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烂的罐子

从前,黄河经常开口子。一场黄河水过去,水流紧的地方留下淤地,水流慢的地方留下沙地,这就是“紧淤慢沙”。沙土地都高,雨再大也不淹,四下水都往洼地淌。

巨野城西南有个大洼,南北有四十多里长,东西有十几里宽,在洙水河两边。这地不用上粪,四月能收一茬好麦子,再种啥就不保准了,十年九不收。到了秋天,一眼看不见边的水,有很多水鸟在大洼里飞。小孩子们都唱:“天没边,地没沿,和尚没有头发辫。”

大洼的地,随便种,谁种谁收。

外面逃荒要饭的来了,有人劝他们:“别走了,在大洼种点儿地吧。”这样一来,大洼跟前的几个庄百时屯、董官屯、孙官屯的姓氏都杂。

乔家祖上在定陶县西八里乔楼,十四世里有一个生意人,他去西北壶北口做皮货生意,发了财。他看大洼这儿地多,就在孙官屯买了几十亩地,乾隆年间迁到那里安了家。

十六世祖乔致堂,继承祖业后,弃商从农,另创基业。乔念田提供。

十六世乔家当家的叫乔致堂,他是孙官屯的会长,领头修了孙官屯的白娘娘庙。庙里的泥像年头多了,不像样。把庙修好了,他又请人重塑神像,塑得和以前的神像一模一样。

一到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他就在庙上支起一口大锅煮粥,穷人家和要饭的,都拿着自己的碗去喝粥。

那时候种的地离家都远,出去干活儿,得有人专门往地里送饭。那回,乔家十九世乔方兴跟他爹去北地砍高粱,砍到中午,爹说:“你回家吃饭吧,吃完饭,给俺捎点来,俺不用来回走了。”

方兴跑回家吃完饭,提了一个四鼻罐子给爹带饭。罐子里有两碗黑糊涂,是高粱面做的,糊涂里放了点儿黄豆粒。罐子口上是碗,碗里是菜。俺老家都吃蒸菜,和窝窝一锅蒸出来,上面用盘子盖上。盘子上面是白地蓝花手巾包的窝窝,俺那儿管它叫宁窝窝。先和一块白面,放面板上擀成个饼,再和一块黑面,黑面是高粱和黄豆磨的。把黑面放白面上擀,擀平了,放上葱花、油盐,卷上,揪成一块一块的,做成窝窝。这样送饭,啥都不凉。这样的饭菜,在那时是最好的饭菜了。

走到半路,遇上一个过路的老头,头发乱蓬蓬的,像个要饭的。他问方兴:“你罐子里是啥?”

方兴说:“俺给俺爹送饭去,俺爹还没吃饭哩。”

老头问:“俺饿一天了,你把饭给俺吃,中不中?”

方兴看他年纪不小了,说:“中。”

老头揭开罐子就吃,两个窝窝和碗里的菜吃得一点儿不剩,两碗糊涂也都给他喝了。

想着爹挨饿哩,方兴不大高兴。

吃完饭,老头把四鼻罐子往外撇,罐子飞出去,摔烂了。

方兴生气了,说:“俺好心好意给你吃喝,你吃饱饭,咋还把俺罐子摔了?”

老头说:“此地风水好。”

方兴不明白他说啥,心想一个要饭的懂啥。

老头说:“实话告诉你,俺是看风水的。你这罐子饭俺没白吃,罐子落地的地方,你们把这里当祖林吧。”说完,老头走了。

方兴半信半疑,跟爹说了,爹说:“咱听人家的。”

爹死以后,埋在那里。

那时候有了病,没啥好药,屯子里经常死人。四十年里,乔家没添坟子,也没有伤人,以后乔家就把那里当老林了。

方兴添了五子二女,后代一百四十多口,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有。

方兴是念田的爷爷,忠厚老实,上学上到三十多岁,没考上秀才,在庄上是个能读《三国》看《西游》的文化人。他不大会干农活儿,家里就一具牲口,常在外面拴着。到了用牲口的时候,爷爷看不见牲口就四下找。

邻居说:“别找了,喂牲口的时候,牲口就回来了。”

到了喂牲口的时候,牲口和车都拴在外面。从那知道,是本姓的穷人家借去用了,用了也没事。

念田的父亲乔元祥是乔家二十世,兄弟五个,姊妹两个。元祥在比干庙完小上学,和张铁夫是同班同学。完小毕业的时候,张铁夫说:“咱到南边转转去,一起做点儿啥事。”

孩提时代的乔念田与父亲乔元祥(中)、母亲王氏(左)、爷爷乔方兴(右)合影。1941年摄于菏泽一家照相馆。

元祥身体不好,没跟着出去。毕业以后,他教过抗日小学。

一九四八年,他在大义小学教书,张铁夫已经是共产党的大官,夫妻俩回巨野,骑着大马去大义看过他。

一九五七年,上边让“大鸣大放”,多给领导提意见。乔元祥说,屯子里有的人家吃不饱。他被打成右派,说他反对国家的粮食政策。

那些年,他没少挨斗。让他教课,他好好上课。不让他上课,他给大队种菜,拾粪也不要工分。

一九七八年以后,上边说他是错划的右派,给他平反了。

元祥在大义工作几十年,教学认真,爱看诗文,人称“乔老夫子”。他后来身体不好,离休回家。

二〇〇一年正月初四,是元祥八十六岁生日,儿女带着孩子来祝寿,几十口人热热闹闹吃过饭,他还帮着拾掇拾掇盘子。孩子都走了,他出去看了会儿纸牌,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又看了会儿书,夜里十点睡下。

第二天早上,老伴喊了三遍,他没起来。到跟前一看,没气了。孩子们接到电话,从四下里回家,看见老人躺在他的床上,脸色红润,神态安详。

孙媳妇秀芳听说三爷爷老了,慌慌张张跑来,她说:“夜里梦见两个阴人,抬着小轿往西边来了,想着谁家要走人,没想到把三爷爷请走了。”

邻居都说,这叫寿终正寝,是他老人家修来的福。

开追悼会那天,来了很多人,学生送来花圈,挽联上写着:“教书育人数十年,德高望重美名传。”

1994年乔元祥八十大寿时与妻子儿女合影。前排坐者为妻子王氏(左)、乔元祥(右)。前排站立者,右一为小女儿乔春兰,左一为长女乔桂兰;后排站立者,从右到左依次是长子乔念田、次子乔念诗、三子乔念科、四子乔念举。

从十五世到二十三世,乔氏家族人丁兴旺,五世同堂,枝繁叶茂,子孙后代达一百四十余人,其中不乏教师、工程师。摄于1994年春节。

爹走了,娘咋办?儿女商量好,跟谁过都行,娘想跟谁跟谁。

念田问娘:“你想跟谁过?”

娘说:“俺谁都不跟。俺还在这个家待着,自己过。”

儿女怕娘孤单,六个人轮班回来陪娘,照顾娘,一个人陪十天。

娘活到九十六岁。最后那年,轮到念田陪娘,他到董官屯会上买了几个糖糕,娘爱吃这个。娘吃了糖糕,第二天吃不下饭,第三天还没事,第四天走了。

出殡那天,阴历六月二十七,天热,孝子们白衣全湿。下午一点多,黑云从西北过来,紧接着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马上就到。天气好孬,都得按时出丧,棺材从丧室抬出去,祭奠开始。

一阵风过来,黑云没影了,温度降下来,老娘平安下葬。

念田是二十一世乔家老大,比俺小两岁。

他小时候,八路军住孙官屯,中央军住董官屯。只要一听见枪响,他就知道是中央军来了,他把鸡抓住装篮子里,赶紧往外跑。跑到地里先挖个坑,把篮子放到坑里,上面用小树枝子蓬上。

啥时候中央军走了,他再把鸡挎回家。

念田上学以后当班长,一九五九年考上单县师范,还当班长。那时候,学校一个月给两块钱助学金,七块五生活费,二十七斤粮票,吃不饱,但比老百姓强多了。

学校放寒假,他跟同学边说边笑,贪黑往家走,路上让东西绊倒了。

乔念田、高素兰夫妇金婚(1962—2012)合影。摄于2012年11月。

大黑天的,路上能有啥东西?一摸,是个人;再摸,身子冰凉,鼻孔没气,是个死人。

他吓坏了,再走路,加小心了。

另一个同学,也让死人绊倒,同学都不说笑了。

政治课上,老师总说国家形势一片大好,绊了两个跟头,他们这一学期的政治课都白上了。

一九六〇年寒假,念田往家走,走饿了,到冒烟的生产队食堂要点儿地瓜萝卜吃。开学了,又是一路要饭走回学校。

一九六二年,念田中专毕业,毕业后登记结婚了。媳妇是同班同学高素兰,娘家是成武的。毕业离校,他跟媳妇去岳母家。新姑爷进门,岳母做了那个年头最好的饭——没掺糠菜的黑锅饼。

临走,岳母给他装了六个小锅饼,叫他路上吃。肚子空,没走出五里地,六个小锅饼他都吃了。

上班以后,他好好工作。一要提拔他,先查出身;一查出身,就不提拔了。父亲是右派,姥爷是地主,还提拔啥呀?

二十多年后,父亲平反,不讲成分了,他才不受影响,调到县教育局工作,还入了党。

现在,他早退休了,身体好,腰板直,走路快,咋看都不像七十多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