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朝开始,缅甸就是中国的附属国。忽必烈曾经三次讨伐缅甸,迫使缅甸称臣纳贡。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缅甸设立宣慰使司,确立了缅甸作为中国藩属国的地位。万历年间,缅甸见中国由盛转衰,开始肆意掠夺边境,明朝出征讨伐。明末清初,中原动荡,缅甸伺机吞并中国洞吾、古剌、木疏、木邦等部族。
清朝建立后,中国和缅甸的关系并不密切,直到乾隆十六年,才确立了朝贡关系。可惜,好景不长,缅甸发生内乱,新国王不仅拒绝向中国纳贡称臣,还时常劫掠云南普洱一带。
乾隆三十年,缅甸军队像黄蜂一样来到云南九龙江,疯狂扫荡财物牲畜。云贵总督刘藻派兵作战,可惜指挥不当,加上军队疏于战事,吃了败仗。刘藻因此被革职,乾隆还骂得他抬不起头来,自尊心很强的刘藻最后自杀谢罪。
乾隆三十一年正月,乾隆任命杨文乾的儿子杨佩之担任云贵总督。杨佩之赴任后,缅甸那边正在发生瘴疠,缅军陆续从云南撤退。杨佩之正好收复失地,其实别人人都走了,他只要派人过去踩在那片土地上就算是收复。杨佩之似乎是一个运气非常好的人,尽管捡了大便宜,在乾隆眼里也是立功。
乾隆大大夸奖了他一番,杨佩之无形中膨胀起来,以至于认为缅甸这个弹丸小国打起来一定很容易,干脆主动出击,将他们国王抓起来,这可是盖世功劳啊!当然,杨佩之也考虑到刘藻的前车之鉴,担心军事失利后晚节不保,毕竟杨佩之当时已经七十岁。但是杨佩之身边的幕僚和将士们比杨佩之更激动,他们特别想立功,极力怂恿杨佩之,他们说自从杨公来了之后,许多土司纷纷归附,缅甸人不过一群乌合之众,杨公一发威,这些人还不抱头鼠窜。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杨佩之上疏乾隆,请求发兵出征缅甸。乾隆认为杨佩之老成持重,做事一定是胸有成竹的,便回复说:“公办事,朕放心。”但也建议他,凡事慢慢来,不可操之过急。
杨佩之的部将们早已摩拳擦掌已久,跃跃欲试,纷纷想立功,领一笔丰厚的奖金,下辈子就不用愁了,或是拿个世职,子孙后代就有了铁饭碗。心思不可谓不好,可惜急功近利往往坏事。
乾隆并没有明确批准杨佩之出征缅甸,但是大家看到乾隆的谕旨,以为是让杨佩之便宜行事。许多将领急不可耐地孤军深入敌境,结果大家发现缅甸并不是软柿子,清军作战接连失利。杨佩之非常惊恐,他怕乾隆降罪,竟然谎报大捷。杨佩之可能忘了清朝有密折制度,明朝皇帝好糊弄,清朝皇帝自从雍正以后就很难糊弄了。乾隆很快得知实情,将杨佩之革职,押送到京城,最后赐死。
乾隆三十二年,乾隆任命大将明瑞为云贵总督。这次,乾隆明确告诉明瑞,主动征讨缅甸,“一定要挽回面子,什么都可以损失,面子一定不能损失”。乾隆是最爱面子的一个皇帝,明瑞的责任是为皇帝挽回面子,是的,一场因为面子而引发的侵略战争。缅甸人如果知道真实原因,一定叫苦连天,早知道这样,我们给你面子就得了,何必来真的。
明瑞是块打仗的料,他刚到缅甸,就一展犀利风采,接连打败缅甸军队。最后,一直打到缅甸首都阿瓦附近。也许是因为太犀利了,他似乎忽视了粮草问题,孤军深入后,补给不够,结果反被缅甸军队围了起来。另外一个将领额勒登额距离明瑞两百里,看到明瑞被包围,居然不去营救,因为他跟明瑞的关系不太好。
陷入绝境后,明瑞没有慌张,他带领少数人殿后,掩护大军突围。突围成功后,明瑞居然主动自尽。乾隆闻讯,非常震惊,立刻杀掉额勒登额等人,祭奠明瑞。
乾隆三十三年,乾隆派大学士傅恒为征讨缅甸统帅,开始了第四次征缅之旅。傅恒到了缅甸之后,虽然打了几场胜仗,但是不久士兵们染上瘴疠,死伤大半。傅恒本人也染病,卧床不起。这时,阿桂立了大功,为乾隆挽回面子,他截断缅甸粮道,缅甸只好派人求和。乾隆也耗不起,对方求和其实也是给自己台阶下。双方达成协议:缅甸按时给清廷纳贡,清军归还攻占缅甸的领土。
就这样,历时四年,用兵几十万,耗银一千三百万两的缅甸之战结束。如果要给这次武功打分的话,最多是一分。这是一场典型吃力没讨到好处的战争,耗费巨资不说,损伤大量优秀的将士,国威受损,最后貌似缅甸臣服了,要定期纳贡,但估计纳贡的收入比起付出的代价实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只能给一分,这一分没其他的意义,就是总算挽回了点面子。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实际利益固然重要,但面子也不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