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郑 和

次日一早,我采取惯用的交通方式——乘汽车回到昆明。我在昆明停留的时间很短,只是把行李寄存在汽车东站,买了一张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的车票。昆明位于滇池的北端,我要去的地方在滇池的南端。那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郑和的家乡。他是元代曾经坐镇云南的一位蒙古将军的后代。

郑和生于1371年,那时汉人刚刚结束了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明朝。但郑和的家族当时仍效忠于蒙古可汗,当地其他的望族也是如此,汉人用了十年才重新控制了该省。汉人成功地夺取昆明后,把那些负隅顽抗的家族都杀掉了。当时只有十岁的郑和幸免一死。他遭受了阉刑,曾在军中服役一段时间,然后被送入宫廷做太监。在宫中,他因善于交际而崭露头角。事实上,他是一位相当出色的外交家,又备受皇帝的宠爱,因此皇帝派他去执行世界上最伟大的外交任务。

1405年,郑和从中国东海岸驶向印度洋。和哥伦布一样,他的航海行为部分是受贸易利益的驱动,但同时也反映了明王朝拓展疆域、提升国际地位的强烈愿望,这与前一个朝代的蒙古人的做法是一样的。但是汉人皇帝不用征服的方法,他想到的是外交手段。为确保郑和航海过程中遇到的人都能了解与他们打交道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君主,皇帝为他的蒙古人舰队司令配备了当时世界最大的船队。

于是我从昆明东站乘每小时一班的客车前往郑和的故乡。一个半小时后,我在滇池南端的昆阳镇下车,又步行了一公里,登上一座可以俯瞰昆阳镇和周围村子的小山。在山顶上,我参观了郑和纪念馆。

1405年郑和由中国东海岸出海时,他的船队包括62艘当时史上最大的船只和上百艘稍小的船。多数大船是在南京附近的龙江船坞建造的。听上去就够惊人的,这些大船竟然有120米长,50米宽,重达千吨。船上装有9个桅杆,船员的人数由400人到1000人不等。这些船中的每一艘都是87年后哥伦布航海船只的十倍大。哥伦布的“尼雅号”“平塔号”和“圣地·玛丽亚号”上只有五六个船员,但是郑和的船队除了船员外还载有28000人的军队。

他的船队驶入南亚海上贸易沿线各个小王国的港口时,肯定是十分惊人的壮观场面。想想船队的后勤保障就让人发晕。虽然船队巨大,郑和还是成功地从印度大陆的南端一路驶入红海和非洲的东海岸。在28年中,他在海上往返了7次。其中的一次,30个王国的使团随他来到中国,下次他出海时又把他们送回了自己的国家。每次往返要航行30000公里,而他们凭借的只有罗盘和观象仪。唯一的详细地图就在天空上。但是,幽深的大海对郑和十分友善。毫无疑问,海神也对他的外交手段钦佩有加。

谁又能想到,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竟然出生在一个内陆湖的岸边,一个中国境内离海很远的地方呢。因此,我认为郑和纪念馆里肯定会大肆颂扬他们家乡的英雄。但是纪念馆里展出的,只有郑氏家族近几代后裔的几张照片,还有一只货船的残骸,可以看出当时这条货船上的货物还是很丰厚的。除了看管员,这里见不到其他人。

下山的途中,我在郑和父亲的墓前稍作停留。郑和本人的墓在南京,离曾经建造了世界上最大船队的龙江船坞不远。按照郑和的说法,航行的窍门在于,要抓住深秋季节刮东北风的机会,乘着风力一路驶到印度;然后,要乘着春天的西南风才能一路回到中国。实际上并不像他说的那样容易。他经常是西南风开始刮起来之后才到达印度,而且要在那里待上一年的时间等待次年春天出现回家的机会。1433年,他在波斯湾等来了西南风,乘风破浪一路驶回了南京。他现在仍待在那里,埋在芳草萋萋的地下墓穴中,等待着东北风再一次把他带回到麦加。

和他的父亲一样,郑和也是一位穆斯林,他的家乡玉溪至今仍是一个穆斯林城市。如果我不回昆明,而是继续向南经玉溪到通海县边的凤凰山,就会见到6000多蒙古族人,他们仍在时刻等候可汗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