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蝗灾来临

如同柳铭淇所料,第三天开始,中小粮商们便忍不住跟着出货了。

虽然大米和小麦都还是四十一升的高价,但京畿地区总算是到处都能买到粮食了。

于是一天限量的粮食,从早上两个时辰被抢购光,变成了直到下午才会卖完。

民众们的焦急急迫心思,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许多人家、一家三口出动,买了一斛粮食后,却也没有那么着急去抢购了。

一来朝廷都宣传了,至少一个月时间内天天都有,他们不卖都不行。

二来一升四十的价格实在是太高了,往常已经够买二升粮食了,现在你买得越多,兜里的银钱就越少,这可不行。

小老百姓嘛,都是抠抠索索、节约惯了的。

而且这段时间有农民从城外挑的各种蔬菜来卖,卖得特别好,经常早上过来,半个时辰都没到箩筐就会空了。

尤其是那些稍微能耐久一点保存的蔬菜,更是受到青睐。

即便是蔬菜的价格也跟着粮食水涨船高,可是涨幅毕竟没有粮食那么吓人,多吃蔬菜少吃米面,就成了京畿地区特别是京城人士们的最佳口号。

其实也不仅仅是蔬菜,和食物相关的一切东西,都在涨价。

比如说前段时间暴跌的猪精瘦肉,本来都五一斤了,这几天又涨到了十几一斤,可是把那些喂猪的民众们笑得合不拢嘴。

不过呢,家里有鸡鸭、或者是养殖鸡鸭来卖的人,就有点吃苦了。

帝京府、包括整个京畿地区,都出动了衙役,向农家们借了鸡鸭走,放在了一些良田周围的笼子里关着,据说是等到蝗虫到来吃蝗虫的。

要不是出面的人是京畿总督熊庆、帝京府府尹苗炎这么两个非常清廉又肯为民众做主的官儿,由他们用名声来担保,老百姓们可不放心把鸡鸭借给衙门。

当然也不是不给钱,各地衙门以每只鸡鸭各二的价格,租赁这么十来天,也算是很有道德了。

整个京畿地区纷纷扰扰之际,帝京府这边,新闻却是不断。

眼看着蝗虫越来越近,有人说都已经进入京畿地区的东边儿,还有一两天就要进入帝京府区域了。

人们紧张之余,又忽然听到了一个让人好笑的新闻。

裕王府在自家的五家妙味楼门口,又贴出了一张告示,宣布以十钱的价格,收一升蝗虫、或者是蝗虫蛹二升,不设上限。

这个消息瞬间传遍了十里八乡。

倒不是真的消息传得那么快,而是衙役们在借调鸡鸭的时候,就对农民们提及了一口。

有人就说了,这会不会是裕王府开玩笑的啊?

蝗虫和虫蛹有个屁用,他们花十一升的价格买来干什么?拿着一屋子的蝗虫玩吗?

但马上又有人反驳了,你要说别的人空口白话,那有可能。

可说话的是裕王府,那就不一样了。

人家这几天,五家妙味楼,天天从早到晚的卖米粥和馒头,二钱就能买到和干饭差不多的半斤米粥、外加五个大馒头,这种好事你平日里敢想?

米粥和大馒头的成本都不下十钱了!!

不知道多少老百姓,这几天的一日三餐就靠妙味楼的米粥和馒头了。

即便是卖出再多,亏得再多,人家也保证一直会办下去,直到灾情结束。

这样的王爷,会专门贴个告示来骗你玩?

经过这么一反驳,倒是更多的人相信了裕王府的告示。

然后就有很多人开始琢磨了。

蝗虫眼看着就要过来,地里的庄稼是保不住了,人也没有活儿干,那不如去多抓一些蝗虫,拿到妙味楼去还钱。

四升蝗虫便是四十,就可以去买一升米了。

一家老小出动,一天下来还不能弄个二三十升的啊?

换下来也有七八升的米钱,这可是能帮大忙的!

蝗虫停留个三五七八天,便能得到一二两银子。

只要现在节省一点去买,配合着野菜蔬菜这些东西,等到米价便宜了再全部购入,这不就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吗?

有着这样的琢磨,许多老百姓还真的就兴致勃勃的做起了准备。

不仅仅是他们,城里那群没事儿做、想要小发一笔的人家,也开始了准备。

近千年来,民间捕捉蝗虫还是有许多经验的。

就跟之前说的样,用人穿式、抄袋式、合网式、鱼箔式等等,可都是老百姓们自己想出来的法子。

不提老百姓们的苦中作乐。

有了第一次的八百里加急之后,沿途各地陆陆续续的送来了各种最新情报。

七月初三,蝗虫已经将三省交界的冲积平原吃得干干净净,上百万人今年秋粮注定颗粒无收。

当地官员发的奏章称,“蝗灾过处哭声遍野、百里千里放眼望去寸草不生”、“恳求朝廷尽快拨粮拨款赈灾、救百万灾民性命于水火之中”。

朝廷又有什么办法?

只能是又挤出了二百万两银子,然后勒令周边的河北、山东尽力赈灾,江南如有余粮,也请救济一两百万石,以解燃眉之急。

至于说北边的东北防线

算了吧,那里天寒地冻的,每年都要靠山东输入粮食,他们不找内地要就是好的了,嘴巴里想省几颗米也没法啊!

老实说,看着奏章上的字,想着子民们嚎啕大哭的局面,这蝗灾还没有进入京畿地区肆虐,还没有冲向两湖地区,景和帝都已经开始考虑,铭淇说的那个边茶茶引和盐引,是不是可以搞一搞了。

要不是白恒望连滚带爬的坐船冲向了江南,保证一个月时间之内给朝廷一个满意的答复,景和帝还真不容易忍得住。

七月初五,蝗虫大军正式侵入了京畿地区,一路横扫向西,吞噬着所能见到的一切食物。

七月初八,蝗虫大军抵达帝京府地区。

七月初十,京城里面的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头顶的太阳被铺天盖地的蝗虫遮盖住了,差不多一个时辰才完全经过。

柳铭淇也站在裕王府的花园里面,看着这样的一幕,心神不觉很是震撼。

作为一个现代人,柳铭淇只在电视里面看过这样的场景,当时只当于在看戏,毕竟不是发生在国内。

现在亲眼看着就在自己居住的地方,遭遇了如此凶猛的蝗灾,这种震撼还是从来没有过。

它代表的可不是什么壮丽的场面,而是铺天盖地的灾害。

蝗灾一路过来,从来都是寸草不生,现在终于已经到了帝京府了。

天知道这么一场灾难过后,不知道多少人家受灾,不知道多少人家哭声一片。

古代的经济是非常脆弱的。

就好像明朝一样,在万历的时候还能有“万历三大征”,结果在二三十年之后,便因为一次次大大小小的灾难,曾经那么强大那么繁荣的明朝直接挂了。

明朝的灭亡,并不在于外寇,而在于内。

要是没有那么多的灾难,单凭我大清,根本不足以打进山海关。

别看大康朝现在承平已久,但来个三五次这样的大灾难,就得大伤元气,如果再来什么大洪水、大旱灾,恐怕好几十年都喘不过气来。

柳铭淇恰好就生活在这个年代,当然不希望出现如同我大明那样的情形几十年之后就迎来草原蛮族的逐鹿中原,最后家破人亡。

这也是他这么积极的去为蝗灾想办法的原因之一。

毕竟只要是一个人,都不会想要成为福禄汤的。

和柳铭淇一样,景和帝也同样在乾清宫的空地上,和一群朝廷重臣们一起看着这一幕。

“是朕失德,才导致上天给予惩罚,才让天下百姓们如此受苦。”景和帝仿佛都苍老了好几岁,“曹相,把诏书刊发天下吧!”

“陛下!”

一群重臣全都跪下了。

赵寿等太监宦官、包括远处站着的宫女、千牛卫们,也齐齐的跪了下来。

平日里除非是大节庆,或者是重要的日子,否则众臣不用跪皇帝。

像是这样的下跪,已经许多年没有过了。

跪下的无论是臣还是武将,无论是平日里有哪种心思的,此时都难免有一种羞耻感。

堂堂皇帝,被逼得下“罪己诏”,这固然是皇帝本身的职责,但这不同时也是这些重臣们的耻辱吗?

辅佐皇帝的,可就是他们啊!

身为百官之首的丞相,曹仪把自己的官帽给摘了下来,叩拜道:“此次蝗灾,臣下皆有错,而老臣身为丞相,罪不可恕!还请陛下允许老臣辞去丞相一职,交付有司论罪。”

“臣等也愿接受惩罚!”

三位副丞相、六部尚书、禁军大将军等等,全都取下官帽,拜服在地。

“你们都辞职了,那整个朝廷怎么办?难道这个烂摊子朕一个人能弄好吗?”景和帝疲倦的挥了挥手,“你们如果想要帮忙,那就认真的去把这一次蝗灾的善后事宜做好吧。这也是我们唯一能为老百姓们做的了!”

“臣等愧煞!”

曹仪连续磕了三个头,“陛下,微臣从今天开始,就住在渊殿里面,不到蝗灾事宜完全解决,臣绝不归家!”

钟昶也大声的道:“臣愿意和陛下一起,共克时艰,挽救灾民于水火!”

底下众人也是表着忠心,看起来也都是干劲儿满满。

景和帝点点头,“你们去吧!朕和老百姓在后面看着你们呢!”

“遵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景和三十年秋,自岁冬及春暮,夏有云梦泽水灾犯难、秋有山东干旱千里,以致蝗虫铺天,啃食稻谷,毁我子民辛勤劳作之实,朕每当想及,夙夜心忡。

朕以德薄才浅承嗣登基,尔来三十年矣。三十年间,朕做人行事,不能效太祖之洪烈,亦不能承太宗之秉智,不知稼穑之艰难,不恤征戍之劳苦,碌碌无为,致使国未安臻,民未乐业,此朕之过也。

今上天降罪,蝗灾千里,千万民众颗粒无收,生计无着落,皆为朕躬之咎重,兹下罪己之诏,示于天下臣民父老。

朕一人有罪,无及万夫。若使子民艰辛渡劫、无有损伤,天下灾祸,皆可移灾于朕身,以存子民万众之长寿福禄,朕甘心无吝矣。

灾难常有,而人岂无应对之诚?凡朝廷诸臣工,无论庙堂或州府县衙门,宜同忠勇敬爱之心,一体相关,勿有幸乐之怠,宜尽全力之心。当秉承苍天之德,安抚灾民,务令民安子遂,幸有其始,诺有其终,勿乃我弃。

布告中外,咸知朕意。”

次日,朝廷有公议:今年蝗灾害人,此乃朝廷武百官无德,今科京城殿试暂缓推后一年,望诸位考生继续认真学习,切勿松懈。

注:看了十几个罪己诏,每个都朗读了一遍,斗胆感受一下皇帝的心态,于是笔飞墨舞,一口气写下了景和帝的罪己诏,自己都多读了两遍,甚为陶醉。

我觉得我已经有点皇帝的风范了,就差一个实操的机会,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