、北三个方向我都去过了,接下来该去西边了。第二天上午,有一班客车开往我要去的方向,至少能到我的头两个目的地。这趟车走的是茶之旅。客车先沿着大路西行35公里,然后转弯行驶8公里到乡下一个叫南糯山的小寨子,那里长着一棵中国人所谓的“茶树王”。

大多数茶树都种得贴近地面,便于采摘茶叶。而茶树王接近6米高,植物学家估计其树龄超过800年。30年前茶树王的发现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茶是从西双版纳或缅甸边境那边引入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据我已经去世的朋友约翰·布洛菲尔德说,中国人早在1700年前就开始饮茶,他们把茶叶煮开当滋补品喝。直到大约1000年前,茶才作为饮品取代了其他草本冲泡饮料。后来,种茶技术传遍了中国,但云南茶叶在保健方面仍被认为是最好的。许多老年人坚持每天喝一壶普洱茶。普洱是昆明到景洪路上经过的一个市的名字,那里曾是各种西双版纳茶叶运往西藏和其他地区的集散地。后来普洱就成了这个地区出产的茶叶的代名词。但是普洱茶的老家其实在南糯山一带,游客在此可以观赏到800年茶叶种植历史上留下的孤独的幸存者。在此提醒一下,茶树王的桂冠十年前就被摘掉了,因为研究人员在勐海西部的大黑山又发现了一棵高达34米的野生茶树,推测其树龄为1700年,是茶树王的两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700年前茶叶才从这一地区引进中国其他地方,而最早的茶叶居然是从野生茶树上采收的,比如大黑山的这一棵。

茶树王

可惜大黑山位于中缅边境,这一地区不允许外国人参观,除非你先经受一番官方的盘查,再递上一笔数目可观的现金。但勐海却是个开放的县城,也是茶之旅的最后一站。大多数外国人在勐海匆匆而过,只是为了换乘客车或搭车离开县城。但因为它是该地区的茶叶生产中心,我便加入了茶之旅,去品尝香茶。最有名的茶自然是普洱,它具有一股独特的陈香味,但勐海也出产红茶和绿茶,甚至有一种叫银针的白毫茶。我挨个品尝,买了好多,直到背包里装不下。然后,我结束了茶之旅,走到路边,乘上了下一班西行的汽车。

16公里之后,我在景真寨下车,西双版纳最特别的佛塔——景真八角亭就坐落在此地。塔建在一个人工小山的山顶,和大多数佛塔不同,它既不是圆形,也不是方形,而是一座八角塔。建塔的材质也多是木头,而非石材。这座八角亭真是一个建筑杰作,当我用望远镜仔细地研究从塔身一直到20米高的塔尖之间雕刻的艺术图案时,我对此更加确信无疑。根据院子里的标示牌,得知此塔建于1701年,“文革”中被毁,不久前刚刚重修过。

山顶上还有一个木结构的佛寺,几个小和尚坐在殿外的石阶上拨弄着打火机,等着老和尚叫他们进去听课学习佛法。佛寺和八角亭之间的空地上,长着一棵空心大树,仍在吐出新绿。我问小和尚们这是一棵什么树,但他们自顾玩着打火机,毫无反应。跟这棵空心树一样,佛教在西双版纳仍在吐枝发芽,但我不知道究竟会结出什么果。

景真八角亭

我对这棵树的好奇没有得到满足,于是下山坐在石阶上听卖门票的大妈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这座塔原来位于景真寨的外面。很久以前,景真寨的头人有个女儿叫南慕罕,南慕罕的父亲把她嫁给了西边几公里外勐遮寨头人的儿子召罕。勐遮的头人贪婪无比,打算发动一次偷袭霸占景真寨。可是,召罕偷听到其父的计划,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南慕罕却无法通知自己的父亲,因为勐遮头人禁止任何人离开庄园,以防计划泄露。南慕罕可是个聪明的姑娘,她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藏在一只干葫芦里,葫芦外写上父亲的名字。夜里,她把葫芦扔进了流经勐遮到景真寨的河中。果然,第二天早晨,景真寨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妇发现了葫芦,把它交给了头人。头人打开葫芦,得知了邻寨头人的阴谋企图,勐遮头人来犯时,被一举击败。

我问卖门票的大妈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她说从前勐遮寨外的路边上立着一块纪念碑,但很久以前就不见了。可是,语言和思想比石头更持久,她告诉我,过去两百多年来,景真寨和勐遮寨的村民一直在传诵这个故事,把它编成了一首歌,叫《葫芦传书》。

我谢过大妈,考虑着下一步行动。我要返回勐海,结束一天的活动,在当地招待所住一晚。由于我去的那天是周六,而西双版纳最著名的圩场每个星期日上午在勐海南边的勐罕镇举行,于是我决定去赶圩。第二天早上,我登上7点出发的早班车,8点就赶到了圩场。我和几千名群众一起挑选着商品。有几样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两美元一件的手织傣族棉布筒裙,一美元一包12支的缅甸香烟。我去过广西北部大山里的瑶寨,但是这些瑶族人住在附近中缅边境的大山里,显然不那么容易管理。

据客车司机说,勐罕的星期日大集名不副实。他说西边塔鲁(音)的星期日大集更好一些。但是塔鲁位于边境,不对外国人开放。照他的话说,最火的进口商品是泰国的尼龙蚊帐、裙料和化妆品,而最受欢迎的出口商品是热水瓶、塑料鞋和打火机。

去赶圩的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