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文的表现,让咸丰既纳闷又不解。湖北上一份奏折,无论是署胡林翼的名,还是官文的名,抑或是联合上奏,他根本就分不清究竟是胡林翼的意思,还是官文的主意。
在南方各省之中,咸丰最重湖北,怕的就是这种督抚“团结如一人”的情况,当初不让曾国藩任湖北巡抚,也就是担心以曾国藩的威望,在湖北会成尾大不掉之势。
要不,像对待曾国藩那样,把胡林翼调出湖北?可是过去的这种做法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没有曾国藩的仓促离开,就不会有武昌的失守和湖北战局的一败涂地。花了一年多工夫,好不容易转危为安,咸丰再无脑,也不至于两次掉进同一个坑里去。
调离不行,不调又有隐患,咸丰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旁边有人告诉他:别瞎琢磨了,胡林翼不仅要用,还得重用!
右眼跳,贵人来。胡林翼比曾国藩更走运的地方就在于,关键时候,朝中还有人帮他说话。
祸福相倚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其实在人们生活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人在某些时候几乎就是你的“灾星”,但在另外一些时候却又能成为你的“贵人”。
胡林翼这辈子在官场遇到的第一个重大挫折,是做考官的时候受人牵连,连累他的主考官名叫文庆。
文庆和鸦片战争时的裕谦一样,都是满人子弟中难得的读书郎,虽出身官宦世家,条件优越,但在和汉人同挤一座独木桥时并不落于下风。
与裕谦的一贯本分相比,文庆的特点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安分,不客气地说,此君简直就是个闯祸大王。因为江南科场案出事,道光将他发配新疆,后又重新起用,但时间一长,他那惹祸的毛病又上来了,于是再次罢官。
这两次处罚都还算是大一点的,小一点的处分更是多如牛毛,究竟有多少,恐怕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楚。
道光对文庆打归打,骂归骂,然而打骂过后照样起用,在道光临终前指定的顾命大臣中,文庆赫然在列。
咸丰即位,文庆并没能改掉老毛病,依旧是糗事一箩筐,这使得他始终在革职、起用、再革职、再起用的循环里面不断打转,直至顶替下课的恭亲王奕訢,成为新的军机首辅。
清代在用人方面,早期一直是文多用汉臣,武多倚满臣,一方面确有军权旁落的担心,另一方面倒也符合当时满汉大臣各自的特点,但到道光、咸丰时期,这一“定律”突然就不灵了:前有奕山、奕经,后有赛尚阿、讷尔经额,谁都没能在打仗方面显示出过人天赋,以至于把他们全加起来,还不如一个僧格林沁好使。
在满臣打不了仗的同时,一批本来文质彬彬的汉臣,倒越来越多地显露出了“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潜质和气象。
文庆对咸丰说:“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画地为牢,在满臣这个小圈子里面犯嘀咕呢?既然汉臣行,就重用汉臣好了。”
在军机大臣里面,祁寯藻、彭蕴章之流之所以排斥自己的同胞,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汉臣。奕訢、文庆没有这一顾虑,加之屁股下面坐的又不是龙椅,也不用像咸丰那样瞻前顾后,怕这怕那,因此敢言人之所不敢言。
文庆还能够由浅入深,讲出一番道理。他说:“像我们这样的满人,打小就出生在锦衣玉食的上层社会,耳濡目染的全是高高在上的东西,对国家大计无知得很。曾国藩等人来自乡间,最为了解百姓疾苦,也知道社会上哪些东西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这大概就是当身处乱世时,他们看上去要比我们要更技高一筹的原因吧!”
文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欲办天下事,当重用汉人,尤其要破除满汉樊篱,不拘资格以用人。”
曾国藩和胡林翼无疑都是汉臣中的佼佼者,文庆也都不忘为二人美言。曾国藩初建湘军时,屡战屡败,朝中嫉恨他的人便乘机说他坏话,只有文庆独言:“国藩在社会上声望高,能杀贼(太平军),终当建非常之功。”时论认为,如无文庆从中维护,曾国藩一定会遭到朝廷排斥。
相对于曾国藩,文庆对胡林翼更是熟悉不过。说起来这还得亏当年一起在江南做考官的经历,他知道胡林翼有能力有本事,在入值军机前就利用各种机会鼎力推荐,胡林翼在湖北能够连升四级,除恭亲王奕訢一度主持军机外,也有文庆的密奏之功。
等到文庆成为军机首辅,俨然就是胡林翼在朝中的“护花使者”,天天在咸丰耳边说着胡林翼的种种好处。对咸丰说必须重用胡林翼的,正是文庆。
一个人在拿不定主意时,身边人的只言片语都会变得举足轻重。想当初,彭蕴章不过是小小的军机章京,在对待曾国藩问题上还能起到那么大的作用,更不用说文庆这样的军机首辅了,不过以前起到的效果是负面,现在则是正面。
有了文庆的力保,咸丰不再对胡林翼横挑鼻子竖挑眼,凡湖北上来的奏折,均大笔一挥予以通过。
对胡林翼来说,前路已经没有什么大的阻碍,然而亦非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