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先生喝了口茶,停顿了一会儿,继续开口。
“任何一个孤苦伶仃、年岁已十七的女子,被俊美的贵公子求娶为妻,想来都不会拒绝。
在座的各位客官也定会觉得,待到尚书公子弱冠之年,晏姑娘便会应下求娶,与尚书公子成婚。
实则不然!
晏姑娘此人,出身将门,是世间少有的美娇娘,其性子却如同腊九寒冬的盛潼江,冷漠无情。
这样的姑娘,即使不是为了守孝,也不会喜欢谁或是愿意嫁给谁。
原来,晏姑娘是有意不直接拒绝尚书夫人,说那些以后再商谈的话,更是存了心思利用,故意让人误会,好帮她摆脱李金林的纠缠。
吏部尚书一家不知,便都以为尚书公子二十岁时能娶上隔壁将军府的晏姑娘。
而在尚书公子还差半年弱冠时,当今圣上陪太后外出礼佛,途中遇刺。
当时刺客众多,侍卫们保护圣上和太后时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幸得晏姑娘路过,救了圣上和太后的性命。
圣上被救,便问晏姑娘有何求。晏姑娘当时不卑不亢道——
‘愿从定北军,前往北地,继家父和兄长遗愿,守护好我大启江山。’
闻言,圣上自是犹豫担忧,最后,在太后的赞同下,圣上点头应允。
晏姑娘离开上京,去了北地,不知何年何月能回,甚至不知能不能有命回。
如此,尚书一家心知尚书公子娶晏姑娘一事大抵是不可能了。
按理说,尚书公子本就想入佛门,晏姑娘离开,他不必再等,可直接剃度出家。
尚书大人和夫人虽是心中担忧,却也是这般想的。
可谁知,尚书公子不仅没有出家,并言他与晏姑娘算是有未曾解释清楚的口头婚约,他愿等晏姑娘回来。”
说到这,说书先生面露感慨,再次饮了一口茶,摇了摇头,继续开口。
“尚书公子一等便是三年,晏姑娘终于回到上京,却已经是声名在外的定北将军。
女承父业,定北将军晏白清军功赫赫。将军回到上京后,尚书夫人再次来探将军想法,将军直言此生不愿嫁人,拒了尚书夫人。
尚书夫人终是反应过来当初将军为何说以后再商谈,原是从来无心嫁娶之事,存了心思利用他们尚书一家,还故意惹她误会!
尚书夫人心中有气,却又无处发泄,只得带着将军给的丰厚歉礼回了府。
尚书公子几年等待终成空。被拒后,他便去了三清寺剃发,从此居于三清寺,法号弥真。”
说书先生说完这些,高台下喝茶的听客中便有人开口。
“你说了这么多,这尚书公子等待多年,到底是不是因为喜欢晏将军?”
“当初尚书公子又为何从三清寺回来后便反口应下求娶将军之事?其中有什么讲究?”
“还有,你说将军直言此生不嫁,那为何最近上京中盛传圣上要给将军设聘竹宴?”
聘竹宴,可不就是给将军设的相夫宴?
闻言,说书先生双手拢进袖子,笑眯眯地开口。
“公子的疑虑,鄙人亦有之。若是哪天鄙人弄清其中缘由,定会说与诸位客官听。”
听到这,白清已经将一壶茶喝得没了滋味。
而在听说书的同时,她也已经完全捋清了这一世至此时的记忆。
一想到这一世折虞的转世已经剃发出家,她皱了皱眉,纤细雪白却带有薄茧的手指哒哒地在桌上敲了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