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隋朝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南北合流。隋朝时期表现在哲学、文学、语言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南北交融,是显著的。

南北朝时期思想界以佛教思想最为活跃。当时南、北佛学的学风不同,南方重视义理,北方重视禅定。陈、隋之际,智顗创立天台宗,参合南北学风,主张义理、禅定并重,提出“止(禅定)”“观(义理)”法门作为最高修养原则。由于汉魏以来传入中国的佛经存在着教义上的重大分歧,随之形成各种学派。天台宗批判、整理、解释诸经、诸学派的教义,形成一套由低级到高级、分别层次的理论,建立起自己的判教体系。“止观”法和“判教”体现了南北佛教学风和各种学派的交流和统一,适应了统一王朝的需要。

南北朝时期对儒家经典的传习、讲授,南北各有所主,互不相通。学风上,江南继承魏晋以来的新经学,又受玄学的影响;北方仍守汉代遗风,比较质朴。梁末,一些南方儒生如萧该、何妥被迁入关中,可能对北学发生影响。隋代最显赫的经学大师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刘焯、河间(今属河北)人刘炫被称为“学通南北、博极今古”,他们注解《尚书》和《春秋左氏传》都舍北从南。这时,经学由南北交流走向统一,但这个统一却是南方征服了北方。

南、北文风过去也不相同。南朝讲究声律辞藻;北方质朴,宜于实用。北魏中期以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齐、北周时期,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出现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文风统一过程。隋代前期,李谔上书,乃至文帝下诏,企图阻止南方文学的流行,但都没有收效。炀帝爱好甚至尊重南方文化,来自江南的文人获得宠任,鄙视江南为“东夷”的臣僚被处杖刑。在炀帝的大力提倡下,南方文学成为正统。

由南北交流发展到南北统一的倾向也表现在书法艺术上。南北书法是有区别的。南方自东晋以来流行的是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首的新书体(行草书),秀逸流移,长于书札序跋;北方上承汉魏隶法,方正遒劲,长于碑刻榜题。西魏破江陵,王家书法的传人、文学家王褒被迁入关中,不仅对关中文学的转变有极大影响,书法也为贵族子弟所崇尚,盛行一时,以至作为关中名气最大的书法家赵文渊(唐人避讳作“文深”)也不得不学习王褒书体,但他的碑榜书却为王褒所推重。隋代书法艺术综合南北,为唐代书法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的需要,还推动了音韵学的研究,音韵之书竞出。但那时吴楚之音“轻浅”,燕赵之音“重浊”,四方声调分歧很大,各种韵书无不杂有地方土音。开皇初年,颜之推、萧该、陆法言等八人,感到各地语音驳杂,缺乏统一的标准,便共同研讨南北古今语音的同异,而以东晋南渡以前洛阳京畿地区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对当时语音详加校正。陆法言记录了诸人议论的大义,又参酌南北诸家韵书,于仁寿元年(601)撰成《切韵》五卷。《切韵》是一部集南北音韵研究之大成的巨著,为唐宋时期音韵学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江南、西域以及外国音乐,在隋代也得到交融发展。北齐、北周时期的宫廷已有龟兹、高昌等西域乐,后来为隋朝继承。开皇九年(589),隋朝平陈,获得宋、齐音乐和梁、陈乐人,文帝下令太常寺设清商署管理他们。大业六年(610),炀帝命各地捡括西魏、北齐、北周、陈朝的乐人子弟,集中于太常寺。开皇年间曾定七部乐,大业中改为九部乐。其中的“清乐”,即“清商伎”,是号称“华夏正声”的汉代旧典;“礼毕”即“文康伎”,据说传自东晋太尉庾亮家;西凉、龟兹、康国、疏勒、安国乐来自西域;还有天竺、高丽两部外国乐。隋九部乐后来沿用至唐,又有了新的发展。

科学技术在隋代取得了新的成就。经学家刘焯又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他使用定朔计算法取代过去的平朔法,创制了当时先进的历法《皇极历》。后来,唐朝李淳风依据《皇极历》制成《麟德历》,行用于唐朝前期。定朔法的采用是中国天文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刘焯还观测五大行星的位置,对它们各自的近日点和远日点作了比较精细的计算。另一位天文学家耿询,制成了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装在暗室中,借水力运行,与室外的天象恰相符合,设计十分精妙。

巢元方是隋朝最著名的医学家。他撰写的《诸病源候论》五十卷,从病的来源和病的症候两个方面诊断疾病,共论述了六十七个门类、一千七百二十种病候,并探究其病源,提出医治的方法,开辟了后世病因学和病理学的研究途径。

随着国家的统一,中外交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隋代地理学取得新的成就,特别是地图的编绘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大业初年,朝廷根据诸州申报的各地风俗、物产、地图资料,编成《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大业六年,炀帝又命臣下依据图经撰成《区宇图志》一百二十九卷,图志所叙的山川、郡国和城隍,均附有地图,是一部地理学的巨著。炀帝时的著名地理学家裴矩,在奉敕去张掖管理西域商人交市时,搜集了有关西域的山川、风俗等资料,撰成《西域图记》三卷,书中有地图,有记述,还有穿着民族服装的各族人的彩绘图,是一部地理学名著。

隋朝工匠李春在赵州(今河北赵县)城南洨水上所建的安济桥,即赵州桥,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石桥。安济桥是一座空腔式拱桥,净跨为37.02米,净矢度为7.23米,主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空腔弧拱式的设计,可以减轻桥基的负担;单孔大弧孔可以增大排水面积,小拱可以分洪,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大跨度、低弧形、单拱的建筑设计,既节省工料,又便于运输通行。安济桥的设计和建造,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它比欧洲同类空腔式桥梁的出现要早七百多年。

(唐长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