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章 冲吧学子们

她指指小家伙,勾勾图上那个四岁高的娃子,然后指指小孩,让他自己选一个。

祝宝鸿很快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婶婶问我是几岁啊?我七岁了。”

冯时夏果然听到了不同的答案,和她猜想的差不离,便用笔偷偷记住这个句式,又帮着划掉原来写的“四”,在旁边改成这里的文字“七”。

于元却惊讶了,因为大哥今年跟他说的不是四岁啊?

想来想去,他什么都没说,他觉得或许夏夏写的比大哥说的对。

夏夏那么厉害,怎么可能会弄错呢?

第三项比较容易解释,画个村庄和县城的大概对比示意图,一个是山脚下小院稀疏分布,一个是城池里房舍排列齐整,清楚明了。

小家伙也能帮着解释。

第四项,冯时夏指指对街远处那天看到的那所学校。每回这几个孩子都是从对面街口过来,应该是那所学校的学生才是。

想象着古代的教室,画了很多桌椅,然后圈出一个大院子,放大了那校门口门匾额的位置留出空白让小孩对应着填。

这个要是别的孩子,就算知道自己学堂叫什么名字也写不出来,因为里头还有先生没教过的字。

可祝宝鸿哪是一般的孩子,虽然入学时间短,但用功刻苦,学堂的名字天天抬头看着的,看都看会了,怎么可能不会写呢?

冯时夏在自己的备份资料上跟着一笔一划写好这几个字,并标注好拼音。

她就靠着这备份资料了解这个县城下辖哪些村镇,有大概多少的学校,以及学习这儿姓氏名字的写法。

这可是跟村里几个孩子学不到了,自己这个文盲想从认字书上总结也总结不来的。

填完她给淡眉男孩直接发了一号的参赛编号卡,并让他在背面再次写上自己的名字。

小漫画告诉他们编号卡不能扔,不能拿来玩,以后要来参加活动需要带着这张编号卡,认字前需要出示。

她是为了登记成绩的时候更快速方便。

不然要一个个报名字由她来找,人数一多,她就得自己另外再编一份姓名查找表,浪费的时间成倍增加。

这个编号卡也是拿做字卡一样的纸做的,还是比较薄,很容易损坏。

时间紧,没来得及提前事事准备好,只能先这般了。以后等人数相对固定了,活动能持续顺利进行下去的话,她再换成竹制或木制的名牌。

有了报名表填写参考解释图和新的小助手,她把后头叽叽喳喳、探头探脑想上前却又不敢的孩子全招呼了过来先填表。

她之前看“熊孩子”在那嘀嘀咕咕,就知道他们肯定都是想参加的,估计在讨论什么法子。

后续的填写工作还算顺利。

只是这些和“熊孩子”一块来的虽然都是一个学校的,但竟然不全是县城人。

有一个填表的孩子对第三项有质疑,因为他觉得自己哪个都不是。

“我家旁边没有山,外头也没有墙,但是我们那里很多屋子也靠得很近,有很直的街的。”

冯时夏在旁边一听,忽然意识到村县之间正常还有一级乡镇的。

于是,她立刻在登记表和图例解释上添加了“十”字模样的图示供选择,并在备注栏后又添加了一栏给在读书的非县城孩子填写籍贯。

这孩子知道自己的户籍地却不会写,她也没有法子,只让跟着写了学校名字后头一栏让空着了,她自己听着音在备份资料里写上了拼音。

十来个孩子光填写一份五栏资料就花了近半个小时,因为有好几个自己的名字都还写不熟,需要别人教或者自己从包袱里翻找出来照着抄。

有好些个孩子抓不稳鸡毛,差点哭了,非要拿出自己的毛笔来填。

这些都让冯时夏颇觉好笑。

但不管怎么样,这些孩子都十分认真地按她的要求完成了登记事项,虽然有好些笔画不清和书写超出了格子的界限,她都容忍了。

毕竟让一个习惯了写网球那么大的字的人忽然只准写纽扣那么大,肯定很难,尤其还是第一次。

不过但凡认不清的,她都让他们在草稿纸上用毛笔写了个大的,保证自己记录的备份资料无误。

这些孩子都拿到了参赛编号牌,一个个高兴得就好像拿了什么奖状似的。

就连何义,本来对自己来认什么字毫无信心,都不想填表的。后来看见有这么一个奇怪的东西拿便跟着也填了表。

大家都有的,他何义怎么能没有呢?

活动开始了。

他们终于发现冯时夏会把认字的人跟他们分开,不准挨得太近,且不让他们说话。

祝宝鸿自己先抽了三个字,发现都是认识的,大舒一口气,觉得难度并没有增加,和前两回一样。

冯时夏对这个孩子比较有信心,自己在第二沓里随机抽了两个。

祝宝鸿这时神色才慎重起来,这两个字明显比刚刚自己抽的那三个难,其中有一个他还不是很确定。

刚刚冯时夏要求他站定姿势有他有些紧张,他很想回头看一眼何义和自己的伙伴们,他们之前还商量着大家一起想办法的。

可如今他都不敢。

祝宝鸿两只手攥在一起都出了汗,后头的几个孩子踮着脚往前伸脖子,个个都跟长颈鹿似的。

何义更是抓耳挠腮,宝鸿前两回认字几个字一气念出来都没有打过顿,这回认到后头竟半天没吭声,怎么能不让他着急?

于元和小豆子担着小考官的职责却没有一点作为小考官的自我认知,仗着自己是跟冯时夏一边的,也没被要求不能说话,便各种给祝宝鸿出瞎主意。

冯时夏就那么看着他俩立志把人带沟里,明明两个加一起都还不认识三十个字,却一点不带胆怯的,胡说八道起来还让人觉着有那么几分道理。

对这两个没有提供正确答案可能的场外干扰因素,她终究是放任了。

一是不想现场气氛太过严肃,二是不想俩孩子没有参与感无聊,三她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的认识的字那必须要自己十分确定才是。

如果真得有孩子因为这俩孩子瞎猫撞了死耗子的提示而猜中了,那就当他们中了个锦鲤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