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与李憕、卢奕从容赴死的同时,封常清率领残兵败将退到了陕郡。
到了陕郡一看,已是兵荒马乱,陕郡太守早已闻风跑到了河东郡,其余官民能跑的都跑了,没跑的要么是腿脚不好,要么是脑袋长包。
封常清在陕郡防线上上下下一看,心里凉了半截,还得继续跑,这里的防线根本挡不住安禄山。
封常清对老领导、时任副元帅的高仙芝说:“我连日与贼血战,发现贼寇兵锋真的不可阻挡,目前潼关没有军队驻防,如果贼军绕过我们突袭潼关,长安就危在旦夕。况且陕郡肯定守不住,不如引兵退到潼关,把贼兵挡在潼关之外。”
早在安西战区时,高仙芝和封常清就是老搭档,高仙芝做节度使,封常清做辅佐他的判官,一直以来,高仙芝很重视封常清的建议。
听封常清如此说,高仙芝便在心里盘算了一下自己手中的牌,那五万鱼龙混杂的士兵恐怕不是安禄山的对手。更要命的是,陕郡防线也靠不住,一旦敌人绕过这道防线,不仅自己将腹背受敌,长安也危在旦夕。
高仙芝下定了决心,撤!
撤退也是一个技术活,而高仙芝的五万大军干了这个技术活。
高仙芝一声令下,五万大军便乱哄哄往西跑,听说安禄山大军已经迫近,这五万大军跑得更快了。跑着跑着,队形便乱了,部队建制也不复存在,人挤人,人踩人,没见到安禄山,自己人倒踩死不少自己人,五万大军就这样乱哄哄地跑进了潼关。
高仙芝不敢大意,马上命令修筑城防工事。
城防工事刚修完,安禄山的侦察部队已经到了潼关城下,在潼关城下盘桓一会儿,又拍马离去。
高仙芝和封常清这才喘了一口气,接下来,潼关可少不了硬仗了。
先不管那么多,先休整几天再说。
高仙芝、封常清休整期间,李隆基也没有闲着,他在酝酿御驾亲征。
为了御驾亲征,李隆基连下几道诏书,征调河西、陇右、朔方三战区部队进京勤王,除留下少数士兵驻守边防外,其余部队一律由节度使率领,二十天内到长安报到。
病急乱投医,拆西墙补东墙。
李隆基这几道诏书非常致命,一下子动摇了王朝的国防体系,原本只是东北安禄山作乱,现在河西、陇右、朔方部队被调走,三个地区的边防已经脆弱成一张白纸。若干年后,吐蕃成为唐朝的心腹大患,与李隆基这次“拆西墙补东墙”有着莫大的关系。
然而李隆基已经顾不上了,他要不顾一切地掐死那个叫作安禄山的胡人。
遗憾的是,杨国忠没给他那个机会。
听说李隆基要御驾亲征,而且御驾亲征期间由太子监理国政,杨国忠一下便慌了。
一直以来,杨国忠在李隆基面前玩得转,在太子面前却玩不转,而且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杨国忠与太子很少走动,这就注定一旦太子监国,杨国忠处境将大不如前。
杨国忠思前想后,决定阻止李隆基御驾亲征。
杨国忠找到了三位堂妹,短暂寒暄之后,便给他们描绘了一个可怕的未来:太子素来厌恶我们杨家,嫌我们掌权太久了,一旦太子监国掌握大权,我们几个的命恐怕就到头了!
三位堂妹被杨国忠描述的未来吓住了,顿时哭出声来。这时杨国忠走上前,与三位堂妹一起抱头痛哭。
哭过之后,四人决定,一定要让杨贵妃说服李隆基取消御驾亲征。
自此,李隆基的“御驾亲征”无疾而终,再无人提及。
打消了御驾亲征的念头,李隆基把目光投向了潼关,这里是长安最后的防线,关系到王朝的安危。幸好,那里有高仙芝、封常清两员大将镇守,应该出不了大问题。
如果李隆基的这个想法能够持续下去,或许安史之乱的历史就会被改写,最起码,不会持续那么长的时间。
可惜,几天后,李隆基的思路被一个宦官左右了。
左右李隆基思路的宦官是边令诚,时任高仙芝大军的监军。
原本边令诚和高仙芝关系不错。
当年在安西战区时,高仙芝有一次出战立下大功,兴奋之余,高仙芝便自作主张向李隆基发出了得胜喜报。然而这封得胜喜报犯了上司的忌讳,恼怒的上司一见面就把高仙芝骂得狗血淋头,这一骂把高仙芝得胜的喜悦心情都骂没了,反而还得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危,因为上司说了:“如果不是看在你立功的份上,就一刀斩了你这个高丽狗!”
这时,作为监军宦官的边令诚看不下去了,他上书李隆基为高仙芝鸣不平,他说:“高仙芝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现在却要担心自己的生死!”
这封奏疏一上,高仙芝的人生际遇发生了巨变,李隆基索性将高仙芝的上司从安西战区调走,转而任命高仙芝接任安西节度使。
从这件事情来看,边令诚不啻于高仙芝的伯乐。
这一次担任高仙芝大军的监军,边令诚以为会跟以往一样,哥俩你好我好,大家好。
然而,这次不同,边令诚向高仙芝提出很多要求,高仙芝都没有满足,这让边令诚心中非常不爽。
可能是边令诚的胃口太大,也可能是高仙芝军务在身,没时间应付边令诚,总之高仙芝把边令诚得罪了,而且得罪得很深。
俗语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边令诚就是小人,而且是身体有残缺、心中有变态的小人。
这样的小人基本上等同于小鬼。
边令诚决定报复,往死里报复。
借着回长安奏事的机会,边令诚狠狠参了高仙芝、封常清一本:封常清夸大贼势、动摇军心,高仙芝没有诏命,擅自弃守陕郡以西数百里土地,还盗卖军粮和陛下给部队的赏赐。
无中生有,无风起浪。
边令诚所说的这些经不起调查,如果李隆基能耐着性子派人仔细调查一番,真相自然水落石出。然而,在最需要耐性的时候,李隆基失去了耐性。
一听奏报,李隆基火冒三丈,这样的人留他何用,斩!
悲剧向高仙芝和封常清迎面扑去,高仙芝毫无察觉,封常清已经隐隐有了不祥的预感。
洛阳兵败后,封常清曾经三次派人向李隆基汇报战局,然而,三次李隆基都没有给予接见。封常清意识到不妙,亲自去长安汇报。走到半路,关于他的处理决定已经出来了:“免去所有官职和爵位,以平民身份回高仙芝军中效力。”
久在官场,封常清知道,自己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他作好了最坏的打算,提前写好了给李隆基的遗书。遗书中,封常清写道:臣死以后,望陛下不要轻视此贼(安禄山),请陛下一定要记住臣这句话。
这句话与一个月前封常清的夸口形成巨大反差,这说明封常清已经意识到安禄山的可怕。然而,满朝上下,大难临头,还在不以为然。
乐观,可怕的乐观。
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十八日,集小人、小鬼于一身的边令诚回到潼关,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悲剧即将达到高潮。
边令诚先捆住了封常清,宣读李隆基的诏书,封常清微微摇了摇头,这一天还是来了。
封常清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遗书,交给了边令诚:“请帮我转交圣上。”
说完,封常清从容就死,完成了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使命。
封常清被处斩时,高仙芝被迫在刑场监斩,眼看多年老友与自己生死离别,高仙芝心如刀绞,此时他没有意识到,他即将与封常清殊途同归。
斩完封常清,高仙芝步履沉重地回到办公室,刚在座位上坐稳,边令诚跟了进来,身后跟着一百余名刀手。
边令诚从嘴里挤出了几个字:“皇上对将军也有诏书。”
高仙芝诚惶诚恐地走下座位接旨,随后听到了让他五雷轰顶的诏令。
高仙芝悲愤地说道:“我遇敌而退,处死应该。然而,今日上顶青天,下踩大地,说我盗卖军粮和圣上的赏赐,纯粹是诬陷!”
然而,更多的话边令诚已经听不进去了,他把高仙芝押到了刑场。
刑场边围满了士兵,这些人中,很多人是高仙芝在长安招募的。
高仙芝对这些士兵说:“我从长安把你们召到军中,招募时你们虽然得到一些朝廷的赏赐,但更多的还是想建功立业,我也想带你们一起建功立业。然而,没想到贼兵势大,只能先退到潼关,守住这道防线。现在我问你们,如果我真的盗卖过军粮和皇上赏赐,你们就说是,如果我没有,你们就说枉。我到底有没有盗卖军粮?”
“枉!枉!枉!”喊声震天。
高仙芝惨然一笑,冲着血泊中的封常清说道:“封二(封常清在家中排名第二),你从微不足道到成就功名,一直跟着我,我先是提拔你当判官,后来你又接替我做节度使,今天咱俩又要死在一起,或许,这就是命吧!”
说完,高仙芝赴死,人生悲剧达到最高潮。
由于篇幅的原因,我无法将高仙芝、封常清之前的功绩一一列出,我只能说这是两个对帝国有巨大战功的将军,他们的人生顶峰在安西,他们的麦城在潼关。
高仙芝、封常清的无辜被斩,于我心中升腾起一腔悲愤:自毁长城。
可悲的是,中国人干的自毁长城的事太多了。
李隆基,朱由检,同意我的话,就请握一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