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诚出了李府,就急步进宫了,进了三省殿。
宁王见孙诚脸上有一丝兴奋之色,不知道他又有什么好事?
他放下朱笔,“见孤有什么事?”
孙诚左右看了看。
宁王一挥手,汪恩带着伺候的宫女太监退下,并掩上了殿门。
“说罢,什么事?搞得神神秘秘的。”
“王兄,我弄到了世家的藏书了。”
宁王猛然站了起来,“这怎么可能?那可是他们的命根子,怎会交给你?”
“事情到了一定程度,再不愿意也得愿意了。”
“谁家的?”
“李家的。”
孙诚将李阶约他谈的事说了一遍。
宁王慢慢的坐了下来,“他中了风,脑子竟然比以前更清楚了。
不过,王弟你说的新式选官制度是不是真的,不是为了藏书哄骗他们吧!”
“那哪能,可是正人君子。李家交出了藏书,我给李家写了保证书。我要是出尔反尔,那我岂不是要名声扫地。”
宁王有了兴趣,“噢,你有办法?什么办法?说来听听。”
“选官制度最早是世卿世?制,后来是军功爵制,到现在的察举制。
这些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在的国情了,要换一个制度了,而这个制度,能很好的解决世家问题。”
“什么制度?”
“科举制!”
“科举制?你具体的说说。”
“科举制,说简单点,就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这样可以解决察举制的弊端。
察举出来的官员不用考试,那就要看察举人的品德了。如果一心为公,那也罢了。若是有私心,那就会像现在一样,到处都是四大世家的亲戚。
里面虽有人才,但大部分却是无知之徒,他们要不是世家的亲属,别说当官了,当个吏都不够格。
如果我们把在察举权力收回来,让朝廷统一开展考试。这样世家就是想让他的亲属进入官场,也得通过考试,免得他们把阿猫阿狗都塞进来。
再加上我们有了李家藏书和清风观藏书,文化会迅速推广,读书人也不必要为了书藉拜而入世家门下。
这样拜在世家门下的读书人也会越来越少,自然中立的官员也会越来越少。”
宁王兴奋了,一拍桌子,“好办法,好制度。这样可以让世家的影响渐渐消退,也不会让他们与孤拼个鱼死网破。”
“不过这制度要从下往上逐渐建立,慢慢调整,慢慢宣传,不能太过激进。
先试行童生试,就是县一级考试。再推乡试,是省一级考试,再京城会试,最后才是王上主持的殿试。
这样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文官可以这样,那武将自然也可以科举。
而最后考中的人,就是天子门生。文官武将都是王上的门生,那自然是江山永固了。”
宁王站了起来,在殿中来回踱步,脸上潮红,一脸兴奋之色。
最后,来到孙诚身边,一拍他的肩膀,“王弟,如果制举制可以推行,那你就于国有大功,以后国公之位孤不吝赏赐!”
“谢王上。”
“这件事就交给你办了,费用直接找你父亲去拿。”
“怎么又是我的事?”
“能者多劳嘛!再说咱们可是亲戚,你可不能不帮孤呀!”
孙诚无语。
要办这件事,首先就要有书籍,没有书籍,要是开展了科举制,那些读书人还不为了书,都投入了世家门下啊!
要想印书,当然要钱。孙诚来到内阁,直接闯进了孙尚值房。
孙尚正在批改公文,见了儿子来了,“你倒是稀客,来我这有什么事?”
“要钱?”
孙尚一愣,“要钱你应该找你娘去要,你找我要干什么?我身上又没钱。”
“我要印书,王上说了找你要。”
孙尚无所谓,他想印书虽然贵,但对于国家来说,印几本书,那只是九牛一毛,
“印书?印什么书,需要多少钱?”
“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杂书等无一不包,估计要个二百余万两吧!”
孙尚正喝着茶,听到要两百余万两,一口茶喷了出来,连连咳嗽。
孙诚忙上去替父亲顺气,“又要不了多少,不过才要二百多万辆,而且又不是一次拨款,可以分次的。”
孙尚好不容易顺了气,“你到底要印多少书呀?”
“也不多,清风观藏书加上李家的藏书。”
“李家的藏书?”
孙诚又将他与李阶,宁王的对话说了一遍。
“现在要推行科举制,书当然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就来要钱了。”
孙尚想了想,“科举制这个主意是好,但想要实行还需靠后,马上就要北伐了,国库紧张啊!
就是灭掉了魏国,要想一次印这么多书,也要分个几十年的时间拨款。”
“只是两百余万两,又不是一次拨,怎么可能要几十年的时间?”
“你说的轻松,你以为两百余万两就够吗?要印这么多书,依我看最少也得一千多万两。”
孙诚一愣,“不会吧?怎么会需要那么多钱?”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首先你借的书先要抄录吧!抄录的人要字迹工整秀美,一天抄的也不会太多,还需要校对,这些都是读书人,他们的费用是很高的。
我算了一下那么多书,大概需要一百多万两抄录费用。
印书需要雕版,每一页都要雕。而且印好之后,还需要人再校对。如果错了一个字,这块雕版就要报废,重新再雕,然后再校对。
而且你要印刷的还不止一套,你说,这成本是不是需要一千多万两?”
孙诚有些懵逼,他没想到居然要这么多钱,忽然他想到了什么?
“爹,为什么要雕版印刷?”
“不用雕版,你怎么印?”
“可以用活字印刷啊!”
“什么活字印刷?从来没听说过呀!”
“就是用铅铸成一个个字体,然后随意组合,一篇文章不就出来了。印好之后,又可以拆散,再印刷下一篇文章。
虽然印刷质量不如雕版印刷,但字迹还是很清楚的,不妨碍阅读,这样不就不用刻雕版了,这可是会省下一大笔钱的。”
孙尚愣了,呆呆的看着自己的儿子,“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
“怎么?难道不行吗?”
孙尚哈哈大笑,拍着孙诚的肩膀,“当然行,大大的行,行的不能再行了。
有事我都有些迷茫,我上辈子干了什么好事,才生下了你这个儿子。”
孙诚出了李府,就急步进宫了,进了三省殿。
宁王见孙诚脸上有一丝兴奋之色,不知道他又有什么好事?
他放下朱笔,“见孤有什么事?”
孙诚左右看了看。
宁王一挥手,汪恩带着伺候的宫女太监退下,并掩上了殿门。
“说罢,什么事?搞得神神秘秘的。”
“王兄,我弄到了世家的藏书了。”
宁王猛然站了起来,“这怎么可能?那可是他们的命根子,怎会交给你?”
“事情到了一定程度,再不愿意也得愿意了。”
“谁家的?”
“李家的。”
孙诚将李阶约他谈的事说了一遍。
宁王慢慢的坐了下来,“他中了风,脑子竟然比以前更清楚了。
不过,王弟你说的新式选官制度是不是真的,不是为了藏书哄骗他们吧!”
“那哪能,可是正人君子。李家交出了藏书,我给李家写了保证书。我要是出尔反尔,那我岂不是要名声扫地。”
宁王有了兴趣,“噢,你有办法?什么办法?说来听听。”
“选官制度最早是世卿世?制,后来是军功爵制,到现在的察举制。
这些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在的国情了,要换一个制度了,而这个制度,能很好的解决世家问题。”
“什么制度?”
“科举制!”
“科举制?你具体的说说。”
“科举制,说简单点,就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这样可以解决察举制的弊端。
察举出来的官员不用考试,那就要看察举人的品德了。如果一心为公,那也罢了。若是有私心,那就会像现在一样,到处都是四大世家的亲戚。
里面虽有人才,但大部分却是无知之徒,他们要不是世家的亲属,别说当官了,当个吏都不够格。
如果我们把在察举权力收回来,让朝廷统一开展考试。这样世家就是想让他的亲属进入官场,也得通过考试,免得他们把阿猫阿狗都塞进来。
再加上我们有了李家藏书和清风观藏书,文化会迅速推广,读书人也不必要为了书藉拜而入世家门下。
这样拜在世家门下的读书人也会越来越少,自然中立的官员也会越来越少。”
宁王兴奋了,一拍桌子,“好办法,好制度。这样可以让世家的影响渐渐消退,也不会让他们与孤拼个鱼死网破。”
“不过这制度要从下往上逐渐建立,慢慢调整,慢慢宣传,不能太过激进。
先试行童生试,就是县一级考试。再推乡试,是省一级考试,再京城会试,最后才是王上主持的殿试。
这样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文官可以这样,那武将自然也可以科举。
而最后考中的人,就是天子门生。文官武将都是王上的门生,那自然是江山永固了。”
宁王站了起来,在殿中来回踱步,脸上潮红,一脸兴奋之色。
最后,来到孙诚身边,一拍他的肩膀,“王弟,如果制举制可以推行,那你就于国有大功,以后国公之位孤不吝赏赐!”
“谢王上。”
“这件事就交给你办了,费用直接找你父亲去拿。”
“怎么又是我的事?”
“能者多劳嘛!再说咱们可是亲戚,你可不能不帮孤呀!”
孙诚无语。
要办这件事,首先就要有书籍,没有书籍,要是开展了科举制,那些读书人还不为了书,都投入了世家门下啊!
要想印书,当然要钱。孙诚来到内阁,直接闯进了孙尚值房。
孙尚正在批改公文,见了儿子来了,“你倒是稀客,来我这有什么事?”
“要钱?”
孙尚一愣,“要钱你应该找你娘去要,你找我要干什么?我身上又没钱。”
“我要印书,王上说了找你要。”
孙尚无所谓,他想印书虽然贵,但对于国家来说,印几本书,那只是九牛一毛,
“印书?印什么书,需要多少钱?”
“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杂书等无一不包,估计要个二百余万两吧!”
孙尚正喝着茶,听到要两百余万两,一口茶喷了出来,连连咳嗽。
孙诚忙上去替父亲顺气,“又要不了多少,不过才要二百多万辆,而且又不是一次拨款,可以分次的。”
孙尚好不容易顺了气,“你到底要印多少书呀?”
“也不多,清风观藏书加上李家的藏书。”
“李家的藏书?”
孙诚又将他与李阶,宁王的对话说了一遍。
“现在要推行科举制,书当然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就来要钱了。”
孙尚想了想,“科举制这个主意是好,但想要实行还需靠后,马上就要北伐了,国库紧张啊!
就是灭掉了魏国,要想一次印这么多书,也要分个几十年的时间拨款。”
“只是两百余万两,又不是一次拨,怎么可能要几十年的时间?”
“你说的轻松,你以为两百余万两就够吗?要印这么多书,依我看最少也得一千多万两。”
孙诚一愣,“不会吧?怎么会需要那么多钱?”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首先你借的书先要抄录吧!抄录的人要字迹工整秀美,一天抄的也不会太多,还需要校对,这些都是读书人,他们的费用是很高的。
我算了一下那么多书,大概需要一百多万两抄录费用。
印书需要雕版,每一页都要雕。而且印好之后,还需要人再校对。如果错了一个字,这块雕版就要报废,重新再雕,然后再校对。
而且你要印刷的还不止一套,你说,这成本是不是需要一千多万两?”
孙诚有些懵逼,他没想到居然要这么多钱,忽然他想到了什么?
“爹,为什么要雕版印刷?”
“不用雕版,你怎么印?”
“可以用活字印刷啊!”
“什么活字印刷?从来没听说过呀!”
“就是用铅铸成一个个字体,然后随意组合,一篇文章不就出来了。印好之后,又可以拆散,再印刷下一篇文章。
虽然印刷质量不如雕版印刷,但字迹还是很清楚的,不妨碍阅读,这样不就不用刻雕版了,这可是会省下一大笔钱的。”
孙尚愣了,呆呆的看着自己的儿子,“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
“怎么?难道不行吗?”
孙尚哈哈大笑,拍着孙诚的肩膀,“当然行,大大的行,行的不能再行了。
有事我都有些迷茫,我上辈子干了什么好事,才生下了你这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