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拾壹夜】青行灯

1

我,有手足。

——我这么感觉。

“感觉”这种说法似乎很暧昧,但我只能这么说。

因为,我不知道究竟有没有。

不,不会不知道。我没有兄弟,也没有姐妹;也不是曾有过而手足逝世了,完全没有存在过的痕迹。在户籍上,我是独子。

但不知为何,我就是觉得有。

以前,我常在无意识中去确认我户籍上的名字旁边是否还有别的名字。需要誊本、抄本的机会不少,因此每回我都会确认。

不管查看多少次,文件上我父母底下的孩子就只有我一个。

其余全是空栏。没有任何除籍或抹消的痕迹,亦无任何但书,干干净净。即使是誊本,亦等同于公家文件,因此不可能草率记载,更不可能每一次看,内容都不相同,但……

我就是忍不住要确认。

我不是怀疑户籍,也不是怀疑自己的眼睛,也绝非在看的时候强烈质疑上头怎么可能什么都没有。

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上头不会有东西,却仍半出于习惯地逐栏检视,如此罢了。因为我早就知道结果,纵然确定了真的没有,也不特别感到失望。

只是心里会萌生些许怪异感。

我没有兄弟姐妹。尽管没有,每回看户籍,都会感觉到一丝扞格。只是这样而已。

那小小的疙瘩,正是我之所以说“我感觉”的由来。这是微小的谬误。或许是误会、一厢情愿、妄想这一类。

应该就是吧。

结婚时我迁出户籍,成了户主。父母也已入鬼录,我意识到那疙瘩的机会也少了,它在我心中徐徐萎缩了。

不过尽管萎缩,却没消失。介意的频率少了,但任凭马齿徒增,它就是没有彻底消失。

然后过了壮年、不惑,那长年盘踞在我心胸的小疙瘩,化成一股模糊的不安。

有手足,没有手足——这件事已变得无关紧要。不,别说无关紧要了,我根本就没有手足,这是不可动摇的事实。

那么,为何我会这么感觉?

尽管理智明白,我心中一隅却似乎从未接受过这个事实。虽然疙瘩变小了,但依旧存在我心中。换句话说,我内心某处拒绝接受我没有手足的现实。

这是为什么?

如果是我误会了,那么我误会了什么?

如果是一厢情愿,又怎么会萌生如此一厢情愿的念头?

若是妄想……

那是怎样的妄想?

我开始介意起这些问题。

难道是我的精神出了毛病吗?如果不是,会不会是我忘了什么——而且是重大的什么?我是不是一直都忘了它?

这么一想,我不安起来。

然而,那种愚不可及、微不足道的不安,终究成了注定要埋没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实际上非处理不可的事务日复一日,多如牛毛,若不解决这些,就无法过活。记账、打电话、会客——不,比起这些,穿鞋、吃饭、睡觉、起床这些理所当然之事才是最重要的;暧昧不明的念头,其优先级极低。

我不是十几二十岁的孩子了。

我已经够老了。

所以没空为那种问题劳心费神。我日复一日被驱策着,对不安视若无睹地过日子。光是度日,就已如此窘迫了……

有过一场骚乱。

是一场大骚动。

有人过世,而且是社会上的杀人凶案。我以几乎是那起事件当事人的身份过了几天。说是当事人,我也只是刚好撞见命案现场,因此或许该说是相关人员比较正确。也可能曾经是可疑嫌犯。我遭到拘留,接受没完没了的侦讯。

这起事件似乎震惊社会,但没多久案子就破了。破了是破了,但就连作为相关人员的我,仍不确定事件究竟是怎么解决的。警方最后是判断那不是杀人命案了吗?不过无论结果如何、时间有多长,那无疑仍是一场大骚动;而这场骚动,也确实给我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

事件本身无所谓。它已经确实解决了,没关系了。我的工作与那起事件的中心人物有关,我目前仍从事那份工作。由于发生命案,我的业务量增加到平时的几十倍之多。但幸而这份工作并没有出货期限之类,因此一天的工作量并未大幅增加,但非处理不可的事务变得极为庞杂。

我的工作是管理某位人士的资产,并适当地加以运用。话虽如此,我并非单纯受雇于富豪人家的监事人员。

我说的某位人士,是一名前伯爵,也就是旧华族 [3]。现在他的户籍中只有他一个人,因此他的资产指的便是他的家——旧华族家的资产。

我是某个团体的干部,这个团体是该旧华族家的分家联名设立的,以防止旧华族家拥有的一切财产散尽。

这个团体叫作由良奉赞会。

没错……

令社会喧腾一时、被诅咒的伯爵家——由良家,管理它的财产,便是我的工作。

公卿华族大半是贫困的。据说除了掌握国家中枢要职的一小部分人士以外,几乎都为生计而苦。有家产的人坐吃山空,或是创业然后败光。这些人一辈子没有劳动过,因此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历史和声誉没办法填饱肚子。说到没有劳动经验,诸侯华族也是一样的,但诸侯至少还有土地,似乎比公卿华族好过一些。

但由良家的情况有些特殊。

由良家的分家亲戚创业全都成功。

明治中期以后,身为儒学家的由良本家上上代公笃伯爵向众亲戚商借了大笔金钱,在交通非常不便的荒郊僻野,兴建了一栋极其豪奢的宅第。至于由良公笃究竟是出于怎样的想法兴建这样一栋豪宅,无人知晓。

这块土地埋藏了由良家祖先遗留的财宝——这种玩笑般的流言蜚语似乎被煞有介事地传播着,但不必说,全是空穴来风。

没有那种财宝——应该。

由良家只留下了天文数字般的债务,以及本家与分家之间难以填补的鸿沟。

然而那些原本应该不可能偿还得了的债款,竟奇迹般很快就全数还清了。

据说这全要归功于上代当家行房伯爵——他从事博物学家这种与赚钱沾不上边的职业——娶了暴发户的千金。话虽如此,也不是请妻子的娘家帮忙还债。据说是成亲之后,妻子的家人亲戚陆续死绝,那庞大的资产与权利就这么全数落入由良家的口袋。

从当时的账册来看,动产不动产合计起来,数字相当惊人。许多公司与店铺都成了由良家名下的资产。

要让这些财产就这样被扔进水沟里吗?——分家众亲戚打起算盘来。

若是以一般的见识来看,那是一辈子挥霍不尽的金额,但由良家的情况不同。儒学也好,博物学也罢,由良家的当家都把钱花在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管他是做学问还是消遣,在旁人看来都一样,全是浪费吧。由良家代代缺乏社会性,因此实在不可能好好经营公司行号。纵然能停止浪费,资产也绝不可能增加。

这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不仅如此……若是由良家再度没落,蒙受困扰的将是众分家。分家不能只是坐视状况恶化。因此众人商议之后,决定以和由良家没有直系血缘关系的相关人士为中心,设立一个代为管理运用资产的组织——由良奉赞会。据说这就是它的来历。

这全是战前的事了,当然我也只是听说。如今回想,我也觉得这件事颇为蹊跷。在华族制度已经废除、爵位也早已失去威望的现代,这难免给人一种时代错乱之感。

然而,时间的流速并非每个地方都相等。由良家的时间停止了。一开始我也颇感困惑。

我是个平民,与华族原本没有任何瓜葛。我也并不富裕,是半工半读的穷学生。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叫有德商事的贸易公司谋事,除了被征兵的那段时期,前后总共任职十年。

战前,我被分配到的工作只比清洁工像样一些;但复员回来后,便被交派会计工作,我努力尽职。

我除了工作以外,别无兴趣和优点,因此宛如拼命三郎般镇日苦干,就只知道工作。

结果我似乎因此受到会长的青睐……

有德商事的会长——创始人由良胤笃,是由良家上上代公笃伯爵的幺弟,也是由良分家会的第一号人物。我受到胤笃先生推举,以从有德商事借调的形式,成为由良奉赞会的理事。

然后我认识到有些地方的时间流速是不同的。

一天是一天,一年是一年——但他们的百年不及我们的一日,我有这种感觉。

附带一提,胤笃先生是在幼时——由良家受封爵位以前,就被送去分家当养子,因此他并非旧伯爵家的人。被送出去当养子的阶段,他就失去华族的资格了。

不知是否因为这个缘故,胤笃先生似乎与我生活在相同的时间里。说得好听,他直肠直肚,热心做生意;说得难听,就是个贪婪的俗人吧。

然而我之前完全不清楚由良家与亲属之间复杂的内情,因此单纯地以为胤笃先生也是旧伯爵家的成员之一,一开始是以胤笃先生为基准去看待那些人的。坦白说,我想得很简单,认为即便是公卿、华族、伯爵之流,也都是胤笃先生那副德行。

然而,由良本家硕果仅存的成员——当家前伯爵,完全不是那样的人。简而言之,他不是一个过日子的人。

我真的为他感到担忧,将大笔金钱托付给他这样的人,确实是个问题。

我在与世俗隔绝的前伯爵,以及宛如世俗化身的会长之间取得平衡,跌跌撞撞地努力执行职务。只管钱的话,没有华族和平民之分,这是唯一值得庆幸的事。但习惯真是可怕,几年过去,我便完全熟悉那种怪异的感觉了。

然后事件发生了。

平衡轰然瓦解。

2

怎么了,平田先生?男人问。

我茫然若失了一阵。

“金额这样就可以了吗?”

“啊——不……”

我没仔细看。我急忙望向明细,但那与其说是明细,倒不如说已经是账册了,而且有好几本,因此无法立刻确定细节。况且我根本不清楚行情。

我不清楚——我坦白说:

“定价——类似定价的数字,这种情况完全无法作为参考,对吧?哎,这本来就是花上百余年搜集而来的东西,货币价值——或者说单位本身就有所变动,而且也得把定价换算成现在的价格……”

那样做意义不大。男人——古书肆说:

“定价是由卖家定的。在工本费上加上手续费等,若是无法回收超过这个数字的金额,就没有出售的意义。进货价加上希望的利润,就是售价,也就是定价。而另一方面,我们古书肆必须优先考虑的是买家希望的价格。这种情况下没有原价。此外,若是买家心目中的价格比定价更低,就必须估得更低一些。从预估的售价里扣除希望的利润,这个价格就是收购价。那份明细上的金额,就是这样估算出来的金额。”

原来如此,思考程序是相反的。

“旧书买卖中,很多时候折价的概念行不通。”

“跟二手货不一样,是吗?”

二手货一般都比新品便宜。

因为使用愈久,就愈会损伤或耗减。使用十年的物品比使用五年的物品价值更低。

是的,与旧货不同——古书肆说:

“要说的话,与茶具相近吧。”

确实,眼前男人的穿着打扮不像业者,给人的感觉更像茶道大师。不过这只是因为他一身和服打扮,也就是我的偏见、成见吧。

“原来如此,不是旧的、污损的就便宜这么单纯呢,没办法机械性地定价。”

“当然,破损的会比完整的价钱更低;但有些时候即使有损伤,仍具有相当大的附加价值。”

“可以当成美术品吗?简而言之,类似书画古董?”

对我这个不懂情趣的木头人而言,那是遥远的世界,但我听说一只茶碗、一幅挂轴要价几万几十万,有时甚至超出这个价钱。

“正确地说,又和古董不同——”

他的声音十分沉稳,很适合谈生意。

“书籍具有形形色色的价值,也和书画古董一样,具有美术品的价值。由于美丽的装帧、出色的封面装帧画,有些书籍也被当成物品,视为艺术品。此外,书籍也具有稀少价值。发行册数极少,或大部分已经佚失,市场上没有流通,这类书籍容易变得昂贵,同时还有历史上的价值吧。如果历史悠久,即使不是名作,要价也不菲。不过还有一个凌驾于这些价值之上的——”

那就是书籍承载的事物——古书肆说。

“承载的事物?”

是指——内容吗?

“意思是写了什么有用的东西,或具有杰出的文学价值——啊,我对文学艺术一窍不通,该怎么说……”

文学价值又是另一回事了——男人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即使是旧书,也有一定的需要。但一本书不会只因为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作,就身价暴涨。只是被视为名作的作品,比劣作更容易售出罢了。不过一本书是名作还是劣作,是由读者决定的,而读者的标准并不一定。”

是这样吗?

“伟大的学者或评论家姑且不论,内容的好坏,不是凭一介旧书商就能决定的。即使文学家不承认它的文学价值,只要有任何一个人想读它,对业者来说,它就是商品。我完全是将需要与供给放在天平上测量后,为它安上一个合适的价钱而已。决定它的好坏的,是惠顾的客人。”

“那么你说的内容是……?”

也就是能不能读啊——古书肆说着露出微笑。

“因为书籍并不是装饰品,而是拿来读的。即使不论水平好坏,有内容,才能算是一本书。”

“或许是吧,但……”

“说到底,书上写了些什么,还有那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这些事比美术方面的价值、稀少价值等都更来得重要。比方说,附近的蔬果店老板立志写下生平传记,嗯,印个十本好了。对认识那位蔬果店老板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书;对他的家人而言,可能是一部珍宝;但对于一般世人而言,它毫无价值吧。不是绝对价值的问题。无论卖得多便宜,应该……也不会有毫无关系的人去买它吧。”

应该没有吧——我回答:

“唔,就你说的来看,买方多么想要它,然后价格是否符合想要的心情,这就是判断价格高低的关键?”

是的——古书肆点点头。

“可是,假设那位蔬果店的老板妙笔生花,文采动人,又会怎样?”

“就算是这样,还是不会有人买吧?毕竟文笔好不好,不亲自读过不会知道。就算免费赠……唔,我的话就不会拿。”

“应该吧。但是假设有人读了它,大受感动好了。或许他会把书拿去借人,或是在公开场合赞不绝口。这么一来,应该会有几个人被勾起兴趣吧。这种情况,不必太多人,光是五六个人对它感兴趣——”

“哦,书就不够了?”

“没错,书只印了十本,可能没办法让每一个想要的人都拥有。无论如何都想得到它的人数超过剩余的册数的话,或许会形成争夺战。若是演变成竞标,即使卖方没有哄抬价格的意思,顾客也会自己加码。不,只是这样的话,应该还不算什么,但假设那位蔬果店老板竟在日后成了著名的文学家,那么这本书……”

将成为极宝贵的珍本——古书肆说:

“这种情况,书会变得非常值钱。价格会比原价翻涨好几倍,有时甚至会飙出不合理的高价。也就是原本大概免费也没有人要的书,被以远超定价的高价交易。不过对于不清楚这些情况、不了解市场动向的人而言,唔……”

它还是一本废纸——古书肆说,指着账册般的明细。

“古董的话,行情会依据鉴定师的鉴定结果而变动,但旧书无法如此。书籍的价值是极为私人的基准决定的。不会因为有谁说它好,它的价值就因而提高。新书的话,有时光靠佳评就能畅销,但只听口碑买书的人是不会来买旧书的。”

总而言之,一切都看客人吧。

“哎,客户群改变的话,或许也能机械性地定价;而且阅读这种行为普遍化的话,旧书买卖的形态应该也会跟着改变——”

阅读不是普遍行为吗?我问。古书肆说如果是普遍行为,书应该卖得更好。

“请想想看我国的人口。若是每一个家庭,每一户都买一本书,那么新书的发行册数应该会是现在的千万倍才对。这么一来,出版公司将会跻身承载我国经济的一大产业,而我也可以更抬头挺胸地走在路上。但是依现况来看,只能说读书家、爱书家是极为特殊的一群。”

“确实……如此吧。”

的确,我也曾被骂过“成天看书没出息”。我觉得这种情况的书不一定全指娱乐小说。比方说,在战前,一般风潮都认为写作不是值得男子汉奉献一生的职业。

“我们旧书商仅以这样的特殊族群为客户做生意。这份明细上记载的金额,是基于那类奇特族群愿意消费的预估金额推算出来的收购金额。当然,我也是做生意的,因此就像刚才说的,收购价里已经扣除了手续费。这上头的金额再加上手续费,就是我贩卖的价格。所以若是不通过我们业者,直接与顾客交易的话……可以卖到更高一些的价格。”

“哦……”

“我们也是要糊口的,若是不在收购价上加上佣金贩卖,就没办法维持生计。而这个佣金,有时是一成,有时高达五成。如果能以比我们加成的金额更低的金额卖出去,卖家就可以卖到更高的价钱,而买家也可以更便宜地买到。”

“哦,也就是我们自己来当批发商,是吗?不是以成本价,而是用批发价卖出去?”

资产的运用管理,也就是利用本金钱滚钱。或许是因为如此,我几乎忘了贩卖物品营利这理所当然的事。

“但我们没有出售的方法,也没有渠道。”

“我已经找到可能的买家,也已经在交涉了。”

“这样吗?”

是的——古书肆说,指着明细。

“毕竟量这么庞大,而且有许多珍本。这次我请来十三名同业协助整理,光整理就花了十四天。数量如此庞大,即使分为十四等份——我们也吃不下来。也就是说,像我们这种零售业者,没有买下由良家全部藏书的资金能力。因此即使只有昂贵的书籍,也必须预先找到买家才行。”

“这么快就找到了吗?”

“我刚才也提过……”

幸好我们的客户群十分特殊——和服男人笑道:

“爱书家都是消息通。值得欣喜的是,从昂贵的书本开始,买家都已经决定好了,目前约有三成左右的书籍已经被预订走了。”

“不先看到货品就决定购买了……?”

我再次望向明细,实在不像书籍价格的庞大数字映入眼帘。

“这么昂贵的东西?”

“没错……这样的金额,实在不好光凭信用就逼迫对方先行付款。因此如果平田先生可以接受这份明细的金额,希望可以让我们先将书搬出。我想让客人确定一下货况。不过基于我前面提到的理由,若是平田先生希望直接和对方交易,我也可以将那些买家介绍给您。”

“这……”

“您意下如何?”

“不。”

然后我想起了那数量庞大的书墙。

不知道有几万册。光是计算,感觉都快疯了。

不,光是想象就吃不消了。

“我们出售这些书籍,并不是为了营利,因此利润多少都无所谓。再说,我很信任你,我不认为……你会故意贱价收购。”

由良本家的当家在事件过后,决定放弃一切权利,将包括土地房屋在内的一切财产全数变卖。对于佣人,将支付一大笔金额作为补偿;其余收入则捐赠给适合的团体——当家如此宣布。

换句话说——

由良奉赞会也要解散了。

但是……状况并非如此单纯。

数不清的庞杂事务手续在等着我处理。因此对我而言,那起事件形同结束之后才开始。

善后非常辛苦。

虽然是陈词滥调,但这种状况只能以“辛苦”来形容。

能够以文件处理的事情还好。计算、申请、请求许可、盖章,我已经习惯这些处理了,也有专门人员。令我烦恼的是上上代兴建的豪宅,以及豪宅中的全套家私该如何处置。

那里累积了百余年的时间。

宅第中的时间流速不同,因此待在里面时看不出来,但是与外头的世界一对照,收藏在里头的物事全突如其来地暴露在时间的重量之中。

家具设备已经找到收购的业者了。

不过,最令我头痛的,还是上代搜集的为数众多的标本。具有宝贵学术价值的物品,我考虑捐给大学及博物馆,但我无从分辨哪些是宝贵的。即使要卖,也完全不清楚要找谁来买。

我请来专家挑选,将一成左右捐给数个单位,其余的全处理掉了。即使制作精良,仍是无用之物。

然后第二个令我头疼的,是超过三代搜集而来、数不胜数的书籍。

我也想过干脆全部清理掉算了。因为我以为书籍就像标本一样,即使千辛万苦找到买家,也只能卖出一成。然而看样子我错了。

如果相信参与事件的古书肆的说法……没有一本书是卖不掉的。

他说即使卖不掉,也有大学和图书馆等地方愿意接受捐赠。因此我决定将藏书全部交给那位古书肆——中禅寺秋彦处理。

一切都交给我——他答应。

“从你的话听来,那似乎不是门外汉能估价的。辛苦你如此详细地列出明细,而我看也不看就盖章,似乎很失礼……不过这个数字就可以了。”

总额比我原本预估的高太多了。

再说……

即使卖书赚了钱,最后也都要全数捐出,漫天要价也没意义。中禅寺说了句“谢谢”徐缓地行了个礼。

“我会在一两日内安排好搬出事宜,再行联络。付款方法及日期到时候再……”

不——中禅寺抬起头来。

“不,在那之前,我还有件事情要商量。”

“呃……什么事?”

“有样东西不能卖。”

“意思是……无法标价吗?”

“不是的。”

“那……是没有人要买吗?”

“也不是,研究者应该想要。事实上的确有人开口说想要了。它具有不凡的史料价值。不过它……该怎么说呢?”

中禅寺蹙起眉头,递出一张纸。

“我做了张一览表。这上头的五十册并非市售的商品、所谓的书籍。简而言之……是由良家的记录吧。”

“是……私人的记录吗?”

“没错,就类似日记。”

“这……”

本来就不该是由旧书店经手的商品吧。日记本之类的也可以当成商品来卖吗?

“这跟刚才的蔬果店的比喻不是一样的吗?”

日记不会有人要买吧。但古书肆摇摇头:

“不,不一样。写下这些文书的,是身为公卿,亦曾任职于明治政府中枢的由良公房,以及知名明治儒学家的孝悌塾的塾长由良公笃,还有在大正时代被誉为梦幻博物学家的由良行房。这个呢,是足以成为历史性研究资料、思想史研究资料的一级古文书。”

“古文书……?”

没错。

即使在宅内只是一份日记,但拿到外头,就成了古文书吧。

“这是自江户末期到大正时期的公卿华族的亲笔文献,会有人想要的。不过它同时也是由良家的私人记录……当然,是否要公开它,应该由由良家的子孙,也是它的所有人——现任当家来判断吧。不过他本人宣布放弃这个权限……”

因此状况变得有些复杂——中禅寺说:

“我们以处理所有的书籍为条件,承包这个事项,因此同业把它和其他文献以同样的方式处理。我在与买家交涉之前发现这件事,暂且押下不办……那么,该如何处置它呢?”

“这……”

该由我来判断吗?

的确,财产的去向,小至一粒灰尘都交由我全权处理。

土地、家私、衣物、饰品、有价证券、公司,所有的一切我都处理掉了。不过……

——回忆算是财产吗?

或者那不是回忆?是历史吗?我不太清楚。

这不是回忆——古书肆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说。

“记录并非记忆。”

“是……这样吗?”

“是的。变换成语言的瞬间,体验就变身为故事了。书写下来的记忆,再也不是原本的记忆。无论怎么客观公正地记录下来,也并非事实。现实是绝对无法书写的,平田先生。”

是这样吗?

“比方说,这份明细上写着书名、极简略的书志、书况,以及金额。我尽可能正确地记录下来了,因此应该没有太多错误。但它并非那为数庞大的书籍本身。这份目录并未反映出任何事物。不论是那些书籍的质感、气味、重量或美感,都无法自这份目录上看出。从这份目录上,应该也无法感受到制作这份目录时付出的辛苦及喜悦。”

“不过可以想象,应该是费了一番极大的辛苦。”

坦白说,我完全无法忖度那需要多少辛劳,我甚至无法想象他说的喜悦。整理书本有什么好开心的?是指整理完毕时的成就感吗?

可是我明白——中禅寺说:

“因为我人在现场,我有记忆。看到这份明细,我便能想起它们每一册。无论是重量、气味、质感,或是开卷时那兴奋的心情、追逐文字的愉悦,所有的一切……都能历历在目地回想。记录不是现实,更不是回忆。”

“即使是描述回忆的记录也一样吗?”

即使写下当时开心、快乐、难过、悲伤的心情,那也不是回忆吗?

不是——古书肆说:

“语言和文字本身并不代表任何事物。语言只是空气的震动。对虚空吐露的话语,不论拥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也和风声一样,毫无意义吧。文字也是一样,只是一种记号罢了。文章只是一连串的记忆。不,如果只是被写下来,甚至不能算记忆。文章这东西,终归是不完整的。”

“文章……少了什么?”

“我刚才也说过,书籍的价值在于能不能读。然后决定它真正价值的,只有读过它的人。换言之,被写下来的东西……”

全都必须有人阅读——书商说:

“有读者,文章才算完成。故事仅能在解读记号、理解语言的人的内在产生。语言唯有说话的人与聆听的人结为共犯,始能形成意义。因此即使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来读,形成的故事也不同。一本书被多少人读过,就有多少个故事。因此无论怎么致密仔细、穷纤入微地写下回忆,作者的回忆……”

“在阅读的阶段,就成了读者的故事?”

没错——中禅寺说:

“在这之前——在写下的阶段,回忆就已经成了故事吧。第一个读到写下的文字的人,就是写下文章的人。”

这样啊,说得也是。

“总而言之,被记录的事物不是现实。反倒是尽可能排除主观记录下来的东西——比方说这份明细,对回忆更为忠实。不过这只限于拥有回忆的人来翻阅它的情况。”

这份——中禅寺指着纸张说:

“由良家的记忆,对历史家与收藏家而言,应该会是一份上好的研究资料。但是他们并没有回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与写下它的人甚至缘悭一面。在他们心中形成的故事,是属于他们的。也许最后他们心中会涌出某些宝贵的发现或卓见……但若是与由良家有缘的人来读它,我认为应该会有些不同,因此……”

由良家的人……

硕果仅存的一人——由良本家的当家。

“伯爵他……”

由良家的现任当家被称为伯爵。虽然正确来说,是前伯爵。

“读过这份文书吗?”

“我不清楚。不过依我看,这些文书约半个世纪没有被人翻阅了。”

那么就是没有读过吧。他明明被书籍包围、被书籍淹没、靠书籍哺育,然而祖父及曾祖父亲手写下的文献,却没有过目吗?

我寻思。

当我看到自己的户籍时,究竟产生了什么故事?或许……

我再次魂不守舍。

3

时序已入深秋,我前往由良胤笃位于诹访的别墅。

耗费近两个月的善后工程大致告终,也差不多是时候解散由良奉赞会了。由于我是以借调形式在由良奉赞会任职,不久后就要返回有德商事了吧。

我为了请安兼报告,以及征询今后的指示,前往拜会由良一族的长老,亦是有德商事会长顾问的胤笃先生。

无论人品外貌举止思想,从哪个角度去看,由良胤笃都是个彻头彻尾的生意人。他的品性让人完全看不出他具有公卿血统。而且尽管他已是八旬老者,却仍十分健朗;外表亦是朱颜鹤发,言行神采飞扬。战后他担任会长职,退居幕后,但旗下各家公司的老板仍然仰仗胤笃指导。老人有时严格冷酷,有时聪明老狯,亦常有出人意表的新奇点子。

从这个意义来说,由良胤笃真是个最适合担任顾问的人。

不论在好还是坏的意义上,他都是个怪物般的人——这是我对他最真诚的评价。

而这样的胤笃先生……

在那起事件之后不久,便开始身体不适。

每个人都说,这真是“魔鬼也得病”,然而事件前后一直待在他身边的我或多或少能理解。

他不是身体的问题,而是心理的问题。与其说是心理,不如说是气力?那是一起折损气力的事件。事件后,老人大概瞬间老了十岁。看起来老了。仔细想想,是过去的他太异于常人吧。他现在的萎靡模样,才是符合年龄的原本样貌。我私下认为,那就像是八十年来绷得紧紧的线一下子松弛了。

胤笃先生宣布暂时辞去所有职务,待在别墅静养。他是想换个环境吧。

老人的别墅位于能够远眺诹访湖的闲静之处。

连电话线也没牵,真正是远离尘嚣的幽居。

我带了一名税务师及一名律师。许多人都想拜会胤笃先生,但我把人数缩减到最少。胤笃先生好像说他不想见人。

之所以说“好像”,也是因为无法直接联络到他。

虽然我认为没有电话是当然的,但也知道没有电话会有诸多不便。有些事情光靠电报或信件,实在难以传达。

我无法忖度不想见人的老人究竟是何心情,或是这种心情有多强烈。若是可以听到他的声音,或许还能略微了解。

虽然我曾认为凭着电话这种东西,根本不可能沟通意志,但……

我是从何时开始不再这么想的?

我想起中禅寺的话。话语这玩意儿能够传达什么?从话语能了解到什么?

我从车窗眺望远处的山脉。

信州——其他地方的人常说这里是深山荒芜之地,但我不这么想。

信州确实多山,而且每一座山的山势皆十分险峻,但我没有在山中生活的感觉。因为对我来说,山就像监狱的高墙。

我出生在筑摩野。

由盆地与峡谷构成的土地夏热冬冷,放眼望去四周都是山,幼时的我深信那些山绝对无法翻越。或许是这个缘故,故乡总给我牢狱的感觉。

不过应该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感觉。

因此……初次看到诹访湖时,我感到豁然开朗。

很奇妙的感想。

初次见到诹访湖,是几岁时的事?

我完全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只清楚记得当时的感想。

我一定是感觉被解放了。目睹有着大片湖水的美丽湖泊,我肯定有了一种宛如被禁锢于山中的囚犯获得释放的错觉。

明明诹访湖就在不远处。

但即使毗邻,我也难得过去一趟。没有事情好去。和现在不同,以前的人是不会出门游山玩水的。所以别人如何我不清楚——不,我想应该只有我一个——对我而言,诹访湖是伸手可及,却又宛如圣地的场所。

从此以后,即使长大成人,诹访湖依旧会给我一种解放感。是初次看到的强烈印象留存下来了吧。

但是,这样的记忆是只属于我的。

就像中禅寺说的,会从诹访湖这一符号得到这种兴致——能得到这种兴致的一定只有我吧。

不过话说回来,若说诹访湖对我是个特别的地方……又觉得似乎不太对。

不,没什么特别的。

我并不觉得诹访湖是什么特别的地方。

我也几乎没有在诹访湖做过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的具体记忆。也不是因为去了诹访湖,而有了什么改变,或是有什么开始。那里就和其他众多地方一样,只是一个地方。

原来如此,记忆是无法记录的。

如果变换成语言,一切都会变成故事。

只是打开汽车车门,就已经感觉到寒意了。在文件里填数字、盖印章;盖印章、填数字当中,季节已然变迁。当然,从日历上我知道季节变了,但这时我才头一次切身感受到季节。

目的地的地势颇高,确实能将大湖一览无遗。

我依然感到获得解放。

然后不知何故,在心中一隅、脑中一角,我想起了不应该存在的手足……那应该是妹妹。

胤笃先生的别墅比想象中更简朴。

那是一栋融合了日本与西洋风格的摩登建筑,并不新颖。刚落成时应该十分光鲜抢眼,但如今反而显得朴素。

胤笃先生看起来比上回见面时更衰老了。或许瘦了一些。

我花了半天详细报告。老人寡言,专注聆听。我大致说明完毕,准备告辞时,他挽留了我。

胤笃先生说:“我会安排回程交通,你一个人留下,我有事和你说,你住上一晚再走。”确实,我在奉赞会解散后,将恢复在有德商事的职位,与只有合同关系的税务师及律师处境不同。

依您的嘱咐——我回答。

我请两人帮忙联络办公室和自家后,请他们回去了。

我们聊了一阵子公事。

晚饭之后是酒宴。

说是酒宴,也只有我和老人两个人。女佣已经下班回去,只留了一位住在宅子里帮忙的厨娘。

平田,平田老弟——胤笃先生叫我。连叫两次名字,是老人的习惯。

“你……工作几年啦?”

“调到奉赞会已经六年了。我进入有德商事奉职,是昭和十年 [4]的事。但中间曾经出征,所以有两年的空白。”

“那么已经十八年啦?你几岁啦?”

“四十一。”

“是我的一半。”

老人深深地坐在藤椅中。

“我是明治六年 [5]出生的。出生时是华族,但三岁时被送去当养子,所以没资格当华族了。”

也不是当华族就怎么样啦——老人脸颊上的皱纹变得更深了。

“我的生父……就是他写下之前你拿给我的、放在那边的古文书。”

老人指着书桌上。

上头堆积着从中禅寺那里接收的五十本由良家文书。

“由良公房,他是个没用的家伙。我是公房的幺儿。因为我大哥公笃——他也是这些玩意儿的作者之一——公笃生了长子,所以我被送出去当养子了。”

我们家兄弟很多——老人说:

“我的养父,就是我生父公房的弟弟。所以呢,唉,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由良家。可是只有本家才是华族。我被送出去以后,由良家就受封爵位,本家成了伯爵家。不过因为被当成叙爵内部规章的例外处理,所以……”

大家都骂由良家是爵位小偷——老人有些自虐地说。

这件事我听过几次。

“我的养父是个没口德的家伙,成天骂本家,骂得不堪入耳。而我就是听着那些污言秽语长大的,所以一直深信公卿、华族全是些蠢货。实际上……”

也真的很蠢吧?老人问我。

我没办法点头同意,却也没有否认。

“那栋……荒唐的城堡般的公馆落成时,我十四岁。那宅子呢,唉,就是个证据。我哥哥公笃、侄子行房,全是群蠢货,对社会一点贡献也没有,也没办法自食其力。我打心底瞧不起他们。我一直这么以为,可是啊……”

其实我是在嫉妒吧——胤笃先生用不像他的语气说。

“嫉妒?”

我感到意外。

当然,在胤笃先生身上看得出这样的态度,看在世人眼里应该也就是嫉妒,但我一直认为即便真是如此,这个人就算撕破嘴巴也不会承认。

“我啊,是有类似自卑情结的情绪。现在也没有华族制度了,但当时还没有完全摆脱德川时代。说什么四民平等,直到我出生前,四民都还是泾渭分明的。不同身份之间的区别,是不可侵犯的。就算废除了,也只会教大家不知所措。”

我懂那种感觉。

方针改变是无可奈何的事。既然改变,应该自有它的理由,而且既然规定下来了,也只能服从。不过姑且不论道理,情感上就是难以接受。

前些日子和美国人洽商时,我就感到尴尬至极,如坐针毡。尽管对方毫无恶意,但直到几年前,美国人还是令人憎恨的仇敌。在论到好恶之前,我更感到有些害怕。当然,合同上不会写下我这样的心情。

人就是想要歧视别人、被别人另眼相待——老人说:

“所以过去的身份差异,说穿了就是被华族制度取代了而已。一瞬间,我的养父就被贬低了。只因为一个是哥哥,一个是弟弟,就被排除在华族之外,那当然要闹别扭了。我的养父本来就善妒,而我完全继承了他那种性子。明明不是他的亲儿子……但我就像养父的复制品。”

太可笑了——老人说。

“可是会长,虽然您这么说,但在您这一代就发迹显达,非常了不起了啊。请您别说这种丧气话。”

“什么发迹、发财,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啊,平田。只是剩得多、剩得少罢了。”

“剩得多、剩得少……?”

“像你,不也活得好端端的吗?也就是说,人只要活着,就算是赚到了。其他的呢……全是多余的。有钱人呢,就是钱太多的家伙。”

有人说,钱没什么了不起——老人说,露出似哭似笑的表情笑了。

“钱……没什么了不起?”

“钱不用的话,就只是堆废纸……唉,说得也是啦。由良本家那伙人,连自己那口饭都赚不了,所以才说他们蠢。但话又说回来,赚得比够养活自己的还要多,就叫了不起吗?倒也不是。”

一样是蠢啊,平田——老人说:

“都是一样的,五十步笑百步。听好了,平田,平田老弟,我呢,自以为这辈子活得无怨无悔。我向老天爷发誓,我也绝没做过什么愧对世人的事。可是啊,若要说后悔,我这辈子都在后悔;要说羞耻,我简直无颜见人。就是这样的啊,平田老弟。”

是喝醉了吗?他应该没喝多少杯啊。

“现实呢,一旦过去,就不是现实了。所以要怎么说都成。不管是自夸还是悔恨,全看现在怎么说。同样一件事,黑的也能说成白的。没错,过去呢……”

是随人说啊——老人说。

不是现实。随人说的,是故事。

过去会变成故事呢——我卖弄从中禅寺那里听来的说法。老人叹息似的应着:

“没错,就是故事。活得愈久啊,平田,平田老弟,昨天就愈多啊。”

“昨天……?”

“对。明天呢,还没有到。没有的东西是零。因为没有嘛。可是昨天已经过去了,所以……是曾经有过吧。过了一天,昨天就又多了一天。我生下来以后,已经过了八十年之久,所以我有两万九千多个昨天吧。”

往后还会愈来愈多——老人说:

“只要活着,昨天就会愈来愈多。可是昨天不是今天。这理所当然。昨天这东西不在眼前,不是吗?只是曾经是现实,但已经不是现实了。”

“或……许吧。”

“我呢……”

看到幽灵了——老人说。

“幽灵……?那件事……”

“嗯,当然,那其实并不是什么幽灵,但也不是我看错,事实上我真的看见了。然后好长一段时间,长达五十年之久,我都一直相信那就是幽灵。这种情况你怎么说?”

怎么说……是指?

“都信了那么久,就已经是幽灵了吧?”

“应该不是吧?”

“其实不是啊。那是像幽灵的东西,但并不是幽灵。不过我是直到几个月前才知道那并不是幽灵啊。当然,知道事实以后,我便不再把它当成幽灵,直到现在这一刻。可是呢,在那之前的一万八千多个日子,我一直活在那就是幽灵的念头中。不管事实如何,那些过去都不会改变,你说是吗?这种情况,把它当成幽灵的我的那些昨天……全都是错的吗?全都是假的吗?那样的话,我的五十年……”

形同不存在啊——老人说:

“昨天反正是随人说。用你的话来讲,不就是故事吗?既然不是现实……那也没有真假对错可言吧?我开始这么想了。”

没错。

如果是故事,虚实根本无所谓。

“我啊……”

一直喜欢她——由良胤笃又仰望天花板,说了不像他会说的话。

“你一定会笑我这个干瘪的臭老头说什么幼稚的话,不过确实很好笑,连我自己都觉得可笑。但事实就是如此,没办法。可是她是我侄儿的妻子,是我嫉妒的华族、本家的媳妇。我完全无可奈何。所以我是加倍、三倍、更多倍地……”

嫉恨着由良——老人缓缓地伸手拿酒杯,我急忙倒入酒。

“她死了。而死了以后,又现身在我面前。那非得是幽灵不可,那就是幽灵。不不不,世上没有幽灵。会相信那种怪力乱神的,全是脑袋有问题的家伙,我也会嗤之以鼻。什么幽灵鬼怪,那种东西屁用也没有。可是啊,没有幽灵的是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啊。现实世界。哎,假设现在那边——”

老人指着窗户说。

“那边站着一个应该已经死去的人,然后你看到了。这肯定是你眼花了,要不然就是幻觉啊。一定是的嘛。死人怎么会没事冒出来?死人已经不在了。如果有人坚持不是幻觉也不是看错,那就是神经断掉、脑袋坏掉了。世上根本没有幽灵。可是啊……”

若是昨天,又怎么样呢?——老人说。

“昨天?”

“昨天呢,平田,昨天已经不是现实了。”

“哦……”

这样啊,是故事吗?

“昨天没有真假可言。管他是看错还是误会,全是同等的。既然不是现实,那应该也会有幽灵吧。如果昨天不是这个世界……”

那就是另一个世界了——老人说:

“你一定觉得我在疯言疯语吧?”

老人说完,将杯中物一饮而尽。我要斟满,老人伸手制止。

我读了那些文书——老人说:

“我侄子写的东西没有多少,我完全提不起劲去读;但我很好奇我父亲和大哥写的东西,这阵子我一直在读它。”

“那些……古文书吗?”

是由良家历代家长写下的……日记。

“上头写了些老早以前的往事。再怎么说,开头第一篇就是江户时代嘛。可是啊,平田老弟,写的人是我的父亲,还有我的大哥啊。”

这样啊。

这位老人有记忆。对他人而言,那些古文书只是单纯的故事,但是对他而言,却是特别的故事吧。

“由良公房……我的父亲好像是魔物之子啊。”

“魔物?”

据说街坊这么传——老人说。

“由良家长子非人之子——据说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流言蜚语。我当然会好奇既然不是人生的,那是什么生的了。结果啊,不是有那叫什么葛叶 [6]的戏吗?”

“安倍晴明吗?”

“安倍晴明是狐狸的孩子。据说啊,我父亲的母亲呢,是一只青鹭。”

“青鹭?鸟的……青鹭吗?”

“没错,青色的青鹭。”

胤笃先生放下酒杯,转向古文书。

“我父亲好像遇到过三次生下他的青鹭。很好笑,对吧?是编出来的,那种事怎么可能嘛。任谁都会这样想,连孩子都不会信——只要有点常识的话。可是啊平田——”

这是以前的事啊——老人说。

以前的……故事吗?

“并不是说江户时代发生过那种违反科学的事。管他是江户时代还是平安时代,没有的东西就是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就是不可能。天然、自然的道理,打从开天辟地以来,一定就是恒久不变的。可是啊平田,这个呢,就跟昨天是一样的,不是现实啊。就跟……我的幽灵是一样的。”

“是故事,对吧?”

“是故事。”

没错,没有真假可言。

“上头写着类似家谱的东西,然后确实,我生父的母亲那一栏没有名字。而我养父的母亲,写了……唔,现在来说就是继室的名字,但正室的地方是空栏。”

——空栏。

这样吗?

什么都没写——老人说:

“我啊,平田,我好像是青鹭的孙子呢。很好笑吧?”

“这不是什么好笑的事啊。”

“不,这个呢,平田,对我而言是阐述身世的重要故事,但是对你来说,只是则奇闻怪谈。这样就行了。如果你是那种会把这种不合理的故事当真的家伙,我就不会雇你了。”

应该吧。

我是不可能闯入这位老人的过去的。

“哎,如果是历史学家之类的读了这份古文书,一定会用人名来填入这个空栏吧。会觉得应该是有什么隐情而无法记录名字的女人吧。比方说身份低贱,或是有什么不可告人之事,会这样推测。或许……会去找出她究竟是谁。这才是一般的做法。可是——”

我——老人说。

只有我。

会把青鹭填入这个空栏。

“因为现在世上幸存、身上有着最浓的青鹭血统的人,就只有我一个了。”

这样啊。

空栏。

只要把它填满就行了吗?

老人笑了。

“我的生父呢,顺着竿儿捞到了爵位,却连个贵族院议员也没当上,是个窝囊废……但听说他年幼时遇到过一次、长大之后又遇到过两次他那青鹭的生母。”

就在那公馆落成的地方——老人说。

“您说的那公馆,是白桦湖的……”

“没错,就是那公馆。我那蠢大哥公笃欠下大笔债款兴建……而我碰到幽灵的那栋公馆。”

是我六年之间频繁造访的公馆。

“哎,以前那里没有那样一大片湖泊。那是人造湖嘛。那里过去只是片荒地,就像世界的尽头。据说我父亲就是在那片荒地遇到了青鹭。说是什么他在近处看到一个散发出神圣光芒的女人,变身成青鹭飞走了。”

“那么,那座公馆是为了纪念那个圣地……”

不是不是——老人摇手。

“好像是我大哥误会了。”

“误会了?”

“这误会可大了。我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把青鹭的事告诉别人,他把这个秘密默默带进坟墓里了。哎,我觉得这是个聪明的选择,因为要是四处向人宣扬,一定会被扔进疯人院。大哥只是探听到那个地方好像有什么。喏,不是有什么奇妙的传闻,好像是说那块土地有宝藏?大哥一定以为地底埋了财宝吧,就跟流言说的一样。哎,他真是个大傻瓜。他啊,以前开过私塾教授儒学……可是经营陷入瓶颈。”

俗话说,穷则钝啊——老人笑道。笑得很自虐。

“儒学屁用也没有,还儒者呢,我是个俗物,但是对孔子的教诲可是滚瓜烂熟。如果不能应用在现实生活上,书读得再多也是白费。看看他那副德行,岂不等于是为了欠一屁股债而读书的吗?”

老人说到这里,起身走到书桌前,翻找那堆古文书,抽出一张纸来。

“哎,我那蠢大哥的私塾,在明治十年 [7]左右时,似乎还经营得有声有色,听说是那时候的事。”

老人说着回座,把手中的纸递给我。看起来像一张浮世绘。

“是锦绘报 [8]。类似介于瓦版 [9]跟一般报纸之间的报纸。我年轻时还有这种玩意儿。现在的报纸很枯燥,但当时是彩色印刷,还有这样的插图,很有意思。这是《东京插图报纸》。”

印刷的插图画了一位穿着打扮貌似警官的豪杰,正在绑缚一脸奸相的僧侣。周围画了几个用夸张的动作及诧异的表情表现出惊讶的人。标题是“秘密怪谈会中擒拿稀世杀人狂”。

“这……是什么?”

“就报纸啊。是当时的一等巡查逮捕杀人魔的报道。重点在于它的地点。这张画的应该是宴席场面吧。就像标题说的,这是怪谈会。”

“怪谈会?什么是怪谈会?”

“顾名思义,聚在一起说怪谈的聚会啊。百物语怪谈会。”

“您说的怪谈,是有妖怪什么的……像阿岩 [10]那类故事吗?”

是故事啊——老人说:

“现在的人都不知道了吗?百物语呢,就是一群人半夜聚在一起,轮流讲上一百个怪谈的活动。”

“一百个这么多?”

“没错。然后呢,像这样在行灯上贴上青纸,在油里插进一百条灯芯。每讲完一则,就抽掉一根灯芯。”

“那么会愈来愈暗呢。”

“没错,每讲完一则怪谈,房间就会愈来愈暗。讲完第一百则怪谈时,四下就会变得一片漆黑,然后……”

发生异事。

老人说。

“异事?是……”

“不一定。可能有幽灵现身,也可能有怪物冒出来。不不不……哎,不会有那种东西啦。我刚才也说过,世上才没有幽灵。所以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吧。可是啊,平田,平田老弟,所谓怪谈呢,就像你说的,都是幽灵现身作怪的故事吧。就是那类阴阴惨惨、让妇孺听了胆寒不已的故事。不停听着那类故事,然后四周愈来愈暗的话,多少会心里发毛吧。”

唔,或许吧。

但是我更对说上一百则那种故事的活动感到讶异。

“据说啊,就是举办了那百物语怪谈会。”

“是……谁举办的?”

“大哥的私塾。”

“私塾不是教导儒学的地方吗?”

“是啊,就是这里荒唐,明明子不语怪力乱神,不是吗?可是那些脑袋空空的学生吵着说什么有妖怪出没,而大哥说没那种东西,但就是制不住那帮小鬼,才会闹到要办个百物语会来确认。”

“那……就是这张图吗?”

看起来并不像那样的场面。这张插图怎么看都是全武行。

“哎,站在大哥的立场,他一定认为就算办那种活动,也不会有任何事情发生吧。理所当然嘛,他是觉得能让那些蠢学生因此洗心革面就好了吧。然而……事与愿违,结果闹出了那样的缉拿骚动。”

“也就是说,这就是……呃,所谓的异象吗?”

这哪里奇异了?——老人生气地说:

“这名警官好像是当时的名人,外号叫不思议巡警,他担任那场疯狂娱乐活动的干事,结果参加者中偶然混进了一名凶恶嫌犯,只是这样罢了。不过啊,平田——”

平田啊——老人低唤:

“这件事啊,我父亲在日记里也提到了。”

“公房先生也记下了这件事吗?”

“可是啊,情况好像不太一样。”

“此话怎讲?”

我父亲好像也参加了——老人说。

“参加那个……呃,百物语的活动吗?”

“没错。哎,逮捕事件似乎是真实发生的,但根据我父亲的描述……”

故事……说完了一百则。

“活动完成了,是吗?”

“没错。我父亲写着‘百物语已成’。”

“那么,意思是发生了异象喽?”

没错。

怪异的事。

“据说确实发生了。”

发生了什么事?——我问。

“我父亲——”

见到了他母亲——老人说。

“母亲指的是……”

“就是青鹭啊。第一百则怪谈一说完,青鹭就现身了——由良公房这么记载。”

“可是……”

我望向锦绘报。

“上面没有提到这样的事。”

“没错,我也反复读过好几遍,但报上只提到那场乱斗。似乎青鹭的身影……只有我父亲看得到。”

“那……”

就是幻觉。

不……

不是吗?

那是以前的事。

而且是故事。

没有真假可言吧。没有啊——胤笃先生说:

“我的父亲呢,依据百物语的规则,总共三次……见到了他另一个世界的母亲。”

“另一个世界……”

“是另一个世界啊。生下人子的青鹭,怎么可能属于这个世界?那它就是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了。青鹭从故事中冒出来,现身在我父亲面前。”

老人的视线变得有些飘渺。

“我说平田啊……”

“是。”

“我呢,想要再一次……”

“再一次?”

再一次见到她——由良胤笃说。

“这意思是……?”

“我啊,平田,已经有了太多的昨天,就要被昨天压垮了。我已经七老八十了,是风中残烛,终将不久于世。也就是说,平田,平田啊,我的人生——”

故事变得比现实更多了。

“既然如此……我是不是还能再见到她?我这么想。”

“您说的她……”

是幽灵啊——老人说得极慢。

“会长,您……”

“我已经累了啊,平田。不……我不是累吧。我总觉得怀念得不得了。过去令我思恋得不得了,或许我想要让自己也变成故事吧。”

老人说完,踉跄着起身,拉扯电灯绳。“啪嚓”一声,房间暗了下来。接着老人缓缓前行,打开通往隔壁房间的纸门。

隔壁是和室。

里头没有任何家具……

只有中央孤零零地摆了一盏行灯。

“青纸贴好了。”

“会长……”

由良胤笃在行灯正旁坐下。

“怎么样?你说呢?平田。百物语……在这个昭和年代还有效吗?你觉得呢?”

老人从衣袖中掏出火柴,点亮行灯。

朦胧的。

漆黑的和室亮起青色。

昏黑的房间染成青色。

“最近找不到灯芯了,所以用蜡烛替代。而且只有一根,方式相差很多。”

老人抬起头,脸上一片青蓝。

“怎么样,平田?你觉得这样彼岸和此岸就相连了吗?”

“这……”

我站起来。

没必要做那种事。

什么都不必做。这个世上充塞着故事。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一本书。

一切都有故事。

现在,很快就不是现在了。甚至用不着搬出昨天、过去。

现在,就只有一瞬。

不,连一瞬也不到。

当我们说“现在”、“这时”,当下就已经过去了。

那么——

“会长……不,由良先生。”

现在这一刻,不就已经是故事了吗?

即使不被记忆、不被记录。

没错,在空栏里写下妹妹的名字吧。由我亲笔来写吧。虽然她不存在于这个世上,但她或许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不,她一定就在故事里,一定是的,所以尽管我没有妹妹……

却觉得有。

撰写我的故事的人是我。

“没必要的。不需要这些步骤。我,还有您,都已经……”

我走到行灯旁,从正上方窥看。

幽微的火焰摇曳着。

我,吹熄了那火。

蓦地,一片漆黑。

晦暗之中……

我觉得看到了什么。当然,只是心理作用。

可是,那一定是女人,是个女人。

“会长,您看到了吗?”

那是不是您一直想见到的幽灵?

五十年前您见到的、早已亡故的、您心仪的……

就是那个人,对吗?

由良胤笃茫然了半晌,很快地,“平田,平田老弟。”

他呼唤我:

“刚才,刚才那个人……”

是你妹妹吧?

“妹妹……”

我——

急忙折回原来的房间开灯。人工的鄙俗亮光闪烁了几下,瞬间将原本充塞房间的故事驱逐到彼方。

老人,出神了。

什么妹妹。

我根本没有妹妹。

这是我……

平田谦三彻底失去故事的,昭和二十八年 [11]秋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