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世家没落了

宁王冷笑,“好个郑宣,他为了家族,竟然敢叛国。”

孙诚道:“世家不就是这样的吗?不然他如何能延续千年?”

宁王一愣,想想也确实如此,每次改朝换代,他们都会抛弃原主,换位新主。只不过这次郑家认为魏国会赢,结果判断失误了。

“看来,这郑家可以灭了。有了这个叛国的证据,我看谁敢救他?”

“王上,灭了郑家未免太过了,虽郑家该死,但毕竟是千年世家,人口众多,若是满门抄斩,定会有人同情,称王兄太过残暴。”

“那你的意思是?”

“王兄要的是结果,对国有利的结果,是为治国,而不是为了出口气。有时候成了君主,就不能任由自己发泄了。”

宁王叹了口气,“现在孤发脾气都要看对国家有没有利了。”

“是的,王兄可以在寝宫吊个沙袋,可以用它来发泄,这样心里会好受些,对龙体也有好处。”

宁王心中一动,“你说的有些道理,回去孤就试一下。不过,这郑家我们怎么处理?”

我们可以将事情推到郑宣一脉头上,可以将嫡系一脉灭掉,却要保下郑家旁系。

他们的财产也可以还给他们,这样谁还敢说王兄残暴。郑家嫡系一脉没有了,旁系又互相不服气,形不成合力,郑家也就完了。”

“王弟果然高见。”

勤政殿,宁王在朝堂上将郑家走私的事告于众臣,众人大惊,就连崔进,王波也震惊了。

郑宣没想到走私一事暴露了,他以为有了许印的安排,应该没什么大事。

这条线路他们也不是第一次使用了,以前都没出事,这一次却暴露了。

郑宣忙把事情全部推到自己的儿子头上,为了家族,损失一个儿子算什么?

可宁王又甩出许印,郑胜的口供狠狠打了脸。内卫司的审讯能力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吗?

至少,这两人不在其中。到了内卫司,十八种刑罚才施展两种,两人就招了。

郑宣无奈,只能跪在地上引咎辞职,他本以为这就是一件走私案件,虽然运的是朝廷禁运的粮食,但自己作为礼部尚书,引咎辞职应该够了。

宁王冷笑,又将与郑胜联络的千牛卫,他的口供拿了出来,这让朝堂大哗,这就不是走私了,而是叛国了。

不管在哪个国家,叛国都是一律处斩的。

郑宣这下人证物证俱在,也没有什么办法了,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崔进与王波,想让他们求求情。

这个时候,两人哪敢,若是粮价不崩,还能拿着粮价拿捏一下宁王,但现在,别说拿捏别人,自己都被宁王拿捏了。

宁王道:“来人,将礼部尚书郑宣剥去官袍,押往诏狱,由三法司审理。郑家全族抄没家产,也押往诏狱候审。”

众人一听,这是满门抄斩的节奏啊!郑家可是千年世家,这一杀得有二千多人啊!这未免有干天和了。

孙诚站了出来,“王上,郑家此事,应是嫡系一脉所为,按律处置无人敢不服。

但旁系应该不知叛国之事,俗话道不知者不罪,而且郑家先祖也为我宁国效力多年,再往上也为我夏族做出过贡献。

如果将他全族一起满门抄斩,让郑家先祖没人祭祀,这未免让众人叹息,请王上三思。”

宁王故作考虑,“如此说来,倒也有些道理,那好,就按兴盛侯说的办。”

郑宣来到孙诚面前,一下跪倒,磕了三个响头。

“多谢兴盛侯让我郑家血脉不绝。”

孙诚主持抄家,对旁系财产分文不取,只抄嫡系财产,嫡系的财产才是大头。

店铺,土地,房产,古玩,这些换成银子,也有二百万两了。

孙诚对从郑家抄得多少银两无所谓,他要的是书籍,这才是世家的根本,只要把这些拿到手,郑家也就永远起不来了。

抄得的钱财还了债以后,几乎少了一半,郑宣太贪了,为了炒粮挣钱借了太多的债。

钱庄本以为郑宣被斩,借的钱已经打了水漂,毕竟财产都被抄入国库了,你还敢找朝廷要钱?

却没想到孙诚竟然把债给还了,虽然没了利息,但他们已经是欣喜若狂了。

已经被抄到国库的银子,还能被拿出来还民间的债务,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呀!

这让那些钱庄掌柜都对孙诚心悦诚服,以后只要是孙诚来借钱,他们都倾囊相助。

孙诚不希望这些钱庄赚破产,怎么说这也是宁国的金融业,他们要是破产了,宁国的经济也会倒霉。

郑家完了,崔家与王家也压力巨大,虽然顺天府并没有登门,但每天围在门口要债的人,确是很多。

那些不愿以债换股的人被某些人鼓动,不再是祈求崔家还债了。而是带着人,举着标语堵在两家大门口要钱了。

这被两家十分难堪,他们虽然借钱不还,但那是生意方面的,只有债主知道。

但现在债主已经破罐子破摔了,直接堵在大门口要钱,那这借钱不还的事,可就传到了百姓那里,世家的千年声誉啊!就这么坍塌了。

崔、王两家没办法,为了保住声誉,只有卖地,卖店铺还债了。这一下,就让两家大伤元气。

这时,户部才开始救市,低价购买粮商的存粮,崔、王两人见自己刚卖了家产还债,户部就开始救市,这不是明摆着逼自己卖家产还债吗?

此次炒粮,户部是赚大了,到了警戒线的常平仓马上被补满,顺便还赚了一笔。王室,张家还有孙家也赚的盆满钵满。

世家那边是没落了,李家因为分家,缩水了一半,崔、王两家钱财也损失大半。

郑家就更倒霉了,嫡系全部被诛除,关键的书籍也被朝廷没收,彻底失去了复兴的希望。

世家的势力已经被宁王牢牢的压制住了,想翻身估计是很困难了。

只要科举制开始,察举制被取消,世家就只会出现在历史中了。

现在礼部尚书的位置已经空了下来,只要换一个支持科举制的官员上去,科举制就会顶替察举制开始选拔人才。

宁王正考虑谁能担任礼部尚书,礼部尚书本身要德高望重,在学问和礼数上面,要得到百官的认可。

这种人虽然不多,但人选还是有的。宁王考虑的是这人能不能支持科举制。

如果换一个礼部尚书,若是不支持科举制,那科举制岂不是又要延后了?

孙诚也是被人骚扰不断,他的爵位虽高,可官职不大,到现在还是挂着一个工、户两部侍郎的头衔。

但他是什么人,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其他的什么都不说,就是宁王对他言听计从这一方面,谁能与他相比?

所以在封建社会,权力大都不是看谁的官大,而是看君王信不信任你。

许多认为够资格担任礼部尚书的人,都来拜访孙诚,想让他在宁王面前给他们美言几句。

宁王冷笑,“好个郑宣,他为了家族,竟然敢叛国。”

孙诚道:“世家不就是这样的吗?不然他如何能延续千年?”

宁王一愣,想想也确实如此,每次改朝换代,他们都会抛弃原主,换位新主。只不过这次郑家认为魏国会赢,结果判断失误了。

“看来,这郑家可以灭了。有了这个叛国的证据,我看谁敢救他?”

“王上,灭了郑家未免太过了,虽郑家该死,但毕竟是千年世家,人口众多,若是满门抄斩,定会有人同情,称王兄太过残暴。”

“那你的意思是?”

“王兄要的是结果,对国有利的结果,是为治国,而不是为了出口气。有时候成了君主,就不能任由自己发泄了。”

宁王叹了口气,“现在孤发脾气都要看对国家有没有利了。”

“是的,王兄可以在寝宫吊个沙袋,可以用它来发泄,这样心里会好受些,对龙体也有好处。”

宁王心中一动,“你说的有些道理,回去孤就试一下。不过,这郑家我们怎么处理?”

我们可以将事情推到郑宣一脉头上,可以将嫡系一脉灭掉,却要保下郑家旁系。

他们的财产也可以还给他们,这样谁还敢说王兄残暴。郑家嫡系一脉没有了,旁系又互相不服气,形不成合力,郑家也就完了。”

“王弟果然高见。”

勤政殿,宁王在朝堂上将郑家走私的事告于众臣,众人大惊,就连崔进,王波也震惊了。

郑宣没想到走私一事暴露了,他以为有了许印的安排,应该没什么大事。

这条线路他们也不是第一次使用了,以前都没出事,这一次却暴露了。

郑宣忙把事情全部推到自己的儿子头上,为了家族,损失一个儿子算什么?

可宁王又甩出许印,郑胜的口供狠狠打了脸。内卫司的审讯能力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吗?

至少,这两人不在其中。到了内卫司,十八种刑罚才施展两种,两人就招了。

郑宣无奈,只能跪在地上引咎辞职,他本以为这就是一件走私案件,虽然运的是朝廷禁运的粮食,但自己作为礼部尚书,引咎辞职应该够了。

宁王冷笑,又将与郑胜联络的千牛卫,他的口供拿了出来,这让朝堂大哗,这就不是走私了,而是叛国了。

不管在哪个国家,叛国都是一律处斩的。

郑宣这下人证物证俱在,也没有什么办法了,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崔进与王波,想让他们求求情。

这个时候,两人哪敢,若是粮价不崩,还能拿着粮价拿捏一下宁王,但现在,别说拿捏别人,自己都被宁王拿捏了。

宁王道:“来人,将礼部尚书郑宣剥去官袍,押往诏狱,由三法司审理。郑家全族抄没家产,也押往诏狱候审。”

众人一听,这是满门抄斩的节奏啊!郑家可是千年世家,这一杀得有二千多人啊!这未免有干天和了。

孙诚站了出来,“王上,郑家此事,应是嫡系一脉所为,按律处置无人敢不服。

但旁系应该不知叛国之事,俗话道不知者不罪,而且郑家先祖也为我宁国效力多年,再往上也为我夏族做出过贡献。

如果将他全族一起满门抄斩,让郑家先祖没人祭祀,这未免让众人叹息,请王上三思。”

宁王故作考虑,“如此说来,倒也有些道理,那好,就按兴盛侯说的办。”

郑宣来到孙诚面前,一下跪倒,磕了三个响头。

“多谢兴盛侯让我郑家血脉不绝。”

孙诚主持抄家,对旁系财产分文不取,只抄嫡系财产,嫡系的财产才是大头。

店铺,土地,房产,古玩,这些换成银子,也有二百万两了。

孙诚对从郑家抄得多少银两无所谓,他要的是书籍,这才是世家的根本,只要把这些拿到手,郑家也就永远起不来了。

抄得的钱财还了债以后,几乎少了一半,郑宣太贪了,为了炒粮挣钱借了太多的债。

钱庄本以为郑宣被斩,借的钱已经打了水漂,毕竟财产都被抄入国库了,你还敢找朝廷要钱?

却没想到孙诚竟然把债给还了,虽然没了利息,但他们已经是欣喜若狂了。

已经被抄到国库的银子,还能被拿出来还民间的债务,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呀!

这让那些钱庄掌柜都对孙诚心悦诚服,以后只要是孙诚来借钱,他们都倾囊相助。

孙诚不希望这些钱庄赚破产,怎么说这也是宁国的金融业,他们要是破产了,宁国的经济也会倒霉。

郑家完了,崔家与王家也压力巨大,虽然顺天府并没有登门,但每天围在门口要债的人,确是很多。

那些不愿以债换股的人被某些人鼓动,不再是祈求崔家还债了。而是带着人,举着标语堵在两家大门口要钱了。

这被两家十分难堪,他们虽然借钱不还,但那是生意方面的,只有债主知道。

但现在债主已经破罐子破摔了,直接堵在大门口要钱,那这借钱不还的事,可就传到了百姓那里,世家的千年声誉啊!就这么坍塌了。

崔、王两家没办法,为了保住声誉,只有卖地,卖店铺还债了。这一下,就让两家大伤元气。

这时,户部才开始救市,低价购买粮商的存粮,崔、王两人见自己刚卖了家产还债,户部就开始救市,这不是明摆着逼自己卖家产还债吗?

此次炒粮,户部是赚大了,到了警戒线的常平仓马上被补满,顺便还赚了一笔。王室,张家还有孙家也赚的盆满钵满。

世家那边是没落了,李家因为分家,缩水了一半,崔、王两家钱财也损失大半。

郑家就更倒霉了,嫡系全部被诛除,关键的书籍也被朝廷没收,彻底失去了复兴的希望。

世家的势力已经被宁王牢牢的压制住了,想翻身估计是很困难了。

只要科举制开始,察举制被取消,世家就只会出现在历史中了。

现在礼部尚书的位置已经空了下来,只要换一个支持科举制的官员上去,科举制就会顶替察举制开始选拔人才。

宁王正考虑谁能担任礼部尚书,礼部尚书本身要德高望重,在学问和礼数上面,要得到百官的认可。

这种人虽然不多,但人选还是有的。宁王考虑的是这人能不能支持科举制。

如果换一个礼部尚书,若是不支持科举制,那科举制岂不是又要延后了?

孙诚也是被人骚扰不断,他的爵位虽高,可官职不大,到现在还是挂着一个工、户两部侍郎的头衔。

但他是什么人,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其他的什么都不说,就是宁王对他言听计从这一方面,谁能与他相比?

所以在封建社会,权力大都不是看谁的官大,而是看君王信不信任你。

许多认为够资格担任礼部尚书的人,都来拜访孙诚,想让他在宁王面前给他们美言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