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 自给自足新辽东

毛文龙的请战肯定不会被批准,明年的作战计划已经确定,吕宋与前套。

扩张战略是坚定不移的,但有序进行、量力为出,也是朝廷不变的宗旨。

尽管吉林府的发展,在军民合力的基础上,在干劲儿十足的情况下,有些出乎皇帝和朝廷的预期。

而越过松花江,进入松嫩平原开发建设,也是相当的诱人。

但人力还是制约向北大踏步推进的主要因素,移民多少,投入多少,补贴多少,也是要统筹规划,不能放任不管的。

从整个辽东的情况看,虽然也有局部灾害,但主要是气温降低,对于土豆、黑麦的影响不大。

这个时候,就看出土豆产量大的优势了。种一亩顶得上传统作物的两亩或三亩,换句话说,种一年丰收的话,顶得上两年或三年。

作物种植品种的改变,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土豆和黑麦,正逐渐成为辽东百姓的主食。

至于水稻、麦子等传统作物,市面上也有,作为食物的调剂。全部都是外运,从南方,从海外。

而鱼类,作为大自然最丰富的蛋白质来源,在朝廷的倡导扶持下,也篷勃发展。

原来就有海洋渔业,现在又增加了淡水养殖。坑洼地,还有就是挖土烧砖留下的大坑,都要尽数改造成水库或鱼塘,成为所属村屯的集体财产。

二丫爹拎着两条鱼,兴冲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村外的鱼塘凿冰捕鱼了,作为过年的福利,每家都能分到鱼。负责养鱼的老张,则得到的更多,正打算拉到年前大集上出售呢!

脚下的雪嘎吱作响,听到耳中,也带着欢快的节奏。

二丫爹走到院门,看到院中正在挂着灯笼的妻子、女儿,脸上的笑意完全洋溢而出。

“爹,你回来了。”二丫看着推门进院的父亲,欢笑着招手,“看我和娘做的灯笼,里面用油盏,不用蜡烛。”

“好,好看。”二丫爹用力点着头,向娘俩显示着手中的鱼,笑道:“看,过年的时候吃,年年有余(鱼),是个好兆头。”

二丫娘催促道:“快把鱼挂上,弄得身上都是水,都冻成冰了。”

二丫爹赶忙把已经冻得发硬的鱼挂在墙上,帮着娘俩把灯笼挂好,才一起进屋。

灶下火还烧着,烟火气混着面香扑面而来,二丫娘听到里屋动静,赶忙进去哄孩子。

“又蒸了一锅馍馍。”二丫坐在灶前添火,向父亲显摆道:“我捏了兔子、小狗,还有马和牛。有黑面的,两掺的,还有几个麦面的,上面都有枣子。”

年前蒸馒头是老习俗,特别是东北,蒸熟了就冻上,想吃放锅里一热,很是方便。

二丫爹摸摸女儿的头,这是个既懂事儿又能干的丫头,流落在外的时候,可是吃了不少苦。

这个家能有现在,二丫出了不少力。

二丫呵呵笑着,从灶下的灰里扒出两个土豆,给父亲一个,她拿在手里又吹又拂,一掰开,焦黄的壤散着香气热气,令人垂涎欲滴。

“明天赶大集,爹给你买二斤番薯回来。”二丫爹知道烤土豆好吃,可烤番薯更甜更香。

二丫摇头拒绝,说道:“窖里那么多土豆呢,煮着吃、烤着吃、炒丝炒片都好吃,不用花钱浪费。”

停顿了一下,二丫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要是有闲钱,能不能给我买本书?”

“买,明天就买。”二丫爹有些心疼,村上的学校谁都可以去听去学,可没有书本的寥寥无几,丫头懂事,可别人的眼神——

二丫咧开嘴笑了起来,说道:“先生说了,明天去领对联,家家都有。把书买了,过年就能在家看。不懂的,也可以去问先生。”

“先生是个好人。”二丫爹说道:“刚回来的时候,看到官府给先生送年礼,有肉有酒,还有匾呢!”

村村有先生,不要求有太高的学问,能教孩子们识字算数,基础的那些,官府就给功名,最低也是秀才。

年节给送礼,夏冬有补贴,最主要的是免赋税。三年期满,还可以参加科举,直接就是省试。

当然,对于教书先生的考核也不少。胡混敷衍的,也有惩治的措施。

尽管皇帝有意推动新思想,但思想领域的变革最是不易。对于读书人来说,若是绝了科举之路,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女孩子读书——”二丫娘从里屋走了出来,欲言又止,看着女儿低下头,心一软,笑着说道:“咱家要出个女秀才,也是大好事呢!”

二丫爹笑着附和道:“好好读书,以后过年的春联、福字,就你写了。”

二丫这才开心起来,拿根木柴在地上写了个“福”字,左右端详着,有些不好意思地抿嘴笑了。

…………………

一份份文件审阅过后放到一边,越放越高,差不多要挡住辽东巡抚吴用先的目光,他才停了下来。

取下眼镜,揉着有些胀痛的眼睛,吴用先感到的是轻松。

辽东重建,移民安置,开发建设,很多都是与原来,或是与内地不一样的政策。

经过几年的施行,辽东官府已经顺遂,官吏们已经接受并掌握了新的治政管理的办法。

更让吴用先感到欣慰的是,辽东百姓已经基本上摆脱了朝廷的供给,达到了自给自足。

这得益于土地基数的大幅增加,得益于新作物的耐寒高产。

虽然稻米、小麦、番薯等还在运进辽东,可已经是商业行为,不是赈济补贴,而是赚钱。

当然,现在的辽东百姓停留在吃饱的阶段,土豆、黑麦、玉米都算不上细粮,副食也只有鱼肉最为便宜可得。

可在古代,能让老百姓吃饱饭,就可称之为盛世。那个“糠稀”盛世,不就是靠着这个被载入史册。

吴用先知道万岁对于辽东开发,以及北扩疆域的执着,辽东自给自足,就是大功,可以加速实现万岁的宏图大志。

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吴用先确定自给自足的目标已经达到,才铺纸提笔,给皇帝写密奏报喜。

他是一个谨慎的人,更知道皇帝眼中不揉沙子,最恨臣子欺骗。所以,他要仔细检查报上来的数据,确保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