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卫国,要从当初武王灭纣开始。周灭了商之后,把商朝首都朝歌那一带封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地方就在当今的殷墟,也就是河南北部新乡一带。同时派了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辅佐禄父,说是辅佐,实际上就是监视。
后来武王驾崩,成王继位,成王还小,因此国家就由周公旦管理。也不知道管叔蔡叔是不服周公,还是确实缺心眼,或者既不服也缺心眼,两人竟然跟禄父合谋造反。周公也不客气,将他们给灭了。
于是,周公把这块地方封给了弟弟康叔封,国名就叫卫,卫康叔就是卫国的第一代君主,也是卫姓、石姓、宁姓、康姓、凌姓和常姓的祖先。康叔是武王的同母弟,当时很年轻,周公就给他写了一部《梓材》,又写了《康诰》和《酒诰》,详细告诉他怎么治理国家。
后来,康叔按照哥哥的指导,将国家治理得有条有理,商朝遗民心悦诚服。那时候,卫国就是天下的模范,各国不断派出代表团前往“取经”。
为了表彰卫康叔治国有道,成王特地将他从地方大员提拔为中央领导,担任周朝司寇,也就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说起来,卫国的祖先很牛。
公子州吁是个什么货色?简单说,就是卫国的叔段。让他庆幸的是,卫国的国君不是郑庄公。
卫武公死后,传位给卫庄公。卫庄公的夫人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完,就是世子。古人取名有时候很奇怪,取什么不好?叫完,那不是迟早要完?
庄公有个小妾,生个儿子叫州吁。
州吁很聪明,很帅,也很喜欢打仗,庄公很喜欢他,让他当大将。在卫国,州吁的地位跟叔段在郑国的地位相当,所谓物以类聚,两个人的私交竟然也很好。
州吁有个哥们,名叫石厚。石厚的老爸叫石碏(音却),是卫国的大夫。偏偏石碏特别讨厌州吁,见儿子跟他混,就警告儿子:“离州吁远点啊,这人不地道。”
“爹,你知道什么呀?州吁那迟早要当国君的,我就把宝押他身上了。”
父子二人谁也不能说服谁,一气之下,石碏把儿子软禁起来,石厚翻墙出去,索性就住州吁家里了,也算是为了事业舍弃了亲情。
到这里姓石的读者请起立,石碏是你们的祖先。石碏是卫康叔的八世孙,本姓姬,卫国公族,叫公孙碏,字石,人们称他为石碏,后代就姓石。
庄公活着的时候,石碏就提醒不要重用州吁,否则他实力太强,不是好事。庄公当然不听,说家务事你就别管了。石碏想想也是,这家务事管不好就是自找没趣,既然看不惯,索性退休回家算了。
后来庄公“鞠躬尽瘁”了,太子完继位,就是桓公。桓公看州吁不顺眼,把他赶回自己领地去了。州吁可不是好惹的,没有多久,组织了一支由卫国犯罪分子组成的敢死队,找个机会杀入卫国首都,刺杀了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国国君。
杀害君主而自己当君主,古代史书中叫做“弑”,中国现代的说法就叫做“篡党夺权”。现在,州吁篡党夺权了。
回头再看郑庄公,若是他不杀叔段,他基本上就是卫桓公的命了。
唐太宗说过:“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简言之,创业难,守成亦难。
州吁没有接受过唐太宗的教导,可是他还是知道篡位容易,让大家服气不容易。要坐稳江山,千秋万世,那非要大家服气不可。
怎么办?打土豪分田地?州吁可没有这样的理论高度,他甚至连李自成“迎闯王不纳粮”的忽悠高度都没有。
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大家吃一顿好的,沟通一下感情。之后又考虑是不是给全国公务员涨一级工资什么的,想来想去,没有什么好主意。正在发愁,石厚来了。
说起来,石厚真是个人才,州吁想到的,他早就想好了。
“主公,你说的我早就想过,首先我们要做的是立威。原本呢,杀几个人是最好的办法。可是现在没什么借口,乱杀人也不好,那就成暴君了。怎么办?打仗,找个国家来打一仗。”你看,石厚想得够周到。
“打仗,我喜欢。”州吁就喜欢打仗。
“打仗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显示主公您的实力,让大家知道您有多厉害;第二,转移视线,把国内矛盾转移到国际矛盾中去,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更紧密地团结在主公的周围。”石厚的原话不是这样,大概是这个意思。
州吁眼前一亮,想不到这兄弟这么有才。
“快说,打谁?”
“这要好好研究了,太大的国家咱们惹不起,打不过反而扫了威风,太小了又没什么意思,反而被人说欺负人。最好是差不多大的,而且出师有名的。譬如郑国,郑庄公杀弟逐母,罪不可赦。这不公孙滑就在咱们这里吗,正好讨伐郑国。这样名正言顺出兵,大家不会说什么。”
石厚这样的人才,还真是不好找。
如今世界,也常常用挑起外战的办法转移执政危机。说起来,祖师爷就是石厚。
确定了方向,就该实施了。自己一个国家去打,既打不过,也不好看,要再找几个盟国,组成类似联合国军。在联合国军的问题上,春秋诸侯都会这么做,今天美国动不动组成联军,那应该是跟石厚学的。
粗粗一算,两人圈定了几个国家。
鲁国、陈国、蔡国都好办,出点银子就行了,当下派人前往。宋国不大好办,为什么?宋国爵位高,架子大,轻易不肯出动。
“我有一哥们叫宁翊,特能忽悠,派他去准行。”又是石厚推荐了宁翊。宁翊也不推辞,开了介绍信,领了出差费,取了礼物,去宋国了。
宁翊为什么敢去?因为他有把握。他为什么有把握?因为他信息灵通,知道宋国最近发生的事情。
所以,信息很重要。
既然说到了宋国,索性就介绍一回宋国的来源。
宋国在现在河南商丘一带,都城睢阳。周武王灭纣之后,将当时被纣王弄去当奴隶的哥哥微子启封在宋,公爵。微子启是宋、孔、萧、穆、华、牛等姓氏的祖先。由此可见,当个贤臣,敌人都敬重你。
微子启很贤明,这种贤明有遗传。后来传位到宣公的时候,宣公很贤明,鞠躬尽瘁之前没有把君位传给儿子,而是给了弟弟穆公。穆公也很贤明,鞠躬尽瘁之前也没有把宝座留给自己的儿子公子冯,而是给了宣公的儿子殇公。
贤明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就是迟早会遇上不贤明的,那就麻烦了。殇公和公子冯就都是那种不贤明的,相互之间恨得咬牙切齿。穆公早就看出来这两个兔崽子不是什么好人,临死之前安排公子冯去守边疆。意思明摆着:不行就跑吧。殇公这边刚接班,公子冯那边就跑郑国去了,他知道殇公不会放过他。
公子冯属于政治避难,春秋那时候在这一点上是很仁义的,任何国家,对于落难来投的,都是张开双臂欢迎,似乎不保护你就不够男人。按着当时的不成文规矩,政治避难所享受的待遇是比照原待遇下调一级。以公子冯为例,他在宋国的待遇相当于卿,到了郑国,享受大夫待遇,郑庄公给了他一座小城长葛作为封邑。
殇公很想去把公子冯捉回来,可是又怕打不过郑国。不仅怕打不过,还怕公子冯从郑国借兵打回来。
所以,宋国比卫国还想打郑国。
这事发生的时间不长,州吁还不知道,但是石厚知道。这时候推荐宁翊去,就是给他个立功发财的机会。由此可见,石厚作为一个朋友,还真是不错。
宁翊去了宋国,把大致意思一说,宋殇公高兴坏了,早就憋着要打郑国把公子冯捉回来呢。
卫、宋、陈、蔡、鲁五国联军进攻郑国,一路秋毫无犯,直接杀到了荥阳。为什么不占领其他的城池呢?因为州吁和石厚根本就是做做样子,从来没想过真打。
大军围住郑国东门,都不进攻。联军就是这样,各怀鬼胎,都想躲在后面。虽然宋国是真想打,可是实力不行,也不敢单独上。
按着宋殇公的想法,派人进去跟郑庄公商量,把公子冯交出来就撤军。可是郁闷的是,郑国军队根本就不出来,这边派人去谈判那边也不让,谁过去都是一通箭给射回来。
一连五天,毫无进展,卫国首先要撤军了。
为什么要撤军?
“主公,差不多就回去吧。五天了,再不回去,日久就怕生变啊。”石厚对州吁说。州吁想想,是这么回事,别再被人端了老窝。
当初郑庄公就是算准了州吁刚刚篡位,不敢在外面待太长时间。
卫国收兵,其余四国也只得跟着撤军。
卫国军队撤军,一路上抢了些郑国老百姓,又抓了几个没来得及跑的。回到卫国,号称大败郑国,打得郑庄公不敢出门。
可是,卫国人似乎还是不服州吁。怎么办?州吁继续烦恼。
这个时候,石厚又出主意了。主意是个好主意,可是也是一个送命的主意。
做好人容易还是做坏人容易?答案是都不容易。
不论做好人还是做坏人,最重要的是要做得彻底,否则一定不得好死。
州吁是一个坏人,可是他还总想着要让老百姓认为他是个好人,总想着名正言顺,那就错了。
所以,当坏人就要彻底地当坏人,不能当了坏人害怕别人说自己是坏人,干了坏事害怕别人说自己在干坏事。
当坏人要理直气壮地当,从心眼里就不认为自己是坏人。就像当小偷的,你要是认为自己是在偷别人的,那你一定被捉住,打个半死。
你要从心里认为那就是你的,不过暂时放在别人的包里,你拿回来是正当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偷出水平,偷出境界,从而积累财富,最终成为一个令人尊重的绅士。
石厚的主意是什么?
“主公,要说别人没办法,那也就没办法了。我家老爷子一定有主意,不妨去叫他来。我去叫还不行,老爷子都不认我这个儿子了,得主公派人去请才行。”石厚的主意就是这个。说起来,石厚是很敬佩老爷子的,知道老爷子比自己高明,可是奇怪的是,明明知道老爷子是对的,在跟随州吁这件事上偏偏就不听老爷子的。
州吁一听,有理啊,石厚都这么聪明了,他爹那不是更厉害?也甭派人去请了,我上门请教吧。
礼贤下士,没有架子。你说说,这州吁有多少优点?
州吁带着石厚亲自上门去向石碏请教,石碏看见州吁上门,没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接待。紧接着,州吁请教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服气,于是《左传》有了如下对话:
“王觐为可。”
“何以得觐?”
“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
简单说吧,石碏建议州吁朝觐周王,然后由周王亲自任命他为卫公,那就名正言顺了。可是州吁担心周王不给面子,石碏就建议他先去拜会陈桓公,因为陈桓公跟周王关系好,可以替他说说好话,那就没问题了。
这是个好主意吗?这是一个听上去挺好,实际上很不好的主意。
首先,无数血的教训证明,暴力夺得的江山,首先要用暴力来维持,所以不用急着去见什么周王;其次,刚刚篡党夺权,江山还不稳固,不要到处乱跑,很危险;第三,陈国跟卫国确实是亲戚,谁啊?被州吁杀了的卫桓公的妈是陈桓公的妹妹,陈桓公是卫桓公的舅舅。这么个亲戚,你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可是,这么明显的道理,州吁和石厚愣没有看出来,一方面是向善心切,另一方面,州吁也没想到,自己这么礼贤下士竟然没有感动石碏。
其实,石厚是有些怀疑的,可是想想虎毒还不食子呢,爹总不会害自己儿子吧?
总之,君臣二人得了良计,高高兴兴走了。
三天之后,州吁和石厚收拾了些金银财宝,带了百十个人,前往陈国,拜会陈桓公。
他们不知道,在他们出发的前一天,石碏已经派人去了陈国,给陈桓公送了一封鸡毛信。鸡毛信上说什么?
石碏在鸡毛信里说,州吁以暴力手段篡党夺权,恶毒杀害您的外甥,霸占您的妹妹,罪该万死。如今我骗他们去陈国,请您将他当场抓获,就地正法,为您外甥报仇,为卫国人民除害,此致敬礼。
陈桓公看了信,拿不定主意,急忙召集大臣们开会。当时也是意见分歧,一派认为这是个机会,反正也不费劲,就是杀几个人而已;另一派认为这属于粗暴干涉别国内政,何况别人是来拜会你,你杀人家在情理上说不过去。
最终,陈桓公一拍大腿:“就这么着了,上回忽悠我们打郑国,带头去的是他,带头跑的也是他,不地道,杀。”
就这么着,陈国准备好了刀斧手,单等州吁来到。
州吁一行人高高兴兴,唱着卫国小调来到了陈国,陈桓公令人接着,一直带到了朝廷。两国君主热情寒暄,之后州吁开始献礼。
这一箱是金子,这一箱是银子,这一箱是珠宝,这一箱是鹿皮……等到礼物献完了,陈桓公问:“没有了?”州吁说:“没有了。”
“那抓起来吧。”陈桓公下令。
“哎哎哎——”州吁瞠目结舌,合着自己是来送钱找死的。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政治家,州吁还是嫩了点,不成熟。
抽个空子,说一说陈国的由来。
妫(音归)阏父是舜的后代,在周武王那里做负责陶器的官员。周武王灭商后,把大女儿嫁给了阏父的儿子妫满,之后把女婿封在了太昊之墟陈(今河南淮阳),建立了陈国,侯爵。妫满谥号陈胡公,是陈姓、胡姓、田姓、袁姓和一部分孙姓等姓氏的祖先。
大概是因为国家不大而且不是周朝宗室,陈国一向比较低调,行事谨慎。到了陈桓公,保持了政策水平比较高的传统。
虽然捉了州吁,陈桓公可不想在自己这里下手,更不想自己下手,他怕别人说他粗暴干涉别国内政。怎么办?陈桓公派人去卫国,让卫国自己来人把州吁弄回去。
卫国这边,陈国使臣来到,石碏召集公卿们开会讨论。基本上,主要内容是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把州吁弄回来处死,万一弄回来,州吁的余党可能会乘机闹事;
第二,派谁去执行死刑?右宰丑主动请缨,就他了。
事情到这里,人们开始考虑一个棘手的问题:石厚该怎么处置?石厚是州吁的狗头军师,首要帮凶,按理就该一同处斩,可是,他是石碏的儿子。
“石厚这孩子,我是看着他长大的,老实巴交,人也聪明。年轻人嘛,谁能不犯错误,改了就好。我看,就放过他吧。”一个大夫开口说话,要给石碏面子,放过石厚。
有人开头,其余的人都来附和,大概也就说些石厚本来是三好学生,都是被州吁带坏了,只要好好教育,还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这一类屁话。
“大家都别说了,石厚是个什么人我最清楚,州吁干的坏事都是他出的主意,他比州吁还该死。各位,你们要是不肯杀他,老夫自己去。”石碏不干了,非要杀石厚。
这下大家不说话了,谁愿意去杀石厚?这时候杀了,说不准什么时候石碏后悔了,不是得罪人?
最终,卫国派了两个人,右宰丑负责杀州吁,石碏的家臣獳羊肩负责杀石厚。
在哪里杀呢?陈卫两国商量,干脆就在两国交界的地方动手吧。
“说吧,还有什么遗言?”右宰丑问州吁。
“糊涂啊,被小人暗算了。从前只知道组织靠不住,没想到朋友也靠不住。”州吁仰天长叹。
“你呢?”獳羊肩问石厚。
“唉,不是朋友靠不住,是亲爹都靠不住了。”石厚摇头叹气,十分沮丧。《左传》评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表彰石碏为了正义,将自己的儿子杀死了。
“大义灭亲”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大义灭亲就是正确的吗?不一定,看看后面的故事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