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新时代的序幕

第一章2020年的迷茫者们

2020年最后一周发行的纽约时报用二十个短语来定义了这一整年:

Bbsp;LivesMatter

BraLkAll

Brsday

Magibsp;

Circuitbreaker

tabsp;trag

D

Essentialworkers

Fttenthecurve

Frontleworkers

Endorphs......

这些词语大多都围绕着两件事。

梅林的到来和COVID-19的大流行。

现在也许不应该叫他梅林。

因为梅林大概率不是他的真名,谁在意呢,他不管叫什么,都在这十五年的时间里给整个蓝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无疑是迷茫的一年,脑机连接技术、超级续航的锂电池无疑在告诉着人们,科技上实现了全新的突破。

未来一片光明。

即便这些技术是一家华国企业研发的。

但是当时所有西方世界的民众们都充满信心,认为我们在这些技术上追赶上来异常容易。

然而具体到微观层面,活跃在大家周围更多的是永无止境的增长数字,以及随处可以听到医疗崩溃的消息。

在这时,还得知了魔法相关的信息。

即便距离agibsp;体系被提出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的时间,但是我仍然搞不懂到底要怎么去计算宇宙坐标系。

哪怕是我脚下这颗星球的宇宙坐标系。

种种事情叠加之下,让当年的人们陷入了无比的迷茫当中。

根据2030年阿美利肯统计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20年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择gap一年的比例是最高的。

除了这项数据之外,当年的ANP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十二个月下跌,即便再脑机连接手机上市的那一个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依然在下跌。

消费者信心指数在当年的年底触碰到了2013年3月的历史最低点。

阿美利肯股市更是从高点下跌了33%,要知道当时美联储还没有加息。

但是同时悲观中蕴含着乐观,在短短五个月时间里,阿美利肯的股市创下了历史新高。

五个月的复苏带来了164%的年回报。

消费端的缺乏信心,和投资端的触底反弹,两件事都在告诉我,2020年人们的迷茫。

2020年发生的事让我想起了德鲁·迪克森在亚马逊上写的一篇令人难以置信的文章,这篇文章里有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

想象一下,现在是2007年,一群研究分析师正在讨论亚马逊2020年的收入情况。其中一组分析师(我们称他们为“价值投资”组)认为亚马逊在2020年将有270亿美元的收入。

但另一组(我们称他们为“价值投机”组)认为亚马逊此时的收入将达到370亿美元。

两组几乎在所有事情上都存在分歧。他们对预期的GDP增长率、亚马逊的利润率以及亚马逊2020年的盈利情况有不同的假设。然而,尽管存在差异,但事实证明这两个群体都错了。

因为亚马逊的收入在2020年不是270亿美元或370亿美元,而是3860亿美元!

在2020年也是未来巨变的前夜,所有人都在迷茫,无法猜测也没有能力去推测未来会怎样。

从投资的角度出发,大家选择把票投给大公司,投给巨头们,让他们引领自己走出迷茫时期,相信这些曾经成功的企业在未来依旧会成功。

而从消费的角度出发,大家并不信任未来的自己会比现在的自己过得更好,选择节衣缩食来为自己储备未来的过冬粮食。

只是和所有人预计的都不一样,COVID-19因为特效药的出现很快消失的无影无踪,而法师对蓝星的影响却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甚至深刻改变了现代人的所有生活方式。

包括我现在在写的这篇文章,如果是十五年前会有不下百万人看到,而现在一万人都没有。

第二章绕不开的科创生物

从信息化时代最早开始,我们提起巨头一定是提到阿美利肯的企业。从最早的贝尔电话公司,到后来的蓝色巨人IBM,再到个人PC时代的双雄微软和Apple,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Big4——Google、Aazon、Apple和Facebook。

这些企业让阿美利肯在全世界攫取利益的同时,更加让全世界的人们相信一件事,只有阿美利肯能够带领蓝星未来的发展,只有阿美利肯有能力推动蓝星科技的前进。

这一现象是什么时候被改变了呢?

科创生物一定是绕不开的企业。

同时它也是新时代前夜所无法绕开的企业。

作为法师在蓝星的一个抓手,法师在蓝星贯彻自己意志的具体实施企业。

科创生物享受到了太多科技降维打击所带来的红利。

以至于到了今天,蓝星可能会有人不知道梅林,不知道agibsp;,不知道狮城的科学城,但是绝对不会有人不知道科创生物。

所有人都在使用科创生物的产品,在使用科创生物提供的服务。

科创生物是现在这个年代,IBM、微软、Aazon、Apple、Facebook等所有企业的统称。

在科创生物的存在下,之前的巨头们就像落日的余晖消失在海平面上。

所有人不会再想到阿美利肯的科技企业,没有人再认为阿美利肯的科技企业们能够做到虚拟世界,能够做到生物计算机,能够做到生物通信。

哪怕是阿美利肯的资本家们,同样不相信我们能做到。

科创生物做出脑机连接手机的时候,华尔街争抢着给硅谷的脑机连接创业企业投资,基本上都是两千万美元起投。

哪怕你这家企业,昨天才在车库里成立,只有三个人,那我也是两千万美元投给你。

所有投资者们的投资热情高涨。

等到科创生物拿出脑机连接VR之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华尔街只会相信一些有成果的企业。

对于创业企业,哪怕他们的团队全部是MIT、斯坦福、普林斯顿这些一流顶尖院校毕业的相关专业博士甚至是教授,资本也不会投太多钱给他们。

在这个时期,马斯克的Neuralk还能享受300亿美元的估值,而其他脑机连接的创业公司,两千万的估值都享受不到了。

再到虚拟现实设备未来发布后,只要是科创生物涉足的领域,或者说,只要是法师涉及的领域,所有资本对这个领域全部投放弃票。

摩根在neuralk上前后投了有二三十亿美元,最后他们哪怕亏本也要把neuralk的股票全部出售。

并且再也不进入脑机连接领域。

其他的投资机构也同样如此,整个脑机连接领域、VR领域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一片萧条。

用华国的话来说,就是一鲸生而万物落。

科创生物就像是鲸鱼,把整个生态圈的营养掠夺一空。

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阿美利肯的企业,同时还包括华国的企业。

华国的互联网企业和阿美利肯的互联网企业,不管是起家的方式,还是上市前后的资本运作,以及在虚拟世界影响下选择的退路都具有高度相似性。

我猜这和他们都是华尔街资本孵化出来的有关。

华国的互联网巨头被称为BAT,BAT和阿美利肯的互联网巨头一样,都保留少部分人维持主业的正常运作,大部分精力都转向了金融行业。

互联网业务早已不盈利了,还能从他们的年报利润来源中看出他们是互联网巨头的,只有蓝星二号的利润分成。

科创生物从一家实缴资本不足一千万美元的企业,成为世界的唯一的巨头,仅仅花了不到二十年时间。

达成了所有互联网企业都想做到,但是没有做到的目标:

那就是让所有用户都生存在自己提供的生态里。

谷歌想做,从e浏览器、YouTube到谷歌搜索、谷歌地图、谷歌应用商店再到Android系统。

微软同样想做,从操作系统到桌面娱乐Xbox再到大手笔收购暴雪。

Apple就更不用说了,苹果全家桶,从软件到硬件的全方位一体化产品构建。

只是这些企业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做到,让用户只使用他们的产品,但是科创生物做到了。

借助虚拟世界这一在蓝星上只有概念而无实物的载体,让人们在虚拟世界里就能够满足现实世界里的绝大多数需求。

在蓝星二号里,构建了一个接近真实的蓝星世界,同时提供的服务比真实世界的服务价格低不止十倍。

我都不记得我有多久没有在现实世界中开过车了。

在蓝星二号里,你可以出现在蓝星的任何一条街道任何一个路段,选择任何一辆历史上存在过的车辆,把油门踩到你希望的角度。

哪怕撞得车毁人亡,也不过是重新载入。

我知道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会觉得我有问题,这样的生活不是挺好吗?

会觉得我作为纽约时报的主编,即便在现实世界里也能享受到和虚拟世界相差无几的生活质量,而对大多数挣扎在温饱线附近的人来说,虚拟世界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

我并不是讨厌虚拟世界,我只是不喜欢这种所有人都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的感觉。

虽然我这篇文章是在虚拟世界的电脑前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敲下的。

回到科创生物,科创生物让人们见识到了科技的力量,科技的伟力一览无余。

科技才是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最有力的护城河。

以至于现实世界中,投资需求极端萎缩,所有的产业资本在投资之前,都会问一个问题:你的技术壁垒在哪里?

技术成为当代所有投资人都关注的问题。

第三章食品行业的大洗牌

在虚拟世界出来之后,所有行业都很悲观。

认为需求会萎缩,人们在虚拟世界里得到满足之后,还会需要在现实世界里的满足吗?

只有食品行业很乐观。

认为虚拟世界依然无法为现实世界的人提供足够的能量补充。

大家觉得外卖行业和餐饮行业的春天要来了。

本来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外卖的普及,越来越少的人选择自己做饭。

即便在纽约,一份外卖的送餐费在10美元上下浮动,但是外卖行业依然以每年50%的速度在飞速发展。

但是没想到的是蓝星二号在开始投入使用之后,再配合大规模铺开的生物通信网络。

最先被洗牌的是食品行业。

存在上百年的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这些在当年出现史无前例的巨额亏损。

同时在两年后星巴克成为食品行业里首家倒下的巨头。

虚拟世界带来的是口味的繁复化,只要你能够把味道复现出来,那么就能够把味道在虚拟世界里复刻。

比如说现实世界里,我们研发了一道菜,我很难知道大家是否会喜欢它的口味。

但是在虚拟世界里,我可以给无数的人品尝,得到对方的反馈。

如果好评足够多,那么我就可以把这道菜正式纳入我现实世界中的菜单中,为用户提供。

人们很早之前就知道,地域、人种、成长环境是会对一个人的口味造成差异化的。

虚拟世界让餐饮集团能够定制化口味,包括炸鸡这种看似一个配方可以用上百年的产品,依然会被更加定制化的口味打败。

至于为什么星巴克是第一家倒下的巨头,那是因为你的竞争对手们能够针对用户提供他想要的口味。

而用户可以线上充分品尝数十种的咖啡味道,同时不会让他摄入任何的咖啡因。

用户在选定自己希望的口味之后,再去线下取餐就好了。

利用这一策略的瑞幸咖啡,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就把星巴克逼得倒闭了。

至于为什么星巴克不采用相同的策略,我想你应该去问问霍华德。

不过我猜测是没有谈好价格,瑞幸选择把很大一部分股份出让给阿狸,以换取蓝星二号感知录入的权限。

而星巴克迟迟就价格无法和这些有权限的互联网巨头们谈好。

不过好消息是Apple收购了已经破产的星巴克,我们能够在不久的未来看到星巴克的重生。

除了餐饮业利用感觉录入,然后把这种感觉提供给用户,让用户确定他最希望的口味,确定之后现实世界里再提供给对方之外。

还有一些行业试图借助虚拟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

arijuana。

META就和arijuana集团合作,为阿美利肯的虚拟世界用户提供各种口味的arijua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