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两个下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道,渭河上面的村里面,前不久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夏天天热,泅水乘凉不小心在渭水中淹死了。

这条河虽说叫渭水,但不是渭水的主干而是一条支流水流量没那么大,水势较缓,得知有人落水之后,村民们纷纷前来搭救,可奇怪的是,一连找了三日,都没有找到小孩的踪迹,生死不明,下落无踪,孩子的双亲见实在找不到自己的孩子,家里穷请不起专业人士打捞尸体,一直靠乡里乡亲帮忙也不是办法,没几日就放弃了追寻的打算。

听护院说起富商表弟昨晚上水里看到水鬼一事,大家都猜测,富商看到的就是上游村里淹死的那个小孩,死后化成了水鬼。

客商表弟这么一想,昨晚的那个人偶一定就是他了,而且还是一个水鬼,于是他就准备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告诉自己的表哥,看看富商能不能帮他换个住处,毕竟昨晚上刚撞见,别院靠着渭水这么近谁知道那个水鬼会不会爬上来找他。

说来也巧,富商表弟找富商诉说此事的时候,富商正在招待客人,屋里刚好有一个人知道一个水鬼讨命的事情,他原来是一个粮商,年轻的时候生意还没做大,为了省钱只得自己亲自跑前跑后,有一年秦国大汉,年轻的粮商前去魏国买粮,走到魏国边境没多远的地方,要路过一片沼泽之地,当时大家经常走的乃一条都是黄泥的水沟,相较于变化无常随时都有可能深陷其中的沼泽地来说,这条泥泞不堪的水沟,算得上一条不错的路线了,虽然难走至少无性命之忧。

不过这黄泥沟也并非绝对的安全无忧,据说水沟里有水鬼,经常有人淹死在这里,沿着河岸走,松软的淤泥很是危险,稍有不慎就有落入水中的危险,而水底下全是淤泥,水又不深只堪堪没过人胸,人一旦落入水中直接沉底,水下的淤泥就好像黏胶一样将人的双腿牢牢吸附住,越挣扎越紧,越陷越深,直至被水没过头顶,溺水身亡,就算那极为精通水性之人,掉进之同样没办法。

米商听闻此事知晓水鬼是假,黄泥沟淤泥凶险是真,心中很是无奈,他本人不会水,又没有多余的钱财雇佣通识水性之人送他过去……一时间可把他愁煞了,

就这样两手空空回去他等于血本无归,往前走他也没那个勇气,换另一条路走需要多走上数百里,现在时间就是金钱,谁能早一秒联系上魏国粮商,谁就等于拿了秦国大面积的空白市场,巨大利益面前,他决定铤而走险。仗着年轻有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用钱财作为抵押从周围村子里借来一头水牛,这黄泥沟只有短短几里地两旁都是沼泽,在远处便是高山,只有沿着黄泥沟走到尽头,才能看到一出山坳,进入山坳翻过山梁便是魏国地界,这是秦国前往魏国最近的一条小路,一路上坐着水牛在黄泥水中起起伏伏,心惊胆战的年轻米商也唯有拿他可以最快赶到魏国来安慰自己,一想到第一个将魏国粮食送到秦国,他心中的恐惧都变淡了许多。

可好景不长,当他走了一半的时候,忽然从淤泥里伸出来一只手拉住他的脚,米商吓了一跳,赶紧用力挣脱,并且把脚缩了起来,这只手无奈之下只能去抓牛的脚,牛就停在水里不动了,米商更慌了,赶紧叫其他人来帮自己赶牛。

幸好租给他水牛的老农不放心自家水牛与自家儿子骑着另一头水牛远远缀在米商后面,听到米商求救担心自己家水牛的老农父子连忙赶上来帮忙,米商惊慌失措的告诉他们,刚才有只冰凉的水在抓的腿,被他挣脱之后那只手转而去抓牛腿,

老农父子俩住在附近自然也听过水鬼传闻,听米商形容完,父子两人就知道这时撞见了水鬼,水鬼在水下抓住牛腿,浑浊的河水犹如黄泉一般翻腾喧嚣着,父子二人惊骇的看着风起浪涌,一样束手无策,在这种复杂的浑浊水里谁也不敢下水,更何况还要跟水鬼面对面。

无奈之下父子二人也只能跑到前面帮忙米商拉牛希望能借助自己坐下水牛的力量,将米商的水牛从泥沼中拖出来,但他们手中没有牵引绳,全靠人拉手拽根本使不出多大力气,一阵生拉硬拽之后,父子累的气喘吁吁,可是牛就是不起来,千钧一发之际,米商突发奇想,用火去烧牛尾巴,牛疼痛难忍,一下子从泥土里抬起腿来,直接跑到了岸上,父子二人见状立刻赶着自己的水牛跟了上去,等跑到米商牛跟前,父子二人发现在牛的肚子下面有一个像扫帚一样的东西,黑乎乎的趴伏在牛肚子上,还没等人凑近这玩意一米远,又腥又臭恶臭味道便迎面扑来,三人连忙捂住口鼻,想要再靠近是不可能了,捂住口口鼻都无法杜绝传来的恶臭味儿,靠近久了还有种辣眼睛的感觉。

于是老农的儿子便走到旁边找来了一根木棍,用力敲打它,那团黑色的东西还发出呜呜的声音。

三人大惊失色,牛在古代可是珍贵牲口,说句不夸张的话,牛比人更精贵,这东西附在牛肚子上,水牛一直暴躁不安,像是遇到了什么可怕的天敌似的,父子二人皆是农民,把牛看得比自己命还珍贵,一看牛如此难受,眼都红了恨不得上去找那个黑东西拼命,但那玩意实在太臭了两人试了好几次都没办法在闭气的极限时间内,将手伸到牛肚子下面。

不知道这米商是不是周瑜前世,善用火攻。这时候他急中生智又想起一个点子,继续用火攻!

父子二人听罢,也拿不定注意,看着牛受罪又于心不忍,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按照米商的说法,找来一些干柴火,将小堆柴火堆在牛肚子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