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 捆绑国人

吴国有两个杰出的经济学家,一个是计然,一个是范蠡,二人是师徒关系。

计然且不说,范蠡在历史上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在范蠡去世后,逐渐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

关于吴国经济方面的事情,庆忌就经常听取计然和范蠡的意见。

说真的,庆忌更倾向于拜范蠡为太宰,执掌国政。

只是范蠡想成全自己的至交好友文种,这才刻意不受。

范蠡官居御史大夫,为三公之一,本就是卿相级别,位极人臣了,又何必非要当太宰不可?

“大王,臣有事启奏!”

范蠡手持牙笏站了出来。

“请讲。”

“臣近日来寻访民间,发现黎庶多有烦恼之处。如,钱财放于家中,偶尔有失窃、遗落,商贾行商,或黎庶投奔亲戚,往往带着许多钱财,多有不便。”

顿了一下,范蠡又道:“得益于我大吴民生大治,这路上虽无强盗杀人越货,也无坑蒙拐骗之事,路不拾遗,但终究不方便。”

“再者,如放贷之事,民有欲从商者,或商贾欲做大者,奈何没有本钱,只能耗费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光阴从头做起,积攒财物。”

“民间有放贷者以及当铺,大行其道,往往坑害黎庶,使人上当受骗,或是背负沉重债务。”

“还有就是,黎庶藏富于其家,钱不能生钱,跟不上时事之变化,其家中钱财恐怕贬值……这是国人所忧虑的地方。”

“有鉴于此,臣以为我大吴可设立钱庄,使民将钱财寄存于钱庄中,待到要用时,这才取出。”

“凡存钱于钱庄,皆可给予凭条一张。存于钱庄之钱,可有利息。”

“按照不同的年限,给予不同程度的利息。如存一年的利息为百分之二,存两年的利息为百分之三,存三年的利息为百分之四。”

“再往后,以百分之四的利息为准则,五年、十年、二十年的利息,皆为百分之四!”

“为避免黎庶有还不起贷款的情况,钱庄需派人酌情而定,根据黎庶个人财产,再考虑放贷之多少。”

“善。”

庆忌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其实,这个事情庆忌是跟计然、范蠡商量过的,而且有了具体的方案,只等着实施下去了。

钱庄,就相当于现代的银行了。

在古代,长期存在的多元化货币制和多种货币混合流通状况,使货币兑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

兑换业务则自西汉开始出现,到唐宋有所发展,始由金银店、柜坊等兼营。

元及明初,政府欲专行纸钞,民间仍用银锭和铜钱,银、钱、钞三品并行,多种公私机构商号兼营兑换业务。

范蠡所提出的存钱利率,还是非常高的。

要知道,后世的邮zheng银行存款利率:存款一年的利率为78%,存款两年的利率为25%,存款三年及以上的利率为75%。

比起这,吴国的钱庄绝对是真正惠及民生了。

“大王,钱庄还可充当当铺,凡黎庶要典当值钱的物件,皆可前往钱庄兑换。”

“不过,典当的物件要收取一定的托管费,就按照存钱利率来,若过了一定时限,物件之原主人不来换回去,则该物件自动归钱庄所有。”

“善。”

这对于钱庄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毕竟,典当的物件能兑换到的钱财,必然是大打折扣的。

为了防止打眼儿,钱庄必须派出专业人士鉴定。

而且要制定一份合同,签字画押之后确认,这才能正式生效。

范蠡又道:“大王,钱庄可减半兑换业务,黄金兑换五铢钱,五铢钱兑换黄金,等值,钱庄可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跟存钱者要取钱一般,兑换者要缴纳千分之一的手续费。若取钱低于一千文,则不收费。”

“另外,钱庄还可兼办放贷业务。”

“根据不同的时限,借贷之人要连本带利把钱还给钱庄。”

“如借半年到一年,利息为百分之三,借一年到两年,利息为百分之四,借两年以上,利息为百分之五!”

“善。”

这还算是较为合理的。

毕竟,放贷的利息不多一些,怎能维系钱庄的运转?

怎能为国库增加额外收入?

存款、储蓄、放贷、典当,这就是吴国钱庄的基本作用了。

庆忌环视一周后,看着朝堂之上的群臣,缓声道:“二三子,从今往后,钱庄设立,进行国有化,挂到治粟内史治下。”

“凡放贷、典当之事,禁绝民间有人以此谋生,若有发现,严惩不贷,一律抄没家产,举家流放!”

对待民间放贷、典当的事情,庆忌还是深恶痛绝的。

时至今日,吴国的商业这般发达,还衍生出了一些让人不齿的行当。

譬如典当行,以及一些商贾、土财主甚至是贵族放高利贷的情况。

这导致不少的黎庶吃尽了苦头,甚至是家破人亡。

而碍于字据,国人又告状无门,官府也拿他们无计可施。

随着钱庄的出现,相应的法律条文也会应运而生。

“文种、曾点。”

“臣在!”

被点到名字的左丞相文种以及治粟内史曾点站了出来。

“设立钱庄之事,交给你们全权负责。先在长安郡试验,三个月后,逐步向全国推广,务必要做到一个县,至少有一家钱庄。”

“钱庄归于治粟内史管辖,有别于各地官府,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运转体系,各地官府无权干涉钱庄的任何事务。”

“诺!”

钱庄的设立,是为了方便国人。

至于国家财政能从中所获得的利益,庆忌却是不太看重的。

若不是考虑到这个时代没有高明的防伪技术,以及时机还没有成熟,庆忌甚至都想将银票推出来了。

在原来的历史上,银票由商人自由发行。

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银票”。

这时的银票,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而非货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银票”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银票铺,并在各地设银票分铺。

由于银票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所印银票图桉讲究,隐作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伪造,所以银票赢得了很高的信誉。

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银票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

正是在反复进行的流通过程中,银票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格。

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银票,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

这种银票就已经是铸币的符号,真正成了银票。

庆忌并不会一蹴而就,想着给国人一点适应的时间,按部就班之后才会搞出银票,让银票随着钱庄广泛流通。

这个时代的人,还是非常讲究诚信的。

忠、孝、仁、智、礼、义、信,这是刻在华夏人骨子里的印记。

最诚信的典范之人,莫过于庆忌的叔祖季札……

所以说,庆忌也不必担心有人敢于伪造银票,会伪造银票。

因为伪造银票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困难的事情。

相应的防伪技术,吴国一样能研制出来。

钱庄的设立,也是庆忌为了捆绑国人的一种手段。

为何?

国家财富集中于钱庄。

有朝一日,吴国要是陷入崩溃的边缘,国家混乱,货币体系一定会土崩瓦解。

到那时,国人何去何从?

要么想方设法的帮助吴国渡过难关,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要么干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因为,到那种危难之际,吴国势必会动用钱庄里钱财充当军费……

好比欠了银行几万亿的人,你敢让他挂掉?

他活着,说不定日后能把钱还上,死了就一切化为乌有。

道理是这样的道理。

庆忌在设立钱庄的事情上,是用心良苦(居心不良)的。

至少,如果能把国人的财富集中到钱庄,吴国就能依靠钱庄里的钱赚钱,还能不断对外发动战争,经过财富掠夺之后,又把钱还到钱庄。

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了。

从今往后,吴国就再也不愁没钱花了。

当然,前提是能把窟窿补上,不然那就是恶性循环。

总而言之,钱庄的存在,对于吴国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庆忌的有生之年,基本上不会用钱庄里的钱——

没必要。

后世之君就不好说了,但是庆忌已经帮他们捆绑了国人。

至于列国会不会效彷吴国设立钱庄,这就不是庆忌要考虑的事情了。

齐、宋、鲁、卫、燕等诸侯国,现在都是苟延残喘,如同秋后的蚂蚱,蹦哒不了多久,谁敢把钱存进去?

那多半会打水漂儿。

黎庶可不是好湖弄的傻瓜。

要设立钱庄,没有足够的公信力,根本不可能。

.