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斋、汤杰
在默片及声片前期,专演坏蛋、让影迷又恨又爱的王献斋,现在五十岁以上的观众,对他那副阴险刁猾、皮笑肉不笑的嘴脸,或许还有一些印象吧!王献斋对于艺事钻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待人接物又是那么谦冲负责,凡是有人向他请教问题,他都搜隐阐微,尽其所知来告诉人家。所以他在银幕上是大坏蛋,私底下是大好人。
他原籍山东,从小就跟父亲到哈尔滨做生意,所以他的俄语,能跟大鼻子很流畅地交谈。后来他随母到上海定居,大家有时到霞飞路白俄开的餐馆进餐,跟他去总是又便宜又好吃。他写出来的文章很有文艺气息,谁知他还是沪江大学医科的学士呢!
他一毕业就在抛球场谋得利眼镜公司担任验光师,薪资所入也不过是勉强伽口而已。这个时候郑正秋、张石川刚刚成立明星影片公司,正准备拍摄第一部剧情片《孤儿救祖记》,到处物色合适的演员。碰巧张石川到谋得利配眼镜,当时电影界人士,是十里洋场最受人羡慕的行当,而张石川更是电影界的大亨,王献斋早就有试一试自己运气、在这个行业中混口饭的决心。良机难得,借着给张石川验光配镜的机会,就把自己的心声吐露出来。张氏正在四处物色《孤儿救祖记》剧中演员,王献斋神采俊秀,谈吐不俗,又打算尝尝电影演员滋味如何,所以两人一拍即合,王献斋毅然加入明星公司,签了合约,成了基本演员(据说他是当时唯一签有合约的演员)。
初上银幕,他在《孤儿救祖记》中,原本是饰演一个正义凛然的小生角色,戏虽不多,可是他的表演天才,生有自来,在镜头前不但风度凝远,而且收放自如,郑、张两位都许为可造之材。
全剧拍了一半,饰演面善心恶蓄意谋杀孤儿的男主角张荣,忽然拿起乔来,先是拒收通眚,后来索性避不见面。郑、张两人四处托人,打听出但杜字跟他有点远亲,商请但代为说项打圆场,把他的酬劳全部预付。谁知这位仁兄食髓知味,过不几天,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蹭起愣子来,逼得张石川忍无可忍,毅然决然,把已拍三分之一的影片全都作废,另起炉灶,重新开镜。张荣角色改由王献斋接替,从此奠定了王献斋专演反派的戏型。
张丹斧在《晶报》上送了他一个“人类罪恶的象征”的绰号,接着孙玉声、徐枕亚、陆澹龛等上海文艺界人士纷纷送他绰号,什么“阴险政客”、“两面人”、“泼皮流氓”、“无赖标本”,反正任何尖酸刻薄的字眼儿,众罪集于一身,他十多年影剧生涯坏蛋角色已成定型,想演一次好人观众也无法接受啦。
后来他参加胡蝶演的《啼笑姻缘》,饰沈风喜的琴师沈三弦。大队人马到北平出外景,他虽然祖籍山东,又在哈尔滨待了很久,可是他一口吴侬软语,说得非常地道,所说国语反而南音甚重,不够标准。外景队到了北平,他整天跟拉洋车的、庙会里卖小吃的打交道,目的在慢慢修正自己说话语气发音,一个人没事就往天桥溜达,什么合意轩、长乐轩一些落子馆饭庄子都是他喝茶落脚的地方,所以他在《啼笑因缘》里把沈三弦逢迎顾客、阴损刻薄的行径,演得是淋漓尽致,就连弹弦的小动作也做得惟妙惟肖。后来各电影公司陆续拍有《新啼笑因缘》,续《啼笑因缘》饰演沈凤喜、樊家树的男女主角演技虽互有短长,可是一说饰演沈三弦的,大家不期而然就想起王献斋,人人都有今不如昔的感觉。
他听人传说,《啼笑因缘》中沈凤喜的经历,影射了年华老大醋溜大鼓王佩臣的一段恋爱史。他钻头觅缝认识了给王佩臣弹弦的卢澄科,花了若干钞票,只跟王佩臣在撷英西餐馆吃了一餐饭,也没谈出所以然来,可惜当时《啼笑因缘》原作者张恨水没在北平,否别跟恨水当面一谈,所有疑问,岂不迎刃而解。
电影界的生活是晨昏颠倒,饮食起居都不正常,他对工作逞强好胜,因此染上了肺病。他怕西医打针,就改吃中药。那时王元龙、严月娴都抽上鸦片他没事也跟着他们靠烟炕。有人说抽鸦片能遏阻肺病恶化,因此他也渐渐沦入黑籍。到了沪战爆发,影剧同仁组织上海影人剧团,溯河而上,人川公演。他因体弱多病,又有了这口嗜好,行动不便,于是先回上海,不幸又染上痢疾,抽鸦片最怕闹痢疾,终于不治,死在上海宝隆医院。现在一些老朋友,提起王献斋来还怀念不已呢!
在台湾提起汤杰来,可能已经没人知道。可是一说“王先生”,五十岁左右的影迷朋友大概还都有点印象。抗战初期,刚刚进入声片时代,汤杰主演的《王先生卖估衣》、《王先生进当铺》、《王先生过年》等影片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形形色色的丑态,的确也产生了讽世励俗的作用。
汤杰原籍湖南沅陵,他的祖父曾在两江总督衙门当过参将,后来就在南京落籍。据说他家在八府塘置产时,盖房挖地基处发现“发匪”大量藏镪,所以他家宅第,飞檐重柱,院宽室明,当地人给起名“汤百万”。提起八府塘汤家,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汤杰从小锦衣玉食,整天调鹰纵犬,养鱼闹蟀,过的完全是花花公子生活。有一天他忽然心血来潮,看见当年小学同学龚稼农等在电影界干得有声有色,他也想跟他们一起去玩。当时明星公司需材孔殷,于是他便轻轻松松踏人了电影界。汤杰平日虽然吊儿郎肖毫无豪宕沉雄气概,谁知他拍起电影来倒能敬业乐群、一丝不苟。演王先生剧集,为了造型需要,他把靠近门牙的上下六颗牙齿全部拔掉,看看现在影剧界,要演僧侣或清装戏,有些人愣是不肯剃掉长发,美其名日护发运动,跟汤杰的敬业精神比起来,实在差得太远了。
汤杰演王先生剧集一集接一集,成了定型,有些影迷跟他见面,直呼王先生,他也居之不疑。湖南人总有点辣椒脾气,片场里最现实,欺软怕硬的事情特别多,要是这类事让他碰上,他必定是分条析理,把事情摆平。事情管多了,难免有得罪人的地方。抗战胜利还都,他担任过国民党军康乐队队长,1949年后曾一度下放到祁连山区挖中药。1953年冬天回到上海,并于当年去世。
从我国开始摄制影片半世纪来,我看过的国片,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最少也在两干部以上,见过的男女演员,那更是记不清数不明。不过王献斋、汤杰两位的造型,仍然不时萦回脑际,足证好的演技,是永不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