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曹靖要卖官鬻爵

曹靖已是焦头烂额,全国到处都要赈济。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倒霉,刚当上魏王还没有一年,就遇上了这等大灾。

魏国的太仓只有四百万石粮食了,已经到了临界点,要是再赈济灾民,那魏国的运转就要受到影响。

他也只能拨下一点粮食意思意思,并下旨鼓励当地乡绅捐粮、捐钱,大办粥厂,以救乡民。

当然,捐粮捐钱的人也有好处,捐的多了,以后就可以当官。

这个就叫卖官鬻爵,平时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能这样干的朝代,都已经到了末期,这样干也只是为了生存,垂死挣扎罢了。

以前曹靖是根本不可能这样干的,但到了这个时候,你不干也不行了,你不给别人好处,别人凭什么给你捐粮捐钱?

当然,曹靖不能直接提出来,想找另一个人将这个方法提出,他再来个坚决不允,直到那人拼命相劝,他才会含泪批准此事。

这样错误都是别人的,自己只是受到了蛊惑,这样自己卖官鬻爵的名声也好听一些。

曹靖聪明,那些文官也不是傻子,大家都是千年老狐狸,你玩什么聊斋啊?曹靖这点心思谁不知道?

就是曹靖的铁杆心腹也不愿意,文官可以为你死,为你尽忠。但你要他推出卖官鬻爵的政策这可不行,那可是要遗臭万年的。

以后说不定曹靖为了挽回自己的名声,还会把他杀了呢?要是再狠一点,全家都得倒霉,那才死的冤呢!

所以,他们对曹靖的屡次暗示都当做不知道,不明白,不清楚。要不你就当着群臣的面明说,你带头,我们才同意,要不大家都装傻。

曹靖没办法,只能让太监提出这个方案,太监没有后代,死就死他一个,不用考虑自己的后代。

他们是曹靖的奴才,曹靖早上让你办的事,你要是不办,午饭就别吃了,因为中午之前你就会被曹靖找个理由咔嚓了。

没办法,内侍省四名大太监中排名第四的那名内侍,就摊上了这个活。

因为上面三位地位比他高,下边的又没有资格提出这个建议。他这个位置承上启下,真正好。

于是,那名内侍也是硬着头皮在朝堂上提出了他的建议。

这下好了,魏国的御史台和宁国的都察院一样,抓住了那名内侍鼓动魏王卖官鬻爵,一阵开喷,还有太监不得干政等等。

一时间喷的是引经据典,言辞犀利,气势磅礴。没点文化或者思路慢一点,乍一听,还真有点反应不过来。

曹靖才不管那名内侍,他只是让人提出这个办法,有了这个开头,他才好推进。

他只是说了一句,“不如此,如何赈济灾民。”

御史呆住了,他们只是反对,让他们拿出具体措施,他们却一个也拿不出来。

魏王带头默认,后面的三省官员,也就半推半就的同意了,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不这样办,百姓现在就要造反了。

至于卖官鬻爵产生的恶劣后果,那还要一,二年才能产生,咱们先把这个时候渡过去再说吧!什么叫拆东墙补西墙,这个就是。

政策通过,马上下发下去。卖官鬻爵这个主意虽然馊,但却是立竿见影,有些想当官,想发财,想光宗耀祖的人,马上捐钱,捐粮。

虽然被官员中间捞了一笔,但还是有不少用在灾民身上,这让要暴起的百姓被安抚下去。

这些被安抚的都是靠南边一点,受灾没有北方那么大,当地的乡绅历年存储,还是有点粮食的。

可北方的百姓就苦了,灾害就从他们开始的,十几年了,年年都有灾害,一年比一年大。

别说百姓了,连乡绅都没有粮了。你鼓励乡绅捐粮捐钱出来,乡绅自己都在家里啃窝窝头,他哪有粮食捐出来开粥铺啊!

洛风府就是这样,怒火也在百姓们的心中积聚,就像一堆干柴,只要有一点火星,马上就会燃起冲天大火。

这个情况被内卫司传回宁国,孙诚一声令下,宋河带领着大都督府挑选的精锐军官潜入了洛风府。

宋河见到洛风府哀鸿遍地,易子而死的凄惨情形,不禁潸然泪下,他对魏国没有赈灾而心中怨恨。至此,他才是真正的归附了宁国。

按照计划,他以自己的声望招募豪杰,百姓,然后由宁国军官训练,时机一到,就可以起事。

洛风府因为受灾,官府也只能管到府城,县城。广阔的乡间已经全然放弃,宋河的作为根本没有引起魏国官府的警觉。

一句民谣也在儿童中流传出来,这是民间童摇,历代的起事无不从此开始,这有三大好处。

一,提高知名度。二,有神秘感,三,传播成本低。

最后一点,只要让小孩背熟,给他们一点吃的,他们就能替你传播。

洛风亡,一曲肝肠断,明日可望之。朱中元,吃土豆,夏族兴。

这句童谣一般人还弄不清楚什么意思,但有些人还是能看出这是什么意思的。

洛风亡,那就是洛风府要亡了。一曲肝肠断,明日可望之。

这里面一、曲和日,这三个字可以组成一个曹字,意思就是说洛风府要是亡了,姓曹的肠子都要断了,如果不信,咱们走着瞧。

后一句好理解,朱中元,那是宁王,他姓朱,又出生在中元节。吃土豆他们虽然不知道土豆是什么?

但夏族兴好理解,曹家都完了,朱家当然夺得了天下,统一夏族故地,让夏族复兴。

聪明人看懂这民谣后也是大惊,这是有人要起事啊!难道宁国又要开始北伐了?

于是,有忠心魏国去洛风府报信的。有的中立的,不叛国也不卫国。

还有的人看到魏王不赈济灾民,任由洛风府陷入地狱而心怀不满。

也想趁这个机会干一番大事的,他们我在等待欲等起事后,就过去投奔的。

洛风知府他当然看得懂童谣是什么意思?也收到消息有人想起事,投靠宁国。甚至这就是宁国自己弄出来的。

但他也无可奈何,本来洛风府还有三千府兵,但长期缺粮欠饷后跑的都差不多了,

剩下几百名老弱病残,也就在那里做个样子,想让他们打仗,就不要开玩笑。

他也为难,要底是投靠宁国,还是继续忠诚魏国。若那些起事的是洛风府自己人,他是宁可战死,是不会投向那群起事的人。

因为他知道,这个天下,不为宁即是魏,是不会让那此小民夺得天下的,他们的格局太低。

曹靖已是焦头烂额,全国到处都要赈济。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倒霉,刚当上魏王还没有一年,就遇上了这等大灾。

魏国的太仓只有四百万石粮食了,已经到了临界点,要是再赈济灾民,那魏国的运转就要受到影响。

他也只能拨下一点粮食意思意思,并下旨鼓励当地乡绅捐粮、捐钱,大办粥厂,以救乡民。

当然,捐粮捐钱的人也有好处,捐的多了,以后就可以当官。

这个就叫卖官鬻爵,平时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能这样干的朝代,都已经到了末期,这样干也只是为了生存,垂死挣扎罢了。

以前曹靖是根本不可能这样干的,但到了这个时候,你不干也不行了,你不给别人好处,别人凭什么给你捐粮捐钱?

当然,曹靖不能直接提出来,想找另一个人将这个方法提出,他再来个坚决不允,直到那人拼命相劝,他才会含泪批准此事。

这样错误都是别人的,自己只是受到了蛊惑,这样自己卖官鬻爵的名声也好听一些。

曹靖聪明,那些文官也不是傻子,大家都是千年老狐狸,你玩什么聊斋啊?曹靖这点心思谁不知道?

就是曹靖的铁杆心腹也不愿意,文官可以为你死,为你尽忠。但你要他推出卖官鬻爵的政策这可不行,那可是要遗臭万年的。

以后说不定曹靖为了挽回自己的名声,还会把他杀了呢?要是再狠一点,全家都得倒霉,那才死的冤呢!

所以,他们对曹靖的屡次暗示都当做不知道,不明白,不清楚。要不你就当着群臣的面明说,你带头,我们才同意,要不大家都装傻。

曹靖没办法,只能让太监提出这个方案,太监没有后代,死就死他一个,不用考虑自己的后代。

他们是曹靖的奴才,曹靖早上让你办的事,你要是不办,午饭就别吃了,因为中午之前你就会被曹靖找个理由咔嚓了。

没办法,内侍省四名大太监中排名第四的那名内侍,就摊上了这个活。

因为上面三位地位比他高,下边的又没有资格提出这个建议。他这个位置承上启下,真正好。

于是,那名内侍也是硬着头皮在朝堂上提出了他的建议。

这下好了,魏国的御史台和宁国的都察院一样,抓住了那名内侍鼓动魏王卖官鬻爵,一阵开喷,还有太监不得干政等等。

一时间喷的是引经据典,言辞犀利,气势磅礴。没点文化或者思路慢一点,乍一听,还真有点反应不过来。

曹靖才不管那名内侍,他只是让人提出这个办法,有了这个开头,他才好推进。

他只是说了一句,“不如此,如何赈济灾民。”

御史呆住了,他们只是反对,让他们拿出具体措施,他们却一个也拿不出来。

魏王带头默认,后面的三省官员,也就半推半就的同意了,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不这样办,百姓现在就要造反了。

至于卖官鬻爵产生的恶劣后果,那还要一,二年才能产生,咱们先把这个时候渡过去再说吧!什么叫拆东墙补西墙,这个就是。

政策通过,马上下发下去。卖官鬻爵这个主意虽然馊,但却是立竿见影,有些想当官,想发财,想光宗耀祖的人,马上捐钱,捐粮。

虽然被官员中间捞了一笔,但还是有不少用在灾民身上,这让要暴起的百姓被安抚下去。

这些被安抚的都是靠南边一点,受灾没有北方那么大,当地的乡绅历年存储,还是有点粮食的。

可北方的百姓就苦了,灾害就从他们开始的,十几年了,年年都有灾害,一年比一年大。

别说百姓了,连乡绅都没有粮了。你鼓励乡绅捐粮捐钱出来,乡绅自己都在家里啃窝窝头,他哪有粮食捐出来开粥铺啊!

洛风府就是这样,怒火也在百姓们的心中积聚,就像一堆干柴,只要有一点火星,马上就会燃起冲天大火。

这个情况被内卫司传回宁国,孙诚一声令下,宋河带领着大都督府挑选的精锐军官潜入了洛风府。

宋河见到洛风府哀鸿遍地,易子而死的凄惨情形,不禁潸然泪下,他对魏国没有赈灾而心中怨恨。至此,他才是真正的归附了宁国。

按照计划,他以自己的声望招募豪杰,百姓,然后由宁国军官训练,时机一到,就可以起事。

洛风府因为受灾,官府也只能管到府城,县城。广阔的乡间已经全然放弃,宋河的作为根本没有引起魏国官府的警觉。

一句民谣也在儿童中流传出来,这是民间童摇,历代的起事无不从此开始,这有三大好处。

一,提高知名度。二,有神秘感,三,传播成本低。

最后一点,只要让小孩背熟,给他们一点吃的,他们就能替你传播。

洛风亡,一曲肝肠断,明日可望之。朱中元,吃土豆,夏族兴。

这句童谣一般人还弄不清楚什么意思,但有些人还是能看出这是什么意思的。

洛风亡,那就是洛风府要亡了。一曲肝肠断,明日可望之。

这里面一、曲和日,这三个字可以组成一个曹字,意思就是说洛风府要是亡了,姓曹的肠子都要断了,如果不信,咱们走着瞧。

后一句好理解,朱中元,那是宁王,他姓朱,又出生在中元节。吃土豆他们虽然不知道土豆是什么?

但夏族兴好理解,曹家都完了,朱家当然夺得了天下,统一夏族故地,让夏族复兴。

聪明人看懂这民谣后也是大惊,这是有人要起事啊!难道宁国又要开始北伐了?

于是,有忠心魏国去洛风府报信的。有的中立的,不叛国也不卫国。

还有的人看到魏王不赈济灾民,任由洛风府陷入地狱而心怀不满。

也想趁这个机会干一番大事的,他们我在等待欲等起事后,就过去投奔的。

洛风知府他当然看得懂童谣是什么意思?也收到消息有人想起事,投靠宁国。甚至这就是宁国自己弄出来的。

但他也无可奈何,本来洛风府还有三千府兵,但长期缺粮欠饷后跑的都差不多了,

剩下几百名老弱病残,也就在那里做个样子,想让他们打仗,就不要开玩笑。

他也为难,要底是投靠宁国,还是继续忠诚魏国。若那些起事的是洛风府自己人,他是宁可战死,是不会投向那群起事的人。

因为他知道,这个天下,不为宁即是魏,是不会让那此小民夺得天下的,他们的格局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