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赵昀是宋朝历史上来历最奇特的皇帝,是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真正来自民间的皇帝。自北宋第二个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始,一直到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赵构,宋朝的皇帝一直都是赵光义一系。自宋孝宗赵眘开始,皇位才回到宋太祖赵匡胤一脉。不过,宋孝宗为宋太祖次子赵德芳直系后人,而宋理宗则被称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世孙,为宋太祖长子赵德昭的直系后人。即使宋理宗真为赵德昭后人,与宋宁宗同属赵匡胤一系,但时代已经相当久远,两支在血缘上已经十分疏远。
关于宋太宗与赵德昭、赵德芳之间的恩怨纠葛,已经在《斧声烛影》一篇中有详细论述,这里先大致提一下赵德昭的后人。赵德昭有五个儿子,玄孙赵令畴颇有才华,于元祐六年(1091年)外放任颍州(今安徽阜阳)府书记。其时,苏轼为颍州郡太守,非常爱惜赵令畴的才华,特意向朝廷上书推荐,结果反被高太后(宋英宗皇后)训斥,认为宗室之后聪明者甚众,只重德可也,不并论才。后来苏轼因事被贬,赵令畴也受到牵连,处以罚金,结果弄得家贫如洗,到死的时候竟然无以为殓,还是宋哲宗赵煦大起怜悯之心,命户部赐予赵令畴后人银绢,才得以入棺安葬。
赵德昭的后人到玄孙一辈便是如此凄凉的状况,后世子孙更加落魄,完全没有了皇族子孙的尊崇。宋理宗赵昀的亲生父亲赵希瓐不过是一个九品县尉,而且早早过世,赵昀母亲全氏无力抚养儿子,不得不寄居在娘家。由此可见,即使赵昀真是宋太祖的后人,但也已经与一般平民无异。赵昀之所以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完全得益于太子赵竑与史弥远之间的争斗。
丞相史弥远决定废掉赵竑的太子位后,便秘密委派亲信余天锡物色宗室子弟,以便将来替代赵竑。余天锡四处寻觅,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嘉定十四年(1221年),余天锡回乡时路过绍兴,天降大雨,余天锡刚好到赵昀的舅舅全保长(保长是乡里的小官)家避雨。全保长听说余天锡是史弥远的门客,便刻意巴结,还将当时外甥赵与莒(即后来的赵昀)介绍给余天锡,说赵与莒是宗室子弟。余天锡大喜过望,将赵与莒带到临安。史弥远见赵与莒相貌端正,心中很是喜欢,便让赵与莒写字。赵与莒竟然写下“朕闻上古”四字。史弥远叹道:“此乃天命!”于是决定培养赵与莒。
姑且不论赵贵诚皇家血统的真假,赵与莒当时年仅十七岁,他幼年丧父,与母亲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大可能有凌云之志。推断起来,他应该是事先得到余天锡的嘱咐,所以才敢自称是“朕”。但无论如何,他的命运由此开始了转折。
为了教育赵与莒,史弥远召来了国子监学录郑清之为赵贵诚讲学,郑清之是当时名满天下的大儒。史弥远特意告诉郑清之说:“皇子赵竑不能担当大任,赵与莒很贤良,你要好好教导他。将来事成,我史弥远现在的位子就是你的。但这语只出于我的口,入于你的耳,如果有一语泄露,我和你都要被诛族。”郑清之虽然名气很大,但不过是个九品小官,为了前程,便一口答应下来。
之后,在史弥远的大力推荐下,赵与莒被立为沂王赵抦(宋宁宗弟)之后,改名赵贵诚。这样,赵贵诚就成了宋宁宗的侄子、太子赵竑的弟弟,初步具备了立储的资格。史弥远又在宋宁宗和杨皇后面前大说太子赵竑的坏话,提出改立赵贵诚为太子。宋宁宗虽然昏庸,却还是知道赵竑才是自己真正的亲侄子,因此没有同意史弥远的建议。太子赵竑的老师真德秀感觉到史弥远有废太子赵竑之意,担心祸及自身,因此抢先辞去了东宫职务。太子赵竑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谋臣。
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宋宁宗突然病重,不能处理朝政时,史弥远决定开始实施他的废立计划。虽然史弥远策划这件事已经很久,但他之前从未跟赵贵诚提及,于是先派郑清之到沂王府告知赵贵诚,表示将要拥立其为皇帝。但无论郑清之如何试探,赵贵诚始终一言不发。最后,郑清之着急了,干脆摊牌说:“我与丞相相交日久,承蒙他的信任,让我担任你的老师。现在你不答一语,我怎么向丞相复命?”赵贵诚这才拱手答道:“绍兴老母尚在。”表面上似乎答非所问,却非常巧妙地表达了想当皇帝的意愿。史弥远得知后,更加认为赵贵诚不是平凡之人。
闰八月初三,宋宁宗病死,时年五十六岁。《宋史》中援引邓若水的奏章,指出宋宁宗是被谋害而死,显然,这应该归咎于史弥远急于废立。《东南纪闻》中则记载说,宋宁宗病重时,史弥远专门献上金丹百粒,宋宁宗服用后不久去世。时人均认为史弥远有毒杀宋宁宗的重大嫌疑。不过,宋宁宗一向身体不好,根据历史记载,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两个小太监扛着两扇小屏走在前面,一屏上写“少饮酒,怕吐”,一屏上写“少食生冷,怕肚痛”,用来提醒自己,也可见他体质相当虚弱。
当时后宫由杨皇后主持,宋宁宗一死,杨皇后的立场就非常重要,不过,杨皇后事先并不知道史弥远要发动宫廷政变。当史弥远即派杨皇后的侄子杨谷、杨石进宫,向杨皇后提出废立一事后,杨皇后坚决不同意。杨谷、杨石一夜七次往返于大内和史弥远府邸,最后杨皇后权衡利害,终于同意。史弥远立即派人去宣召赵贵诚,还特意吩咐说:“是沂王府的皇子(指赵贵诚),不是万岁巷的皇子(指赵竑),如果搞错了,你们都要处斩!”
此时,真正的太子赵竑已经得知宋宁宗驾崩的消息,正在万岁巷的府邸焦急等候,等待宫中派人宣召自己进宫。富有戏剧性的是,就在赵竑急不可待地跑到大门口张望的时候,宫中派出宣召赵贵诚的使者刚好从门口经过。赵竑没有政治头脑,还在纳闷为什么使者没有进府,使者已经簇拥着赵贵诚重新经过他的门口,直接进宫去了。
赵贵诚进宫后,先去拜见杨皇后。杨皇后说:“你今后就是我的儿子了。”这无疑是正式承认了赵贵诚是合法的皇位继承者。直到赵贵诚拜见完宋宁宗灵柩后,太子赵竑才被召进宫中。赵竑进宫时,随从都被拦在宫外,而赵竑竟然还恍然不知情由,一直到赵贵诚正式即位,他才恍然大悟,气愤中不肯向赵贵诚下跪。殿前都指挥使夏震(杀死韩侂胄之人)强行按住赵竑的头,才算完成了登基仪式。至此,赵贵诚由一介平民,被史弥远拥立作了皇帝,改名赵昀,就是宋理宗。太子赵竑则被废为济王,出居湖州(今属浙江)。
湖州人潘壬与其弟潘丙、堂兄潘甫等人对史弥远擅自废立很是愤慨,于是与山东红袄军首领李全联络,准备拥立赵竑为帝。赵竑也想与宋理宗争锋,决定起兵。但李全表面同意出兵接应赵竑,实际上只想坐观成败。结果到了约定时期,李全不派一兵一卒。潘壬等人竟然组织了一帮盐贩和太湖的渔民,乔装成来自山东李全的军队,半夜进入湖州城,将赵竑拥入州衙,以黄袍加身,再一次上演了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一幕。知州谢周卿率领官吏前来恭贺。潘壬随即以李全的名义发布榜文,列举史弥远的罪状,声称将领精兵二十万,水陆并进,直捣临安。
赵竑开始很高兴,结果第二天天亮,就发现所谓的兵马不过是当地渔民假扮,人数不足百人。他知道没有武力支持,大事难成,便急忙倒戈,一面派人向朝廷告变,以求自己脱身,一面率领州兵追捕潘壬等人。潘壬改换姓名逃走,潘丙、潘甫等人遇害。史弥远得报后,立即调军前往弹压,大军至湖州,事变已经平息。潘壬逃至楚州(今江苏淮安)被捕,送往临安处斩。
史弥远担心还会有人利用赵竑作乱,于是假称济王赵竑有病,命门客秦天锡带医生前往诊治。到了州衙,秦天锡宣称朝令,逼迫赵竑上吊自杀,对外则称病死。赵竑死后,史弥远还剥夺了他的王爵。因湖州别称霅川,这场事变即被称作“霅川之变”。
霅川之变发生之后,很多大臣上书为赵竑鸣冤叫屈,都被史弥远贬出朝廷。史弥远为了笼络人心,特地召用当时的理学大师真德秀、魏了翁等人。然而,真德秀、魏了翁回朝后,也为赵竑鸣冤,史弥远便以梁成大为监察御史,重新将二人弹劾出朝。不过,一直到南宋灭亡,总是不停有人为赵竑鸣冤。尤其一到出现灾害、异象以及战事,就会有大臣旧事重提,将天灾人祸归咎于赵竑的冤狱。一直到宋恭帝时,谢太后(宋理宗皇后谢道清)主持朝政,才在朝臣的建议下恢复了赵竑爵位,这一公案才算告一段落。
相比于赵竑,宋理宗显然更有城府。他从平民登上皇位,皇位得来名不正言不顺,且在朝中没有任何根基,必须完全依赖于史弥远与杨皇后。所以,一当上皇帝,宋理宗便尊杨皇后为太后,请杨太后垂帘听政。杨太后自然大感欣然。然而,此时宋理宗已经二十岁,并非幼主,杨太后垂帘听政就相当于后妃公然干政,违背了祖宗家法,朝野上下对此议论纷纷。杨太后心知肚明,有些惴惴不安,但却又贪恋权势,不肯轻易放弃垂帘听政的地位。
宝庆元年(1225年)上元节,宋理宗在宫中专门为杨太后举行宴会,结果在放烟花庆祝的时候,有烟花直飞到杨太后的椅子下,杨太后吓了一跳。此时的她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妇,年老而多疑,当时就怀疑是宋理宗故意派人所为,意在表示对她垂帘听政的不满。所以,杨太后当场拂袖而去。宋理宗立即召集百官,向杨太后谢罪,还表示要处罚负责安排宴会的宦官。杨太后也不好意思公然计较,便故作大度了事。但这件事却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波澜。事过不久,杨太后侄子杨石劝说杨太后撤帘。杨太后终于听从,在其垂帘听政七个月后宣布撤帘,表示要将大权归还给宋理宗。
不过,宋理宗并没有因为杨太后撤帘而大权在握,相反,他将朝政完全交给了史弥远。宋理宗由史弥远一手扶植登上帝位,心中自然感激,但他亲眼见到前太子赵竑的悲惨下场,也十分忌惮史弥远的手段,因此把大权尽付于史弥远,加封太师、魏国公,自己却甘心碌碌无为,居渊默,讲究道学。所以宋理宗即位后十年间,朝政大权仍然在史弥远的掌握中。从宋理宗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城府极深的年轻人是如何的韬光养晦,懂得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史弥远生前死后,上书弹劾他的大有人在,却都被宋理宗搁置不问,因为他知道否定了一手扶持他的史弥远,就是否定他自己。
绍定六年(1233)十月,为相二十六年的史弥远终于病死,沉默蛰伏十年的宋理宗开始亲政,改次年为端平元年,以示改元更化。宋理宗虽然全力袒护史弥远,不允许大臣上书指责史弥远的是非,却毫不留情地驱逐其党羽,谄附史弥远的佞臣袁韶、梁成大、莫泽、李知孝等人均被罢黜。由此可见,宋理宗虽然出身民间,却极有政治头脑,这应该是他为什么能在靠山史弥远死后还能坐稳皇位的根本原因。宋理宗又任用郑清之为相,召回被排挤而负时望、有才干的真德秀、魏了翁、李埴、洪咨夔等人,朝廷气象一新,有“小元祐”之誉。
端平年间,宋理宗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史称“端平更化”。南宋朝廷对吏治方面的铨选冒滥和人浮于事,对财政方面的私买浮盐、滥发楮币等方面都有所整顿,并在宋蒙联合灭金之后,出师河南,谋复三京。
然而,端平更化收效甚微。入朝诸臣中,真德秀最负时望,朝野人士以为只要他入朝,就可立致太平。他入朝参政后,只以尊崇道学为大事,对国家大事并无多少建树。其他诸臣,大体相似。有的确有才能,但因任用不笃而不得施展。魏了翁入朝仅六月,就被排挤出外督师,督师措置抗蒙不过三月,又被召回,改知州府。方大琮、王迈、刘克庄等因言事遭黜。吏治、盐楮无好转,出师汴洛也因准备欠周败退而终。从端平二年(1235年)起,蒙古大举南攻。宋长期不修战备,大战既开,又措置不力,以致川蜀、襄汉、江淮接连丢城失地。嘉熙元年(1237年)三月,宋理宗下诏罪己,承认更化以来,内治尚缺,外患未平。端平更化趋于破产。
这里再提一下宋理宗皇后谢道清,她是南宋历史上最著名的太后,这并非指她的手段超过了之前的宋光宗皇后李凤娘或是宋宁宗皇后杨氏,而是她以太后身份签署了标志南宋亡国的降表,即诗句中所说“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如果套用亡国之君的说法,谢道清就是亡国太后。
谢道清,天台(今浙江天台)人。祖父谢深甫曾经当过宰相,在宋宁宗立杨氏为皇后的事情上出过大力。不过,到谢道清之时,由于父亲谢渠伯早逝,谢家家道已经中落。宋理宗即位后,杨太后(宋宁宗皇后)突然想起当年谢深甫的大恩未报,于是派人接谢道清进宫,准备册立其为宋理宗皇后。
据说谢道清相貌不雅,长得又黑又丑,还瞎了一只眼睛。然而在准备前往临安的路上,谢道清突然大病一场,皮肤遍发疹斑,表皮全部脱落,病愈后,变成了一个“莹白如玉”的美貌女子。谢家又请郎中医治病目,谢道清的瞎眼竟然也奇迹般地复明了。
谢道清入宫后,先被封为通议郡夫人,后进为贵妃。绍定三年(1230年)十二月,议立皇后。当时,谢道清的同乡天台人贾氏也已入选宫闱。贾氏容貌秀丽,“有殊色”,宋理宗非常喜欢她,想立贾氏为皇后。但杨太后坚决反对,坚持要立谢道清为后,说:“谢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宫。”朝中也议论纷纷,说:“不立真皇后,乃立假(贾)皇后耶?”宋理宗出于无奈,只好立谢道清为皇后,立贾氏为贵妃。
谢道清虽然能当上了皇后,但由于宋理宗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她一生也没有得到丈夫的欢心,自然也没有子嗣。宋理宗最宠爱的女子仍然是贾贵妃。贾贵妃病死后,宋理宗又专宠阎贵妃,甚至动用国库为阎贵妃修功德寺,富丽堂皇胜过赵氏祖宗的功德寺,因此时人称阎妃功德寺为“赛灵隐寺”。宋理宗还曾将临安名妓唐安安召入宫中临幸。起居郎牟子才得知后,特意上书劝诫,宋理宗竟然派人警告牟子才不得将召妓一事告诉他人。好在谢道清对这些均能“处之裕如,略不介怀”。她将侄子赵禥(音qí,同齐)养在宫中,赵禥就是宋度宗。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大举进犯南宋,包围鄂州(今湖北武昌),大有顺长江东下、消灭南宋之势。南宋朝廷大为慌恐,宦官董宋臣向宋理宗建议从临安迁都到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蒙古军锋芒。谢道清坚决反对迁都,对宋理宗说:“如果迁都,军心、民心必然动摇,后果不堪设想。”宋理宗这才没有迁都。这是史书上记载的谢道清首次参与朝政。之后,谢道清率先尽力俭省,以资军需,展现出胸怀豁达、顾全大局的风度。
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病逝,十六岁的赵禥即位,是为宋度宗,尊谢道清为皇太后。由宰相贾似道(贾贵妃胞弟)专政。贾似道只知道声色犬马,在历史上有蟋蟀宰相的称号,使得朝政昏暗。襄阳受到元军围攻了二年,形势危急,他却隐匿不报,也不派兵增援。谢太后眼看南宋气息奄奄,忧忿于心,却无能为力。
注:宋理宗百年之后,并没有就此安宁。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下,西藏僧人杨琏真加大肆盗掘绍兴南宋帝陵,其中以宋理宗陵寝所藏宝物最多。墓茔一被打开,便有宝气凝聚而成的白气冲天而出,而宋理宗安卧如睡,珠光宝气,萦绕其身。棺底垫着织棉,包着金丝网罩。杨琏真加将棺中宝物抢劫一空后,又将宋理宗的尸体倒挂在树上,取得宋理宗口中所含的夜明珠,防止尸体腐烂的水银慢慢地从宋理宗口中流出,一直滴了三天三夜。因为西藏僧人认为得到帝王的骷髅可以祛邪、致巨富,杨琏真加又将宋理宗的头颅砍下,截为饮器。此后,宋理宗的头颅一直在西藏僧人手中辗转流传。一直到明朝立国后,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此事,深为叹息,派人寻找到宋理宗的头颅,这才归葬绍兴永穆陵旧址。当时杨琏真加还洗劫了其他帝陵,掠夺珍宝后,南宋皇帝的尸骨都被抛弃在草莽间。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名唐珏,年三十二岁,听说此事后悲痛大哭,然后变卖家产,出重金招乡里少年,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将宋帝遗骸收葬于兰亭山,并且在埋葬地点种了一棵冬青树作为标志。之后,杨琏真加下令裹取宋帝骨骸。其部下只好杂以牛马枯骨上交,敷衍了事。杨琏真加随即在临安故宫中“筑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压之,名曰镇本”,表示镇压江南之意。《南宋杂事诗》有诗云:“故宫思见旧冬青,一塔如山塞涕零。领访鱼影香骨案,更从何处哭哭灵。”指的便是此事。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宋度宗病逝,年仅三岁的赵显(宋度宗皇后全氏所出)以嫡子身份即位,是为宋恭帝,尊谢道清为太皇太后。因宋恭帝年幼,无法主持朝政,经“大臣屡请”,谢道清垂帘听政,但朝政大权其实还是在贾似道的掌握中。
其时,蒙古大军已经占据襄阳,又攻占鄂州,正沿长江东下。谢道清急忙命贾似道率领十三万宋军迎敌,结果贾似道在丁家洲(今安徽芜湖)被蒙古军队击溃,南宋主力尽丧。贾似道兵败误国,朝野震动,群情激奋。宰相陈宜中奏请诛杀贾似道以谢天下,谢道清考虑到贾似道是贾贵妃的胞弟,又是台州同乡,只将贾似道罢官放逐。
宗室福王赵与芮早痛恨贾似道擅权误国,暗中招募公差,要在半路杀死贾似道。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郑虎臣因父亲曾被贾似道诬陷发配,一直想要报仇,便欣然应命监送。贾似道前往贬所时,随行还带着侍妾有数十人,但都被郑虎臣设法赶走。一路上,郑虎臣不断羞辱贾似道,将贾似道所坐的轿子的轿盖除去,让其暴晒在太阳下。到了福建漳州木棉庵,郑虎臣让贾似道自杀以谢天下。贾似道说:“太皇太后许我不死,有诏即死。”郑虎臣随即将贾似道拖到厕所中杀死。但郑虎臣也随即被宰相陈宜中派人捕杀。
蒙古军乘势长驱东下后,南宋官员大都畏死,不少人都偷偷弃官逃走。谢道清不得不命人在朝堂贴出告示:“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内侧畔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又提出,凡坚守岗位的,尚书省记上一功;叛国逃亡的,由御史查明情况上报。但朝臣们根本不把国事放在心上。谢道清只得下令紧缩国家开支,减少冗官,以助军费;又下哀痛诏,号召各路军民起兵勤王。
不过,此时南宋大势已去,各地文武将官都心存观望,奉诏起兵勤王的只有文天祥、张世杰两人。文天祥、张世杰等主张与元军决一死战,但宰相陈宜中却要向蒙古纳贡求和。谢道清最后同意议和,她先派柳岳等三人前往元军大营,主动提出称侄或称孙并纳币的屈辱条件,请求元朝罢兵议和,遭到元军主帅伯颜的拒绝。向元请求“奉表求封为小国”,也遭伯颜所拒。谢道清见大势已去,自知无复回天之望,于是任宋度宗长子赵昰(音shì,同是)为益王,出镇福州;任宋度宗三子赵昺(音bǐng,同炳)为广王,出镇泉州。她如此作为,自然是要为赵氏留下一丝血脉。
注: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天祥,中贡士后,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号文山。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注:张世杰,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行伍,早年曾在北方金将张柔部下当兵,驻防杞县(今属河南),后来张柔投降蒙古,他便逃奔南宋。襄樊守将吕文德任命他为军中小校,后屡立战功,逐渐成长为名震一方的优秀将领。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丞相伯颜率领的蒙古大军云集临安城下。宰相陈宜中请谢道清逃出临安。谢道清开始坚决不同意,陈宜中再三请求,谢道清才勉强答应。可笑的是,到了整装待走之时,陈宜中等人却早已经不知去向。谢道清愤怒之极,下了她一生中最后一道委任诏书: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负责与元军谈判。然而,文天祥在前往蒙古军大营谈判时,被元军主帅伯颜扣留。谢道清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开城投降,向伯颜奉上传国宝玺和降表。
之后,元军主帅伯颜取得谢道清亲手诏书,用来招降还在宋军手中的各州县,淮西制置使夏贵投降,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拒绝了谢道清的诏令,坚持抗元,副将朱焕以城降元,李庭芝被俘杀,淮东尽为元军占领。
元军进入临安后,将宋恭帝等南宋君臣押往大都(今北京)。谢道清因为患病在床,暂时留在临安,由元兵监视。但不久后,元军强行将她从宫中抬出,押送到大都。
根据《永乐大典》记载,被俘虏的后妃中有位昭仪名叫王清惠的才女,她感怀江山巨变、亡国之痛,途径北宋都城汴梁夷山驿站时,题了一首《满江红》: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
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
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
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
千古恨,凭谁说?
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
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辗关山月。
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这首词被传遍中原,深受人们的赞赏,文天祥、邓光荐、汪元量等皆有词相和。
因抒写亡国之恨留名青史的女词人还有徐君宝妻。根据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徐君宝妻为岳州(湖南岳阳)人,南宋亡国时,被元兵俘获至杭州,安置在韩蕲王府。从岳州到杭州的路上,徐君宝妻数次遭到元将侵犯,都被她用计得脱。元将因她貌美,不忍杀她。终于有一天,元将忍不住要用强迫手段。徐君宝妻巧言先祭告亡夫,再嫁与元将。元将答应。她梳妆焚香,再拜默祝,向南哭泣,题《满庭芳》词于壁上: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
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
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
长驱入,歌台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人物,扫地俱休。
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
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
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从国家的悲剧写起,哀悼宋朝廷的衰亡,再到个人的不幸遭遇,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出人民遭受的苦难,意蕴遥深,词境广阔。历代词评者对其给予很高的评价。刘永济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的评价很有代表性:“读其‘此身未北,犹客南州’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之句,知其有生为南宋人、死为南宋鬼之意。惜但传其词而逸其名姓,致百年后无从得知此爱国女子之生平也。”之后,徐君宝妻投水而死。
元朝为了笼络人心,对被俘虏的南宋皇室成员没有加害。谢道清被除去太后名号,降封为寿春郡夫人。七年后,南宋亡国太后谢道清默默地病死在异国他乡,时年七十三岁。
巧合的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了江山,而宋朝的江山最后也是失于孤儿寡母之手。后人因而写诗讥讽道:“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最后要提一句宋恭帝赵显,他即位时才四岁,在位仅两年,即当了元军的俘虏。可以说,赵显还处在懵懂无知的孩童时代,就经历国破家亡的凄惨。他被押送到大都后,被降为瀛国公,安置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赵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成人。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元世祖忽必烈派他到土番(今西藏)学习佛法,实际上是逼迫他到西藏出家。赵显到土番后,长期住在萨迦寺,法号“合尊法宝”,曾任总持之职。他学会了藏文,从事佛经翻译工作,有《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轮》等作品传世,竟然由此成为一代高僧。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赵显一时心血来潮,偶尔吟诵旧作:“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被暗中监视他的人听见,密告他写诗煽动江南人心,元英宗于是派人到土番将他杀死,时年五十三岁。
还有比赵显成为高僧更为离奇的事。一直有种说法,说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其实是赵显的亲生儿子。根据谈迁《国榷》:“宋帝显降元,封瀛国公,尚公主。后因侍宴有奇怪之征,忌之,遣学佛法于帝师,遂居漠北。其后明宗逃居沙漠行帐,适与瀛国公相近,缔好甚密。一夕,明宗方寝,闻瀛国公帐中有笙镛声,问其故?乃婴儿始生而啼也。知其非常人,遂乞归,养为子,是为妥欢贴睦尔是也。”
这种说法在元末明初流传尤广,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千真万确,但也不是没有可能。后来这个传说更被演绎翻版成另外一个传说,即明成祖朱棣并非明太祖朱元璋之子,其实为元顺帝妥欢贴睦尔之亲子,这就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