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五百零二章

韩非因为自己的身份反对攻韩,建议灭赵。为了让建议更有分量,他同时又主动提出了如何灭赵及六国统一的策略。第一步离间赵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防止结成同盟。给其余国可以用重金贿赂、送“质子”结联盟、承诺战后分地、军事恫吓等方式,孤立赵国。第二步率领韩国军队迅速出兵赵国。赵国最多只能与齐国结成同盟,韩国负责拉拢魏国不参与秦赵之争。第三步在灭赵、灭齐以后收服韩国。当赵国、齐国都被秦国占领后,只需要秦王发一封文书,不用动一兵一卒,韩国就会举国归顺秦国。第四步乘胜追击再收服楚魏两国。这两国实力已经不济,不能联盟自保,自然只能屈服于秦国,至此完成六国统一。

韩非首次上书的初衷和目的,只是为了给韩国争取更长的和平时间,并无意去帮助秦国统一。但是韩非凭借自己谋略智慧,通篇的战略部署都体现出为秦国谋、为统一计,这个方案剖析利弊、策略得当,为嬴政统一六国勾画了蓝图。嬴政看完韩非上书后,很是兴奋,立即将其内容交给近臣亲信进行讨论。李斯看透了韩非的心思,他明确提出反对意见:韩非方案不可取,必须首灭韩国。一是韩国不可信任。韩表面臣服于秦,但一直心怀叵测,秦国如有变故发生,距离最近的韩国必是心腹大患。二是灭韩才无隐患。当我们带着韩国,并举全国之力去攻打赵国、魏国时,假如韩国现场作乱、临阵倒戈,那战势不堪设想,只有灭韩再去攻赵,才能奠定安全坚实的后方基础。

事实证明李斯除了玩弄权术之外,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在秦后来的统一战争中证明是正确的。秦国首先占领韩国,秦国军事力量如“楔子”般插入中原,使秦国与其余五国全部接壤,从地理交通上割断了魏国、齐国、楚国等国之间的联系,从而为逐个击破敌人,防止对手结为同盟奠定了基础,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嫪毐事件、吕不韦事件都给嬴政带来极深的负面影响,臣子对自己的忠诚是嬴政最看重的品格。李斯没有明确指出韩非此番上书有个人之私,但还是影响了嬴政对韩非的态度,嬴政没有采纳韩非的建议,也没有给韩非任命职务。

韩非子到秦国目的此刻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秦王对韩非子还是非常客气的,哪怕看在荀子面子上嬴政也不会为难韩非,这点容人之量嬴政还是有的,在他看来韩非为自己祖国谋划奔走无可厚非,不过以韩国那点弹丸之地又岂能挡住秦国滚滚铁骑,嬴政还年轻他并不着急韩非立刻为他卖命,等他将来灭掉六国天下大一统,再无什么韩国,赵国,楚国等国界之见,华夏大地上唯有大秦帝国傲立,到那个时候韩国都没了,韩非还能去给谁效力,在嬴政眼里韩非早就成了他的囊中之物,归顺大秦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无非早晚的问题。所以嬴政对韩非抱有极大的宽容。

韩非虽不愿入秦国,但形势逼人不得已而为之啊,谁让自家兄弟不给力呢,谁让自己国家弱小,此时韩非明白一个道理弱小即是原罪,他要改变韩国弱小的局面,首先他必须保证韩国在其他强大国家争斗中生存下来。

韩非不甘于无所事事的客居秦国,他与嬴政继续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寻找一切机会,为自己的故国谋求生存和利益。

而韩非却没有想到他这一来也注定他走不了了。天下局势风云变幻,在战国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后天联合起来打其它国家,都是常有的事情,没过多久便传来一个对秦国极为不利的消息。

赵、楚、燕、魏准备联手攻打秦国,韩国听说四国联手就激动的不得了,心想四国联手攻秦,秦国就算再强,双拳也难敌四手,到时候就算秦国不死,也得被拔下一层皮不可,自己若搭上四国联盟的顺风车,还用整天提心吊胆的担忧秦国这个恶邻的恐吓勒索吗,动不动就出兵攻韩,再强大的心脏也经不起这样吓啊,

若是有四国联盟做靠山,自己也不用巴着秦国,天天看秦国脸色行事了。

有四国爸爸保护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被秦国殴打了,嘤嘤嘤……

于是乎韩王上演一波什么叫做墙头草随风倒,积极准备投向四国,韩国这一决定无疑决定了韩非子是走不出秦国。

消息传到秦国之后所有人都会认为韩非会因此受到牵连,令人大跌眼眶的是的韩非依旧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丝毫不受韩国背叛秦国的影响。

但是后来四国并没有真的联手攻打秦国,因为突然跳出来一个秦国客卿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拆散了四国的联盟,成功了引起了秦王的注意,成为了秦王身边的大红人,最后也是他间接导致了韩非子的死,此人便是姚贾。

当秦国兼并战争到了最后关头,其时韩、魏两国已经濒临灭亡,齐国因其相后胜多收秦国贿赂,不设攻战之备,楚、燕、赵、越等国想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惊,马上命大臣商议,姚贾自愿出使四国,经过姚贾用重宝和巧舌在四国间周旋,果然四国都不肯出兵,而愿与秦国交友。四国的最后抗秦就这样土崩瓦解了。姚贾回来报告成果,秦王大喜,封贾食邑一千租户税,拜为上卿。

姚贾:战国时期魏国人,出身“世监门子“,其父是看管城门的监门卒,在当时社会根本没有一点地位可言。他的经历更是让人非议,在赵国受命联合楚,韩,魏攻秦,后来秦国使间,被赵国逐出境。他得到秦王嬴政的礼遇和赏识。当他奉命出使四国之时,始皇竟然“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