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孙诚累的吐舌头了

宁王巡视了中原,安抚了百姓,又与国师容成子去了护国寺,经过一番交谈后。

宁王下旨将护国寺住持云海大师也拜为国师,护国寺与清风观共尊为护国之门。

宁王搞定这事后,率大军返回京城,然后自然是大封众将。

孙诚被封为信国公,成为宁国第二个国公,其余各将也各自封赏。

南北方大臣共同上书,请宁王登基称帝,宁王按规矩推辞三次后,这才勉为其难称帝。称帝后,国号为大宁,改元隆兴。

宁朝成立后,朝中进来大批北方臣子,这些人大多忠于宁皇,加上原先的保王派,宁皇已经将原先的世家派彻底压制。

中原地区的四大世家除了袁焕提早归附还留下一些势力,另三家也没落了。

他们的藏书全被朝廷所掌握,经过校对后,全部藏书公开发行,让世家最后的翻身机会也没了。

孙诚主管的是科学院,军校的建立,他将大量杂学人士纳入科学院,让他们成为宁朝科学的领头人。

军校则为陆军军官学校和海军军官学校。他在军中抽调了大批精英负责教育军官。

至于高级军官,要求更是严格,没有通过考核,严禁升职。

一大批高级军官都要轮流培训,哪怕是都督,提督级别都要参加,无一例外。

蒙毅,雷裕,张齐,陈浩等也分别进入军校学习。这些人是高级军官,从小就进学过,文化素质比较高,学习这个还是不成问题的。

可那些中级军官就麻烦了,那些大老粗们看书看的头疼欲裂,拿刀的手也被迫拿起了笔。

天天算等高线,方位角,还要熟记各种武器的射程。

还有军事理论,军事素质,专业技能,指挥管理,一样都不能少。

达到毕业要求的可以升职或回原部门,达不到的被勒令退役。

这让一大批在军中混吃等死,靠拍马屁升职的军官全都懵逼了。

其余的人都好说,大都督府命令一下,拿钱走人。

可其中靠先祖余荫当官的人,还有一些战功卓著的人也被勒令退役,这些人可就麻烦了。

那些靠先祖余荫的天天吵着祖上有功,福泽后辈,为什么强迫我们退役。

这些人孙诚也想出一个办法,以金钱弥补,多给点,能用钱摆平的事,那都不是事。

要是不愿,那就是不识抬举了,银子你是别想要了,你不是要求当兵为国效力吗?

那好,调到山海关一线,与匈奴打几仗,你能活着再跟我谈谈你先辈余荫的事。

那些还要闹的人被派到山海关,还没开打,看见匈奴那彪悍的样子,当时就蔫了,纷纷要求拿钱退役。

这就不是退役了,这是临阵脱逃了。不将你斩首,已经是看在你祖先余荫了,你还想要银子?你不是没睡醒吧?

最麻烦的就是那些真正凭军功升上来的人,他们可是拿命拼出来的,要是将他们退役,那对军心的影响可就大了。

这些人确实对文化不感兴趣,大字不识一个,看见字就头疼,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个一字。

就是军校中组织的识字班他们也不参加,一上课就睡觉,这样的人考核怎么能通过?

若是以前冷兵器的时候,这种人没有文化也就算了,冲锋陷阵正需要他们。

可现在是热兵器了,你要当个士兵,文盲也能凑合,毕竟士兵对肉搏能力还是比较看重的。

可作为一名中级军官,需要的是军事素质,最简单一点,你总要识得字吧!看得懂命令吧!辩得清方位吧!

你什么都弄不清,朝廷将士兵交于你手,那就是对士兵不负责,所以这些人必须退役。

为了安抚他们,孙诚亲自出马与各部协商,让他们把这些人接收下来,派到各个府县,担任县尉,府卫,捕头,让他们有个后路。

这样才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军官轮训了一遍后,孙诚又发动了军改,将全国野战陆军改为十二个军,共四个兵团,由蒙毅,张齐,陈浩,还有扬礼各领一个兵团。

海军得到大力扩充,分为三大舰队,不过只是一个架子,舰船正在建造中。不过海军陆战队扩充迅速,也有一个军的兵力。

每个军共有三个师,一个师三个旅,一旅三团,以下都是三三制改编。再加上炮兵部队,后勤部队,每军共有四万五千人。

军衔也改变了,改成了大元帅,元帅,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大元帅只有一人,那就是宁皇,元帅缺编,这是一个荣誉称号,以后战功卓著者才可以担任。

镇国公张计为元帅,雷裕为上将,其余各兵团长也为上将,军长为中将,师长为少将以下如此类推。

本来孙诚最少也会被授于上将,但他死都不愿意,一直说他是文官,他可不想出兵打仗,其实就是两个字太累。

把军改弄好了,部队重新整编了,自己已经累的都快吐出舌头了,还让他担任上将。

哪天要是打仗了,自己有军职,搞不好还派自己去,那不得累死自己。

宁皇,父亲,岳父,老婆,孙诚就是不愿意,逼得急了,又称病不出了。众人也是没有办法,只得任他了。

…………

中原地区有了土豆,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但这些年,年年都有灾祸,小冰河气候中,这是不能避免的。

今年西北三府又是大旱,赤地千里,就连土豆也不能成活,好在宁朝的其他地方粮食够用,调拨了大批粮食,赈济了灾民。

但西北这块地方年年受灾,不是旱灾,就是水灾。不下雨就是旱灾,一下雨就是水灾,民众苦不堪言。也让朝廷背上了一个沉重的负担。

甚至朝中有人建议,把百姓内迁,放弃这块地方,以减少朝廷的支出。

宁皇听了此话,也觉得有道理,但自己刚称帝,没有开疆拓土也就罢了,反而要放弃领土,这对自己的名声不利呀!

但不放弃这块地方,朝廷就要年年赈灾,这也不是一回事啊!

镇国公张计站出来道:“皇上不可,西北三府虽是年年受灾,需要朝廷赈济。

但这个地方也是军事重地,如果放弃,后面的县府就无险可守。匈奴如果从这里突入中原,那中原地区就会糜烂。”

宁皇一惊,是啊!西北三府建有玉门关,失去了玉门关,匈奴从此路进入中原劫掠,我当如何?

宁王巡视了中原,安抚了百姓,又与国师容成子去了护国寺,经过一番交谈后。

宁王下旨将护国寺住持云海大师也拜为国师,护国寺与清风观共尊为护国之门。

宁王搞定这事后,率大军返回京城,然后自然是大封众将。

孙诚被封为信国公,成为宁国第二个国公,其余各将也各自封赏。

南北方大臣共同上书,请宁王登基称帝,宁王按规矩推辞三次后,这才勉为其难称帝。称帝后,国号为大宁,改元隆兴。

宁朝成立后,朝中进来大批北方臣子,这些人大多忠于宁皇,加上原先的保王派,宁皇已经将原先的世家派彻底压制。

中原地区的四大世家除了袁焕提早归附还留下一些势力,另三家也没落了。

他们的藏书全被朝廷所掌握,经过校对后,全部藏书公开发行,让世家最后的翻身机会也没了。

孙诚主管的是科学院,军校的建立,他将大量杂学人士纳入科学院,让他们成为宁朝科学的领头人。

军校则为陆军军官学校和海军军官学校。他在军中抽调了大批精英负责教育军官。

至于高级军官,要求更是严格,没有通过考核,严禁升职。

一大批高级军官都要轮流培训,哪怕是都督,提督级别都要参加,无一例外。

蒙毅,雷裕,张齐,陈浩等也分别进入军校学习。这些人是高级军官,从小就进学过,文化素质比较高,学习这个还是不成问题的。

可那些中级军官就麻烦了,那些大老粗们看书看的头疼欲裂,拿刀的手也被迫拿起了笔。

天天算等高线,方位角,还要熟记各种武器的射程。

还有军事理论,军事素质,专业技能,指挥管理,一样都不能少。

达到毕业要求的可以升职或回原部门,达不到的被勒令退役。

这让一大批在军中混吃等死,靠拍马屁升职的军官全都懵逼了。

其余的人都好说,大都督府命令一下,拿钱走人。

可其中靠先祖余荫当官的人,还有一些战功卓著的人也被勒令退役,这些人可就麻烦了。

那些靠先祖余荫的天天吵着祖上有功,福泽后辈,为什么强迫我们退役。

这些人孙诚也想出一个办法,以金钱弥补,多给点,能用钱摆平的事,那都不是事。

要是不愿,那就是不识抬举了,银子你是别想要了,你不是要求当兵为国效力吗?

那好,调到山海关一线,与匈奴打几仗,你能活着再跟我谈谈你先辈余荫的事。

那些还要闹的人被派到山海关,还没开打,看见匈奴那彪悍的样子,当时就蔫了,纷纷要求拿钱退役。

这就不是退役了,这是临阵脱逃了。不将你斩首,已经是看在你祖先余荫了,你还想要银子?你不是没睡醒吧?

最麻烦的就是那些真正凭军功升上来的人,他们可是拿命拼出来的,要是将他们退役,那对军心的影响可就大了。

这些人确实对文化不感兴趣,大字不识一个,看见字就头疼,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个一字。

就是军校中组织的识字班他们也不参加,一上课就睡觉,这样的人考核怎么能通过?

若是以前冷兵器的时候,这种人没有文化也就算了,冲锋陷阵正需要他们。

可现在是热兵器了,你要当个士兵,文盲也能凑合,毕竟士兵对肉搏能力还是比较看重的。

可作为一名中级军官,需要的是军事素质,最简单一点,你总要识得字吧!看得懂命令吧!辩得清方位吧!

你什么都弄不清,朝廷将士兵交于你手,那就是对士兵不负责,所以这些人必须退役。

为了安抚他们,孙诚亲自出马与各部协商,让他们把这些人接收下来,派到各个府县,担任县尉,府卫,捕头,让他们有个后路。

这样才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军官轮训了一遍后,孙诚又发动了军改,将全国野战陆军改为十二个军,共四个兵团,由蒙毅,张齐,陈浩,还有扬礼各领一个兵团。

海军得到大力扩充,分为三大舰队,不过只是一个架子,舰船正在建造中。不过海军陆战队扩充迅速,也有一个军的兵力。

每个军共有三个师,一个师三个旅,一旅三团,以下都是三三制改编。再加上炮兵部队,后勤部队,每军共有四万五千人。

军衔也改变了,改成了大元帅,元帅,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大元帅只有一人,那就是宁皇,元帅缺编,这是一个荣誉称号,以后战功卓著者才可以担任。

镇国公张计为元帅,雷裕为上将,其余各兵团长也为上将,军长为中将,师长为少将以下如此类推。

本来孙诚最少也会被授于上将,但他死都不愿意,一直说他是文官,他可不想出兵打仗,其实就是两个字太累。

把军改弄好了,部队重新整编了,自己已经累的都快吐出舌头了,还让他担任上将。

哪天要是打仗了,自己有军职,搞不好还派自己去,那不得累死自己。

宁皇,父亲,岳父,老婆,孙诚就是不愿意,逼得急了,又称病不出了。众人也是没有办法,只得任他了。

…………

中原地区有了土豆,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但这些年,年年都有灾祸,小冰河气候中,这是不能避免的。

今年西北三府又是大旱,赤地千里,就连土豆也不能成活,好在宁朝的其他地方粮食够用,调拨了大批粮食,赈济了灾民。

但西北这块地方年年受灾,不是旱灾,就是水灾。不下雨就是旱灾,一下雨就是水灾,民众苦不堪言。也让朝廷背上了一个沉重的负担。

甚至朝中有人建议,把百姓内迁,放弃这块地方,以减少朝廷的支出。

宁皇听了此话,也觉得有道理,但自己刚称帝,没有开疆拓土也就罢了,反而要放弃领土,这对自己的名声不利呀!

但不放弃这块地方,朝廷就要年年赈灾,这也不是一回事啊!

镇国公张计站出来道:“皇上不可,西北三府虽是年年受灾,需要朝廷赈济。

但这个地方也是军事重地,如果放弃,后面的县府就无险可守。匈奴如果从这里突入中原,那中原地区就会糜烂。”

宁皇一惊,是啊!西北三府建有玉门关,失去了玉门关,匈奴从此路进入中原劫掠,我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