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22日晚,南京,总统府内灯火通明。

当天下午,徐州“剿总”发来的急电不啻晴天霹雳,十二万人马的黄百韬第七兵团被共军全部歼灭,黄百韬本人下落不明。

读完电报之后,一连几个小时,蒋介石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低垂着头,双目紧闭,沉默不语,显得无比沮丧。坐在沙发上的何应钦、顾祝同也一言不发,如坐针毡。此时此地,他们不知道说什么,唯恐哪句话说错惹怒老头子,再把火引到自己身上。天色逐渐昏暗下来,侍从人员打开办公室的灯后,蒋介石才疲惫地睁开双眼,有气无力地说了一句:“今天先这样,通知明天到这里开会吧。”

黄百韬第七兵团折戟沉沙的消息在南京传开后,所有人都隐约意识到大事不妙,淮海大战的形势发生了逆转,他们无不笼罩在极度悲观失望的情绪之中。国民党高官们人人明白,中共部队集结于碾庄圩附近,离徐州只有区区几十公里,下一步进攻的目标必是徐州城无疑。看似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的济南都被共军拿下,而徐州城是个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能否固守,所有人都没有把握。

徐州“剿总”司令部内更是一片忙碌,人人意乱如麻。几乎同一时间,杜聿明和刘峙正紧张地商议着下一步的计划。惊魂不定的刘峙打算放弃徐州,向南撤退,把徐州“剿总”搬到蚌埠去。杜聿明坚决反对,说目前还没到要放弃徐州的地步。刘峙是司令,杜聿明是副司令,杜聿明为了执行自己的作战计划,只得反复劝说刘峙,试图改变他的观点:“司令,您不要太灰心,下一步还是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的。第一,我们再向委员长申请,如果能给李延年增调五个军,与黄维兵团南北呼应实施攻击,必能打通津浦路,确保徐州和蚌埠的安全,这是上策;第二,如果将徐州的三十万兵力与黄维的十二兵团一起,安全撤离到淮河两岸,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案。”杜聿明停顿了一下,看着犹豫不决的刘峙,加重语气说,“刘总司令,如果现在仓促撤出徐州,显然是下下之策,当前敌我双方的态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共军兵力部署基本到位,万一撤退组织不力,被中共部队包围,反而不如固守于徐州稳妥,固守至少还可以牵制他们,使其不再继续向南推进。”

杜聿明说完,见刘峙既不赞成也不反对,木然地坐在椅子上,没有任何反应,急忙又补了一句:“现在,我们的一切决策,不管是进退或是战守,都和党国前途密切相关,我们不能自己轻率地做出决定,这些都要看委员长怎么想的,一切要以他的决策为准。”

刘峙沉默良久,最后从嘴里挤出一句话来:“好吧,一切还是请委员长决断吧。”

23日上午,蒋介石主持紧急作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何应钦、顾祝同、刘为章,第二厅厅长侯铭磊,第三厅厅长郭如桂,副厅长许正春和保密局局长毛人凤,刘峙与杜聿明也连夜乘飞机从徐州赶来参会。

蒋介石见参会人员到齐,清了清嗓子,沉着脸说:“十二万人马说没就没了,黄百韬也下落不明,仗打成现在这个样子,你们先各自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会议室内一帮人面面相觑,低头沉思,没有人说话,因为谁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片刻寂静之后,杜聿明首先发言,毕竟他是“徐蚌会战”的一线指挥官。

“碾庄圩之战没有打好,首先我负有责任,既没有做到知己知彼,也没有从全局上调动布置好兵力,相互之间协同作战不力,造成第七兵团损失殆尽。我要说的是,这次的仗打得非常顽强,虽然我们部队损失巨大,但也给共军造成了重大伤亡。具体来说,整场战役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最初一直估计共军要进攻徐州,这个判断是错误的,他们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真正的目的是要围攻黄百韬第七兵团,待我们发现他们的真正意图时为时已晚;第二,第三“绥靖区”五十九军和七十七军部分官兵临战叛逃,致使徐州东北门户大开,共军迅速突破万年闸、贾汪等地,占领了曹八集,截断了黄百韬第七兵团的退路;第三,对共军的兵力估计不足,出动第二兵团和第十三兵团救援第七兵团,本来考虑没什么问题,不料中共派华野和中野多个纵队拼死阻援,致使两个兵团推进困难,未能有效实施救援计划。”

杜聿明分析问题,总喜欢说出个一二三,显得还是颇有思路和章法。待他说完,刘峙急忙帮腔,为徐州“剿总”极力开脱指挥失误之嫌疑。

“仗打成这样,我很心痛。昨天这一夜我一直都在反思,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是没有做到知彼知己,我这个徐州‘剿总’司令确实有责任,但不能说我们完全没有预案。当时的情况在座的各位也都知道,各方面得到的情报都显示,共军要进攻徐州。这一点,毛局长也应该是清楚的。”

讲完这句话,刘峙稍作停顿,环顾四周之后,见没有人插话,也没有人看他,又接着说道:“对张克侠、何基沣等人我也是早有防备,一直叮嘱冯治安把张克侠控制在身边,谁知张克侠此人十分狡猾,趁那晚冯治安出去执行公务时偷偷溜出了徐州。当时为了确保不出意外,冯治安还安排他的亲信刘自珍带着两千多人的警卫队驻扎在贾汪,专门监视他们。实在没有想到,这个刘自珍也跟着他们一起反水了。”

与会的各位大员吃不准蒋介石的态度,杜聿明和刘峙发言后,谁也不愿意接着发言。蒋介石见无人讲话,将目光落在了郭如桂身上。

见委员长示意自己发言,郭如桂挺了挺腰板,开口说话。

“我两次随顾总长乘飞机到徐州东至碾庄圩一带上空巡视,看到第二兵团和第十三兵团确实尽心尽力地救援第七兵团,但共军调集大量部队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我们的援军,致使救援行动受阻,酿成今日之败局,实属无奈啊。”

杜聿明对郭如桂向无好感,每次与他见面,都会把目光移开。但这次他主动为自己开脱,便忍不住扭头看了看他。厅长郭如桂发言后,副厅长许正春赶忙接着说:“碾庄圩之战造成了党国较大的损失不假,但从整体上看,我军仍处于优势地位,亡羊补牢,未为晚矣。自从16日宿县被共军攻克后,我们的后勤补给出现了问题,但目前的形势正在趋向好转。17日,第六、第八兵团沿津浦路向宿县攻击前进,希望能尽快夺回宿县。第十二兵团到达阜阳,第十八军强渡涡河成功,在到达蒙城时与共军发生全面战斗。这几日,十二兵团也在向宿县方面前进,先头部队到达了浍河南岸地区,昨天,十二兵团已到达南坪集并向浍河前进。”

许正春讲完之后,会议室里一片静寂,仍然没有人接着发言。

“碾庄圩之战已经结束,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血本全无,此时正是士气可鼓不可泄的时候,再如此纠缠下去,必将人人自危,失去担当之血性,贻误更多的战机。”想到这些,蒋介石也不愿将会议开成无休无止的相互抱怨和自我开脱的会。恰逢听到许正春转变话题谈到当前形势,便顺水推舟,决定不再纠结于黄百韬兵团被歼原因的分析,而把话题转到后续战略部署上来。

“碾庄圩之战,我们后面会总结。现在,要集中精力制定以后的作战计划,再发生类似的事,军法从事。”蒋介石顺势改变了会议沉闷尴尬的气氛。

蒋介石让顾祝同汇报下一步的作战计划,顾祝同给郭如桂使了个眼神。

郭如桂“啪”地站起来,捧着作战笔记本语气坚定地说:“众所周知,宿县位于南京和徐州之间,又处于津浦铁路线上,是我们的重要物资储存和补给基地。失去它,今后徐州、蚌埠等地的后勤补给难以保证,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尽快将其从共军手中夺回来。”

与会者都认为郭如桂讲到了关键点上,连一贯对郭如桂百般挑剔的刘为章也破天荒地点了点头。

郭如桂并没有在意大家的表情,而是不紧不慢地接着说道:“接下来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打通津浦路徐蚌段,建议暂时不能放弃徐州。不放弃徐州绝不是守在徐州原地不动,无所作为,徐州方面应该出动兵力向符离集方向进攻,第六兵团和第十二兵团亦应出动向宿县进攻,两部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完全有可能消灭立足未稳的共军,从而打通徐蚌段的交通。”

这时候,负责情报的二厅厅长侯铭磊插话说:“根据有关情报,共军中野几个纵队正在向十二兵团靠近,有可能包围十二兵团。我们分析共军下一步的计划很可能是要针对十二兵团。”

一直沉默不语的刘为章这时开口说话,不过他首先转达的是白崇禧的意见:“白崇禧将军的意见我认为是正确的。他说不应该把重兵屯在徐州,那个地方四通八达,城防也没有济南那么坚固,易攻难守。前人曰‘守江必守淮’是有一定道理的,还是应该把兵力撤到蚌埠去,这样离南京近,对后面的部署调动有好处。”

刘为章说完白崇禧的观点,开始陈述自己的意见:“既然知道徐州不是久留之地,不如及早行动,将部队向蚌埠转移,北可策应徐州,南可拱卫首都。”刘为章虽然同意郭如桂打通津浦路徐蚌段的意见,但坚持放弃徐州,将部队撤到蚌埠。

刘峙一直坚持放弃徐州,将部队转移至蚌埠,听到白崇禧和刘为章持同样的观点,此时的他忍不住站起来随声附和:“徐州城确实是个不易固守的地方,如果不及时调整部队部署,向蚌埠方向转进,必然会陷入首鼠两端的困境,一定会影响后面与共军的决战。”

与会者对打通徐蚌线,夺回宿县观点一致,但对是否放弃徐州仍持不同意见,会议室里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听到会议室内出现两种不同意见,蒋介石将目光移到了顾祝同脸上。顾祝同是参谋总长,郭如桂事先已将自己的计划向他做了汇报,顾祝同表示同意。

“三厅提出的方案事先做了大量的调研,我看是稳妥的!”顾祝同说。

蒋介石静静地听着,他一直在思考判断。等大家都发了言,他才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

“中正虽为首脑,但一直视诸位将军为手足,如今焕然下落不明,估计凶多吉少,我心情非常悲痛。但是,战争是残酷无情的,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事已至此,我们不能一味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要以党国利益为重,坚定地走下去。”

说完这番话,蒋介石停顿下来,垂下眼角,脸上闪过一丝悲伤的神情。

参会将领全都一脸肃穆,不免生出兔死狐悲的感慨。

清了清嗓子,蒋介石继续说道:“大家刚才说的我都听到了,徐州暂时还是不能放弃的,但要想长期维持我们对徐州和蚌埠的掌控,必须打通徐蚌线,必须夺回宿县,这个思路是对的。徐州那边有第二、第十三、第十六兵团,如果第十二兵团再调过去,下一步夺取宿县和守卫徐、蚌应该没有问题。你们要密切注意共军中野各纵队的动向,督促十二兵团快速行动,务求避免陷入共军的包围圈。”

讨论了半天,蒋介石还是决定采用郭如桂负责制定的计划,以第十三兵团固守徐州,以第六、第八兵团沿津浦线向宿县进攻,第二、第十六兵团担任攻击任务在外围接应十二兵团,然后共同夺取宿县。这就是所谓的“三路会师,打通徐蚌”的计划。

蒋介石拍板之后,参会者也都不再说话。

最后,蒋介石对刘峙和杜聿明说:“就这么定吧!你们赶快回去准备,马上部署实施。”

原本这个计划与杜聿明早先想的方案基本吻合,他认为如果按照这一决策实施,可能还会有扭转战局的机会。杜聿明考虑问题非常仔细,对这一方案仍有一点顾虑,于是说道:“我坚决拥护委员长的英明决策。如按照这个打法,我们目前的兵力明显不足。如果能从别的地方给我们调五个军过来,来个重拳出击,共军是招架不住的。不然的话,我们的兵力太少,万一打不通,会让黄维第十二兵团陷入重围,那样我们就太被动了,很可能会遭受更大损失。”

蒋介石低头想了想说:“五个军太多了,一时半会不可能调来那么多的人马。但是两三个军还是可以的,我来想想办法,你和经扶先回去吧,尽快部署为好。”

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共一方也在不断地酝酿和调整第二阶段的作战部署。

粟裕提出淮海战役的最初方案后,中央在他提议的基础上,决定先打黄百韬兵团。战斗打响后,国民党派出第二兵团、第十三兵团拼命救援黄百韬兵团,甚至不惜把远在豫南的第十二兵团调过来援助和保卫徐州,说明战役规模已经像滚雪球般越打越大,已经比最初的设想要大得多,也复杂得多,正如中央军委所称“此战役为我南线空前大战役”。

黄百韬第七兵团在徐州以东碾庄圩被围歼,徐州以南的宿县同样被攻占。至此,对解放军一方来说,华东、中原战场连成一片,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的新的战斗局面已经形成。大战打响之后,徐州地区一下子集结了国民党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和解放军二十三个纵队,双方如此大规模投入重兵并集结于一个城市周围,剑拔弩张、临军对阵,实属罕见。解放军下一步怎么打,先打哪里后打哪里,急需有一个全盘的计划,否则,一招失误,可能造成全盘皆输。

面对规模如此空前的大决战,协调指挥华野、中野及各地方武装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了,并获得了中央军委“临机处置一切”的授权。

《孙子兵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用兵策略就是“任势”。所谓“任势”,即根据战场形势,机动地运用兵力,因势施谋,借势成事。与国民党所有军事指挥大权集中于远在首都南京的蒋介石和国防部,大小战事均要请示汇报相比,共产党在决策机制上有着机动灵活的巨大优势。

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华野和中野两个野战军之间的行动,使两支大军形成一双强有力的铁拳。不但如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还高屋建瓴地考虑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华野和中野在未来三至五个月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近八十万人左右,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央调度起来将十分困难。于是果断授权总前委,战略物资的筹集可直接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这样,不但节省时间,缩短中间流程,还可以大大减轻中央的负担。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与国民党军队对峙与血战之际,中央赋予了总前委最大的信任与权限。

黄百韬兵团被围歼后,下一步怎么办?

淮海战役伊始,根据当时的复杂局势,中央军委曾考虑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歼灭邱、李兵团,夺取徐州。

11月15日,碾庄圩之战正在激烈进行之时,中央军委指示,下一步作战方针为待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依据邱清泉、李弥、黄维三部的情况最后确定,唯目前华野仍应争取在歼灭黄百韬后再打邱、李。

华野和中野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在阻援打援的时候做了相应考量。部署部队在阻击邱、李兵团实施东援的时候,有意识地先分割包围吃掉一些,削弱他们的力量,后视情况再定战略战术。

邱清泉和李弥久经沙场,亦非等闲之辈,他们很快意识到了对手边阻援边蚕食的目的,东援之战打得十分谨慎,为避免陷入对手重围,即使解放军有时后退让出一些阵地,也一直不肯深入冒进。特别是到了21日、22日,看到救援解围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时,他们随即调整部署,将主力收缩到大许家以西的地方,修筑坚实的工事,与徐州之守军保持首尾呼应,意图确保自身安全。

11月8日,徐州战局危急之时,蒋介石密令黄维第十二兵团从河南确山、驻马店向东开拔,实施东援徐州的计划。关键时刻,杨云枫受命紧急赶往南京,与“孤雁”接头后获取了这一重要情报。中野因势而动,及时调遣二纵、六纵和部分地方武装一路上进行阻击和袭扰,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第十二兵团的推进速度。

19日,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又仔细地研究了敌我双方的态势,认为华野大多数纵队从8日起一连十余天围歼黄百韬兵团,部队已经相当疲劳,如果不经过休整继续追击并攻打邱、李兵团,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相反还可能使战役陷入缠斗之中。另一方面,刘汝明、李延年兵力强大且背靠蚌埠,进可攻退可守,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完全依靠中野力量对付他们,由于实力上的悬殊,恐怕力不从心。同时,徐州国民党守军较为集中,不易割裂,而黄维第十二兵团孤军冒进,经过长途跋涉,已经相当疲惫,另外他们在行军过程中屡遭二、六纵队和地方武装的阻击袭扰,军心斗志以及战斗力均有所下降。23日,总前委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以中野为主,集中力量围歼黄维兵团,华野在休整的同时,一部分主力用来钳制徐州之敌,另一部分主力协助中野歼灭黄维兵团并担任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的任务。

一天之后,中央军委回电表示同意。

粟裕等华野领导也非常赞同刘、陈、邓的意见,立即回电表示华野可以抽出四至五个纵队配合中野歼击黄维兵团,必要时还可以再增加三个纵队。不但如此,粟裕对华野的原部署进行调整,把原来负责歼击邱清泉、李弥的北线部队调过来,主要用来包围徐州,有力钳制住徐州之敌,阻止杜聿明集团西援或南撤;并派出一支部队阻止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援。另外,粟裕还提出,如果徐州、蚌埠、蒙城之敌意欲以宿县为中间点进行对接的话,也由华野负责阻击,总之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支持中野对黄维的歼灭战。

至此,如果说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是以华野为主中野为辅全力围歼黄百韬第七兵团的话,那么即将到来的第二阶段就是以中野为主华野为辅全力围歼黄维第十二兵团。

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总前委进一步细化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